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针对增生性肠炎主要应针对病原采取措施。对该病治疗我们成功的经验是:
①重症猪清理出来单个治疗,药物组合为林可霉素和甲硝唑注射液静滴;经过药物治疗后,对少数猪仍机体瘦弱、贫血、食量少的,分别每头1次肌肉注射补血药1~3毫升,牛磺酸注射液5~10毫升。对增加食欲,恢复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②全群药物控制。用复方林可大观霉素预混剂按每吨饲料加2~4㎏或每吨饮水中加1~2㎏,连用5~7天。减量再用7天。或用泰乐菌素、磺胺二甲预混剂按每吨饲料加1~2㎏或每吨饮水中加0.5~1㎏,连用5~7天。减量再用7天。对发病猪,最好饮水给药,且在此基础上酌情再加量。
③据在各规模猪场推广试验证明,在4~8周龄将复方林可大观霉素预混剂或泰乐菌素、磺胺二甲预混剂或强力霉素按说明书推荐剂量加入饲料中进行预防性治疗,效果最好。
1.3看到猪咳嗽,即使用止咳药物;
对于咳嗽,我们首先要找到引起咳嗽的病因,引起咳嗽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性的如感冒、流行性感冒、蓝耳病(PRRS)等,有细菌性的如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有寄生虫性的如肺丝虫、蛔虫等,还有物理化学环境因素等均可引起咳嗽。引起咳嗽的病因不除,单纯使用止咳药物,看起来也是一针见效,用药后即不见咳嗽,但不久即发现粘膜发绀,四肢末梢发紫,呼吸困难。对于病情无异于火上浇油,会使病情变本加厉,更加严重。
咳嗽也是机体的一种病理性保护反应,是呼吸道受到病原因子刺激时,反射性引起分泌物增加,这些分泌物随着支气管粘膜纤毛不断向气管、喉头方向摆动,到喉头部位时,喉头粘膜受到刺激,即反射引起咳嗽动作。于是把分泌物及病理产物和细菌、病毒、尘埃颗粒等对机体有害的物质排出体外。就咳嗽本身来说,对机体是有利的。
对待咳嗽正确的治疗态度应该是,消除病因(抗菌、抗病毒、改善环境条件)、先祛痰后止咳或祛痰止咳同时并进。单纯止咳实不足取。
1.4看到猪呕吐,仅简单的止呕。
引起呕吐的原因主要有,胃溃疡、病毒性疾病、T-2毒素中毒。呕吐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只有找到原发疾病,并针对原发疾病采取治疗措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单纯搞点胃复安、维生素B之类的药物治疗,无异于隔靴搔痒,于事无补。
2、重视单个猪病的治疗,不重视群体猪病的控制
一些规模不太大的猪场老板,治疗猪病没有全局观念,在一个猪场只有几头猪发病时,就只对那几头发病猪的治疗,结果,这几头猪治疗好了,过几天又有另外几头猪发病,他又只治疗发病猪,于是,过几天又增加新的发病猪,这样,循环往复,顾此失彼,忙得焦头烂额,最后还是全群发病,极大的增加药费损失尤其是生产性能的损失。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猪场里几头猪发病就一定要把所有的猪都打针,而是一出现发病猪,就要提高警觉,分析原因,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然后采取包括生物安全措施在内的全群药物控制措施。这样看起来增加了表观的治疗费用,实际上是防患于未然,是亡羊补牢。既可大大节省后续的治疗药费又节省人力劳力,还减轻了因疾病而产生的精神负担。
所以,在猪病治疗学上,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控制群体发病,而不是单个猪病的治疗。因为,猪只作为经济动物,我们必须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吴增坚教授提出的猪病六不治,就是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很有道理。实事上,“疾病”一词已不再是个体生理异常的涵义,而延伸成为猪群生产出现问题的意义。在现代兽医学中,我们应当以猪群(而不是猪的个体)作为判断“疾病”的对象,以正常生产情况下的性能指标作为判断猪群是否得“病”的依据。
3、崇拜临床“治疗”兽医,而不听信预防兽医专家的卫生保健方面的忠告。
有一个关于古代神医扁鹊的故事。大意是,有人与扁鹊讨论有关医术的问题,扁鹊说:我有三兄弟,大哥治病在疾病未表现症状之前,名气仅限于村里;二哥治病在疾病初发之时,名气传到了乡里;扁鹊治病在疾病大发作之时,还可以做外科手术,场面血淋惊人,名气很大。其实,医术最好的是大哥,而二哥次之,我的医术最差。在这里,扁鹊当然是过于谦虚了,但他说明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医学道理,即高明的医生善于“治未病。”
我们对动物疾病的治疗研究很多,但如何使动物不得病或少得病就研究得很少。尽管大家都在讲疾病预防很重要,但兽医师们仍然只忙于用药物对生病动物进行治疗,结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养殖水平也得不到提高。
美国预防兽医专家Gifford等人(1987)建立了一个种猪场模型,模型运行结果表明,预防方面的开销既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又可以在发病的情况下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从两方面来看都是划算的。对于种猪场,假设某种严重疾病感染的风险是30%,那么采取预防措施的效益-成本比至少为3:1。对于致病性极高的病原,即使感染概率只有0.01,生物安全方面的投资也是值得的。比如针对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主要依靠预防措施进行防控,且根据多年的推广实践,凡是根据我们的建议实施了预防措施的猪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都控制的非常好,即良好的空气质量,小批量全进全出,严格的生物安全,策略性药物预防。
4、消毒观念淡薄。
忽视消毒的原因:(1)不能直接见到效果,消毒不同于治疗性药物,像抗生素等等,立竿见影。(2)有时不消毒也不生病,这是你运气好,但终究要生病;也有消毒也生病,有可能是消毒剂质量有问题或消毒方法不对。(3)整体消毒剂质量差、大量低价、劣质的产品充斥市场,使广大用户无从选择。(4)有些养殖场为了节省费用。表面上节省了费用,实际上可能要化几倍或更多的治疗费用。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