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母猪对炎热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猪的体热调节机能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控制。如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猪体外周温度感受器将热应激的信号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一系列调控,使机体外周血管舒张(升高皮温)、肢体伸展、被毛竖立等,增大传导、对流、辐射及蒸发散热。环境温度高于上限临界温度时,猪体依靠增加散热的物理调节,已不能维持体热平衡,必须动用化学调节来减少产热,导致机体内分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产性能也受到影响。在生产上经常会出现由于高温引起的繁殖问题。具体表现为:产仔数下降、仔猪增重差、母猪瘦弱、发情延迟、安静发情、配种后返情率增加等。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炎热气候对母猪生产性能造成的不利的影响。
从上面三个图中可以发现,在炎热的7、8月份,母猪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都有明显的下降。总产仔数从正常气候的11.5头/产,下降到平均11头/产。平均下降4%左右。分娩率也从76%--77%下降到74%。下降2—3个百分点。断奶后6天的发情母猪比例也从83%左右下降到77%。由此可见炎热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是巨大的,稍有疏忽,将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一、热应激下母猪的代谢特点
采食量:动物体内的能量平衡,是指摄入的能量等于储存体内的能量加上散热量及排泄的能量。散热量的多少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体内平衡机制决定猪的采食行为。猪的采食量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过热的气候将会使这种平衡被打破。猪采食同样的饲料,在不同的温度下采食量是不一样的。如果环境温度在65---72℉以上,温度每升高1℉,母猪采食量每天降低0.2---0.4磅。陈腾捷等的资料表明,温度对采食量的影响从2%到60%不等。炎热气候会使猪的采食量剧减。对于母猪,特别是哺乳母猪来讲,增加采食量对于提高哺乳母猪的生产性能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众所周知,哺乳母猪的工作就是最大限度的产奶,同时保持一定的体况,以待断奶后迅速发情、配种,以提高繁殖率。而产奶和保持体况与采食量密切相关。
产热量: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猪的产热量,同时体重、营养对产热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低温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产热量逐渐减少。但是过热时,产热量不会低于基础产热量,这时,除了尽量增加散热外,通过对营养物质的选择,对采食量的调节来减少产热量,是机体进行调节的一个手段。
哺乳母猪的温度变化范围较窄(18---20℃)。超出这个范围,采食量会降低,尤其是在高湿的条件下(湿度大于60%)。因为母猪为了维持恒定的体温,动员乳腺中的血液到体表进行散热,从而造成泌乳量的降低。
内分泌:热应激可导致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出现垂体前叶激素分泌转移,故其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垂体后叶释放的催乳素(LTH)生成减少,引起卵巢、乳腺发育受阻和功能减退,出现繁殖机能下降。由于激素是一个精细调节的物质,相互之间有复杂的反馈控制,所以会引起整个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一些适应性反应,当然,对营养吸收及繁殖性能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过热的气候会对猪产生热应激,应激因子作用于感受器后,上传至下丘脑促其分泌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RF),促皮质素释放因子刺激垂体前叶释放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素经血液循环到达肾上腺,刺激其皮质合成、释放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以提高机体抗应激的能力,但其同时也可调节物质代谢。可使肌肉组织的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使脂肪组织合成减少,分解增加。使母猪瘦弱。营养不足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是通过内分泌激素这一媒介实现的。Tokach等(1992)认为,泌乳早期分解代谢及由此导致的LH分泌减少,对断奶后母猪的繁殖力有长期的影响。泌乳其间由于代谢状态不同导致断奶时卵泡质量的差异,是决定胚胎成活率的重要因素(Yang,1998)。可见,恰当的饲养管理结合适应的营养调节对热应激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
二、炎热环境下的营养提供
能量:能量和赖氨酸的摄入量会影响母猪的泌乳量。能量不足时,会限制母猪利用多余的赖氨酸产乳的能力。同时,母猪断奶到发情的时间间隔要延长。为保证母猪长期良好的繁殖性能,必须使泌乳期体重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Dourmad等,1994)。“如果温度每升高一度,哺乳母猪将少采食310千卡的代谢能”。“如果日粮能量采食量不能满足维持和泌乳的需要,将分解体组织以提供产奶所需必要的养分,Noblet和Etienne(1987)得出结论,组织能量转化成奶的效率是0.88,这说明主要的能源是脂肪”(NRC 1998)。山本(1991)认为,高能量日粮在高温或低温下能导致良好的生产效果。
可见,提高日粮能量浓度可以缓解过热气候对母猪的影响。脂肪作为一种高浓度的能量物质是我们首先想到的,但是由于其与淀粉有着不同的代谢途径,产生不同的分解产物,其分解产物为脂肪酸,不象淀粉那样产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葡萄糖。所以在正常温度下,哺乳母猪饲料中加入脂肪的正负效果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但是对热应激条件下,应向哺乳母猪饲料中加入脂肪的看法是趋于一致的。
妊娠母猪由于是限制饲养,所以气候因素对其能量进食的影响不大。
蛋白质:气候环境对家畜蛋白质代谢影响在学术界的争议较大,Yousri(1997)、Ames(1980)认为炎热时蛋白质维持需要的氮消耗多于补充,当动物在热应激时尤为严重,温度使家畜对蛋白质的需要发生变化。Waldroun(1986)、Bunting等(1992)则认为,环境温度对蛋白质代谢无明显影响。有的甚至指出不良环境下高蛋白质日粮对家畜有负作用。
蛋白质营养的中心是氨基酸营养。当能量摄入增加到每天16.5兆卡代谢能时,赖氨酸则成为泌乳量多少的第一限制性因素。大多数人对于在热应激状况下,提高一些必需氨基酸的做法是赞同的。提高能量的同时提高氨基酸水平,对热应激下的母猪,特别是高产母猪生产性能会有很大的帮助。众所周知,赖氨酸对母猪泌乳量的增加及断奶到发情的间隔时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哺乳母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有许多关于赖氨酸日需要量的计算公式。虽然哺乳母猪赖氨酸日需要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正效应”已经被大家认可。
目前许多研究人员在关注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量氨酸、缬氨酸)对母猪的营养作用。支链氨基酸之间有复杂的拮抗关系,而且它们与赖氨酸之间也是关系复杂。Pettigrew(1995)指出,在泌乳母猪饲粮中添加工业生产的赖氨酸(Lys)虽可提高饲粮蛋白质品质,但也易造成缬氨酸(Val)缺乏,进而影响母猪的产奶量和仔猪的增重。而在Lys水平较高时,缬氨酸将成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Pettigrew,l993)。Tokach等(1993)研究也同样认为,当哺乳母猪日粮赖氨酸水平超过0.9 %时,缬氨酸成为第一限制氨基酸。该研究还发现,如果用工业生产的赖氨酸配制哺乳母猪日粮,即使日粮赖氨酸含量低到0.7 %,缬氨酸也同样会成为第一限制氨基酸。缬氨酸缺乏会抑制母猪产乳量,从而影响仔猪增重。所以在添加赖氨酸时,要注意提高缬氨酸的含量。由于缬氨酸的来源较窄,一些学者不提倡添加赖氨酸。
水:水对母猪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妊娠母猪每天需要水12---20升,哺乳母猪则需要20---30升。在炎热的气候下,清凉的饮水能够帮助母猪降低体温,促进采食的增加。总可溶性固形物(TDS)可作为评定水质的一个指标,对妊娠、哺乳母猪或应激猪,当水中TDS含量大于7000毫克/升时,可能有危害健康的危险。这种水不宜作为猪饮用水(NRC,1974)。
维生素、矿物质:对母猪来说VE、VA、叶酸对繁殖性能有着特殊的意义。通常认为热应激会增加猪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由于VE通过胎盘由母猪转运至胎儿的量很小,所以母猪乳汁中的VE含量对小猪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乳汁中VE含量又取决于日粮中VE水平。加上VE对母猪的繁殖性能的重要性和过热的气候会使饲料中的VE加速氧化。就使得在炎热环境下,增加饲料中VE含量成为必然。母猪缺乏VA易发生不发情、畸形、死胎等现象。而且VA缺乏时导致糖皮质激素产生及分泌的减少,抗应激能力下降。所以补充VA对母猪抗应激和恢复生产性能有好的效果。Brief和Chew(1985)提出,ß—胡萝卜素在繁殖中的作用与VA无关。注射ß—胡萝卜可促进胚胎成活。在热应激情况下,ß—胡萝卜素的效果没有资料显示。添加叶酸对增加胚胎成活率的作用主要集中妊娠前期,热应激时的叶酸补充要考虑这一点。
VC是在热应激下需要添加的维生素。作为一种水溶性的抗氧化剂,正常情况下,猪能合成足够的数量。在正常条件下,母猪补饲VC对仔猪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在高温环境下饲养的猪比在正常温度下饲养的猪血浆VC浓度要低(Riker等,1967)。NRC(1998)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猪不能快速合成足够的VC以满足其需要。
一些学者认为,在炎热环境下,猪需要一部分维生素来抵抗热应激,同时自身合成的维生素的数量有所减少。所以补充维生素是许多生产者在夏季生产中经常应用的方法。有资料显示,通过饮水补充维生素要比在饲料中补充有效。这可能与夏季饮水量增加而采食量降低有关。
动物体中的无机离子对生命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的渗透压,构成酶的必需组成部分,保证营养物质的运输等。在高温环境下,由于出汗增多,体内的钾和碳酸盐排出量增加,无机离子间的平衡及酸碱平衡易发生变化。所以补充氯化钾、氯化胺、碳酸氢钠等电解质对热应激有缓解作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