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拉杆菌病(tularemia),又称野兔热,本病原来发生于野兔等野生啮齿类动物,后来由野兔等传染给犬、猫,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表现体温升高、淋巴结肿大、脾和其他内脏的坏死变化。
一、病原
土拉弗朗西斯氏菌,1912年发现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土拉县,故命名为土拉杆菌。是一种多形态的细菌,在动物体血液内近似球形,在培养中则有球状至丝状等形态。不运动、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美蓝染色呈两极着色。
本菌在许多动物体上均能生存,在土壤、水、皮毛、肉中可存活数10天,在尸体中可存活百余天。60℃以上的温度以及常用消毒药中能很快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
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野兔和其他啮齿类动物污染的饮水、食物、场地等,蚊、蝇、虻、蜱及其他外寄生虫是本病的传染媒介。犬、猫吃患病动物肉、内脏及污染物,经消化道感染发病。多发于春夏之交啮齿动物及其外寄生虫繁殖最盛时,大批流行见于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之后。
三、症状
1.犬患病后症状类似于犬瘟热,体温升高达41℃,食欲废绝,精神委顿,呼吸困难,结膜发绀,后躯不灵活,行动迟缓。体表淋巴结肿大,不久卧地死亡。
2.慢性型的患犬,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愿活动。粪中混有黏液或血液,经治疗多能康复。
3.猫感染后,一般症状轻微,淋巴结稍肿。
四、病理变化
脾肿大,肝、脾有黄白色坏死灶,肺有出血点和炎症变化。慢性型者,淋巴结肿大甚至化脓。
五、诊断
根据症状、病理变化难以作出诊断。确诊须作细菌学检查:肝、脾直接涂片,发现有荚膜、两极染色的球杆菌。小白鼠接种脏器悬液后,可在24小时内发生败血症死亡,在其脏器中找到上述球杆菌即可确诊。
五、防治
1.已发生本病的犬场要及时进行消毒。对死兔肉一定要经过高温处理方可喂犬、猫。
2.治疗主要用链霉素,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3次,连用数天。此外可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等。
3.对症治疗,如腹泻者用肠道抗菌消炎药,出血者用止血药。发热时可适当注射解热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