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68|回复: 2

自然养猪法技术要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1 00: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然养猪法技术要点
自然养猪法又称发酵生成物养猪法或懒汉养猪法,已在日本、韩国及我国部分地区推广30多年,这项技术的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猪群每天生产大量粪尿,搬运起来费时费力,而工厂化猪场利用水冲粪和水泡粪的清粪方式又产生大量污水,并需要开支昂贵的污水处理费用;干清粪方式也需要大量劳力。利用发酵床养猪具有省工、省力、省水,实现零排污和净化环境等优点,深受群众欢迎。
自1993年开始,山东省率先试验自然养猪技术,累积出栏育肥猪3万头以上,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自然养猪法的几种类型
自然养猪法大约分为3种类型。
1、在饲料中加入发酵生成物的类型
在饲料中加入发酵剂,用踏踩式方法在猪圈内养猪。一端设自动食槽,另一端设自动饮水器。猪吃完饲料后,必须走到另一端去饮水。所谓踏踩式,就是通过猪的运动把排泄的粪尿与垫在圈内的已发酵粪搅拌混合,使其再发酵的方法。
使用我国自行生产的高效微生态制剂“亿安奇乐”作为发酵剂,质量可靠,效果好。
可用普通的开放或半开放的猪圈或新建猪棚饲养,但必须有舍顶或棚顶及屋檐,防止雨水进入舍内。猪棚一般是长15~20米,宽5~6米左右,高3~3.5米。舍内用栅栏围成猪圈。猪圈栅栏尽量用废旧材料,高度在1.2~1.6米左右,应使猪跳不出来为准。栅栏下部用40厘米高的水泥预制板或木板等遮挡。防止发酵粪流到圈外。
把饮水器和料槽分设在猪圈两端,半强制性地使猪运动。饲槽应保持一定高度。大约50~60厘米。饮水器下设接水槽,以便使漏下的水流到圈外,防止水溅入圈内影响发酵。
地面整好后,不要用水泥硬化,以保持其通透性。在地面上铺上30厘米彻底发酵好的不带土的的腐熟猪粪,上面盖上10厘米厚的新锯末即成。
猪舍垫料准备好后,就可以引进经免疫和驱虫的仔猪进行饲养了。一般是引进日龄50~90天,体重25~30千克的猪。不管日龄多少,相互差别不要太大,一般限制在7~10天,以便于饲养管理。
饲养密度大致为0.6~1.4m2/头,冬季平均0.82 m2/头,夏季平均0.86 m2/头,粗算每m2一头猪。
除了密度之外,还要训练不在固定地点排泄粪尿,以避免地面干湿不均,影响发酵质量,因过度潮湿会妨碍发酵。发现有过湿之处,可用新鲜锯末调整。
由于饲料中混有发酵剂,排出的粪没有恶臭味,发酵产生的热量足以杀死蝇蛆和虫卵及有害微生物。同时,冬季可以保温,使粪尿中多余的水分蒸发。整个饲养过程不用清粪,是一种省工省力的清洁养猪法。
第一次实行这种养猪方式,圈内没有发酵粪,可以掺些已发酵的清洁猪粪,或在垫料上喷洒一些发酵液。
这种养猪方法主要用于生产育肥猪及后备猪。
饲养期间不断有发酵热产生,加上猪群的呼吸,所以要特别注重通风换气。
育肥猪的适宜温度为15~23℃,因此,要采取措施,尽量保持这个温度范围。高温对猪群的伤害比低温更大,炎热夏季要注意防暑,猪舍顶部要加盖覆盖物。
料型的选择:颗粒料最好,考虑成本,后期也可以改用干粉料。
肉猪出栏后将垫料全部清出,污物尽量除掉,舍内地面上撒上石灰,对侧壁和柱子进行涂抹消毒。
用过的垫料中集中到地势高燥、开阔的发酵棚,发酵棚上有顶,下有水泥硬化的地面。经至少5次(每5天1次)搅拌达到彻底发酵后,重新铺在猪舍内再使用。所以,垫料可重复使用,剩余的也可以做肥料等使用。
这种类型应该是最理想的类型,发酵生成物进入猪胃肠道,优化了有益微生物菌群,改善了消化机能,使饲料能充分地消化吸收与利用,加上“自助餐”式饲养方式,提高了猪群的健康水平,生长发育快,发病数极少。
2、在垫料中加入发酵剂的类型(日本洛东式的发酵养猪类型)
在猪圈地面上铺上由谷壳、锯末和菌种等组成的混合物,猪就饲养在这种混合物上面,排出的粪尿在混合物中经菌种完全发酵被迅速降解、消化,从而实现养猪场废弃物的“零排放”。
吉林省的试验点是在圈栏区域挖90厘米的深坑,用锯末、玉米秸、稻草等作为垫料,加入当地少量的腐殖土及相应的发酵剂,对猪粪尿等进行及时发酵,发酵产生的热量对躺卧区的环境十分有利;为了保持猪的适度运动和发挥拱地觅食等行为特征,喂猪八成饱,1天只喂1次,致使猪在围栏内经常的翻拱,以促进发酵。山东省因雨季常被雨水泡塌,因此大部分地区仍以地上养猪为主。
国产发酵剂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物美价廉,可放心使用。
3、不添加任何发酵剂的类型
新西兰北岛Paranui
Pines公司创造了浅床养猪技术。这种技术在正常的饲养密度和不需要任何专门的酶或微生物添加剂的情况下一直运转顺利。

通过充分搅拌垫料和粪便,促进氧气作用于粪便。好氧菌能利用空气中的氧,是通常参与厩肥制作的天然微生物。
自1991年采用这种方法后,他们在沙土地基上建猪圈,小猪断奶后转至半开放猪圈培育和育肥,圈内铺锯末。
这种养猪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基本建设和维持费用大大低于原先的猪舍养猪,由于取消了用水冲粪清圈,粪便处理大大简化。
生长育肥猪圈面积为4米×4米,主要由钢架和固定在底座上的预制水泥板构成,顶部覆盖波纹铁皮,朝阳面敞开。垫料是40厘米厚的新鲜锯末。猪圈前方的水泥板很容易拆开,以便拖拉机进圈清粪。
圈的后方铺一块水泥板,上设自由采食食槽。门也在这一面,水泥板向外倾斜,使溅出的饮水不致弄湿锯末。
要特别注意,既要使每个圈内养尽可能多的猪,又不冒圈内粪便积存过多的风险。当猪的数量超过垫料吸收猪粪便的能力时,可见到粪便堆积,这不利于养猪。
粪便过多也容易使垫料被浸透。虽然一定的湿度是制作厩肥所必需的,但过分饱和会抑制厩肥制作过程。
据观察,把猪放在填锯末的圈内,并不会改变猪固定大小便地点的习性,所以为了避免粪便在局部积聚过多并使粪便很好地被垫料吸收,必须进行额外的搅拌,在养猪数量少时可由人工用铁齿或铁叉进行,隔天一次,大型猪场可采用机械搅拌的方法。定期地往猪床上撒新鲜锯末也是必要的。
当猪床的厚度达到65厘米时,要彻底清除,换上新垫料。在实际工作中,大约每6~8个月应彻底清除一次。
这种养猪方法的缺点是圈内常有泥土气,夏季也易招引苍蝇。需要酌情喷洒些水分,并配合施用灭蝇技术。我国北方冬季可以推广此类型。
自然养猪法的技术要点
总结山东省15年来发展自然养猪法的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的情况,提出以下技术要点:
1、一定不要把带有传染病的猪带进圈内,应着重自繁自养,如确需购入仔猪,需从同一来源的经畜牧主管部门核准的养猪场引进仔猪,按程序经免疫后再放在圈内饲养。随意从集市上购买仔猪,很可能导致失败。
2、猪场进猪后进行封闭管理,严禁参观,本场人员出入圈舍也应遵守消毒规则,场内外工具、人员衣、鞋、靴、帽不得交叉使用。
3、自动食槽必须规范,随着猪采食而随时漏料。
4、自然养猪法省工、省力,但不敢放任不管,要随时观察猪群状况、饮水器漏水状况、自动食槽状况、地面干湿状况等,发现异常要及时调整和处理。
5、所用垫料一定要新鲜、清洁、干燥,经铡碎垫到圈内,厚度应不少于40厘米,应尽量多掺些锯末,因锯末松散性大。
6、自然养猪法在冬季运作非常顺利,而夏天要进行防暑。猪场周围要栽植树木或速生爬蔓瓜类,以调节气温。气温达30℃以上时,每天下午要利用喷淋器进行喷淋,每平方米一个喷头,每半小时一次,每次两分钟。
7、搞好饲料配合,保证充足营养,一般生长育肥猪饲料配方是:玉米(或大麦、高粱、次粉等)60%、豆粕18%、麸皮15%、预混料5%、其它2%,其营养水平每千克日粮约含消化能12兆焦,粗蛋白16%,赖氨酸0.8%以上,料肉比3:1,平均日增重700克,育肥猪达95kg体重需90天左右。
8、挑选并饲养二元或三元杂种猪,杂种猪生活力强,省饲料,生长快,患病少。
9、在猪场出猪口建设出猪台,以减轻劳动强度并确保猪体健康。

(李铁坚)


高温季节自然养猪法的饲养管理
一、掌握各类猪群对温湿度的要求
不同生理阶段的猪只须满足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哺乳仔猪23~35℃,保育猪20~22℃,育肥猪15~20℃,公猪、妊娠空怀母猪15~20℃,产仔母猪18~22℃。可见除仔猪外,其他各类猪群的适宜温度均在30℃温度条件以下,大大低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30~35℃)。因此,为了保障夏季猪场的正常生产,必须对猪舍进行降温,而且由于各类猪群所要求的温度不同,降温方法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二、温湿度与猪病发生的关系
试验表明,如果温度适宜,相对湿度从45%增加到95%,猪的增重无异常。这时,常出于其他考虑,来限制相对湿度。例如,相对湿度过低时猪舍内容易飘浮灰尘,且过低的相对湿度还对猪的黏膜和抗病力不利;相对湿度过高会使病原体易于繁殖,同时也会降低猪舍建筑结构和设备寿命。所以,即使在较佳温度范围内,舍内空气相对湿度也不应过低或过高,猪只适宜的生活相对湿度为60~80%。在夏季,舍内相对湿度偏高而无法降低时,应采取措施降低舍温及作好卫生防疫工作,这样也能确保猪只的正常生产。高温、高湿的条件会使猪增重变慢,且死亡率高。
三、垫料对于温湿度的抑制规律
1、垫料不同层面温度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垫料表面比舍内温度提高约2.27℃,差异显著;垫料10厘米深比垫料表面温度高近13.13℃,差异极显著。这也是业者担心猪只越夏的一个重要原因。
2、垫料相同平面温度分布规律。一般坐北朝南的单列式自然养猪法猪舍,其发酵床中心或粪便排泄区域温度最高,周边温度较低;整体而言,垫料北部温度最低,靠近墙体和土壤区域的垫床温度不稳定。所以说,自然养猪法养猪并不是像大多数业者认为的“在蒸笼上养猪”,发酵床温度分布规律具有典型的区域性差别。
四、抑制垫料发酵
1、调低垫料厚度。夏季垫料深度可适当调低一些,较低的发酵床生物热的产生量相对较少,热量散失的速度也快。但需保证高度在50厘米以上,一般60厘米深的垫料比较合适,既可以保证粪尿的发酵分解,又能避免发酵产生的生物热过多而影响猪只越夏。
2、加强垫料区域性发酵。正常季节,尽量将粪便耙到垫料各个区域,使其均匀发酵。夏季垫料管理要有意识地营造区域性发酵环境。夏季一般不进行翻耙工作,不用将粪便均匀散开,让其自然形成一个粪尿排泄区。由于夏季气温相对高,粪尿本身及附近区域发酵效率也相当高。如有粪便堆积,可顺势向后堆积或就地挖一深坑埋入,其他区域由于发酵营养源的缺乏,其发酵效率得到抑制而使垫料表面凉爽。
3、制作夏季垫料丘。将垫料集中堆积在猪只自然形成的排泄区,形成一个以排泄区为中心的垫料丘,高度可以达到1~1.5米,使原排泄区粪尿高效分解。因薄垫料区发酵效果较低甚至不发酵。所以,猪只就可以在垫料丘的中下部活动和躺卧,同时猪只又会在垫料丘适当位置形成新的排泄区。经过一段时间,又将垫料丘移至新形成的排泄区去,这样持续管理,既可以使猪安全越夏,又有利于积攒粪肥。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liuqiang3478 + 1 【通过审核】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11-21 09: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像这个方法已经有人开始试用了
发表于 2008-12-3 12: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买人工授精器材,请登陆www.dofu-ai.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13 06:0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