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消毒的误区
误区一是:未发生疫病可以不进行消毒。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灭传染源的病原体,疫病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在畜禽养殖中,有时没有疫病发生,但外介环境存在传染源,传染源会释放病原体,病原体就会通过空气、饲料、饮水等途径,入侵易感畜禽,引起疫病发生。如果没有及时消毒,净化环境,环境中的病原体就会越积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疫病大发生。因此,未发生疫病地区的养殖户更应进行消毒,防患于未然。
误区二是: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清除。
由于养殖场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如粪便、饲料残渣、畜禽分泌物、体表脱落物,以及鼠粪、污水或其它污物,这些有机物中藏匿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这会消耗或中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严重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所以说彻底清扫是有效消毒的前提。这里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就清扫消毒在清除病原中的份量来看,清扫占70%,消毒只占30%。也就是说,要重视清扫,要清扫之后才消毒。一位有经验的场长说过,不允许任何脏物通过母猪带进产房,甚至耳朵眼和蹄缝里。这位场长不但明白上床前母猪冲洗消毒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冲洗操作到位的重要性。所以要求母猪从妊娠舍转入产仔舍时要对母猪进行彻底的冲洗,上床后再对母猪和产床进行一次喷雾消毒,这样通过母猪带病的可能性就小了许多
误区三是:已经消毒畜禽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
尽管进行了消毒,但并不一定就能收到彻底的消毒效果,这与选用的消毒剂品种、消毒剂质量及消毒方法有关。就是已经彻底规范消毒后,短时间内很安全,但许多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飞禽,老鼠等媒体传播,养殖动物自身不断污染环境,也会使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必须定时、定位、彻底、规范消毒,同时结合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才能做到养殖动物不得病或少得病。
误区四是:消毒剂气味越浓、消毒效果越好。
消毒效果的好坏,主要和它的杀菌能力、杀菌谱有关。目前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好的消毒剂没有什么气味的,如季氨盐络合碘溶液、聚维酮碘、聚醇醚碘,过硫酸盐等;相反有些气味浓、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存在着消毒盲区,且气味浓、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对畜禽体呼吸道、体表等有一定的伤害,反而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误区五是: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剂。
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剂,细菌、病毒也可能对此会产生抗药性;同时由于杀菌谱的宽窄,可能不能杀灭某种致病菌,使其大量繁殖,对消毒剂也可能产生抗药性;因此最好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轮换使用。
复配的季胺盐络合碘、酸化浓戊二醛,这种消毒剂对猪的各种病原具有广泛的杀灭效果。而且对人、畜来说,这种消毒剂都没有任何危害。因此,这种消毒剂既可用于消毒程序中最后的空气消毒,更由于无毒、无刺激性,特别适合带猪消毒。尤其是最需要呵护的产房消毒。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