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去年猪肉价格飙升的时候,经济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养殖成本越来越贵而猪肉价格却一直处于低迷阶段,养猪赚不了钱,严重挫伤了农民或养殖户养猪的积极性,因此导致市场上猪肉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为了控制猪肉价格和物价指数上涨,政府及时“救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大对养猪户的补贴,这对养猪业的迅速恢复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就在人们对国家的优惠政策表示欢迎之时,也产生了“明年会不会出现‘猪贱伤农’”的担扰。眼下生猪出栏价格走低说明了这种担忧并非多余。 运会捉弄人,其实,有时候命运也会捉弄动物。而去年,在猪的身价持续多年低迷后,由于供不应求,猪肉价格终于在去年出现了1月甚至1日上一个台阶的局面,猪的含金量陡增,身价翻番。而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猪的命运又急转直下。河北10月份以来的生猪价格每斤跌破6元。一些养殖户已经预备减少生猪存栏,甚至产生杀掉母猪的念头。昆明的生猪价格批发价也从两个月前的14~15元/公斤,下跌至现在的10~13元/公斤左右,养殖户已经开始亏本。
我们知道,在农业信息化和市场化还不发达的时候,农民们种什么、喂养什么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当时市场上这种商品价格的高低,理性决定了种养者只会择高不择低;另一个因素是政府的态度。
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目前我国农副产品调控仍停留在“短缺调控与消费者调控”的层面,导致了“跌价无人问,涨价多头管”的现象。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当生猪市场供应价出现高涨,影响到居民生活和CPI时,政府就会以政策性优惠来引导农民发展生猪生产;而当生猪收购价格出现回落、市场上供大于求时,政府则很少以保护价的形式来保护农民的养猪收益。
眼下,市场上生猪出现供过于求苗头,如果我们不能在保护农民养猪积极性上采取“两头兼顾”的方法,即在市场猪价上涨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多养猪,以满足市场需求,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在市场猪价下跌时帮助农民,把养猪的损失降到最低点,那么“猪贱伤农”将不可避免。而农民在遭受损失和伤害的同时,市场供应也将随着生猪存栏量的下降再次出现猪肉价格的上涨。如此恶性循环,受到损失和伤害的除了农民之外,城镇消费者也将受波及。
因此,当务之急是政府适时推出生猪收购保护价,保护养殖户养猪的积极性以稳定生猪市场,使猪价始终维持在正常和合理的范围,不至于大涨大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