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98|回复: 1

[疾病防控] 奶牛在中草药添加剂研究应用进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5 19: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中草药主要以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是动物体最易吸收的纯天然物质,对奶牛效果良好,毒副作用甚微,几乎无残留、无抗药性、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在奶牛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该加强研究工作,研制开发作用广泛、价格便宜的奶牛用中草药添加剂,以期早日取代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实现绿色养殖,生产无抗奶。
   

中草药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补充营养成分。增加物质代谢

    中草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加入饲料中可改善其营养成分及结构比例,促进消化吸收功能,改善机体造血机能和血液循环,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奶牛生产性能,增加产奶量。何国耀等(1987)测定发现党参茎叶中含有18种氨基酸,12种无机元素及淀粉和微量生物碱。孔庆雷等(1995)测定了619种常用中草药的20种元素,发现常量和微量元素在中草药中各有一定范围,如钾1000mg/kg~3000mg/kg,钠100mg/kg~/000mg/kg,钙1000mg/kg~20000mg/kg,镁500mg/kg~4000mg/kg,铜lmg/kg~20mg/kg,铁lOOmg/kg~1000mg/kg,锌lOmg/kg~200mg/kg,钻0.1mg/kg~1.0mg/kg,  硒  0.001~0.4mg/kg,钼0.1mg/kg~2mg/kg。李呈敏(1996)和冯强等(1996)报道,当归含蔗糖4.0%,铁400 mg/kg,铜6.0 mg/kg,锌17.5 mg/kg及脂肪油和一些维生素;黄芪含粗蛋白质23.8%,粗脂肪3.0%,粗纤维18.1%,钙1.42%,总磷1.42%,铁645 mg/kg,锌35.5 mg/kg,铜7.13mg/kg。

  改善内分泌,增强泌乳调节机能

  奶牛的产奶量主要由乳腺的功挹决定,而乳腺发育、乳汁合成及泌孔维持需要多种激素的联合调节。金允燮等(1998)研究表明,中草药添剂(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王不留行、白芷等药物)在泌乳高峰期对泌乳量没有明显影响,但在泌乳量下降期,具有明显地提高泌乳量拘作用,从而证明中草药添加剂对乳腺的退化具有明显地抑制作用。 l主长激素是维持动物泌乳的重要激素之一,通过调节乳腺和乳腺外组织间的营养竞争,减少乳腺外组织对营养的摄取来提高产奶量。肾上豫素对维持泌乳也有重要作用,摘涂肾上腺的动物,产奶量会明显下洚。泌乳期间甲状腺的活动程度与必乳量有高度正相关。甲状腺素通过促进动物的新陈代谢,增强食欲,加强血液循环和同化作用,进而促进乳腺上皮细胞的活性,增加泌乳量。柴晓杰等(1997)检测表明,奶牛生长激素、催乳素含量与产奶量、乳脂量、乳蛋白量呈正相关关系(p<O.01)。张庆茹等(2005)试验表明,中药饲料添加剂(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等)可以显著提高奶牛血清甲状腺素、催乳素和生长激素含量,对皮质醇影响不大。这可能是中药饲料添加剂能够提高奶牛产奶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中药促进体内激素分泌的机理可能与中药提高细胞内 cAMP、cGMP水平有关(王秋芳等,1993)。

    增强免疫机能

    资料表明,近200种中草药具有免疫活性。中草药免疫有效活性成分主要为多糖、甙类、生物碱、挥发性成分和有机酸。毛小娟等(1989)和李先荣等(1989)对小鼠腹腔注射黄芪多糖,能增加抗体生成、脾脏重量和腹腔巨噬细胞数,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全春明等(1993)对小鼠腹腔注射增乳散注射液(由党参、当归等10味中药组成),与对照组相比,吞噬率相差2倍多,脾脏重量差异极显著,说明该方具有提高机体吞噬机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的作用。张淼涛等(2000)在隐性乳房炎奶牛精料中添加中药(当归、川芎、芍药等药),可显著提高奶牛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和中性粒  细胞吞噬力,并能明显提高隐性乳房炎的转阴率。王秋芳等(2002)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精料中阶段性添加中药(黄芪、白芍、川芎等),有明显改善患牛红细胞免疫功能作用。张庆茹等(2004)在奶牛精料中添加中药添加剂(由党参、白术、黄芪等9味中药组成),可以显著提高奶牛血液中白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淋巴细胞转化率、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和血清球蛋白水平,从而提高奶牛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陈会良等(2005)选择30头性能相近的荷斯坦牛,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00和150g/(d·头)中草药添加剂,连续饲喂30d。结果表明:添加中草药的两个试验组与不添加中草药

  的对照组相比,产奶量、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7.22%和6.55%、8.35%和7.90%、7.75%和6.52%(P<O.05),血清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8.51%和6.96%;乳脂率、乳蛋白率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3组间差异不显著fP>O.05)。所以,中草药添加剂可以提高奶牛的抗氧化能力和红细胞免疫功能。

    抑菌抗菌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某些中草药具有抑菌抗菌作用。蒋兆春等(1999)研制的“清宫消炎混悬剂”(由冰片、元明粉、黄柏等中药组成)对子宫内主要致病菌一一化脓性棒状杆菌、大肠杆菌的敏感度为1:16,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32,链球菌为1:64,治疗  试验也证明本制剂具有较好的抗菌消炎效果。郭世宁等(2001)通过体5抑菌试验表明,连翘、黄芩和硼砂对奶牛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效果好,宴花、淫羊藿、连翘、栀子、黄芩、紫草蛇床子、硼砂、中药复方1和中药复方2对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较明显,连翘、硼砂和蛇床子廷对奶牛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效果好;且复方的抑菌效果优于大部分单味药。吴国娟等(2003)进行抑菌试验表明,8味中草药及复方对奶牛乳房炎的6种致病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其中瓜蒌、金银花抑菌作用最强,其次为连翘、白附子和天花粉;瓜蒌金银花、连翘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较低。丁月云等(2004)通过21种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3种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试验,发现诃子、黄芩和石榴皮等的综合抑菌效果最好。卢字等(2005)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大黄、黄柏、丹参、诃子、黄芩、山楂对奶牛乳房炎6种病原菌的综合抑制效果较好,黄柏、大黄、丹参和诃子对3种主要病原菌的综合抑制效果较好,丹参、黄柏可作为治疗乳房炎方剂首选药。崔一哲等(2006)进行体外抑菌试验表明,鱼腥草对奶牛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野菊花、连翘、金银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金银花、连翘对无乳链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复方中金银花+野菊花+连翘相对于其它4个组方对3种致病菌都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张继东(2006)进行单味中药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供试  49种中药其抑菌效果排在前10位 的有蒲公英、连翘、黄连、黄芩、黄柏、地榆、甘草、丹参、红花、夏枯草等,对所试细菌均呈高敏或中敏,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公英散水煎剂与乳房炎透皮剂、乳房炎灌注剂等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透皮剂抑菌效果最好,对三种类型的细菌呈高敏或中敏,灌注剂和公英散呈中敏或耐药;临床试验结果尤以乳房透批剂药物组治疗效果最佳,经用药5天后,试验牛乳汁的理化性质已基本恢复正常。王新等(2007)采用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模型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模型,分别观察了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黄芩、黄柏、大黄、蛞蝼、牛蒡子对试验急、慢性炎症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和黄芩对急、慢性炎症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吴静等(2007)选择常用7味中草药煎剂及5种复方制剂,采用试管二倍 I稀释法,对从患隐性乳房炎奶牛的乳汁中所分离的5种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并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野菊花、黄连、大青叶、复方I及复方V对这5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中草药添加剂在奶牛上的应用

提高生产性能

    中兽医理论认为,“乳汁乃气血化生而来”。而气血的产生又依赖于脾胃水谷精微物质的产生。奶牛产后常发气亏血虚,故提高泌乳量的关键在于益气补血,健脾助胃。此外 I奶牛在产后初期处于营养负平衡状态,需要大量营养,却没有相应的消化吸收机能。中草药富含奶牛生长1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够增加食欲,促进蛋白质和酶的合成,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和机体代谢,改善奶牛产后营养负平衡,提高生产性能。添加的药 l物多以补气养血、健脾助胃、通经活络药物为主,具有显著的催乳作用。 张运海等(1990)在奶牛泌乳早期添加中草药添加剂(含党参、当归等12味中药)可以明显提高奶牛产乳量(p<0.01),改善乳汁成分,降低非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刘深廷等(1997)在精料中加入1%中药添加剂(党参、当归、黄芪、川芎等9味药物),能显著提高奶牛产奶前期产奶量,提高乳脂率8.7%。孙风俊等(2001)在泌乳中后期奶牛日粮中添加50g/(头.日)中草药添加剂(神曲、麦芽、莱菔子等药),增加产乳量4.5kg/(头.日),净增效益4.61元/(头.日)。周学辉(2003)报道,中草药添加剂“增乳保健宝”,能显著增加乳牛产奶量,提高14.8%~18.6%;提高乳品质及营养价值,使乳脂率提高5.6%一7.0%;可有效预防奶牛乳腺炎、流产、死胎、胎儿发育不全、胎衣不下、寄生虫等疾病;0.2%~o.3%拌料可起到抗饲料氧化、霉变及防虫蛀的作用。刘强等(2004)添加中草药(山楂、当归、王不留行等7味中药)显著提高奶牛产奶量2.57kg/(头.日),降低奶牛失重23.08%,对乳脂、乳蛋白、乳糖和乳干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张庆茹等(2005)饲喂试验表明,中药饲料添加剂(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等)可以显著提高奶牛产乳量(p<0.05),对奶牛奶成分无显著影响。王力生等(2007)选择18头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B组、试验c组(分别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不同剂量的中草药添加剂),饲养70d,结果表明:试验组产奶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88kg和1.22kg(P<0.01);奶牛每头日净增效益分别为1.76元和1.44元,经济效益显著;乳蛋白率和乳脂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综合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以每日每头添加中草药150g较为适宜。孙晓萍等(2007)用研制加工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加入奶牛饲料中饲喂奶牛,一个多月的试验表明:该饲料添加剂饲喂奶牛后有明显的增加产乳量效果,产奶量提高12.67%~17.26%,同时改善了牛奶的品质。使用该饲料添加剂对奶牛还具有保胎、驱虫、防病等作用,对饲料还可防止其霉变。

    缓解热应激反应

    奶牛耐寒怕热,受环境温度影响很大。高温条件下奶牛容易发生热应激反应,引起采食量、产奶量和机体抵抗力下降,繁殖性能降低,发病率增加。一些具有清热解暑、凉血解毒作用的中草药兼有药物和营养物质的双重作用,能够全面协调生理功能,增强奶牛对高温的适应性,增加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利用,改善免疫机能,缓解热应激反应。余德谦等(1996)在奶牛精料中各添加0.5%甘草和板蓝根预防奶牛夏季综合症,结果发病率下降,情期受胎率保持在70%以上。吴德峰等(2002)用石膏、板蓝根、黄芩、苍术、白芍、黄芪、党参、淡竹叶、甘草等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中草药具有抗热应激作用,日均产乳量增加1.5kg/头,精料/奶比率有所改善,血糖浓度显著提高,牛奶成分没有显著变化。孙齐英等(2003)研究了不同抗热应激添加剂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产奶量方面,添加中草药(石膏、芦根、夏枯草和甘草)处理组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维生素组、电解质组差异极显著(p<O.01);在投入产出比方面,,中草药组最好,其次是电解质组。刘强等(2004)在夏季高温期间奶牛日粮中分别添加1.0%中草药(山楂、当归、王不留行、通草、黄芪、党参、川芎)和0.3%/吡啶羧酸铬,头日均产奶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6.97%和15.39%,有使肛温和呼吸率下降的趋势,可使乳牛血清总蛋白含量不因高温应激而显著下降;而对饲料采食量、奶料比、乳脂、乳糖、乳蛋白、乳干物质含量、血清尿素氮、葡萄糖、甘油三酯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吴德峰等(2005)研究发现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作为奶牛夏季抗热应激缓冲剂,在提高奶牛产奶量的同时,还能提高奶牛血液中的皮质醇指标.试验还采用高温法制作小白鼠热应激模型.结果表明,饲喂中草药的试验组能提高小白鼠的存活率,也能影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由此证明了中草药抗热应激缓冲剂对奶牛夏季热应激有可能是通过提高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而显示出效用。伍清林等(2007)选用45头泌乳奶牛,随机计分成3组。1、2组为试验组(添加中草药方剂1和方剂2)和对照组。结果表明: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方1和方2对奶牛的夏季抗热应激都有明显的作用,试验期1、2组每头牛的日产奶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8.89%和25%(P<0.01),停药后2个月1组和2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1.42%和29.06%(P<0.01);对乳糖、乳脂、乳蛋白没有显著(P>o.05)影响;可使红细胞总数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0%和16.18%(P<O.05)、血红蛋白均比对照组提高16%(P<0.05);1组和2组每天分别增加纯收入4.31元/头和1.69元/头。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还有预防乳房炎和蹄病发生的作用。李振(2007)选用32头奶牛,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50、100和150 g/(头.d)中草药抗热应激剂,进行中草药抗热应激剂缓解高温天气对奶牛的影响试验,试验期为40 d。结果表明,B、c和D组每头奶牛平均日产奶量比A组分别增加1.89、2.62和2.83 kg,提高幅度分别为11.91%、16.51%和17.83%,差异均极显著(P<0.01)。在乳脂率方面,B、c和D组比A组分别提高O.10、0.23和0.15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分别为3.47%、7.99%和5.21%,其中c组差异显著(P<0.05);在乳蛋白方面,B、c和D组比A组分别提高0.06、0.10和0.08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 B、c和D组乳固形物比A组分别提高0.39、o.42和0.38个百分点。 B、c和D组比A组每头每日分别多收入2.64、3.08和2.53元。

    防治疾病

    中草药能够提高奶牛免疫力,抑菌抗菌,常用于疾病防治。治愈的奶牛复发率低,泌乳性能恢复较快,且乳中无抗生素成分。谢慧胜等(1993)饲喂中药“增乳散”(由党参、当归等10味药物组成)的奶牛在观察的5个月期间,头均比对照组多产奶152.10kg,隐性乳房炎检出率减少24.23%,对胎衣不下、流行热和结核病的保健效应显著。蒋兆春等(1997)研制的中草药制剂“祛衣散”(含益母草和车前子等中药),奶牛服药处理组较对照组胎衣排出率疗效提高12.1%,3个情期发情配种有效率和受胎率分别提高12.74%和10.3%;采用“祛衣灵”(蒲黄、益母草、连翘等中药)子宫灌注后,胎衣排出总有效率为90.8%,母牛发情有效率和受胎率较西药对照组分别提高8.9%和6.8%。  岳春旺等(2001)灌服中草药散剂“乳炎康”治疗临床型乳房炎,治愈率为93.3%(28/30),无效率6.7%(2/30);治疗隐性乳房炎lOd,转阴率为70%(21/30),阳性减弱率为20%(6/30),无明显变化率10%(3/30)。且对牛奶无影响,经济效益高。木村直美等(2003)经单味和复方筛选确定的复方黄连(黄连、蜂胶、乳香和没药)和复方大青叶(大青叶、五倍子、乳香和没药)2个处方制成的乳头浸蘸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都有较好抑制效果及乳头屏障作用,对隐性乳房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与对照组相比,隐性乳房炎阴性率分别为53.6%(p<O.05)和61.9%(p<O.01)。许瑾等(2004)采用乳安注射液(含绿原酸、黄芪多糖)治疗奶牛乳房炎,治愈率为86.7%(13/15),有效率为100%(15/15),明显优于青链霉素类药物。周绪正等(2005)应用中草药注射剂“乳源康”(主要成分为丹参、连翘、黄连、双花等提取分离物),采用乳房给药收治各类临床型乳房炎病牛1638头次,2203个乳区,平均治愈率为93.3%,平均疗程4.5d,与临床常用的青链霉素相比差异极显著(p<O.01),对隐性乳房炎及急性乳房炎治愈率均为100%,用药1次一2次就能痊愈。还可提高泌乳量和乳品质。侯丽丽等(2006)将中药“乳炎康”以开水冲后加凉清水调匀口服,每次每头牛300g,连用5d,对奶牛乳房炎的有效率达100%,对中病患牛和重病患牛治愈率分别达80%和60%,并且药物无残留,有助于提高乳品质量,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乃峰等(2007)将16头乳房炎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奶牛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试验组奶牛在精料中添加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代替抗生素治疗,结果试验组奶牛乳房炎阳性率由41.48%降至3.13%,总有效率达到92.45%;并且使奶牛平均产奶量相对于对照组提高3.81kg/d,乳脂率提高0.28%。

中草药添加剂存在的问题

剂型不够合理

    目前奶牛生产中使用的中草药添加剂,大多为原料粉碎搅拌后制成的散剂或煎剂,精提高效产品尚属空白。生产工艺落后,加工简单粗糙,科技含量低,有效成分含量不高,使用剂量大(头日添加量在150~200g左右),产品无系列化。给生产和运输带来不便,同时增加了产品成本,也不适宜工厂化生产的要求,制约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质量不稳定

由于中草药原材料来源广,成分复杂,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采收的中草药其成分和功效差异很大,作用效果不稳定,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很难对中草药及其产品作出准确的药效评定和质量监控,致使重复试验或推广应用时出现偏差。不同生产厂家在设计配方时,参考的饲养标准不同,而且不同动物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和生长发育规律也不同,所以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配方没有统一标准。

毒副作用问题研究缺乏

    目前对中草药作用效果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对中草药的安全性、毒性、残留量、耐药性以及添加后是否影响饲料本身的成分等问题探讨很少,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王新等(2004)测定的“催乳保健散”对小鼠经口给药的最大耐受量为50g/kg,为临床用药的139倍;对大鼠的各种血细胞以及骨髓造血机能无不良影响,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对心、肝、脾、肺和。肾等实质器官无损害作用,表明“催乳保健散”属于无毒物质。胡俊杰等(2004)研究了治疗奶牛乳房炎新型中草药制剂一乳源康注射液的急性毒性和抗炎活性,用不同剂量的乳源康注射液分别进行了小白鼠灌胃和腹腔注射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灌胃时制剂的LD50为36.80 g/kg,其95%可信限为32.12~41.47g/kg;腹腔注射时其制剂的LD50:13.85g/kg,95%可信限为12.76~14.94g/kg,表明乳源康注射液实际无毒;用小鼠耳廓肿胀法,观察了乳源康和氢化可的松的抗炎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乳源康对二甲苯所致小鼠急性耳廓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其抗炎药效和氢化可的松的相同。中草药在乳品中的残留方面,周绪正等(2006)研究表明,中草药制剂“乳源康”和青链霉素治疗奶牛乳房炎后,分别在停药后第3d和第7d,奶中的残留药物已基本代谢完;第4d和第8d达到正常牛奶的饮用标准。可见中草药制剂具有替代抗生素的广阔应用前景。

    作用机理尚未完全弄清

    中草药成分复杂,作用广泛,既能抑菌、抗病毒、抗寄生虫等,又能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无论单方还是复方中草药添加剂,作用于动物后往往显示出良好的组合效应,促进生产性能与防治疾病相结合等,常对动物整体发挥综合作用,而且有的呈双向调节作用。人们还未弄清楚其免疫调节作用的机理。另外对中草药添加剂的增乳机理也未进行深入研究。

    中草药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产品微量化

    中草药制剂应向高效、速效、微量方向发展。除寻找用量小、效果好的中草药外,要适应现代饲料生产工艺的要求,加快中草药粉碎中破壁技术研究,使中草药添加剂在颗粒上达到易于释放和吸收利用。改进中草药提取技术,提高提取效率和产物有效浓度,使用微量添加剂即可获得满意效果。周圻等(2005)应用微粉碎技术制成中草药添加剂,按每头奶牛每天35g的用量就能发挥较好的效果,不仅比粗制型的中草药制剂减少了用量,而且加工较简便,便于在生产中应用推广。随着中草药添加剂的大批量生产,在加工工艺上尚需进一步改进,从而克服传统制剂起效慢,服用量大的弊端。

    质量检测标准化

    有关研制、生产和检查部门应根据中草药添加剂的特点制定定型产品的质量标准,使其有法规可循。集中精力开发几种中草药添加剂,了解其有效含量、功能特点和毒理安全性,做好国家标准,严格控制未经审核的中草药添加剂上市销售。打破传统中草药鉴定的单一模式,建立和发展多种质量控制方法,从而控制中草药添加剂的质量。

    加强作用机理研究

    结合现代医药学、营养学和免疫学的方法,从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利用途径、免疫调节机理和激素分泌调控等方面深入探讨,研究中草药添加剂如何调节体内平衡、改善肠道循环和微生物及免疫反应性和体内其它生理生化反应,加强中草药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设计配方时注意与维生素等其它营养物质之间的协同性与颉抗性。合理配伍中西药,提高作用效果。

    综上所述,中草药添加剂在奶牛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该加强研究工作,研制开发作用广泛、价格便宜的奶牛用中草药添加剂,以期早目取代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实现绿色养殖,生产无抗奶。

中国动物保健2008年总第115期,9月出版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叶知秋 + 10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0-5-7 16: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多多的提供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个回复系统自动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2 00:4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