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 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炎,还称甘保罗病,是一种破坏鸡免疫中枢器官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由于法氏囊是免疫器官,在免疫上起重要作用,所以患本病的雏鸡可增加对新城疫等许多疾病的易感性。本病的危害主要是病毒使鸡的法氏囊 的淋巴细胞产生受到破坏,降低或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导致免疫机能障碍。因而,使鸡群对疫苗接种的应答反应性降低,并对多种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高,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现象。在后期体温低于正常,严重脱水,极度虚弱,最后死亡.
病原:
本病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病毒对现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加热56摄氏度5小时、60摄氏度90分钟仍存活;在-20摄氏度环境保存3年后,对鸡仍有感染力。病毒在自然界存活时间较长,在病鸡舍中的病毒可存活122天。病毒对乙醚、氯仿、酚类、升汞和季铵盐等都有较强的抵抗力,
流行特点:
传染性法氏囊炎,遍部于全世界许多养鸡发达的国家和地区,1988年以来,我国不同类型鸡场,发生了严重的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但以5-7月份发病较多。蛋雏鸡比肉仔鸡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传染性法氏囊炎 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限于鸡和火鸡。从鸡分离的传染性法氏囊炎 病毒只能使鸡感染发病,实验感染火鸡不发病但能产生抗体,从火鸡分离的病毒仅能使火鸡感染,对鸡无影响。不同品种的鸡均可发病,其中来航鸡较易感。本病的发生与日龄有密切关素,不同日龄的鸡对此病的敏感性不同,其特点是在法氏囊 有功能时方可发病,幼龄雏鸡因母源抗体而得到保护,成年鸡又因法氏囊萎缩而不敏感,或取隐性经过。但个别情况下也有14-20周龄鸡群呈急性暴发的报道。在自然条件下,2-11周龄可发病。但以3-6周龄多发病,其中4周龄最易感。无母源抗体的雏鸡在出壳不久即可因感染野毒而发病。本病发生无季节性,只要有易感鸡存在,全年都可发病。本病具有高接触性,可在感染鸡和易感鸡之间迅速传播。病鸡及隐性感染鸡群之间迅速传播。病鸡及隐性感染的带毒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用具等皆可成为传播媒介。主要经呼吸道、眼结膜及消化道感染。本病在易感鸡群发病率很高,可达80%-100%,死亡率不等,低的为4%-5%,高的可达30%-60%或以上。当伴发其它疾病时,死亡率便会增高。初次暴发本病的鸡场,发病常为急性,症状明显,死亡率也较高,在流行后发病常转为不显症状的隐性感染,病变也不典型。在流行病学上具有一过性的特点。即潜伏期短(1-5天),人工接种后2-3天出现症状,病程1周左右,于感杂后第3天开始死亡,4-6天达最高峰,8-9天即停息。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很短,感染后2-3天出现症状,早期为厌食、呆立,羽毛蓬乱,畏寒战栗等,继而部分鸡有自行啄肛现象。随后病鸡排白色或黄白色水样便,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严重者头垂地,呈昏睡状态。急性者出现症状后1-2天内死亡,死前拒食、羞明、震颤。病鸡耐过后出现贫血、消瘦、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当本病与曲霉菌病等合并感染时,病鸡不仅病情加重,死亡率高,而且病程加长。发病突然,病鸡沉郁,缩头乍毛,呆立不动。乳白色水泻、脱水。出现症状后2-3天为死亡高峰,群体病程一般不超7天,新疫区死亡率最高,流行数年后死亡率渐低。病鸡常继发感染鸡新城疫、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总之,本病的突出表现为发病突然,发病率高,死亡集中,在很短的峰天之间以及鸡群的康复较为迅速。鸡群的饲养管理卫生条件愈差,流行时鸡的日龄愈小,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也愈高。
病理变化
本病的特征变化:
骨骼肌脱水,胸肌颜色发暗,股部和胸部肌肉常有出血,呈斑点或条纹状,有的出现黑褐色血肿。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斑或散在出血点。盲肠遍桃体出血肿大。法氏囊浆膜呈胶冻样肿胀,有的法氏吓可肿大2-3倍法氏囊 大多可见出血,呈点状或出血斑,严重者法氏囊 内充满血块,外观呈紫葡萄状。病程长的法氏囊萎缩,呈灰黑色,有的法氏囊感染第5天开始萎缩,有白色粘稠物或干酪样坏死物。肝脏略肿、质脆,颜色发黄呈黄色条纹状。有的肝表面可见出血点。肾肿大,呈斑纹状。输尿管中有尿酸盐沉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