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螯合物认识上的五大误区
)
混淆螯合物与复合物、有机物的概念。
这些名词(或定义)之间是有区别的。“有机物”的概念最广泛,包括最简单的有机物,如富马酸铁、乳酸亚铁等,这类产品是较低级的有机物,其效果与无机物在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刺激性较少而已;有机物更多的是指包括氨基酸复合物、氨基酸螯合物、肽螯合物、金属蛋白盐(全谱氨基酸螯合物)、多糖有机矿物质等在内的,由金属与有机配位体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复合物”则泛指金属与氨基酸等形成的化合物(包括带电荷和不带电荷的分子);通常是指由金属与氨基酸按1∶1比例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螯合物”通常专指金属与二个氨基酸或多个氨基酸通过较牢固的化学键(配位键和离子键)形成的杂环(五环或六环)结构,整个分子结构呈中性,也有人称其为肽螯合,能借助原有的小肽吸收机制被机体吸收,快速,高效,低耗能,不易饱和。在众多的有机矿物质当中,二肽螯合物是最理想、最高效、效果也最好的有机物。
(二)“螯合物的质量说不清,在金属含量一样的情况下,谁的产品便宜就用谁的”。
其实,螯合物产品的质量关键不是金属含量高低,最关键的是金属螯合程度,即到底有多少金属是与氨基酸结合的,有多少是呈金属离子状态(与无机物如硫酸盐一样)。采用最新的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和特异性离子电极法(Ion selective electrode,ISE),两种检测法相结合就可以客观地检测螯合物的产品质量。若产品中金属离子越多,产品质量就越差。仅凭金属含量高低来判定产品质量优劣是完全错误的。
(三) “
将螯合物的水溶性与螯合物的质量混为一谈”。
错误地认为只有金属螯合物溶于水,才能被吸收。不能溶于水的螯合物是不能被吸收的,没用的,质量差的。实际上由于消化液的组成非常复杂,绝对不是水溶液的复制品。许多不溶于水的螯合物,在消化道中完全溶解或呈现很好的分散状,能被机体很好地吸收和利用。
如血红素螯合铁不溶于水,微溶于酸,但有很好的吸收和生物利用率。有些氨基酸铁或有机铁虽然易溶于水,但吸收率和生物利用率却较低。实验室标准品“螯合双赖氨酸铜”非常容易溶解;但是,双蛋氨酸铜,也是螯合的,其水溶解性就差。有机物的可溶性主要是由配位体的功能来决定的,不是由金属结合程度来决定的。
(四) “认为有机矿物质分子量越小就越容易吸收”。虽然大分子不易被吸收,如大于10000道尔顿(约80个氨基酸)的确难吸收,2500道尔顿的多肽(约20肽)吸收也较少,小肽或寡肽(2~6个氨基酸为主)较易吸收。但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研究认为,吸收主要是以游离氨基酸的形式为主
,因为游离氨基酸分子量最小。但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吸收主要是以小肽形式为主,分子量比游离氨基酸要大几倍。因为科学家已经在动物的小肠刷状缘上发现了大量的小肽集聚。小肽比游离氨基酸更易吸收,且效率要高,不易饱和,这可能与小肠吸收机制有关,特别是与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转运载体(原来称为镶嵌蛋白)的数量和活性相关。分子量越小就越容易吸收的观点是不严谨不科学的。血红素螯合铁分子量为616,吸收率远高于甘氨酸铁(1∶1则分子量为130, 2∶1则分子量为204),生物利用度好。
如果越小越易吸收,则只需要生产甘氨酸系列产品即可,但实际上国外大公司的产品多数是全谱氨基酸螯合物产品。
(五) “单一氨基酸产品好于全谱氨基酸产品”。
部分用户认为:单一氨基酸产品,成分准确清楚,含量可靠;但是,全谱氨基酸产品有17种氨基酸,成分多而杂,不知道哪个有用,效果很难说。这样的看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例如,蛋氨酸或赖氨酸金属有机物即为一类单一氨基酸产品;同时,很多人都认为蛋氨酸和赖氨酸是必需氨基酸,本来就需要额外补充,添加这类产品就可一举两得(既可补充金属螯合物,又可增加必需氨基酸的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这类效果并不好;有些试验中,蛋氨酸锌的效果还不如草酸锌,更不如全谱氨基酸锌。仔细研究发现,蛋氨酸锌,特别是1∶1复合产品,其稳定常数明显偏低,仅为4.3;二蛋氨酸锌稳定常数较好为8.3。美国一家公司在1996年之前都是生产蛋氨酸锌,现在已改为生产全谱的氨基酸(17种氨基酸)金属系列产品。
另一方面,机体需要的是多样化的有机螯合物,对单一特定氨基酸螯合物的需要量很少;添加过多,既没必要,而且或许还会造成吸收通道的竞争,而机体所需的其它氨基酸螯合物却一点也没有,从而影响最终的使用效果。在国外各种有机产品的激烈较量中,单一特定氨基酸螯合物渐渐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全谱氨基酸螯合物,并成为压倒性的优势产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