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药历史绵长,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畜牧业发展起着保障作用。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重视中药,“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浪潮进一步推动全球中药的利用与开发。据统计,在20世纪末,全球中药的年贸易总额已达160亿美元。可以预见,我国中兽药产业和中药产业一样,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1 中兽药产业规模
兽药行业是为养殖业服务的行业,目前国内中兽药占兽药市场份额仅20%左右。据行业统计表明,每只鸡一年的平均兽药使用量约为1.5元,每只生猪每年的平均兽药使用费为15元。国内每年禽用兽药的交易额在180多亿元左右,猪用兽药的交易额在25亿元左右,再加上草食家畜、渔业等兽药合计为200亿~250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兽药行业的市场容量非常大。通过中国动物保健协会统计,全国的用药总金额是195.97亿元,其中化药为145.39亿元,中兽药为46.28亿元,中药占全国总产值的23.62%,占全国化药产值的31.83%。
进入后GMP时代,国内的兽药企业数量已经从原来的2800多家下降了一半,但产业集中化程度低、散、乱、小的格局依旧,200多亿的产值,被1400多家企业瓜分,90%的企业年产值都没有超过3000万,业内超过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
通过GMP认证的兽药生产企业现有1486家,有1200多家企业生产中兽药,共计生产中兽药制剂4000余种。中兽药年总产值大约40多亿,约占兽药总产值的20%左右,平均每个企业300多万,每个品种100多万。大部分兽药生产企业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技术、设备更新缓慢,造成产品老化,不能适应现有的市场需求。生产剂型单一,传统的散剂占主导地位,约占总量的80%以上。通过国家动物保健协会统计全国86家,其中粉散剂生产厂家为69家,口服液、注射液生产厂家为17家。
2 中兽药的科学研究与科研投入
目前我国中兽药研究开发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低。全国共有3家中兽医研究机构,分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和浙江温岭市伯乐中兽医研究所。所处的境况是人员少,经费不足。目前农业大学仍然是中兽药研究的主要力量。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中兽药基础性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为中兽药的新产品和新制剂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但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目前,我国在中兽药研究中取得成果有:
(1) 新型免疫刺激复合物及其佐剂作用的研究(浙江大学,胡松华)有关人参皂甙免疫佐剂用途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2110578.2)。
(2) 中药成分的免疫增强作用和机理及新型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胡元亮)。
(3) 中药促孕保胎作用的细胞和分子免疫学机制研究(河北农业大学,钟秀会)。
(4) 健脾消食中药对鸭胰腺外分泌的影响及其机理(中国农业大学,许剑琴)。
(5)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抗猪肠道大肠杆菌病的中药有效成份方剂研制及机制探讨”(北京农学院,穆祥)。
(6)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北京市教委两委资助的重点项目“畜禽清凉冲剂的有效部分及其药理研究”(北京农学院,刘凤华)。
(7) 中药增茸灵的研究(吉林大学,韦旭斌)中药抗新城疫病毒活性及多靶点作用机理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张秀英)、苦豆子粕对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杨英)、中药新促孕液防治母畜子宫内膜炎的机理研究(南京农业大学,胡元亮)等等。
3 中兽药的新产品开发
在通过兽药GMP认证的能够生产中兽药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是《中国兽药典》中的成方制剂,企业基本没有配备专职的中兽药产品研发人员,申报三类以上新中兽药的能力极低,产品同质化严重。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虽然年年都有中兽药的新产品或新制剂申报和批准,但由于评审标准和评审体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借鉴西兽医标准),三类以上新中兽药产品或制剂的申报和获得批准的均较少。2004年~2007年底,只有11家企业取得10个三类新中兽药证书。
《中国兽药典》1990年版二部收载中药成方制剂81个;2000年版二部收载成方制剂183个,增加102个;2005年版《中国兽药典》增加新的中兽药制剂11个,共收载194个。可见中兽药新制剂、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中兽药的剂型没有明显改变,还是传统散剂居多,适合集约化养殖使用的口服液、颗粒剂、可溶性粉等剂型少。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兽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够,缺乏中药及其制剂质量的控制方法和评价方法以及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等。在《中国兽药典》2005版二部制剂当中收载的成方制剂有194个,其中对某一药材成分进行定量检测的只有13个,所有的中药散剂中均没有定量检测成分,中药散剂主要以显微镜鉴别、理化鉴别、薄层鉴别为主。定性检测很难控制药品质量。在中兽药药效评价方面主要还是采取西药的评定办法,集约化养殖的猪禽主要以传染病为主,在针对传染病治疗方面采取注射攻毒发病给药的办法,这种属于急性发病病例,而自然发病病例多属于亚急性、慢性病例,很多中药在临床中有很好效果,但在急性攻毒实验时却很难有良好表现。实验室的攻毒试验基本是直接向体内注射病原微生物,而自然发病多为黏膜感染,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4 中兽药企业从业人员状况
在全国1200多家生产中兽药的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没有真正受过正规中兽医教育的研发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面对中兽医这门博大精深,理论独特,深奥难懂的学科,无法想象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如何很好地进行中兽药研发和技术服务。
现在处在一线的兽医工作者,仅仅用中兽医来治疗动物疾病可以说绝无仅有。即使是中西医结合的人也在快速的下降,很多兽医根本就不懂中兽医。以安徽为例,上个世纪50~70年代,中兽医占80%,他们是保障畜牧业生产的中坚力量。到了80年代,中兽医人员仍然占到50%左右。而现在,在临床上仍然使用中兽医的人还不到10%。
5 中兽医教育与人才培养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先后有3所涉农高校招收中兽医专业本科学生,他们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30年共培养毕业生955人;而我国目前共有多达43所大学设置西兽医专业,西兽医本科毕业生多达数十万人。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兽医专业人才和西兽医专业相比就是沧海一粟。截至目前,中国农业大学的中兽医课程尚不能进入二级学科,更不用说其他院校了。教育与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必然阻碍行业发展。教育的普及力度不够,是中兽药行业发展缺乏动力的又一主要因素。由于受过中兽医教育的人数减少,导致中兽医学术影响力下降,结果是行业和产业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6 人们对中兽药使用的认识
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对中兽药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态度:一是认可中兽药,他们认为中兽药在疾病防治中起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实际生产中积极使用中兽药;二是否认中兽药,他们认为中兽药没有明确的疗效,在实际生产中不主张使用中兽药;第三种对中兽药的使用态度位于两者之间,他们在实际生产中也使用中兽药,但态度并不积极主动。
在中兽药使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在观念上认为西兽药是快速的,而中兽药是缓慢的。这与人们对西兽医与中兽医的理论在认识上的差距有关。祖国中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祖先传承给中华子孙的一份丰厚遗产。因此,大力发展中兽医药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兽医理论,学习中兽医知识,才能逐步改变人们对使用西兽药与中兽药在认识上的误区。
西方国家对中药存在着误解,片面的把中药纳入植物药管理范畴。中药决不能与植物药在概念上混同,不能把中药降低为草药。与中药相比,植物药一无系统理论;二多为单方,偶尔用复方,亦无君臣佐使之说;第三,对症用药,无辩证施治理论指导;第四,只限植物药,无动物药和矿物药;第五,应用生药,无炮制工艺。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化学药品长期使用所导致的耐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担心。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中药治疗手段作为解决对策之一。中兽医、中兽药因此受到更为广泛地重视。随着国家对动物源食品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往被大量使用的许多化学药品将被禁止,中兽药的应用也会日益广泛,因此,为中兽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作者: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副总裁兼技术总监 蔡少阁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