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
| 分布
| 地区特点
| 外貌特征
| 生产性能
| 代表品种
|
华北型
| 秦岭、淮河以北区、东北区、蒙新区
| 地多人少,气候干燥寒冷,作物以杂粮为主,有放牧养猪习惯,粗料多,精料少,农家一般采用吊架子肥育。
| 体躯较大,背腰狭而平直,四肢粗壮,腹下垂,臀部倾。头较平直,咀筒较长,皮厚,毛长而密,黑色。
| 产仔数12头以上,乳头8对左右,护仔性好,肉猪养一年出栏,肉味鲜美,花板油比例高。
| 民猪
八收猪
|
华南型
|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气候湿热,雨量充沛,以山地丘陵为主,植物可终年生长,青饲料丰富,精料多为碳水化焐物饲料。
| 体躯短矮,背腰下陷,腹大多下垂,皮薄毛稀,头小微,骨细,膘厚脂肪多,肉细嫩,多黑白花。
| 产仔数多为8-11头,乳头多为5-6对,双月断奶重为7-8公斤,成年体重不大。
| 两广
小花猪
海南猪
|
华中型
| 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之间广大地区
| 气候温和,农业发达,以水稻为主,次为小麦、甘茨、玉米和豆类,养猪数量多,几乎全为舍饲。
| 体质疏松、骨腰、背腰较宽多下,腹大多下垂,毛色以黑白花为主,头尾多黑色。
| 产仔10-13头,乳头多6-8对,生长较快,肉质细嫩。
| 金华猪
大花
白猪
|
江海型
| 长江中下游沿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
| 属中亚热泪盈眶带,自然条件较好,气候温和,人口稠密,农业发达,为我国农业高产稳产地区。
| 由华北和华中两大类型猪种杂交育成,所以猪种间差异较大。毛色自北向南由全黑向黑白花过渡,体形也大小不一。
| 产仔数在13头以上,乳头多为8对。
| 太湖猪
|
西南型
| 四川盆地和云贵大部分地区
| 地形复杂,但以山地为主。雨水、云雾多,湿度大,日照小,农家养猪以放牧为主。
| 个体较大,头大,额多皱纹。毛色以全黑和六白较多,也有黑白花和红毛猪。
| 产仔不多,一般8-10壮举,乳头6-7支,饲养期长,屠宰率稍低。
| 内江猪
荣昌猪
|
高原型
| 青藏高原
| 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植被稀疏,作物生长期短,地广人稀,耕作粗放,农业不发达,长期放牧饲养。
| 个体很小,形似野猪,四肢强健,善于奔跑,嘴尖长而直,耳小而直立,背窄而微弓,腹紧,鬃毛发达,毛色多黑色或黑灰色。
| 产仔数5-6头,乳头以5对居多,生长极慢,屠宰率不高,但胴体瘦肉较多。
| 藏猪
|
资料来源:1. 中国猪品种志,198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