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牛生产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中国的肉牛生产飞跃发展,实现了从传统的以役用为主向肉用为主的商品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肉牛的生产中心也出现了由牧区向农区的重大转变。在中国,肉牛的发展以河南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为最快,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的“中原肉牛带”。
一、中国肉牛生产水平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90年全国牛肉产量为125.6万吨,到1996年猛增到494.6万吨,6年间牛肉产量翻了两翻,年递增25.7%。但根据专家反映和实地调查,近几年的牛肉产量统计数据与实际偏差较大,故此,我们重新计算了牛肉的生产量。
1、计算的依据。目前,国家统计局统计的牛肉生产量根据“牛出栏数”与“平均恫体重”两项指标自下而上逐级计算汇总计算出来的。但近些年,由于形成了分段育肥、异地育肥的生产方式,一头牛在一生中有可能被转卖数次,这样就产生了“牛出栏数”的重复计算问题,从而导致牛肉产量的扩张。
2、具体计算结果。根据“牛存栏统计数”、“母牛存栏统计数”等项指标,推算出“牛的实际屠宰数”。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中国的肉牛生产水平还很低,肉牛业起步晚,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1996年中国牛的年末存栏量为1.4亿头,占世界牛存栏总量14.7亿头的9.5%,可中国牛肉产量仅占世界牛肉总产量5666万吨的5.4%,即每头出栏牛的产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7%。另一方面,1996年中国人均牛肉占有量仅有2.5公斤,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质量差,大多为中低档牛肉;在深加工方面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二、中国肉牛生产快速发展的原因
1、一靠政策,二靠效益,三靠科技,是中国肉牛蓬勃发展的首要因素。首先,在1978年确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家庭饲养和包干到户。调动了农牧民养牛的积极性,使家庭饲养可以放手发展,也救活了相当数量的集体或国营农牧场。二是商品经济的确立。尤其是1992年,中国政府确立并具体实施了“秸杆养扭战略”,强有力的推动了农区养牛业的发展。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逐年增加,由1992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4200万元,年递增率为61.4%,远高于同期农业综合开发中中央财政支持资金10.5%的年递增率。
2、“效益好”是推动肉牛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社会对牛肉需求量不断增大的拉动,近两年牛肉价格平均年递增30%左右。尤其是在秸秆养牛师范区效益更好,一个农户饲养两头牛是完全可能的,这样农户年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养牛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屠宰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赶着黄牛奔小康”亦成为豫、鲁、皖地区广大农民的“口头禅”。
3、科技进步给农户养牛增添了新的活力。农户是发展养牛的主体,但只有在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持下,传统的养牛业才能注入新的活力。品种改良、秸秆青储、塑膜暖棚饲养快速育肥和防疫灭病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中国养牛业的水平,使中国养牛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其中,尤以秸秆氨化、青储技术效果最显著。据统计,1992年以来,在增长的牛肉中,98%以上来自农区,只有2%来自牧区。
三、中国肉牛生产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国肉牛生产持续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第一,最大的机遇是处在世纪之交,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将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转变,人们对食物结构需求的多样性,给肉牛生产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第二,由于发展养牛业适合中国国情,各级、各地政府对养牛业高度重视;第三,国际上“疯牛病”及“英特”病毒的影响,为中国牛肉出口提供了机会。中国肉牛生产也面临最大的挑战,首先,生产者在其自身对生产经济很生疏的情况下,却必须进入很不完善、很不健全、很不规范的市场,不但要适应市场,还要赢得市场,为己所用;第二,中国肉牛生产水平低下,然而要求在该基础上,生产出高产、优质、廉价的产品,以开拓市场;第三,如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把市场对生产的冲击缩小到最小;第四,如何实现增产又增收。
中国肉牛生产的持续发展,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树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困难。
1、坚持“两条腿走路”,实行农区和牧区共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区养牛业,这已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方针。首先,因为农区有丰富的秸秆饲料资源。据估计,农区每年生产农作物秸秆5亿多吨,目前得到运用的1/4,还有3/4有待开发利用。另外,农区还有大量的棉籽、菜籽饼等农副产品,以及青绿饲料,给农区发展肉牛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次,在农区发展养牛业可以获得多重效益,非常适合中国人多、地少、粮食少的国情,是走内涵挖潜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和正确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三,目前中国2/3的牛、羊,3/4的牛、羊肉产自农区,农区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应当长足发展。当然,在重视农区大力发展养牛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牧区肉牛生产。
2、提高牛肉质量,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市场是商品生产的先决条件,中国肉牛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开拓市场。牛肉的国外市场很广阔,潜力也很大,但目前国内市场却时有滞销情况,国外市场也很狭窄,只局限于部分低档市场。问题根源在于质量制约。长期以来,国产牛肉中优质牛肉所占比重太小,国内大宾馆、饭店及外资餐厅等所需的牛肉,国内无力供应,只好高价进口;对于一般大众所需的牛肉,也由于肉质老、烹饪费时而食用单调,限制了国人消费。在国际市场上,之所以不能打入西方国家牛肉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质量不符合他们的要求,还有卫生检疫方面的一些问题。由此可见,提高牛肉质量是中国牛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的关键。因此,中国肉牛业发展战略需从“资源开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有过去的“重量轻质”向“重质轻量”方向转变。
提高牛肉质量,需采取配套措施。一是推广优良品种,进行科学繁育与饲养,根据牛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营养需要合理配制日粮,有针对性的分段育肥二是分段出栏,提高牛的产品率。三十利用价格杠杆,鼓励生产优质产品,实行优质优价。为此,要尽快制定出活牛分类标准、牛肉分级标准、牛肉及其制品的质量标准及卫生标准。四是重视牛肉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增加适销对路牛肉的花样品种。五是采用定点、集中、先进的屠宰加工方式,避免牛肉由于营养屠宰加工不当的损失和卫生。六是加强检疫。
3、坚持“科技兴牛”,加大使用技术的推广力度。肉牛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低和适用技术的运用程度。为了将牛肉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九五”期间应重点抓好以下八项使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
a、优质肉牛生产配套技术;
b、秸秆养牛综合配套技术;
c、牧区小草库伦草综合养牛配套技术;
d、北方塑料暖棚养牛技术;牛传染病和寄生虫综合防止技术;
e、亚热带草山、草坡种草养牛配套技术;
f、开发农闲田种草养牛配套技术;
g、规模优养牛配套技术。对于所需资金,国家还要给予有利的支持。
4、建立健全全社会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中国养牛业千家万户分散的饲养方式,迫切需要搞好社会化服务。根据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议当前应抓好以下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搞好种牛建设和配种网点和网络建设,整顿各种牛场、改良站和配种站点,充实仪器设备,改善技术手段,稳定技术人员,搞好人工受精,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流通体系建设。在继续鼓励多渠道经营的基础上,加速法规建设,为搞活流通和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环境条件;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活牛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养牛协会的服务功能和推进产销一体化进程,解决产销连接问题。三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信息网络,通过现代化的手段,随时、准确低进行生产信息、经营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服务等,提高生产者的科学决策水平,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5、实施名牌战略,变区域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中国肉牛生产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西部牧区、东北地区、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等四大区域。四大区域各有所长,继续发挥其资源优势,发展肉牛的区域化生产是理所当然的。但必须增强市场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同时,要有计划、有选择、有特色地上几个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发展产业一体化经营,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促进地区和全国肉牛业的大发展。
6、建立肉牛和牛肉生产发展风险基金,实行最低价保护制度。肉牛生产面临两大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方面,主要是牧区灾害频繁。市场风险主要是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农民面临的是不完全的竞争市场,加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不利的地位。为了避免“牛贱伤农”和减轻自然风险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国家应从财政拨专款,建立肉牛风险基金和实行最低价保护制度。一是对自然灾害带给农民的损失有所补偿;二是当市场架子牛或牛肉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时,国家应以保护价金额收购,以保护农民生产肉牛的积极性。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