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生产时常发生一些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病急,持续高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并有不同程度的急性死亡。这类病症常见于急性猪瘟、急性猪丹毒、最急性猪肺疫、急性副伤寒、弓形体病、链球菌、附红细胞体病等烈性传染病。这些疾病据临床症状难以区分,尤其是发病初期,尚未出现典型症状及病变,所以有人将这类病症称之为“无名高热”,在治疗时可按急性猪瘟来处理,并配用高效广谱抗生素及抗应激药物。具体处理措施如下:
(1)封锁疫点:将病猪场、舍封锁,加强消毒,最后1头病猪死亡或处理后3周,经彻底消毒,可以解除封锁。
(2)处理病猪:对所有猪进行测温和临床检查,可疑病猪予以隔离。
(3)将病猪或病料送有条件的单位进行实验室诊断。
(4)对病猪可进行诊断性治疗:①长效土霉毒或强力霉素肌肉注射,可配合磺胺药针剂注射,②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2毫克(或1000单位),③氨苄青霉素每千克体重4~20毫克,每日两次肌肉注射,连用2~5天,观察治疗效果(体温下降,食欲恢复)。
(5)紧急预防接种:对疫区内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区的猪,立即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剂量可加大3倍。
(6)全群投以抗生素,①喹酮类药物(氟哌酸,环丙沙星、蒽诺沙星)50克/吨水,或加倍伴料,连用3~5天。②土霉素或氯霉素1/1000拌料,连用3-5天。
(7)彻底消毒:病猪圈、垫草、粪水、吃剩的饲料和用具均应彻底消毒,最好将病猪圈的表土铲出,换上1层新土。
仔猪腹泻
仔猪阶段是猪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其中因消化系统疫病或有消化系统病症表现的约占70%,腹泻(拉稀)是患病仔猪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见于3月龄以内的仔猪,常表现水泻、黄痢、白痢、红痢等不同类型的腹泻,这类疾病可能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慢性猪瘟、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猪痢疾等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确诊相当困难,在临床上处理这类病症可按下列方法进处理: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仔猪舍的温度(最好30℃)和干燥。并按药物预防程序投药。
(2)让仔猪自由饮服下列配方溶液(补液盐)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水1升。为了增强仔猪体质,促进患猪早日恢复,可配用水溶多维素。
(3)用抗生素治疗或防止继发感染:氟哌酸(或环丙沙星、蒽诺沙星)5~10克/100公斤水,连饮3~5天;硫酸新霉素10克/100公斤水,或加倍拌料,连用3~5天;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到有条件的单位进行实验室诊断,以便确诊,采取相应措施。
咳嗽、喘
不同时期的猪均易患咳嗽、气喘为特征的疾病,这类以呼吸困难为特征的疾病可能是猪喘气病、猪肺疫、猪流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等传染性疾病。治疗方法如下:
(1)强力霉素10克/100公斤饮水或加倍拌料,连用5天。
(2)泰乐菌素10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或20克/100公斤水,连饮3~5天。
(3)金霉素200克/饲料,连喂1~2周。
(4)恩诺沙星或环丙沙星50~100克/吨水,或加倍拌料连用5天。
(5)硫酸卡那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2万~4单位,每天肌肉注射1次,5天为一疗程。
繁殖障碍综合征
母猪不孕、流产、死胎、少产、弱胎等繁殖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在种猪场时有发生。这类病症可能是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猪流产及呼吸道综合征(猪蓝耳病)等传染性疾病。对这类疾病临床上无特效疗法。种猪一旦发现这类病症,应先查验原料及饲料配方,在排除饲养管理因素的前提下,及时送检,查找病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治疗措施。
猪水肿病
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疾病,常发生于断奶不久的仔猪、育肥猪、甚至成年猪。
(1)发病机理:
在有诱因的条件下,病原性大肠杆菌在小肠前段大量繁殖。该菌产生神经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致水肿毒素(引发小动脉炎,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DIC),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
(2)病变:
(1)眼睑、头、颈部、甚至胸腹部皮下水肿,水肿部皮下显著增厚,胶冻样。
(2)胃壁水肿,主要见于胃大弯部和喷门部,水肿部粘膜下层显著增厚,胶冻样。
(3)肠(大肠)系膜胶冻样水肿,胃肠粘膜呈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4)心包腔及胸、腹腔积液,肺淤血、水肿。
(5)脑水肿软化。
防治
(1)在仔猪断奶或自市场购进后2周内、或有个别病猪出现时,饲料中添加新霉素每公斤15克或氟哌酸10克,另外添加Ve硒粉。
病猪:
(1)丁胺卡那、5%碳酸氢钠40毫升、25%葡萄糖液50毫升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每日两次。(2)同时肌注地塞米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