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亟待“落实政策”
位于深圳市宝安区万丰村的“广三保万丰养猪场”,因合同到期,猪场要搬,五万生猪却难觅新家。前日《羊城晚报》的这则报道令人感叹:是到了给养猪业“落实政策”的时候了!
该养猪场每年出栏生猪10万头,是珠三角猪肉供应的主力。这个广东标杆性养猪场如今陷入新址难觅之困境,堪称全省养猪业的标杆性事件。省农业厅官员称,用地问题已成为全省规模化养猪业的最大制约因素。
地方政府无疑都是精明过人的,讲求的是土地产出效益。同样一块地,用来建工业园或房地产开发,比起盖养猪场来,效益之高低有着天壤之别。如今已陷入工业园和房地产包围之中的“万丰”,在明年合同到期后必须搬,那是板上钉钉的事。要就近搬迁,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哪有那么容易找块那么大的地方来接纳它?
建国以来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化体制,其实就是在牺牲农业、农村利益的基础上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的长足发展。地方政府只看到养猪场的单位土地产出效益远不如工业园和房地产,而没有认识到养猪业对于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其根源就在于城乡二元化体制下形成的轻农重工的思维定势,以及“GDP唯上”的思想观念。
去年4月份开始飙升的猪肉价格,搅得国内CPI高企、通胀压力大增,这给全国上下上了农业生产极端重要性的生动一课。广东已于今年5月出台了生猪生产的长期规划,然而要让规划变成现实,用地问题始终是最大瓶颈。故解决之道,最根本的还是要给养猪业“落实政策”,其核心在于各级政府必须从讲政治、讲大局、求稳定的高度来认识生猪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至于解决方案,可否给各地定指标?省畜牧兽医局的官员认为缺乏可行性。个人认为,由省政府给各地定下生猪生产自给率的强制性指标,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了,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在制定扶持养猪业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出台鼓励地方办养猪场的财政政策。既然规模化养猪场走出寸土寸金的珠三角,到欠发达地区求发展是一种趋势,那么从可行性角度出发,省财政是否可以考虑出台转移支付政策,来奖励多养猪的欠发达地区呢?或者,是否可以借鉴用地指标、污染指标的区域调剂办法,让少养猪的珠三角向多养猪的欠发达地区花钱购买“养猪指标”呢?
在广东生猪生产自给率只有六成左右、生猪规模化养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背景下,如何来解决大型养猪场的用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羊城晚报 □黄 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