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aopf767 于 2009-7-29 10:04 编辑
近期接到因饲料发霉引起的问题很多,摘录一篇文章,特提醒大家关注。。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某些霉菌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对人或动物有毒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称为霉菌毒素或真菌毒素。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和饲料,对人和动物健康危害很大。在畜牧业生产中,霉菌毒素对饲料的污染往往导致畜牧生产的重大损失,它们对动物会带来多种危害和不良影响,轻者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重者引起动物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死亡。目前已从大量的饲料原料和混合饲料中分离出了霉菌毒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世界上有1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据1997年湖南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饲料霉菌的感染率为80%,带菌量超过国家标准的接近50%。湖南省饲料霉菌污染100%,曲霉95.4%,青霉89.3%。在养猪生产中,经常碰到生长育肥猪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低,抗病力差,并且使用各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整齐度差的现象,深究其原因大部分是霉菌毒素惹的祸。
一、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饲料的危害
1.影响饲料的适口性
饲料霉变过程中,霉菌生长消耗营养物质,并分解饲料中的蛋白质和糖化淀粉,产生异味,而猪嗅觉非常灵敏,因此霉变饲料可严重影响饲料适口性,降低猪的采食量。
2.导致营养物质损失
霉菌生长也需要营养物质,其营养需要来自饲料。饲料霉变后营养价值严重降低。含501ug/kg以内的黄曲霉毒素饲料,生物素损失达31.5%,其他营养物质损失14-20%,因而长期饲喂这种饲料可引起某些营养缺乏症。
3.引起急慢性中毒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可引起畜禽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有的霉菌毒素还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长期摄入含黄曲霉毒素饲料的动物会出现癌肿,特别是肝癌。在养猪生产中,霉菌毒素常常导致母猪死胎、流产、假发情等。
4.造成免疫抑制
霉菌毒素会影响动物和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造成免疫抑制,免疫抑制可以导致猪对气喘病、附红细胞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猪瘟和流感等三十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强。
二、饲料的防霉与去霉措施
1、防霉措施
(1)控制湿度 即控制饲料中水分和贮存环境的相对湿度。一般谷物含水量在13%以下,玉米在12.5%以下,花生仁在8%以下,霉菌即不宜繁殖,故这种含水量称为安全水分。
(2)控制温度 将环境温度控制在12℃以下时,能有效地控制霉菌繁殖和产毒。
(3)防止虫咬、鼠害 利用机械及化学防治等方法处理粮仓贮藏害虫,并注意防鼠,因为虫害或鼠咬损伤粮粒使霉菌易于繁殖而引起霉变。
(4)应用防霉剂 经过加工的饲料原料与配合饲料极易发霉,故在加工时可用防霉剂控制霉变。常用防霉剂为有机酸及其盐类,其中以丙酸及其盐类应用最广。
2、去毒措施
(1)剔除霉粒 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变色及虫蛀的粮粒中,如将这些粮粒挑选出去,可使毒素含量大为降低。
(2)碾轧加工法 霉菌污染粮粒的部位主要在种子皮层和胚部,因此通过碾轧加工,除糠去胚,可减少大部分毒素。
(3)水洗法 用清水反复浸泡漂洗,可除去水溶性毒素。有的霉菌毒素虽难溶于水,但因毒素多存在于表皮层,反复加水搓洗,也可除去大部分毒素。
(4)吸附法 白陶土、活性炭等吸附剂能吸附霉菌毒素,减少胃肠道对霉菌毒素的吸收。
3、脱霉保健法
防霉措施旨在预防霉菌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霉变的饲料作用不大,因饲料中霉菌有田间霉和储藏霉,因此不可能完全避免霉菌的发生,而使用传统的防霉去毒措施,虽然能除去部分霉菌及毒素,但无法弥补饲料因霉变造成的营养损失。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