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调控是养虾中心环节,水质良好大大地提高成功率,水质恶化虾易发病,甚至全军覆灭。而养水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各种因素,它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一、良好水质理化因子指标
1、水色:黄绿色或茶褐色
2、透明度:30-45cm
3、水温:15-40℃,最适28-35℃
4、盐度:0-40‰,最适3-10‰
5、pH值:7.4-9.0,最适8.2-8.6
6、DO:5mg/L以上
7、NH3<0.5mg/L
8、H2S<0.1mg/L
9、NO2-<0.1mg/L
10、COD<5mg/L
11、其它成份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二、常见现象及采取措施
1、水瘦
1)早期出现水清见底现象。原因有三种情况:① 有的养殖户不注重肥水这一关,急着放苗造成“先天性”水清;②有的养殖户越施肥塘水反而越清,铺满塘底的藻吸收肥料,有益藻无法生长;④有的是藻相不稳定又不及时追肥造致水清。①和③情况都应适当换水并抽取周边水色靓的水纳入藻种,全塘均匀泼洒3ppm单胞藻促长素和有机肥,并施5ppm光合细菌和经化酵的2ppm利生素调水繁殖基础饵料,并注意每隔2-4天追一次肥,水色会培养起来。在没有放苗前出现第二种情况,应排干水彻底清理干净有害藻,然后再进水肥塘。
2)中后期水清。①环境突变(如暴雨)使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应换水或从别的塘抽进藻相好的水;②水中pH值过低也会造成浮游生物死亡,水呈清,应换水,下10-20ppm石灰,以及EM菌和有机肥造水;③水中无浮游植物,存在大量轮虫、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也会使水变清,通过换水,施有益菌和适量肥料造水。
2、水肥
1)中后期水浓太肥,透明度小于30cm,主要原因投料超量和粪便 等排泄物多,残饵和粪浸出物富营养化,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太肥沃。改进措施:掌握正确的投饵量,遵循宁少勿多的原则,通过观察网了解吃料情况。根据对虾生理状况、天气情况,调整下餐投喂量。这种方法是目前比较科学的投料方法。尽量做到每餐料都吃完,没有剩料就不会污染水质、败坏水质。经常开动增氧机环流把污物集中与中心,通过经常换水把污物排出池外。净化环境、净化水质。把透明度调控到30-45cm。
对虾各生长阶段摄食量
2)每天早晚都换水,每日换水量控制10%以内,但注意这里的换水是指排出塘内小部分陈旧水,抽进地下井水,尽量不要从海区直接进海水,避免病菌水平传播。换水有利于提高透明度,使水不太肥。
3)经常下0.2ppm芽胞杆菌,有益菌会分解残饵和粪便,同时还下20ppm沸石粉调节水质,使水不太浓,不太肥。
3、针对塘水内含NH3、H2S、NO2-偏高采取措施。
1_利用水车式增氧机使水体增氧环流特性,把废物集中在池中央地方,用吸污泵吸污排出池外,并中央排水,减少污染源净化水质。
2_施有益菌分解NH3、H2S、NO2-,把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同时有益活菌还分解残饵和粪便,减少对水质污染,净化水质。
3_下沸石粉吸附NH3、H2S、NO2-,减少有害物质浓度,优化水质,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4_排出塘水进入江篱养殖区,江篱吸收NH3、H2S、NO2-等有害物质,再把水循环到虾池,形成水质良性循环系统。
4、下暴雨,池塘水分层现象。采取措施:
1)在暴雨来临之前,提高虾塘水位,增强防御功能。
2)排掉表层雨水。
3)开动增氧机搅拌上下层水,使之混合。
5、塘水表层起泥皮,这是底层藻类死亡引起的,应及时捞干净。
6、当起动增氧机时水表面出现白色泡沫并不能散开消失。这是由水质肥沃、藻类老化引起的,应及时换水。
7、在夜间见塘水发光现象,这是由于发光细菌或甲藻或夜光虫与水生动物摩擦产生亮点和亮线,清楚见到动物游动方向。夜光虫大量繁殖引起缺氧,造成虾缺氧死亡。甲藻分泌毒素危害对虾。若是发光细菌产生发光现象用0.3ppm二溴海因消毒,隔3天下有益活菌。若是甲藻或夜光虫引起发光现象用0.7ppmCuSO4泼洒,这种浓度使发光生物消失,对虾体则无影响。
三、几种主要养虾模式对改良水质的作用
1、封闭或半封闭式过滤海水养殖模式
在没有淡水资源的地区,应一次性纳入养殖所需海水,消毒海水后养殖对虾。采用这种养殖模式前提条件是,无论是高密度养殖,还是低密度养殖一定要有充足氧气,而且在充气过程中最好能把残料、对虾排泄物和死亡藻类等通过充气环流集中到虾池的中央区。在虾池周边形成较大的洁净水域,给对虾提供优良的生活空间。在养殖60天后可逐渐添加已消毒的海水或井水,以改良水质,促进对虾生长。这种养殖方式一方面可切断海水中WSSV的传播途径,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增氧机充气确保水质不恶化,降低水体中的有毒物质,从而控制白斑综合症的暴发。
2、封闭式的海水再循环和零交换水养殖模式
养殖一造对虾只用一池水,也就是现在提倡的零交换水系统(循环用水)。整个养殖过程中池水除自然蒸发和吸底污损失一些水采用井水补充外,一律不补充海水的养殖模式,或称为循环生态精养对虾模式。虾池的水流程循环路线:虾池→接污池→沉淀池→水生生物沟→过滤池→细菌池→虾池。该模式是以投放有益细菌来取代药物防治病害,养殖全过程绝对禁用药物,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养虾效果,该模式是广东省雷州市新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曹耐高级工程师综合国内外养虾的优点,在我国创建的无公害循环水生态精养对虾模式,经过3年实践,取得显著效益,并已普遍推广。
3、半封闭淡化养殖模式
在有淡水资源的地区,无论低位池还是高位池,均应首先采用地下淡水添加养殖模式。在养殖前一次性进足海水,消毒以后不再添加海水,在养殖过程中,逐渐添加淡水。淡水每次进入量不超过10%,且盐度日变幅在5‰以内,最终盐度为3‰左右,但在纯淡水也可养殖。
4、过滤和净化海水防病养殖模式
该系统是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导师胡超群研究员开发的。该系统在工程设计和建造方面以及养殖技术管理方面都与传统的养虾模式有显著不同。该系统以自然海水为养虾水源,通过对海水水源进行过滤或净化处理后用于对虾养殖,养殖系统产生的废物通过特别设计的膜底池塘、中央排污系统等设施随时排出系统之外,排出的废物经过适当处理再排入大海。
5、高位池养殖模式
高位池包括水泥池、砌砖池、地膜池等,以动力提水方式引海水入虾池。提水养殖不受潮水限制,水质环境较易控制,使用增氧机、引进井水、水质改良剂、有益微生物和调控单胞藻等措施,保持良好稳定水质,可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机会,从而提高养虾的成功率。还有多级高位池养虾模式,为避免放养密度过高,在养殖中、后期因残饵、排泄物以及败坏的藻类等有机物的堆积而造成水质恶化或池底老化,可将养殖期分为二、三级养虾。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普遍采用标粗分塘的二级养殖模式。
6、混养模式
混养是将食性和生态位互补的两种或多种养殖生物以一定比例放养在同一池塘中,目前较多的是虾—鱼混养、虾—贝混养、虾—蟹混养、虾—藻混养等。它使得虾池中各生态位和营养级均有适宜的养殖对象与之相对应,水体中的各种天然饵料和投入的人工饲料能尽可能被充分利用,提高了虾池中物质和能量的总转化效率,但两种或多种生物混养在同一水体之中,一方面养殖生物在生存空间和溶解氧上产生直接竞争,以及自身产生代谢废物会造成的相互危害。另一方面混养的杂食性鱼类可摄食高品质的对虾饲料,造成对虾对投入饲料的利用率相对降低。
7、对虾封闭式综合生态养殖模式
该养殖模式从优化养殖系统的结构入手,把虾鱼混养、虾贝混养、虾藻混养进行技术组合,变单种养殖为多种综合养殖,把利用生态环境与饵料资源上有互补作用的经济水生生物以合理的比例养殖于同一封闭区内。在养殖过程中除虾池投饵外,其他养殖区不投饵。投入的虾饲料在多级养殖池中通过不同营养级和生态位上各种养殖生物的多层次利用,饲料利用率可以获得最大幅度的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该模式是湛江海洋大学叶富良教授承担的科研课题,在养殖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