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76|回复: 0

中兽医学授课教案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 12: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九讲
(2学时)

内容:四诊(望、闻、问、切)

第二篇辨证论治基础
辨证论治(辨证施治)是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兽医理、法、方、药整个体系的核心。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中所获得的症状和病情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认识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证候。
论治是根据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第五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望诊是有目的地观察病畜的神、色、形态及分泌物、排泄物的改变,获得有关病情的一种方法。
望诊包括望全身、望局部、察口色三个方面。
一、 望全身
(一)精神
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邪入阳则兽生狂,邪入阴则兽生痹
(精神失常主要表现为“狂”和“痹”)
(二)形体
外形与五脏相应,五脏强壮则外形强健
形体衰落,体瘦毛焦,多为脾胃虚弱、精气不足,或见于重病久病。
形体瘦弱者以虚寒证为多见
形体强壮者以实热证为多见

(三)皮毛
肺合皮毛,皮肤紧缩为风寒束肺
皮肤瘙痒或风疹为肺经风热
被毛脱落、溃烂脓包、日久不愈为肺毒
汗孔布于皮肤,轻微使役出汗,称为自汗,属阳虚
夜间出汗称为盗汗,属阴虚
危重症或脏腑破裂,“汗出如油”或“汗出无休”
(四)动态
1、猪
饱后多卧,行走时尾巴不时摆动

2、牛
常半侧卧,鼻镜上经常有汗,人一接近即行起立,间歇性反刍(倒嚼)

3、羊同牛
4、马
长时间站立,轮歇后蹄,腹痛时起卧打滚,前肢刨地,后肢踢腹

二、望局部
(一)眼
眼胞虚浮肿胀,多为气虚
眼窝下陷,多为津液亏耗
目赤红肿,流泪生眵,为肝火风热
眼急惊狂,瞪眼看人,属肝风或脑黄
闪骨外露,多见于破伤风
闪骨红瘀,多为肠黄热病及出血性疾病

(二)耳
耳为肾之外窍。除了反映精神状态之外,还与肾及其他脏腑的某些病证有关。
健康家畜,双耳经常竖立而灵活,反之则为病态。
两耳出汗多为心肾阴虚,出汗多为痛极血滞。
两耳歪斜,不是瞎就是瘸,即两耳歪斜,不时前后转动,多为瘸拐或失明者警惕的表现。
(三)鼻
鼻为肺之外窍,变化与肺有关,牛应该注意观察鼻镜。
正常鼻镜湿润而有汗珠存在,鼻镜干燥无汗,多为热证。汗不成珠,时有时无,多为风温初起,见于感冒。鼻镜湿润、汗水成片,多为寒湿伤肾,见于腰胯风湿;鼻镜干燥无汗,牵行后有细小汗珠流出,为里热实证,多见于百叶干;鼻镜干燥龟裂及鼻冷似铁者,多属重病危候。
(四) 口唇
口唇是脾的外应,唇的变化与脾经有关
口内生疮,口舌糜烂,多为心经有热。
上颚发红肿胀,多属胃热。
舌体肿胀板硬,则为木舌
口涎如泡沫,多属肺寒吐沫,口垂清涎,不思水草,多为胃寒,唇内青白口流清涎属脾胃虚寒。唇内粘膜红黄而燥,津液粘稠牵丝者,属脾经有热
(五)呼吸
出气为呼,入气为吸,一称一呼称为一息(1次呼吸)
各种家畜每分钟呼吸次数如下:
猪:10 – 24
牛:10 – 30

羊:10 – 20
马属:8 - 16

(六)饮食
观察食欲、饮食量、采食动作和吞咽咀嚼情况
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注意观察反刍情况
(七)躯干
肋骨折伤时,胸部陷塌
腹水时,腹部下沉
肷吊(腹部卷缩),慢性消化不良
肷部高起,腹围胀大,多为肚胀或结症
跳肷(膈肌痉挛,胸腹震动)为肝气不疏、肝胃不和
马骡胃肠病或中毒病,肷部有节奏跳动
(九)二阴




(十)粪尿

三、察口色
口色是气血的外荣,是气血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口色变化反映体内气血盛衰和脏腑虚实。
主要观察口腔各有关部位的色泽,以及口津、舌形的变化等。
(一)察口色的部位
家畜种类不同,察口色部位也有所侧重
马属主要看唇、舌、卧蚕和排齿
牛羊主要看卧蚕(舌下肉阜,左名金关,右名玉户)、仰池(又称仰陷,舌下卧蚕周围陷窝)、舌底及颊部,而以舌底最重要
猪主要看舌
(二)口色
1、舌诊所应
舌色应心,唇色应脾,金关应肝,玉户应肺,排齿应肾,口角应三焦
2、口色分类
正色、病色、绝色
有病口色
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征兆
淡白为贫血、虫积和内伤
苍白屡气血极度虚弱
淡白而带青色为虚寒,见于脾胃虚寒和慢草
赤色
赤色主热,为气血趋向于外的反应
赤红或鲜红多属热性病的卫气分阶段
舌尖红为心火上炎
舌边红为肝胆有热
舌红无苔为阴虚火旺
青色
青色主寒、主痛、主风,为感受寒邪及疼痛的象征
青白为脏腑虚寒,多见于胃寒、脾寒、外感风寒、冷痛
青黄为寒湿内挟
青紫为寒极、肝风内动或气血瘀滞
青紫而干燥晦暗,为气滞血瘀或心衰竭
黄色
黄色主湿,多为肝、胆、脾的湿热引起
黄色鲜明为阳黄,多见于肝炎、胆管阻塞或血液寄生虫
黄色晦暗称为阴黄,多见于慢性肝炎及其他寒湿证

(2)病苔
舌苔为胃气熏蒸而成。其变化反映胃气强弱、病位深浅
①健康家畜舌苔薄,白色或稍黄,干湿得中,这是有胃气的表现
②病苔有白、黄和灰黑三种
白苔

主表证和寒证,临床最常见
黄苔
主热证和里证,淡黄色为微热,深黄为热重
灰黑苔
主热、寒湿或虚寒证
表示湿浊重,病情危重
苔质
有无反映胃气的有无
厚薄表示病位深浅,薄为轻,厚为重
润燥表示津液损耗程度
腐腻表示胃肠中宿食和胃气程度,若似豆渣可刮去,说明胃内湿浊内停但胃气尚好,不易刮去,属于混浊内停
苔色和苔质变化
苔色和苔质变化能反映疾病变化和预后
热病过程中,苔色由白转黄,由黄转老或灰黑,是疾病向深发展的象征,由灰黑转黄,或黄苔退去又复生薄白苔,是疾病好转的现象
苔质有无和变化,可反映胃气、津液伤害存亡和病位深浅
(3)舌形
健康家畜舌形胖瘦适度,富于弹性,灵活自如
舌淡白胖嫩,多属脾肾阳虚
舌赤红肿胀,多属热毒亢盛
舌淡白瘦薄,缺乏弹性,多为气血不足
伸缩无力,气血俱虚
舌体偏于一侧,多为风证


危重症或濒死期的口色,多为青黑或紫黑色。
第二节
闻诊

一、闻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

依靠手指的感觉,进行切、按、触、叩,从而获得辩证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切诊包括切脉和触诊两部分
一、切

(一)切脉的部位
马切颌外动脉或颈总动脉
牛切尾中动脉或颈总动脉
猪、羊切股内动脉
切脉的方法
切脉时常用三种指力,即浮取、中取、沉取。
浮取(举)为轻用力、按在皮肤
中取(寻)为不轻不重,中等度用力
沉取(按)为重用力按于筋骨
三部三关各有三种指力的取法,称为“三部九候”
(二)脉象
脉象就是脉的体状,通过动脉搏动显现部位、速率、强度、节律、流利度及波幅等几个方面,称为脉象。
脉象分为平、反、易三类。平脉为健康无病之脉,反脉为有病之脉,易脉即变异之脉象,亦称“怪脉”或绝脉,是病势垂危时的脉象。
1、平脉
正常脉象。
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至数一定,节律均匀,中和有力,连绵不断。
正常脉象春季偏弦,夏季偏洪,秋季偏毛(浮),冬季偏石(沉)
健康马一息三至,牛一息四至,猪、羊一息五、六至。
2、反脉
反脉即“不及”与“太过”的反常脉象。
(1)浮脉与沉脉
浮脉为病在经络肌表的反应,由于外邪侵袭体表,卫阳抵抗而鼓动于外。
沉脉为病在脏腑的反应,邪郁于里,气血内滞,正邪相搏于里,故脉沉而有力,若阳气虚陷,不能升举,故脉沉而无力。
(2)迟脉与数脉
迟脉和数脉是反映脉搏快慢相反的两种脉象。以马为例,脉搏一息不足三至者为迟脉;一息四至以上为数脉。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故为迟脉。
血脉受热鼓动,脉行加速,故为数脉。



迟脉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寒实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证。浮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证。


数脉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3)虚脉与实脉

虚脉与实脉是脉的搏动力量强弱相反的两种动象。虚脉是当浮、中、沉取时均表现无力,按之虚软;而实脉是当浮、中、沉取时均表现有力。


虚脉主病,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实脉主病,主实证,如瘀血、狂燥、便结、高热等证。

(4)滑脉与涩脉
滑脉与涩脉是脉搏势态相反的两种脉象。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涩脉往来艰涩,欲来而未即来,欲去而未即去,如轻刀刮竹。
滑脉主病,主痰湿、宿食和实热等到证,孕畜的滑脉,不属于病态。
涩脉主病,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5)洪脉与细脉


洪脉与细脉是脉形振幅大小和脉势均相反的两种脉象。
洪脉主病,主热盛;温热病在气分时,感染性疾病热盛期,内热充斥,脉来汹涌有余,故脉象洪大。
细脉主病,主虚证;常见于久病气血两虚、阴血亏虚及诸虚损劳伤,阴血亏空或气血两虚,不足于充其脉道,所以出现细脉。

(6)弦脉与濡脉
弦脉与濡脉是脉势相反的两种脉象,弦脉的脉波较长,指下感觉似拉紧的琴弦濡脉的脉波较短,指下感觉浮小而软,如棉在水,轻按即得,重按则没。
弦脉主病,主风证、肝病、痛证和痰饮
濡脉主病,主虚证、实证,常见于气血虚弱和消肿。
(7)促、结、代脉
促、结、代脉是三种节律不整齐或有间歇的脉象。
促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呈数而不规则的间歇。
结脉来迟缓,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呈缓而不规则的间歇。
代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呈缓弱而有规律的间歇。
四大纲脉

反脉中最重要的是浮、沉、迟、数四种脉象,也称四大纲脉,是基础脉象。

3、易

易脉为四时变易之脉,也称“怪脉”,是病危重期出现的一种脉象,可以帮助判断预后。
易脉有雀啄、屋漏、虾游、解索、鱼翔、弹石、釜沸脉等。
易脉是脉形大小不等,快慢不一,节律全无,散乱无序的脉象,表示生机已绝,疾病已经到垂危阶段。
四诊合参
脉诊只是临床上的一种诊断方法,必须与其他诊法结合起来,全面考虑病情,做到“四诊合参”。
脉与证在多数情况下是相符,如表证见浮脉、、、
病情复杂,机体阴阳严重失调,脉与证也会相反,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正确地进行辩证论治。
二、触诊
(一)凉热
(二)肿胀
(三)咽喉及槽口(下颌间隙)
(四)胸腹
(五)谷道入手(直肠检查)

第十讲
(2学时)

内容:八纲辩证

第六章
辩证


第一节
八纲辩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概括证候类型的纲领。
八纲辩证是辩证的总纲
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
一、表

表里是辨别疾病的病位及病位深浅的两个纲领。病位浅属表,病在脏腑而病位深属里。
表证和里证不能单从病位深浅划分,而应从证候特点及功能程度加以区别。
(一)表证
表证特点: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证候特点: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常伴有咳嗽、鼻流清涕等症状。
治法:汗法
表证分类:表寒、表热、表虚、表实
表证分类
表寒:风寒侵袭肌表,外感初期,恶寒,无汗,宜辛温发汗
表热:风热侵袭,外感风热和温病初期,发热,微汗,宜辛凉解表
表虚:风邪袭表,或机体卫气素虚,表证兼自汗,恶风,脉浮缓无力,宜益气固表
表实:外邪袭表,卫气闭阻,表证兼无汗,脉浮紧或浮数有力,宜发汗解表

(二)里

里证的形成多由于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或由于外邪直中脏腑;或由于饥饱劳逸所伤,直接影响了脏腑气血,使脏腑功能失调,病一开始就成为里证。
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但以脏腑和气血的证候为主。
里证分类
里寒证:寒邪入里或阳气不足所致,表现形寒肢冷,粪溏稀,宜温里散寒。
里热证:表邪入里化热,或热邪直达脏腑,表现发热,耳鼻俱温,粪干,口色红,脉洪数,治宜泻火解毒。
里虚证:劳役过度或大病所致,宜补虚里实证:气滞血瘀或便秘,宜攻下
(三)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表证不解,病邪内传入里。多因为抵抗能力降低,失治、误治。
由里出表:病邪由里外透于表,如疹类,先有内热、喘促等里证,继而疹出,热退喘平,病邪由里出表。

(四)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时在一个病者身上出现
形成原因:外感和内伤同时致病,或外感表证未解病邪入里,或先有内伤又感外邪。
临诊要点:要和寒热虚实联系起来进行辩证,如表寒里热、、、
治疗原则: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五)表里辩证要点
1、掌握表证和里证的特征(脉、症状)
2、辨别表里是否同病或兼证或转化,如表里俱寒、俱热、俱虚、半表半里等。
3、初病表证,继而若出现里证,应当辨认是否表证已经入里或转化。
4、凡病里证,继而出现表证,应辨别是否里证出表,或是又感表邪。
二、寒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热可以概括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两种证候。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机体的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证候,所谓“阴盛则寒”。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机能活动亢盛所反映的证候,所谓“阳盛则热”。
(一)寒证
寒证形成的原因为阴盛与阳衰。
寒实证:阴盛所致,起因为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冷,所谓“阴盛则寒”治则与风寒表实证。
虚寒证:阳衰所致,起因为慢性或消耗性疾病消耗了畜体阳气,所谓“阳虚则外寒”,治则宜温补。
(二)热证
热证形成的原因为阳盛与阴虚。
实热证:起因为外感风热、暑热、或风寒湿等入里化热,或为内伤火毒。临床反映出发热、脉象洪数等阳盛证候。治则清热泻火。
虚热证:瘦弱或长期患病后期,体液消耗,所谓“阴虚则内热”治则养阴清热。



(三)寒热转化
寒证转化 为热证,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渐渐消失。
热证转化为寒证,先出现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渐渐消失。
寒热证的相互转化,往往是反映邪正的进退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畜体正气尚盛;若是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于下不胜邪。
(四)寒热错杂
同一机体,寒热同时存在,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里证的寒热错杂,以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证多见;另一种是表里同病的寒热错杂,以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证为多见。
(五)寒热真假
在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在病情危急阶段,可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证候。如寒证发展到末期,可能出现热的假象,热证在一定阶段,也可能出现寒的假象。这种外部症状与疾病本质不一的假象即为寒热真假。
真热假寒
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常见于某些急性热性病过程。
临床表现四肢冰冷,苔黑,脉沉寒证;但体温高,脉沉而有力,其原因为内热过盛,阳气郁闭于内,不能布达四肢,即寒热格拒,阳盛于内,拒阴于外。
“真热”为本质,“假寒”为现象。
真寒假热
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体热,苔黑,脉大似热证;但体表虽热久按不热,脉虽大却无力,其原因为阴寒内盛,逼阳于外形成,即寒热格拒,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真寒”为本质,“假热”为现象。

(六)寒热辩证要点
1、寒热辩证应从整体表现加以区别,此外,舌质红、苔黄燥为热,舌质青白、苔白滑为寒;脉数滑为热,脉沉迟为寒
2、寒热辩证须从表里、上下、脏和腑、气和血的不同来辨别。
3、寒热辩证应注意寒热错杂及虚实的不同,如表热里寒,上寒下热,上下俱热,表里俱寒,虚寒,虚热,实寒,实热等。
寒热辩证要点为须分真假,不要为表面假象所迷惑,必须抓住本质,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三、虚实
虚证和实证是辨别畜体正气的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证是指正气虚弱不足的证候,但邪气也不盛。
实证是指邪气亢盛有余的证候,但正气也尚未衰弱。

(一)虚证
虚证形成,有先天和后天的原因,但大部分为后天失调所致。
虚证的症状:毛焦体瘦,耳耷头低,精神倦怠,行走无力,卧多少立,口色淡白,舌质如绵,舌无苔,脉虚无力,易汗,虚喘,粪便稀薄等。
虚证有表虚、里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

1、气虚证
慢性病长期耗伤正气,而使脏腑功能衰退所出现的一系列证候。
气虚证与脾、肺、肾三脏关系密切,因为气的蒸化靠肾,生化靠脾,输布靠肺
气虚证候为:毛焦体瘦,耳耷头低,精神倦怠,行走无力,卧多少立,口色淡白,舌质如绵,舌无苔,脉虚无力,易汗,虚喘,粪便稀薄,兼见脱证等。

2、血虚证
血虚证为五脏功能减弱使血的化源不足,或因失血所致。
血虚与心、肝、脾、肾相关,因为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肾精为造血之本
血虚证见口色苍白,脉象细而无力,兼见眼光呆痴、易惊。
治则补血养血,配合健脾补气。
(二)实证
实证形成一为感受外邪,二为内脏机能活动失调,代谢障碍,以致有形实邪停滞所致。
主要症状:
一为有形实邪停滞存在,二为功能亢奋,脉沉或洪而有力。

1、气滞
气滞乃气停滞不通。
病邪侵入机体,阻碍气机通畅,表现为气郁气滞等胀满症。
痰湿阻肺,肺气壅塞,出现咳喘
胃肠气机壅塞,肚腹胀满,腹痛起卧,呼吸迫促。
2、血瘀
乃血液运行受阻,瘀滞不畅。多因气虚或气滞而运行不畅,或因外伤及病邪所阻,均可出现瘀血。
血瘀临床特点为局部疼痛,或见皮肤紫斑或皮下血肿,舌质紫暗或有紫斑或瘀点。
治则为活血、散瘀、理气
(三)虚实转化
实证转化为虚证
先出现实证,后出现虚证,而实证消失,多为实证失治或误治,耗损津液,正气被伤而成。
虚证转化为实证
先出现虚证,后出现实证,而虚证消失,如太阳中风的表虚证,可转化为发热而喘的肺实证。


(四)虚实错杂
虚证和实证在同一个病畜体同时存在,称为虚实错杂。临床常见的虚实错杂证有,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盛下虚、上虚下盛、虚中挟实、实中挟虚等。
(五)虚实真假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会出现现疾病本质不一致的某些表面现象,即过虚过实均会出现一些假象,这就叫做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病理属实,而现象属虚。
真虚假实:病理属虚,而现象属实,如脾虚不反刍,会出现间歇性腹胀。
(六)虚实辩证要点
1、外感初病,证多属实;内伤久病,证多属虚。临床症状表现有余、亢盛属实;表现为不足、衰弱的属虚。
2、分析虚假,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3、分清部位和虚实错杂,须从表里、上下、脏和腑、气和血的不同来辨别。
4、是否有寒热、表里等兼证。
四、阴阳
阴阳为八纲辩证的总纲
(一)阴证
阴证多由于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五脏,以致阳虚阴盛,机体衰减,脏腑功能降低,多见于里证的虚寒证。
(二)阳证


阳证多由于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处于亢奋状态,多见于里证的实热证。
阳证在临床上必见热象,以身热、恶热、贪饮、脉数为准。
阴证在临床上必见寒象,以耳鼻四肢俱冷,无热恶寒、精神不振、脉沉微无力为凭。

(三)亡阴与亡阳
亡阴为阴液衰竭出现的一系列证候。表现出精神兴奋,躁动不安,汗出如油,口干舌红,脉数无力或脉大而虚,多见于大出血或脱水,或热性病,治则宜益气救阴。
亡阳为阳气将脱所出现的一系列证候。表现出精神极度沉郁,汗出如水,气息微弱,舌质青紫,脉微欲绝,多见于大汗、大泻、大出血或过劳,治则宜回阳救逆。

(四)阴闭与阳闭
阳闭为热入心包,或热痰阻遏心窍出现的一系列证候。表现为高热神昏,肉颤头摇,或痉挛抽搐,口色深红,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则清热祛痰,辛凉开窍。
阴闭为寒痰、湿浊阻遏心窍出现的一系列证候。表现神识痴呆,或昏迷嗜睡,喉中痰声,口色淡白,舌苔白腻,脉沉滑而,治则温阳祛痰,辛温开窍。

五、八纲辩证与八证论
八纲辩证是中医学辩证的基本方法,把极其复杂的疾病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
八证论是祖国兽医学辩证的基本方法,把健康情况和极其复杂的疾病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正邪八类证候,用以辨别家畜有病与无病。
正证与邪证

正证指的是家畜正常无病的健康情况

邪证的狭义是指风症。

邪证的广义是与正证相对而言,泛指畜体的疾病,指出邪证是包括家畜外感内伤所引起的一切疾病。


第十一讲
(2学时)

内容:脏腑辩证


第二节
脏腑辩证


脏腑辩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疾病病机、部位、性质和正邪盛衰状况进行的一种辩证方法。


脏腑辩证的理论根据是按照脏腑的不同生理来推断病证,而用八纲来进一步分析脏腑的寒热虚实是掌握辩证的基本方法。

一、心与小肠病辩证
(一)虚证
1、心气虚与心阳虚

病因为年老体弱,或由其他疾病转变,或由于汗、下太过及各种损伤气血的原因而成。


主证为心悸动,气短,自汗,运动后症状加重,脉动虚弱或结代


虚证分型
心气虚:兼见倦怠肯卧,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
心阳虚:兼见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温,舌淡或紫暗。
心阳虚脱:除有心阳虚症状外,兼见汗出如水,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治则:心气虚益心气;心阳虚温心阳;心阳虚脱宜回阳救逆。
2、 心血虚与心阴虚
心血虚与心阴虚,或由于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或继发于失血之后。
心血虚者证见心悸、躁动,口色苍白,脉细弱。
心阴虚者证见心悸、躁动,午后发热或低热、盗汗、口干,脉细数。


(二)实证
1、心热内盛
多由六淫内郁化热,多见于中暑等病。
证见高热,大汗、神昏狂燥,口色赤红,脉洪数。
治则宜清心泻火,养阴安神
方剂可用《白虎汤》

2、痰火扰心
起因:多由于气郁化火、煎熬津液成痰,痰火扰心神而致,多见于心热风邪、心风黄、脑黄、惊风等病
主证:眼急惊狂、狂燥奔走、咬物伤人,口色赤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心祛痰,镇惊开窍
方剂:朱砂散加减
3、痰迷心窍
起因:多由于气结湿生、湿聚为痰浊,阻遏心窍而致,多见于脑黄、脑中风和某些中毒性急病
主证:神识痴呆,行如酒醉,口垂痰涎、苔白腻,脉滑
治则:祛痰开窍
方剂:导痰汤加减

4、心火上炎
心火上炎及心移热于小肠
多由六淫内郁化火而形成,多见于心经热、舌疮、尿道炎症
治则宜清心泻火,利水通淋
5、小肠冷痛
多因气候变化,寒邪侵入,停留于小肠所致,常见于肠痉挛、痉挛性腹痛或冷痛、冷肠泄泻等病。
治则宜温中散寒,和血顺气
心与小肠病辩证要点
心血虚和心气虚都有心悸动,但心血虚燥动易惊;心气虚伴有自汗和精神倦怠等症状
心血虚和心气虚都属于虚证,但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
心阳虚宜温心阳,心气虚宜补心气
心阴与心阳相互依存和制约,其中一方变化会影响到另一方,即所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心热内盛则以高热大汗、躁动不安为主要症状,而心火上炎则以舌体病变为主
痰火扰心临床以狂躁不安为主,而痰迷心窍则出现昏迷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热证多与心火共存在,症见躁动不安或血尿,而寒邪入小肠可见肠鸣泄泻,尿少
二、肝与胆病辩证
(一)虚证
1、肝血虚及肝阴不足
病因:脾胃虚弱,血的化源不足,或久病之后,肾水不足,肝失濡养而致
主证:贫血、眼干、夜盲、视力减退
治则:滋肾益肝,明目退翳
方例:八珍汤加减
2、阴虚阳亢

病因:久病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化火生风,风火相煽而致
主证:神识痴呆,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瘫痪或抽搐,脉弦细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例:镇肝熄风汤

3、血虚生风及阴虚生风


病因:久病之后,或失血脱水,阴虚血亏而致
主证:肢体麻木,肌肉震颤,四肢拘挛
治则:滋阴养血,平肝熄风
方例:天麻散加减

(二)实证
1、肝火上炎
病因:外感风热或由肝气郁结化火而致
主证:急性结膜炎或角膜炎等视力障碍
治则:清肝泻火,祛风散热,明目退翳
方例:决明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1、热动肝风

病因:邪热内盛,热极生风而致
主证:高热、四肢痉挛抽搐,角弓反张
治则:清热、熄风、镇痉
方例:羚羊钩藤汤加减

3、肝胆湿热

病因:肝胆疏泄失常,湿热内蕴而致
主证:黄疸,尿液短赤,带下或瘙痒
治则:清得肝胆湿热
方例:茵陈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4、寒滞肝脉
病因:外寒客于后肢厥阴肝经而致
主证:形寒怕冷,耳鼻和外肾冰冷
治则:温肝暖经,行气破瘀
方例:茴香散加减

肝胆病辩证要点
1、肝病初期,多见于实证和热证
2、肝病实证,肝火上炎与热动肝风,原因相似,应清肝泻火、清热熄风。
3、热入心包,心神受扰,与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证候密切相关,常合并出现。
4、肝火上炎与肝血不足的目疾病机病证不同,治则也不同。
5、肝胆相表里,治疗上多从肝论治。
三、脾与胃病辩证
(一)虚证
1、脾气虚
脾气虚多因畜体素虚,劳役过度或饮喂失调,内伤脾气,以致脾气虚弱。临床上脾气虚可分为三种证候。
(1)脾虚不运
病因:饥饱劳逸等因素引起脾胃功能减


退而致

主证:草料迟细,体瘦毛焦、腹胀体肿
治则:益气健脾
方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气下陷(中气下陷)
病因:脾虚气机不升而致
主证:中气下陷
治则:补气升提
方例:补中益气汤加减


(3)脾不统血
病因:脾气虚弱,统摄无力而致
主证:各种慢性出血
治则:益气摄血,引血归经
方例:归脾汤加减


2、脾阳虚
病因:由脾气虚发展而致
主证:脾不健运,形寒怕冷,腹痛泄泻
治则:温中健脾
方例:理中汤加减


3、胃阴虚
病因:高热伤阴、津液亏耗而致
主证:食欲差,口干唇燥,粪干尿少
治则:温中健脾
方例:养胃汤加减


(二)实证
1、寒湿困脾
病因:过食冰冻草料和冷水而致
主证:耳耷头低,草料迟细、浮肿
治则:温中化湿
方例:胃苓汤加减

2、湿热困脾

病因:湿邪郁久化热、消化不良而致
主证:食欲废绝,肚腹胀大
治则:清热利湿
方例:茵陈五苓散加减

3、胃寒


病因:外感风寒,饮喂失调而致
主证:形寒怕冷,口腔滑湿,粪软尿清
治则:温胃散寒
方例:桂心散加减

4、胃热


病因:胃阳素强或外邪传内化热而致
主证:耳鼻温热、草料迟细、粪球干小
治则:清胃泻火,生津止渴
方例:清胃解热散加减

5、胃食滞
病因:暴饮暴食,伤及脾胃
主证:废食肚胀,起卧翻滚,嗳气酸臭
治则:消食导滞
方例:曲麦散或保和丸加减

脾与胃病辩证要点
1、脾胃气虚多因劳伤过度、中气不足,宜补中益气,脾阳虚弱宜温中健脾。
2、 脾病多挟湿,寒湿困脾宜散寒燥湿,湿热困脾宜清热利湿。
3、胃病以食滞和热证为多见,胃实热宜清泻,虚寒宜滋补温胃散寒。
4、脾胃互相制约,病证互相转化,“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5、脾胃为血液化生之源,内伤疾病过程中,必须照顾脾胃,以扶持正气。

四、肺与大肠相表里
(一)虚证
1、肺气虚
病因:久咳伤肺,肺气日渐虚弱
主证:久咳久喘,咳喘无力,日渐消瘦
治则:补肺益气,止咳定喘
方例:补肺散加减

2、肺阴虚
病因:久病体弱,损伤肺阴所致
主证:日轻夜重,干咳气喘
治则:滋阴润肺
方例:百合固金汤加减

3、痰饮阻肺
病因:脾失健运,湿聚为痰所致
主证:咳嗽气喘,量多胸胁疼痛
治则:燥湿化痰、泻肺行水
方例: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


4、大肠液亏
病因:胃阴不足,内有燥热
主证:粪便秘结、弩责难下、口臭
治则:润肠通便
方例:麻仁汤和当归苁蓉汤加减


(二)实证
1、风寒束肺
病因:风寒侵袭肺脏,肺气郁闭所致
主证:咳嗽气喘、遇寒加重
治则:宣肺散寒,祛痰止咳
方例:紫苏散加减


2、风热犯肺
病因:外感风热,肺气宣降失常所致
主证:鼻涕黄稠,咽喉肿痛,发热
治则:疏风清热,宣通肺气
方例: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


3、燥热伤肺
病因:燥邪伤肺、肺津受损所致
主证:干咳无痰,唇焦鼻燥
治则:清燥润肺
方例:清燥救肺汤加减


4、肺热咳喘
病因: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所致
主证:气喘息粗,鼻流浓涕,咳声洪亮
治则: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例:清肺散或麻杏石甘汤加减


5、食积大肠
病因:过饥暴食、草料更换或失饮所致
主证:肚腹胀满、粪便不通、口腔酸臭
治则:通便攻下,行气止痛
方例:大承气汤加减


6、大肠湿热
病因:外感暑湿、草料霉变所致
主证:腹痛发热、泻痢腥臭
治则:清热利湿,调气和血
方例:郁金散或白头翁汤加减


7、大肠冷泻
病因:外感风寒、内伤阴冷所致
主证:耳鼻俱冷,肠鸣泄泻
治则:温中散寒、渗湿利水
方例:加味猪苓散加减


肺与大肠病辩证要点
1、肺病应分虚实,肺气虚卫外不固;肺阴虚有内热;痰饮阻肺鼻流粘液。
2、肺病以清肺肃降为主,选方宜清轻,用药以辛甘平润为主。
3、大肠病为便秘或泄泻,应分实秘与虚秘、寒泻与热泻之别。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可泻大肠,肺气虚导致便秘可滋养肺气以通润大肠。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一)虚证
1、肾阳虚(四种类型)
(1)肾阳虚衰
病因:久病体弱,劳损过度所致
主证:形寒怕冷、腰痿、阳痿或不孕
治则:温补肾阳
方例:肾气散或右归丸加减


(2)肾气不固
病因:肾阳素亏、劳役过度所致
主证:尿濒数清、滑精早泻
治则:固摄肾气
方例:缩泉丸或固精散加减


(3)肾不纳气
病因:劳役过度、久病咳喘伤肾气所致
主证:久咳气喘、形寒怕冷、遗尿多汗
治则:补肾纳气
方例:人参蛤蚧散加减


(4)、肾虚水泛
病因:久病失养,肾阳亏损、无法温化



水液所致

主证:后肢浮肿、宿水停脐或阴囊水肿
治则:温阳利水
方例:肾气丸或真武汤加减


2、肾阴虚
病因:伤精、失血或耗液;或急性热病


耗伤肾阴,或因过服温燥劫阴药所致

主证:腰胯无力,低热盗汗、滑精不孕
治则:滋阴补肾
方例:六味地黄汤加减


(二)实证
病因:湿热下注膀胱或尿路感染所致
主证:尿濒或尿难,或尿有砂石脓血
治则:清利湿热
方例:八证散或滑石散加减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张家富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8 05:3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