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猪产业发展之我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猪养殖事业经历多次的市场起伏与疾病等风险影响,呈现螺旋上升发展状况。对于规模化、规范化养猪发展趋势大家不容置否。但产业的发展快速、健康的发展之路,大家都在探索。
一、
我国养猪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与发展状况简述与分析:
(一)养猪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与发展状况
1、国有、私营、外资等猪场的品种改良与推广:由于这样的猪场蜂拥而上,大家相互竞争,即使如河南正阳种猪场、中山食出、湖北畜牧良种等这样的企业,由于资金、市场、管理、发展等,影响也有限,作用甚小,有一定的口碑,没有绝对的产业优势,尤其是产业扩展的资金。
2、集团化发展:主要以新五丰、罗牛山等,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并且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但是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巨大,风险也大,在发展过程中有心无力,加上迎合股东对红利的追求,都发展了地产、饲料等其他事业,养殖投入减少,发展缓慢。
3、产业链延伸:如新希望、双汇、雨润等,有的从屠宰向养殖进军,有的从饲料向养猪进军。由于进入养殖行业后同样面临资金技术等难题。而且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管理、衔接都不到位。简单举个例,某大型集团公司旗下猪场由于利润单独核算,其产的生猪不是供给自己屠宰场,而是卖给其他加工企业,纳闷的是,人家屠宰能够获利,就本公司屠宰不能获利。产业链延伸一句空话。软件上屠宰所使用的ERP系统也与猪场管理接不上。
4、“公司加农户”及其变化模式:在本世纪初,迎合国家新农村建设需要及养猪产业资金需求的需要,一些公司发展了“公司加农户”等产业模式,例如广东温氏等,后来一些企业又发展了“公司+国家行政+银行+农民+投资人”等变换形式。目前由于模式的管理与监控不到位,尤其极个别为了套取资金,农民持续盈利没有得到突出,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5、外资进入中国养猪行业:国外大的投资集团手中拥有雄厚资金,如高盛等,不是一些主力养猪生产、猪肉屠宰加工企业,目前采用收购形式收购了一些猪场,主要的能力目前还看不清楚。我认为,目前的缺点主要有三:收购的都是一些设备陈旧、市场竞争力弱的猪场;主要以商品猪和短期获得市场利润目标,没有长期发展与耕植中国市场的计划;没有成熟的管理与技术支撑战略发展,仅仅以外国的投资、中国的管理、中国的技术作中国的市场,没有跃进到外国投资(不重要)、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开拓中国市场。
(二)形成这样无奈的局面主要原因分析:
1、这是养殖行业的特点决定的:养殖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低收益、各项技术含量高、回报期漫长的传统行业,需要庞大的资金供给,这不是某个集团或者某个大老板能够解决的。以现在行情为例,投资一个规模化猪场,每头母猪需要1.2-1.5万元的资金投入,0.15-0.2亩以上的土地投入。1000万头的出栏规模占我国1.7%,需要资金70多亿。按照品平均利润计算,每头猪可获利60-80元,资金回收7年以上。
2、我国的养猪业是一个规模化取得一定发展,年出栏10000头以上的猪场数量1%不到,主要还是千家万户散养或小型规模饲养的局面。慢说这些散养或小户退出是一个问题,就是不能解决这部分人退出后的就业问题国家也不会扶持。农户的市场与疾病的痛苦是可以体贴的,技术含量低、管理混乱都是现状。但是解决规模化养猪产业发展问题必须着力解决农民问题。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农民问题的解决决不会有规模化产业发展的艳阳。
3、管理水平低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不仅国家行政对肉品生产过程的品质控制滞后,就是规模化猪场的生产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下,参杂疾病风险(有些人认为是疾病,但是仔细分析里面的各种因素,不容忽视的管理因素占据重要和主要位置),成绩更可怜。国外出栏率137%,我们低于平均水平;美国、丹麦、荷兰等国平均每母猪年出栏20头以上,优秀的猪场年提供26头出栏,我们国家的先进水平达到人家的平均水平,平均出栏15-16头。
4、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从学历层次上看,我们的主要从业人员为农民工,有一定学历的人员很少从事一线工作(更别提我们的学历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从职业素质看,能够沉下心在猪场干一番事的人很少,大都是混日子或者镀镀金,了解一下养猪生产的一般过程;能够在某个岗位上顶尖的人非常少,我在2002年认识荷兰Moven先生的时候,他的AI配种分娩率可以达到98%以上(说明一下,他的学历好像是中专),6年之后我国的技术人员能够达到85%以上配种分娩率就是优秀技术员,到处争相聘请。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见到能够顶尖的专业人才,专家级倒是非常多。
二、
养猪产业的产业链利润:
养猪到底争不争钱?今天很多猪场在叫嚣亏损,也不知道是不是在炒作,想获得国家的支持。我们设想一下,一个标准化的生产猪场,1000头母猪,固定投入1400万元,20年折旧,年出栏20000头,母猪3年折旧,每头商品猪摊销25元母猪折旧成本、固定投入折旧35元;设计一个标准的配方:60%的玉米,3%鱼粉、2%大豆油、4%浓缩料、12%的麸皮,19%豆粕,饲料均价:2.256元/;全程3:1料肉比,100公斤标准出栏;工资50元/头,设备维修、水电等费用40元,兽医药费用30元;管理等费用10元;合计866.8元/商品猪。猪粮比6.37:1,预900元以下可以搞定。以头、蹄、内脏折算屠宰费用并获利30元计算,按照75%出肉率,100公斤的毛猪产业链销利润为550元。
这些利润到哪里去了,猪场出来的时候成本已经到了1150元,已经少了270多元的利润,拉猪的、杀猪的吃走50元,销售的吃走100元,各级批发商吃走130元。养猪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合理分配产业利润是必然工作。
三、养猪产业发展道路:
从我们的国情,我们养猪产业发展的内部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从养禽产业发展得到启示,我个人认为,走集团公司+农户,并且同时进行饲料、屠宰、销售等环节的扩张是养猪产业快速发展的健康道路。主要的规划特点是:集团公司主要致力于产业链规划、种猪产业、饲料加工、屠宰、市场配送等环节的工作,重点是规划、种猪产业、市场配送体系,获得产业推广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与管理模式,获得市场定价权和游戏规则制定权,获得产业发展与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其他相关产业可以采用合作、合资、控股、委托、租赁等形式,形成从原料到餐桌的一条龙产业链,各连接分享产业链利润。
对于养猪生产,主要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主要种源由公司控制,并提供技术及可靠的管理手段,二级扩繁场、商品场可以采用合作、合资、标准示范、承包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商品猪养殖由农户或养殖户以代养、销售形式进行饲养。主要的关键点有三:一、种源猪场的生产,优良的种源可以从源头控制疾病,保障生产效率;二、标准示范场的建设与生产,整个体系的推广不在于结果,农民或投资者在决策的时候不仅需要完善的政策、公司的信誉保障、还要现实的鲜活现场演示,这就是标准示范场的建设;三、产业的管理,其时,整个连接能否延续与广泛推广,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关键在于管理,产业不善管理,不善获得产业效益,最终肯定走向死亡,这也是很多公司+农户最后都无疾而终的主要原因,也是产业不能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朱春明 于 2009-3-26 09:19 补充以下内容
大家快来看看,好东西,我自己先顶一下,以后明确自己的发展道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