第一章:引种与驯化
在野猪引种与驯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野猪属国家保护动物,如规模饲养,应向当地林业或野保部门咨询,办理相关手续证件;
2、到外地引种,应办理出入境运输、检疫手续;
3、引种前应了解有关养殖野猪的详细技术,或者参加技能培训;
4、不要购买偷猎的野猪作种,因为驯化野猪比饲养驯化成功的野猪难度大,没有相应的技术和设施是很难驯化成功,死亡率高,失败的比例大,容易造成经济损失;
5、南方的野猪因气温条件等原因,在北方很难养活。即使个别饲养成活,也不能作为种猪使用,另外长途运输需要采取一定技术措施,才能减少损失;
6、要辨清事实真伪,引种不能贪图便宜,要到正规厂家引种,一次引种最好在二公四母---四公八母为最好;
7、初引种野猪最好选择体重在10—15公斤、月龄在3个月以内的仔猪,比较容易驯化和饲养,成活率高;没有驯化经验的,最好引进正规厂家驯化成功的仔猪饲养,以免造成损失;
8、初引进野猪必须固定人员饲养,严格控制参观,固定喂食、饮水时间,并做好饲养的过渡和疫病预防。
第二章:猪舍的选址
地势
应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背风向阳、光照时间长的地理位置建猪舍。
水源充足
无污染、水质标准不低于人的饮用水标准的要求。
周围环境
猪舍要建在距交通要道1000米以上,要远离居民区,远离化工厂,远离其它动物饲养地及闹市区。
猪舍的设计
由于野猪活动能力和范围要远远大于家猪,尤其是跳跃的高度要远远超过家猪,因此在圈舍周围要设有2.5米以上的护栏,防止野猪跳出。圈舍要牢固,要做到冬暖夏凉,冬季舍内温度不能低于零下5摄氏度,冬天舍内相对湿度不能超过60%;圈舍内要设有自动饮水0器;圈舍内设有专用的排粪排水通道,尽量避免人工清运粪便。如果少量饲养可建单列猪舍,在圈舍内的人形道和猪舍之间设有专用排水沟,坡度要在3—5度之间,在圈外根据饲养量修建相应容量的贮粪池。如果大量饲养,应考虑修建双列式开门猪舍,同样设有排水沟和贮粪池。
猪舍内布局
无论饲养量大小,猪舍都要分种公猪舍、种母猪舍、仔猪舍、保育舍和育肥舍。在圈外设有30—50平方米的运动场,做配种用。运动场护栏不能低于2米。圈舍内要有通风设施,根据需要进行排风、排气味、降温等。
第三章:种猪选择
1、种公猪的选择
由于野猪的外貌与家猪不同,所以在选择种公猪时要注意选择两眼有神、反应敏捷、食欲正常、背毛有光泽、四肢后高前低、睾丸对称整齐、附睾形态正常,即可作为种猪。一般一头种公猪可与2—3头母猪组合为宜。
2、种母猪的选择
首先应选择有5对乳头以上、而乳头对称整齐、乳腺发育正常,最少种母猪乳头不能少于5对,正常情况下最后一对乳头哺乳能力较低。选择母猪时,种母猪的粪、尿正常,背毛有光泽、四肢匀称、两眼有神、反应敏捷、食欲正常、有明显的发育周期,即可作为种母猪。
第四章:野猪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
1、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种公猪的初次配种月龄为12—14个月,最适合初次配种的体重在65—75千克之间,过瘦或过胖都不适合配种。种公猪的使用年限在5、6年以内,对种公猪实行单圈饲养。
饲 料:成年公猪每天投料量2.5—3.0千克,每天投料2—3次,用1:2的水料比例投料。(1份水,2份料拌匀)
运 动:由于种公猪实行单圈饲养,为加强精子活动,每周要到运动场运动2次以上,每次运动不能小于4小时,运动距离不能少于1.5公里,平时注意洗刷猪身,保持清洁。
配 种:每天配种一次为宜,最多不能超过2次,连续配种4—5天后要休息1天,在配种旺季,饲料中要加入适量青饲料或胡萝卜等,有条件的三天喂一个鸡蛋。做好猪舍冬季保暖、夏季防暑,防止与其它种公猪混群。
自动饮水:舍内设置自动饮水器。
2· 种母猪的饲养管理
饲料量:每日投料量在2.5—3.0之间,每日投料3—4次。
发 情:一般在仔猪断奶5—7天左右发情,每个发情周期在18—24天之间,情期内延续时间为48—72小时,明显的发情症状是发情后24小时,外表观察发情母猪阴户肿胀,有时有少量粘液流出,愿意接近公猪,接受公猪爬跨,食欲减退。
配 种:在正常条件下,母野猪在仔猪断奶后5—17天正常发情配种,后备母野猪初配年龄在10—14个月龄时,体重应在65—75千克,后备母猪过早初配,不仅影响其头产繁育成绩,还会影响其本身发育,降低其终生繁育性能;过晚配种会增加培育费用,而且影响产仔后的泌乳量。母野猪达到性成熟后,即会出现固有的性周期,亦称发情周期(通常,把上次发情到下次发情的间隔时间称为发情周期)。纯种野母猪每年春秋两次发情属于季节发情;驯化后的杂交野母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0天,范围多在18—24天,发情期一般持续3—5天,分前、中、后三期,适宜配种时间在发情期中期,即母猪出现发情症状后24小时,只要肯接受公猪爬跨即第一次交配。在第一次交配后经18—24小时再配第二次。一般在一个发情周期内交配2次即可,更多交配并不能增加产仔数,甚至有副作用,关键是掌握好配种的适宜时间。
种母猪配种前的饲养:青年母野猪在配种前的短期优饲催情,青年母野猪包括后备待配母野猪和初产后再配母野猪。青年母野猪在配种前一段时间内提高饲养水平,实行短期优饲,能增加排卵数。一般配种前15天至配种结束,在原日粮基础上多喂一些能量饲料,如玉米、麦麸等。配种结束后恢复原日粮基础。过瘦的母野猪在断奶后也实行短期优饲适时配种。日粮应做到全价营养水平;对膘情好的母猪,断奶前三日应逐渐减少饲喂量,以利于收奶,避免乳房炎的发生。当乳房收奶后至发情配种,日饲量应增加,促使母猪正常发情排卵。配种受孕后及时减少饲喂量。
自动饮水:舍内设置自动饮水器。
调 情:个别母猪在第一胎产后不愿意发情,可以把公猪和母猪同时赶到运动场内混群活动,尤其对于发情症状不明显的母猪,在两个情期之间必须与公猪混合运动,便于发现发情,促使发情及时配种。
3. 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对妊娠母猪的饲养首先要防止过肥。一般每天给料量在2.5—3.0之间,自动饮水。不喂冰冻饲料和发霉饲料。
保 胎:妊娠母猪必须实行单圈饲养,防止拥挤、咬架、急剧追赶,防止流产。冬季注意保暖,夏季防止高温。
4.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产前准备:母猪于产前7—10天转入产房,妊娠母猪的预产期一般为116天(正负)5天,计算方法是:最后一次配种日期的月加3,日加24为预产期。例:配种日期为2004年1月5日即:1月+3=4月,5日+24=29日,即:预产期为2004年4月29日。
产房消毒:计算出预产期后,妊娠母猪转入产圈前对产房用清水冲刷,然后用消毒药进行消毒,并保持地面干燥。
保 温:产房的温度要控制在23度—28度,最低不能低于15度,否则影响仔猪成活率。
健康检查;妊娠母猪于产前15—20天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发现有体外寄生虫及其它疾病时对症治疗。
喂料方法:对膘情好的,产前2周适当减少投料量,对膘情较差的,适当增加投料量,增减量为0.5—1.0千克,饲料配方见下表。
临产母猪的护理:据预产期,发现临产症状,停止投料,只喂给0.5%食盐的麸皮汤,冬季用温水(25度左右)调制。
接产准备:发现母猪有临产症状时,用消毒液清洗外阴部、乳房及躯干部,常用的消毒药有百毒杀、高锰酸钾消毒液等。
接 产:仔猪产出后,立即用手掏除口腔的粘液,然后用干净柔软的擦布或干草将鼻和全身粘液仔细擦干净,立即送保温箱内,对呼吸微弱的仔猪可用75%酒精涂擦鼻子,同时用手轻轻拍打胸部,直到呼吸正常为止。
断 脐:仔猪产出后,将脐带内血液最大限度的向腹部挤压,然后用手指压住防止血液回流,经2—3分钟将脐带距腹部2—3公分处断开,用5%碘酊消毒,如出血时可结扎止血。
哺 乳:第一次哺乳时,应将体形小、体质弱的仔猪固定在母猪前部的乳头上;体形大、体质强壮的固定在母猪后部的乳头上,这样可以使仔猪发育均衡;一般在母猪排除胎盘后或最后一只仔猪产出后1小时即可给仔猪哺乳。产程超过八小时的要实行人工助产或手术。
5. 产后母猪的饲养管理
限料管理:产后8—10小时的母猪停止给料,只喂豆粕和麸皮汤,。产后2—3天内不能给过多料,少给粗饲料,喂一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产后5天恢复正常喂料。产后10—20天,每日投料量在3—4千克;21—30天每日投料量在4—5千克;产后31天后改为正常投料量,每天投料2.5—3千克,每天喂料3次。产后头2天控制饮水,以后保证有足够的饮水。
特殊护理:对产后无奶或奶量不足的母猪可补喂一些豆浆、小米粥、胎衣汤、鱼汤等高营养食物。对产后有便秘症状的母猪可补喂一些青嫩饲料,严重的可用一些缓泻药,直到正常为止。
整个哺乳期的饲养管理,要注意保证空气流畅、空气新鲜、保持卫生、防止潮湿,保持圈舍干燥。
6. 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初生仔猪的饲养管理:由于初生仔猪抵抗能力差,一定要做好保温工作,1—7日龄猪舍温度要保持在25—30度之间;8—30日龄保持20—25度,40日龄以上18度以上即可。温度过低或湿度过大都会引起各种疾病,影响仔猪成活率。
吃足初乳:因初乳中含有母体的特殊抗原,足够的初乳可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因此必须保证每个仔猪吃足初乳,最好人为的根据仔猪的体形大小固定乳头哺乳,以保证仔猪均衡发育。
补 铁:为保证仔猪正常发育,仔猪出生后3日龄和15日龄注射两次牲血素,每次1毫升肌肉注射。
早开食:一般仔猪哺乳期为30—50天,在断奶前7—10日龄开始诱食,每天进行3—5次,以便断奶后能正常采食。
驱 虫:按时驱虫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仔猪出生后20—30日龄驱虫一次。方法是口服左旋咪唑或阿维菌素,按说明书剂量标准不能超量。
断 奶:无论出生后仔猪做种还是商品猪,都应在哺乳30—50日后实行断奶,以便促使母猪尽早发情。断奶方法采用每天逐渐减少哺乳次数,在一周之内完全断奶,刚断奶的仔猪24小时以后每天给食5—7次,每次不能吃的过饱,防止出现消化性腹泻。
分 群:断奶后仔猪约2周左右可以分群饲养,分群时严禁个体大小差别较大的合群饲养,一定把体形、体重基本一致的合为一群,防止出现育肥差。
第五章:野猪饲料与管理
1、合理分群:根据个体大小、体质状况 特点等进行合理分群,密度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
2、做好调教工作:(1)防止抢夺弱食,帮助建立群居秩序,分开排列均匀采食。(2)固定生活地点,使吃食、睡觉、排便三定位,保持圈舍干燥清洁。(3)供给充足饮水,合理搭配日粮(4)定期驱虫。
附:特种野猪饲料配方(供参考)
特种野猪饲料来源广泛,耐粗饲料,饲料成本只有家猪的40%—50% ,不同猪只的配方如下:
种公猪配料:玉米30%,麸皮15%,米糠20%,鱼粉5%,食盐0.3%,地瓜或南瓜30%,(大白菜、大头菜、胡萝卜均可)。
母猪配料:玉米20%,米糠30%,粗糠15%,地瓜或南瓜30%,食盐0.4%。
仔猪配料:玉米30%,麸皮15%,米糠10%,次粉20%,鱼粉5%,南瓜20%,食盐0.3%。
以上配方根据其饲养效果,可作适当调整:(饲料品种所缺部分可用代用品,如南瓜可用红薯和土豆代替)。
第六章:疾病的防治
野猪疾病的防治
野猪虽然抗病能力强,但规模化饲养和人工驯化过程中,极易受到家猪各种传染病传染,所以要加强对野猪的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本场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疫病防疫和防治办法:
(一)、胃肠炎的防治
野猪最常见的疫病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肠炎,如果采食太饱会造成消化性腹泻,影响野猪的生长发育。
1、避免喂料过多,防止过饱造成的消化不良。不同年龄野猪的给料量参照本资料提供的数据,不能任意改动。
2、要有足够的饮水,最好用自动饮水器给水。
3、冬季防止室内湿度过大,相对湿度在60—65%之间为宜,尤其是野猪睡卧的地方要有垫草,防止在湿地睡卧。
4、对以发生消化不良的病猪,首先限制采食量,每天只能给全天饲料的三分之一,给足够的饮水,经3—4天后,待病猪粪便正常后再恢复给料量;对经限制采食后不能恢复正常的猪,可用一些肠胃道收敛药和消炎药,如:混感全身灵肌肉注射(按说明书用量),口服链霉素0.5—2.0克,一天2次,也可用其它胃肠消炎药。
(二)。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野猪大肠杆菌病多数因圈舍潮湿或圈舍不卫生及母乳蛋白质过高而诱发本病,主要症状是发病初期排泄与饲料同样颜色或类似乳汁样的稀便,后期粪便变成灰色或灰白色,个别变成黑褐色,带有腥臭味。个别病猪发烧40—41度,有的病猪并发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对证治疗,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预防:
1、保持圈舍干燥,防止潮湿。
2、哺乳前必需用消毒液清洗母猪乳房后再让仔猪哺乳。
3、母猪于临产前20—30天各注一次仔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K88—STI—LT8三价灭活苗一次,产后仔猪3—5日龄注射一次。
仔猪大肠杆菌的治疗;对证治疗:胃肠道消炎药和收敛药同时使用,如体温高可同时使用退烧药,在粪便中培养出杆菌时,可用黄连素,硫酸链霉素等抗菌药治疗,用量按说明使用。对没有培养出杆菌的病猪可先减少投料量,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原来饲料中豆粕可以不加,待消化正常后添加),可口服碳末5—10克,一天一次,连用三天,为防止胃肠粘膜脱落,可同时用胃肠消炎药,如:肠炎清、混感全身灵等,用量按说明使用。
(三)。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野猪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及弓形体病等,如单一的上呼吸道感染时,病猪食欲正常,只是表现咳嗽、体温不高,如果继发肺炎时,病猪表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明显、食欲不振、发烧、卧地、不愿意走动、眼结膜潮红、有时粪便干燥、背毛无光泽、走路不稳、共济失调。
预 防:加强饲养管理,淘汰原有病猪,发现病猪立即隔离,防止圈舍湿度大,温度低,生炉子取暖时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保持空气流通。
3周龄以内仔猪肌肉注射1毫升猪链球菌病二价灭活菌;3周龄以上仔猪(含大猪)肌肉注射2毫升猪链球菌病二价灭活疫苗。
治 疗:如果是种用猪场发生病猪时必须一次性淘汰,商品猪场发病时可对症治疗。如:土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青霉素、链霉素、樟脑磺酸钠及磺胺类药物等,病猪必须隔离。
(四)。其它疾病的预防
1、口蹄疫的预防:不论大小猪,每4个月接种一次口蹄疫疫苗,25公斤以下肌肉注射1毫升,25公斤以上注射2—3毫升。
2、猪瘟的预防:不论大小猪,一律肌肉注射猪瘟疫苗1毫升,每年3月和9月接种两次。
3、猪丹毒预防:不论大小猪,每年3月和9月各口服一次猪丹毒疫苗。
4、猪肺疫的预防:不论大小猪,每年3月和9月各口服一次猪肺疫疫苗。
5、猪副伤寒的预防:6个月以内的猪进行一次口服副伤寒疫苗。
猪 瘟:目前是养猪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药治疗,发现病猪后立即实行无害化处理,不允许治疗,对同群猪实行紧急接种疫苗防止扩散。
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发病,其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多数病猪是犬坐姿势,病程经2—3天后可见咽喉部、颈下红肿、鼻腔流出血样泡沫(淡红色),在皮肤较薄的地方出现红斑,咽喉粘膜及周围皮下组织有炎性水肿,气管和支气管粘膜肿胀,气管内有泡沫样液体,一般病程在7—15天左右。
治 疗;临床上可选用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3—5天为一疗程,有条件的可补液治疗。治愈的病猪除肺脏外,其它器官可以食用。
猪副伤寒:6月龄以内仔猪易感染本病,但以2—4月龄为最多。
症 状:病猪体计温高40—42度,食欲不振、鼻镜干燥、眼结膜潮红,有时呕吐,病初干燥,后期腹泻,粪便有特殊臭味,在耳后、颈部、腹部和四肢内侧皮肤呈现暗紫色,多在4—6天后出现死亡,死亡率在60%左右;主要病变表现为全身败血,其中结肠和盲肠出现肠壁增厚、坏死、溃疡,在盲肠表面出现糠麸样病变;病猪不能食用,尸体要深埋。
治 疗:以抗菌素为主,如:磺胺类药物、卡那霉素、利特灵等实行对证症治疗。
猪病的预防
(五)有效防治
野猪能否发病,同个体天然的非特异性抵抗能力有密切关系,加强野猪的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执行严格的兽医卫生制度,增强猪体健康和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条件,同时,也要重视饲料、饮水的清洁卫生,不喂腐烂、发霉和变质饲料,圈舍经常清扫,保持清洁、干燥、防寒保暖、防暑降温、食槽和管理用具保持清洁等都是预防疾病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保证猪只生长发育和体格健壮、抗病力强的基本条件。
1、分群饲养
根据性别、年龄及各种阶段的营养要求确定饲养标准和饲养方法以保证野猪的正常发育和健康,防止营养缺乏病。
2、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保持猪舍清洁舒适、通风良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以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野猪的生长,减少疾病发生。
3、做好养殖场环境、猪舍的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消灭病原体,清除外环境的传播因素。
4、加强哺乳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
(1)、注意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在哺乳期,应给予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较多的饲料使其分泌更多更好的乳汁,保证仔猪的营养来源。断奶前3—5天,应逐渐减少母猪的精料和高汁料的喂量,防治断奶后发生乳房炎。
(2)、注意初生仔猪的保温、干燥和卫生。尽早让仔猪吃上初乳,早吃初乳可吸收较多的母源抗体而获得被动免疫,提高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
(3)、提早补料和饮水
提早补料可促进胃肠机能的活动,不仅能增加消化作用,而且可防治仔猪下痢,3—5日龄提早让仔猪喝到清洁的水,以防仔猪喝污水或尿液而引起下痢或其它疾病。
(4)、补喂无机盐、防治仔猪贫血。
(5)、稳定饲料种类,定时定量饲喂。
(6)、注意断奶仔野猪的饲养管理,防止断奶仔猪腹泻
5、制定合理的防疫卫生制度
(1)、选好场址,合理布局。
(2)、建立防疫制度,防病传人。
(3)、猪舍清扫、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4)、驱蚊蝇、灭鼠。
(5)、注意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病情,以及采取防治措施。
6、制定和执行科学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是根据猪群的免疫状态和传染病的流行季节,结合当地的具体疫情而制定的预防接种计划;制定免疫程序应根据当地的疫情、疾病的种类和性质、猪的抗体和母源抗体的高低、猪只日龄和用途、以及疫苗的性质等情况而制定。
7、定期驱虫
(1)、药物选择:应选择高效、安全、广谱、副作用小的抗寄生虫药,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的各种制剂为首选药物。
(2)、驱虫模式:对怀孕母猪于产前20—30天用一次抗寄生虫药,配种前用一次。公猪每年至少用药两次,但感染严重的场,每年应用药4—6次,仔猪20日龄用药一次,80—90日龄用药一次。后备母猪配种前用药一次,新买小猪驱虫两次,间隔10—14天。
8、预防中毒
(1)、防止亚硝酸盐中毒
(2)、防止马铃薯及有毒青饲料中毒
(3)、防止发霉饲料中毒
(4)、防止饼、粕、糟、糠饲料中毒
(5)、防止食盐中毒
(6)、防止药物中毒
(六)、野猪的给药方法
1、经口投药法
(1)、拌料
(2)、饮水
2、药物注射法
(1)、皮下注射法:部位在耳根后或股内侧,局部剪毛、消毒。多用于易溶解、无强刺激性的药品及菌苗。
(2)、肌肉注射法:肌肉内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较快,仅次于静脉注射,又因感觉神经较少,故疼痛较轻,广泛用于临床;注射部位在臀部或耳根后4指处颈部内侧或外侧。
第七章。野猪性状及管理
1、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野猪外貌特征、野猪养殖、野猪养殖场建设要求、野猪繁殖、野猪饲养管理、野猪饲料和营养标准、野猪主要疾病防治技术指标。
2、定 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野猪外貌特征
野猪头强大伸直,呈圆锥形,体幅狭后躯小,前躯较发达,背腰短,鬓甲高于臀部,背部向后急剧倾斜,四肢管骨细长、坚实,不仅利用第三、第四趾着地,也可以第二、第五趾着地,皮粗厚,背毛密硬,毛色呈暗色,具有保护色彩。
2.2主要性状:
2.2.1体重:成年野猪体重100—200千克,最大体重可达400千克
2.2.2胸椎与腰椎:胸椎14枚,腰椎5枚
2.2.3乳头:4对—6对
2.2.4头长与体长比例:1:3
2.2.5屠宰率:55%—65%
2.2.6脂肪沉积:只在夏末和秋季沉积脂肪;肌肉内不沉积脂肪
3、野猪养殖
3.1适宜养殖体重:10—15千克,最大不超过50千克
3.2适宜养殖日龄:初生90天以内的仔猪
3.3养殖前疫病防治:注射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猪肺疫、猪瘟等疫苗和驱虫
3.4饲料:野猪进入养殖舍后,一周内只供给清洁饮水、原粮、红薯、瓜类、花生秧和牧草等
3.5饲养员:固定饲养员,严格控制参观
4、野猪场饲养建设要求
4.1场址选择
4.1.1地势: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
4.1.2水源:水源充足、便于保护、水质良好
4.1.3电力与交通:供电保障、交通便利
4.1.4周围环境:距离交通要道1000米以上,距居民区500米以上,远离化工厂、屠宰厂
5、野猪繁殖
5.1种公猪
5.1.1适宜初配月龄:12—14月龄
5.1.2适宜初配体重:65千克以上
5.1.3种用年龄:5—6年
5.2种母猪
5.2.1适宜初配月龄:10—14月龄
5.2.2适宜初配体重:65千克以上
5.2.3发情周期:18—24天,平均21天
5.2.4发情持续期:3—5天
5.2.5经产母猪配种时间:仔猪断奶后5—7天
5.2.6妊娠期:110—120天,平均114天
5.2.7种用年限:5—6年
6、野猪的饲养管理
6.1饲养管理主要要求
6.1.1每天检查猪群,发现死猪、病猪和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处理
6.1.2每天按时清扫圈舍粪便
6.1.3每周消毒两次
6.1.4定时、定量喂料,不喂发霉饲料
6.1.5供给充足的饮水
6.1.6定时巡视:每日三次,查粪便、查食欲、查精神状态
6.1.7做好各生产纪录
6.2种公猪饲养管理
6.2.1种公猪单圈饲养,
6.2.2定时对种公猪进行驱赶活动,洗刷猪身
6.2.3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冬季注意防寒保暖
6.2.4喂料数量:成年公猪每天2.5—3.0千克
6.2.5喂料次数:每天2—3次
6.2.6喂料方法:干料或湿拌料(水料比1:2)
6.2.7配种季节饲料要求:在供给正常饲料情况下,搭配瓜类、薯类和胡萝卜等青绿饲料
6.2.8配种次数:每天一次,最多不超过两次,连续4—5天,休息一天
6.3母猪饲养管理
6.3.1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
6.3.1.1经产母猪配种:仔猪断奶后5—7天,母猪正常发情时配种
6.3.1.2交配次数:在一个发情期内交配两次,第一次母猪出现发情征兆24小时,肯接受公猪爬跨;第二次交配在第一次交配后18—24小时内进行
6.3.1.3青年母猪配种:在配种前15天至配种结束期间,要进行短期优质饲料催情
6.3.1.4减料:膘情好的母猪,断奶前3天应逐渐减少饲料喂量,便于收奶
6.3.2妊娠母猪饲养管理
6.3.2.1避免流产:防止拥挤、咬架、滑倒、追赶
6.3.2.2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冬季防寒、防止感冒发烧
6.3.2.3不喂冰冻饲料
6.3.2.4保持妊娠母猪上等体况:(八成膘)
6.3.3哺乳母猪饲养管理
6.3.3.1母猪产前准备
6.3.3.1.1产房消毒:对产仔圈先用清水冲刷,再用2%苛性钠或百毒杀等药品消毒
6.3.3.1.2产房温度:温度以20—25度为宜
6.3.3.1.3母猪临产前7—10天转入产房
6.3.3.1.4妊娠母猪产前2周进行体检,若发现有疥癣、猪虱,用2%敌百虫喷雾灭除
6.3.3.1.5产前20天起改喂哺乳期饲料
6.3.3.1.6喂料方法:膘情好,产前5—7天逐渐减少饲料喂量,膘情差加喂一些富含蛋白质的催乳饲料
6.3.3.1.7临产母猪护理:发现临产征状,停止喂料,只喂含2%实用盐的麸皮汤;冬季,汤用温水调制温度适宜
6.3.3.2母猪接产
6.3.3.2.1接产准备:出现产仔征状,用消毒药水清洗母猪阴部、后躯和乳房
6.3.3.2.2仔猪护理:仔猪产出后,立即用手掏空口腔内的粘液,然后擦干鼻和全身粘液 6.3.3.2.3断脐:若仔猪脐带不能自然断离,将脐带内血液向脐根部挤压,然后再距脐根部5—6CM处用手指掐断,断部涂5%碘酊消毒
6.3.3.2.4仔猪吃奶:处理后的仔猪尽快送到母猪身边吃奶
6.3.3.2.5特殊护理:对产仔过程不安静的母猪,先将仔猪放到保温箱内,待分娩结束后,将仔猪送到母猪身边吃奶,但最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
6.3.3.2.6分娩母猪护理:产后30分钟给母猪饮2%的食用温盐水,或喂含2%食用盐的温麸皮汤为宜
6.3.3.3母猪产后护理
6.3.3.3.1母猪产后8—10小时内停料,只喂豆粕、麸皮汤
6.3.3.3.2母猪产后2—3天内不宜喂料过多,需喂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
6.3.3.3.3母猪产后5—7天恢复正常饲料喂量
6.3.3.3.4产后无奶或奶量不足,喂些小米粥、豆浆、胎衣汤、鱼汤等催奶
6.3.3.3.5对有便秘趋向的母猪,喂些鲜嫩青料,必要时适当喂些人工盐
6.3.3.4哺乳母猪饲养要求
6.3.3.4.1饲料数量:产后10—20天,日喂量3—4千克;21—30天,4—5千克;31天至断奶前3—4天日喂量逐渐减少到2.5—3.0千克 6.3.3.4.2饲喂次数:日喂3—4次
6.3.3.4.3饮水:供给足够的清洁饮水
6.3.3.4.4饲喂青饲料:每日可增加南瓜、甜菜(捣碎或打浆)、胡萝卜、牧草等多汁饲料为宜
6.3.3.4.5饲料稳定:供给饲料品种要稳定,不能骤变
6.3.3.4.6卫生:圈舍要干燥卫生,空气新鲜
6.4仔猪饲养管理
6.4.1哺乳仔猪饲养管理
6.4.1.1仔猪保温:仔猪调解体温能力极差,必须给仔猪保温
6.4.1.2保温方法:常用方法有红外灯、暖床、电热板、保温箱
6.4.1.3适宜温度:1—7日龄,温度在25—30度之间;8—30日龄,温度在20—25之间;31—60日龄,温度在18度左右
6.4.1.4吃足初乳:必须保证每个仔猪吃足初乳,体弱不能吃到初乳的,要人为辅助吃初乳
6.4.1.5补铁:仔猪3日龄和15日龄两次注射牲血素,每头每次1ml
6.4.1.6早期开食:诱食不晚于7日龄,每天诱食4—5次,直到仔猪会舔食为止
6.4.1.7驱虫:仔猪20日龄进行一次驱虫
6.4.2断奶仔猪饲养管理 6.4.2.1断奶时间:40—50日龄断奶
6.4.2.2断奶方法:三种,即一次断奶法;分批断奶法和逐渐断奶法
营养成分类别 消化(Mj/kj) 粗蛋白(%) 赖氨酸(%) 钙(%) 磷(%)
哺乳仔猪 12.97 19.0 1.05 1.00 0.75
保育仔猪 12.76 17.5 0.95 0.95 0.48
育成猪 12.25 16.0 0.85 0.70 0.49
育肥猪 12.34 14.5 0.71 0.70 0.60
种公猪 12.34 15.0 0.58 0.80 0.56
妊辰前期母猪 12.34 13.5 0.45 0.70 0.60
妊辰后期母猪 12.34 15.0 0.58 0.80 0.60
哺乳母猪 12.76 17.0 0.65 0.90 0.60
6.4.2.2.1一次断奶法:适用于分泌乳量少、无患乳房炎危险的母猪,仔猪到断奶日龄,将母猪隔离,仔猪留原圈饲养
6.4.2.2.2分批断奶法:预定断奶日期前一周,先将育肥仔猪隔离,作种用和发育落后仔猪继续哺乳,到断奶日期断奶
6.4.2.2.3逐渐断奶法:断奶前4—6天控制母猪哺乳次数,逐渐减少次数,到预定断奶期断奶
6.4.2.3不换圈、不混群:断奶仔猪留原圈饲养5—10天,不要同时将几窝仔猪混养
6.4.2.4换料方法:断奶仔猪维持饲喂诱食料1周左右,再逐渐改喂断奶仔猪料
6.4.2.5控制喂食:再逐喂食七、八分饱,防止消化不良
6.4.2.6喂料次数:断奶至3月龄,一昼夜喂5—7次,3月龄后,每天喂4次
6.4.2.7并圈分群:断奶15天左右,吃食和粪便正常后进行分群,并圈本着少并多的原则
6.4.2.8调教:对仔猪要进行吃、睡、排泄三定位的调教
wyj0728 于 2010-3-31 09:29 补充以下内容
i 不是有人要么?咋没有反应?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