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1.2
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境内奶牛乳房炎的诊断和防治。
2 术语
2.1
乳房炎(Mastitis)乳汁体细胞数增加,乳腺组织出现病理变化。
2.2
临床型乳房炎(Clincial
mastits)
乳房、乳汁肉眼可见炎症病理变化,或全身性临床病理症状。
2.3
亚临床型乳房炎(Subclincial
mastitis)。
乳房和乳汁均无肉眼可见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乳汁体细胞数、PH值等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3 病原
3.1
乳房炎的主要病原是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3.2
部分病例的病原是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兽疫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产气大肠杆菌、溶血性巴氏杆菌、支原体、真菌、病毒、霉形体。
4 乳房炎的诊断
4.1 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
4.1.1 临床诊断
4.1.1.1 浆液性乳房炎:乳房红肿热痛,乳上淋巴结肿胀,乳汁稀薄,含絮片。
4.1.1.2 乳管乳池卡他:最先挤出的乳汁含絮片,随之乳汁不含絮片。
4.1.1.3 腺泡卡他:患区红肿热痛,乳汁水样,含絮片,挤乳后乳房不缩小,并出现体温升高,心率增加,精神沉郁等的全身症状。
4.1.1.4 纤维蛋白性乳房炎:乳上淋巴结肿胀,挤不出乳汁或只挤出几滴清水,压迫乳池时,有纤维蛋白凝块引起的捻发音,病畜有体温升高,心率增加,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4.1.1.5 急性脓性卡他性乳房炎:患区红肿热痛显著,乳量剧减,呈水样,含絮片,味咸、苦,混有脓汁,并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等全身症状。
4.1.1.6 乳房脓肿:乳房中有小米至黄豆大小的脓肿,个别病例脓肿充满乳区,向外破溃,乳上淋巴结肿胀,乳汁呈粘性脓样,有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等全身症状。
4.1.1.7 乳房蜂窝织炎:患部肿胀、硬实而疼痛,局部增温,乳上淋巴结肿胀,乳量剧减,含絮片,有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4.1.1.8 出血性乳房炎:乳房表面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斑点,剧烈疼痛,乳汁水样,混有血液及絮状物,并出现有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心率增加,食欲废绝等全身症状。
4.1.1.9 乳房坏疽:体温突然升高达41℃,呼吸加快,心率不齐,腹泻,乳房发凉、发青,有紫斑块,乳中带血。
4.1.2
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诊断见附录A。
4.2
亚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的诊断见附录B。
5 防治
5.1 预防
5.1.1
注意挤奶卫生,浸浴乳头。
5.1.2
干奶期用复方(长效)青霉素油剂灌注乳房。
5.1.3
淘汰慢性乳房炎病牛。
5.1.4
规模奶牛饲养场封闭饲养。
5.1.5
定期对牛舍、运动场地、用具、运输工具、水源进行消毒。
5.1.6
定期检测乳房炎病原。
5.2 治疗
抗菌类、磺胺类药物灌注乳房或肌肉、静脉注射进行治疗。
6 防治效果判定标准
6.1 临床型乳房炎防治效果判定标准
6.1.1 乳房炎临床症状消失。
6.1.2 乳汁体细胞数降至50万/毫升以下。
6.1.3 乳汁病原菌转阴。
6.2 亚临床乳房炎防治效果判定标准
按本标准6.1.2、6.1.3的规定执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