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98|回复: 1

中兽药方剂组方原理及使用原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8 14: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兽药与中兽医都属于中医药学的范畴,遵循于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体系,要用好中兽药,必须要遵循中医药学原理。用西医的理论来指导使用中兽药是不科学的,在西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兽药,其实是把中兽药看着天然药物而不是中药,中药与天然药物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中兽药的应用,必须是根据中兽医学相关的脏腑学说,以及中兽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能来进行组方、配伍使用。中医药组方遵循以下规律:
    1. 根据脏腑生克制化原理进行配伍。中医以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来阐述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指导着临床的诊断与治疗。利用脏腑之间的关系,在针对主病脏腑的同时,兼治相关脏腑,可以提高整体调理效果。

    2. 重视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动物机体跟人体一样,各个脏腑都进行着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运动,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中医用药就是以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来纠正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失调,使五脏处于协调平衡状态。

    3. 将病、证、症结合。辨证施治虽是中医辨治的主体内容,但中医辨治也重视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实际上,临床几乎所有的症情总是以某个病的某证以及某些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不同病情表现的病、证、症的侧重有所不同。因此中兽医治疗组方通常都需要在首选专药的基础上,再选择其他相关的方剂加减。

    4. 选用药对和合方运用。药对大多来源于古方中的核心配伍药味,有些药对本身就是一个成方,有些则源于医家个人经验,选用药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方运用是以基本方的功效为依据,它利用了方剂配伍的药群经验,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的方剂相合为用,以增加功效,扩大治疗范围。

    5. 依据对立统一原理的反成配伍。治寒以热、疗热以寒是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但在中兽医临床组方时,常常需要根据病机和药性特点,利用药物间某些相反性能进行配伍,以取得相反相成的效果;反成配伍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不仅有制约避短之功,更有相反相成之妙。

    6. 使用引经药。经验表明,组方中除了尽量选用与病变脏腑相符的归经药物外,还要注意使用引经药,其目的在于引导方中药力更好地集中作用于相关病位而增加疗效。

    7. 讲究配伍用量。同一药物不同的剂量在不同的方剂中可以体现不同的功用,在临床上要依据不同证候用相同药物选用不同的剂量配伍。

    以上方剂配伍规律是历代医家临床组方的经验总结,它是古人千百年来临床用药的智慧结晶,是基于朴素唯物主义理论和辩证法的用药科学规律,理应成为我们现代人进行中医药研究和应用的指南。中兽药组方如能在掌握以上规律的同时,再结合现代医疗科学技术,那必将为我们的畜牧养殖创造更多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少,更安全的兽药产品。

    有了好的中兽药,我们该如何用好它们呢?据《黄帝内经》所载,用中兽药治病要遵循五个治疗原则,即“治其未生”、“治其未发”、“治其未成”、“治其未传”、“瘥后防复”。

    1. 所谓治其未生,是指要重视机体正气在抗邪防病中的主导作用,把预防寓于日常的饲养管理之中进行,除了要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外,还要“预施针药,未雨绸缪”。使用中草药调理动物机体生理平衡,预防应激发生,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等。这个时候用中兽药,剂量不宜过大,但是,投药时间要足,不能太过于强调成本或怕投药麻烦而采用集中投药;一定要采取少量,长时间用药原则。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在通过拌料给药时不会因为饲料适口性变化太大给动物造成应激反应或采食下降等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

    2. 所谓治其未成,即强调早期治疗。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是首先在皮毛、然后进入肌肤、筋脉、六腑、最后到达五脏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当疾病在皮毛时,它尚处于萌芽阶段时,病情较轻,病因较单纯,动物机体抵抗力尚足,修复能力较强,病位较浅,治标治本都比较容易且迅速。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促使疾病早期治愈,从而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3. 所谓治其未发,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把握已经发生的疾病以及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时机,及时发现其它一些潜藏在体内伏而未发的病理因素,在投药治疗时要把这些因素也考虑进去;另一个意思是指,当对一个群体内已经发病的个体进行治疗时,也必须对群内其他未发病的个体同时进行治疗;或者说当我们对一个养殖场里一个已经发病的群体进行治疗时,也必须对其他未发病的群体同时进行投药治疗。这个时候投药,不能简单投喂一味药,而是必须根据“方证相关”与“君臣佐使”的双重组方原则,使用成方制剂,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动物疾病进行治疗和多动物机体进行调理。

    4. 所谓治其未传,也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里的未传,可以理解为“未转变”和“未传染”;治其未传是指发现发病动物之后,宜及时治疗,防止疾病转变,防止疾病传染,把握病机,防止疾病向严重复杂的方面发展。这个时候用药,应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发挥西药针对性强,作用迅速的特点,及时控制住疾病,防止疾病的转变和(或)传染;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中药药性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多方位多层次的控制疾病,调理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新陈代谢等,促使疾病痊愈和动物机体恢复健康。

    5. 所谓瘥后防复,就是指愈后治疗。疾病刚有好转或治愈,若调理不当,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这个时候不可急功近利,为了控制用药成本,见疾病症状消失就停止投药,结果往往势得其反,疾病反反复复,反复投药,不但增加了用药成本,而且延长了治疗时间,也影响了动物的生产生长、育成时间,使养殖成本增加。愈后治疗用药,应在治疗量的基础上逐渐减少,适当延长投药时间,以巩固疗效。

    综上所述,中兽药的科学使用必须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以及中兽医理论的指导之下,运用中兽医相关的治疗法则和中兽药药性规律,并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客观诊断对畜禽疾病进行防治。中兽药之用,优先用于预防,其次用于疾病早期治疗与调理,用于急性感染的紧急治疗,与化学药品配合使用往往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8-8-8 14: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兽药的结合与应用
兽用中草药是指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物,它是我国的独特药物,在我国资源丰富、品种繁多。长期以来,它是我国人民用以和畜禽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西兽药尤其是抗感染类,是一类作用强、见效快的药物,被广泛用于兽医临床。由于西兽药(尤其是抗感染类药物)副作用明显并且容易产生抗药性,故人们对中西兽药的结合与应用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中西药结合应用于兽医临床后,其疗效既优于中草药又优于西药,而且其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均大大减少。近年来,一些医药部门已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开发,进一步促进了中西兽药的结合与应用。

一、中草药在防治畜禽疾病中的药用机理

1. 抗病原体作用

对一些中草药及其方剂的研究发现,清热解毒药、收涩药、补虚药、理血药、泻下药等类中的大部分药物及其方剂均对畜禽的一些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如太子参、板兰根、野菊花、连翘、藿香、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黄芪、党参;盐粟散、白头翁汤、乌梅散、霍复康、黍粘子散、黄连解毒散、消瘟败毒散、小柴胡汤、甘草浸剂、黄芩汤、银翘散等。其中一些药物和方剂对畜禽的一些病毒性疾病有特好的疗效。

2.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由于许多中草药及其方剂都含有甙类、生物碱、多糖、有机酸、挥发油等免疫活性物质,因此能活化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已经证实具有该功能的方药有扶正固本类、补阳类、养阴类、活血化瘀类、清热类以及解毒类、收涩类、止血类等的一些方药。这些方药中,有的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有的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有的能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3. 诱生干扰素

应用中兽医方药诱生干扰素,在防治畜禽疾病,尤其是病毒病方面有着极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它可以免除因使用病毒类和细菌类诱生剂对动物机体造成的伤害。如太子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猪苓、茯苓等可诱生——干扰素,其中太子参可诱生β-干扰素。刺五加、石斛、括萎皮、丝瓜、降香、丹参、龙胆草等也能诱生干扰素。

4. 对抗细菌毒素

中兽医方药的多元性药理作用与其所含的有效成分的多样性密切相关。其抗菌机理远比西药更复杂。临床实践中常见,虽然已应用抗菌药物抑制了病原体,但常因其不能对抗细菌毒素而导致治疗失效。但中兽医的有些方药却既有抑制病原体的作用,又有对抗细菌毒素的功能。如金银花、连翘提取物既有抑制大肠杆菌的作用,又有对抗其毒素的功能。黄连素因其能对抗细菌肠毒素引起的危害而用于治疗细菌性腹泻。太子参毒抗散,冰蟾康复散也能对抗大肠杆菌毒素。从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及其水解物甘草次酸可有效地对抗破伤风毒素。此外,天麻、天南星、全蝎、僵蚕、蝉蜕、朱砂等也有抵抗破伤风毒素的功能。

二、中西兽药结合的优势

中草药具有毒副作用小、不产生耐药性等功效,用药时强调整体功能,强调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长期使用仍然安全可靠。西兽药尤其是抗感染类药,具有作用强、见效快、使用方便等优点。两者结合应用可取长补短、内外并重、整体与局部并重,获得相得益彰的功效。其主要优势有:

1. 协同作用

具有抗菌效果的中草药与抗感染类西药结合应用时,其疗效常优于两者。如清热解毒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喹乙醇与某些清热解毒药结合应用时既提高了抗菌效果,又降低了喹乙醇的毒副作用,减少了喹乙醇中毒的发生。有些中草药与抗感染类西药结合,还能影响西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如茵陈浸膏可促进灰黄霉素的吸收,枳实可增加庆大霉素在胆道中的浓度。

2. 药效互补

一些体外抗菌性能低或不具抗菌作用的中草药与抗感染类西药结合应用时,能对抗内外毒素、促进机体各种功能的恢复,缓解临床症状,使机体康复,而单独使用抗感染类西药则无这些功效。如黄连素与四环素或土霉素联合应用于细菌性腹泻时,中草药能从多个环节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协助机体和抗感染西药消除病原体。扶正固本类方药与抗菌西药合用时中草药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西药能抑制病原体,起到既能治标又能治本的双重作用。如当归、川芎与链霉素合用可大大增强抗菌作用和促进机体康复。中草药如太子参与抗感染类西药结合用于防治动物病毒病时,中草药具有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诱生干扰素控制病情等多种功能;抗菌西药则具有防止继发感染,减少因继发感染而造成的死亡。

3. 毒性互制

有些中草药可以缓解或降低抗感染类西药的毒副作用。如具有解毒功能的甘草酸与对脑神经具有毒害作用的链霉素合用时,则可大大降低链霉素的毒副作用。骨碎补、黄连、黄精等中草药与链霉素合用,也具有同样功效。山楂、甘草与呋喃妥因结合用于泌尿道感染时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减少了毒副作用。

三、中西兽药配伍例举

根据临床治疗经验,在中西兽药配伍时,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枢神经系统药  

柴胡桂枝汤等具有抗癫痫作用的方剂与抗癫痫药联用,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并减少西兽药用量和肝损害等副作用;六君子汤等与抗震颤麻痹药共用,可减轻畜禽胃肠道副作用,但也可能影响其吸收、代谢和排泄;逍遥散或三黄泻心汤等与镇静药合用,可提高镇静安神的效果。

2. 末梢神经药

补中益气汤、葛根汤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兽药与抗胆碱酶药同用,可以根治家畜肌无力和共济失调;芍药甘草汤与解痉药等并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并消除腹胀便秘等副作用。
3. 抗过敏药
抗组胺药与干姜汤、柴朴汤、柴胡桂枝汤、小青龙汤等对I型和Ⅳ型变态反应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用可减少抗组胺剂药的用量以及减少嗜睡、口渴等副作用。
4. 循环系统
中兽药对于微循环系统的血管扩张特别有效,如血管扩张药与桂枝茯苓丸、当归四逆散、吴茱萸生姜汤等配伍,可增强药效学作用;木防己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四逆汤等与强心药地高辛等配伍,可以提高疗效并改善心功不全动物的临床症状;苓桂甘枣汤、苓桂术甘汤等与抗心律失常药心得安类配伍,可预防动物心动过速;木防己汤、真武汤、越婢加术汤等与利尿药配伍,可以增强效果和减轻口渴等副反应,但排钾性利尿药不宜与甘草类方剂并用,以避免患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5. 呼吸系统
柴朴汤、小青龙汤等与氨茶碱、色甘酸钠等配伍,可提高对支气管哮喘的疗效;麦门冬汤加滋阴降火药等的镇咳作用优于磷酸可待因,适当选择中西兽药并用,可提高疗效和减轻副作用。
6. 消化系统
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等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制酸剂、H2受体拮抗剂并用,可使临床效果增强;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大柴胡汤等中兽药与利胆药并用,可以相互增强疗效。
7. 激素类药物
甲巯咪唑等与炙甘草汤、加味逍遥散并用,可使猫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各种临床症状减轻;四逆汤与左旋甲状腺素并用,可使犬猫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的临床症状迅速减轻;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与桂枝汤类方剂并用,可以减少用量和副作用。
8. 降血糖药
本类药物如与八味地黄丸、牛车肾气丸等配伍,可减轻猫犬糖尿病性神经障碍和肾功能障碍。
9. 抗菌药  
清肺汤、竹叶石膏汤、六味地黄丸、竹茹温胆汤等中药方剂,具有抗炎、祛痰、激活动物机体防御机能的效果,如与抗生素配伍,治疗动物呼吸系统反复性感染效果最好,尤其含有柴胡或甘草的方剂效果更佳;抗生素类药物与黄柏、葛根、黄连等具有较强抗菌作用的中兽药并用,可以增强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四、中西兽药的配伍禁忌
1. 降低抗菌药效的中西兽药配伍
(1)山楂、乌梅、五味子等有酸化中和作用,能使红霉素、四环素等碱性抗生素排泄加快,而使药效降低。
(2)牛黄解毒丸与四环素同用,两者的消炎作用可以相互抵消,其原因是牛黄解毒丸是以石膏为基质,石膏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钙,而四环素与钙、镁、铁等无机盐结合可形成难以吸收的螯合物,从而降低疗效。
(3)玄胡、栀子、甘草等与四环素等抗生素合用,除影响抗生素的吸收,还能降低血药浓度;生姜、龙胆、萝芙木可破坏红霉素的作用,影响疗效。
(4)巴豆、黑豆角可缩短红霉素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减少其吸收。
(5)珍珠、水牛角含有蛋白质,水解后能产生多种氨基酸,可拮抗黄连素的抑菌作用。
(6)茵陈可拮抗氯霉素的抗感染能力,血余炭、艾叶炭、煅瓦楞能吸附多种抗生素,减少其在胃肠道内的有效浓度。
(7)神曲、麦芽含有消化酶,若与抗生素并服,消化酶可被抑制;如与磺胺类合用,可干扰磺胺类药物与细菌的竞争,使磺胺类药物失去疗效。
(8)石膏、赤石脂、滑石粉等也含有镁、铝、铁等元素,可与多种抗生素相互发生作用,而使双方药效降低。
(9)龙骨、牡蛎、海螵蛸含有多种有机物质,易与抗生素形成螯合物,不但影响疗效,还可能产生毒性反应。
(10)硼砂与青霉素、头孢菌素同用,亦会影响吸收,降低疗效。
(11)土霉素配伍明矾、赤石脂等含铝中药,其中所含铝离子可与土霉素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难以吸收的铝络合物。
(12) 阳起石、寒水石、滑石、赤石脂、伏龙肝等含镁中药,其中所含镁离子可与土霉素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难以吸收的镁络合物。
(13) 龙骨、瓦楞子、石膏、阳起石、牡蛎、乌贼骨、寒水石等含钙中药,其中所含钙离子可与土霉素中的酰胺基和酚羟基结合生成不溶于水且难以吸收的络合物。
(14) 禹余粮、代赭石、磁石、自然铜等含铁中药,其中的铁离子可与喹诺酮类药物的氧基和羟基结合生成螯合物,使其吸收减少,导致疗效降低。
(15) 含镁中药中的镁离子,明矾、赤石脂等含铝中药,均可与喹诺酮类结合生成不溶于水且难以吸收的络合物,从而降低药效。
2. 彼此拮抗疗效的中西兽药的配伍
(1)降低酶制剂疗效的中草药
在大黄及其制剂中含有大黄酸,可通过吸附或结合的方式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使其疗效降低;元胡、槟榔、硼砂等药含有碱性物质,可中和部分胃酸,使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女贞子、五味子、山楂、山茱萸、木瓜、乌梅等,皆含有多量有机酸,可提高肠内酸度,使胰酶及其他在碱性肠道中起作用的酶制剂,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朱砂及其制剂含有对酶蛋白的巯基有强亲合力的汞离子,可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2)降低活菌制剂疗效的中草药
促菌生、乳酶生、乳康生、EM原露、整肠生、克痢灵、赐美健等,都是活菌制剂,若将其灭活则会失去疗效,所以禁止与金银花、黄连、连翘、栀子、蒲公英、鱼腥草、地丁、黄芩、白头翁、黄柏、龙胆草、穿心莲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中药配合使用。
(3)降低其它中药疗效的西药
穿心莲及其制剂配伍红霉素或庆大霉素,可抑制穿心莲有效成分的活性,使其疗效降低;丹参及其制剂与含铝离子的西药如胃舒平等配伍,其中所含铝离子可与丹参中的有效物质结合生成难以吸收的铝络合物,维生素C可使丹参的有效成分发生还原反应而使其疗效降低或失去;番泻叶、虎杖、芦荟、大黄等含蒽醌类中药若与碳酸氢钠、人工盐等抗酸西药配合,则会导致有效成分被破坏而失效;碳酸氢钠、人工盐等碱性西药若与乌梅、木瓜、女贞子、山楂、山萸等酸性中药配合,可发生中和反应,降低其治疗动物的疗效;人工盐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西药,可破坏山药所含的淀粉酶,从而使其疗效降低。
3. 增强西兽药毒副作用的中草药
(1)增强磺胺类药物毒副作用:芒硝、寒水石、硫磺、朴硝、石膏等含硫中草药,所含硫元素可加重磺胺类药物的毒性,引起硫络血红蛋白血症;乌梅、山萸、女贞子、山楂、五味子、木瓜等含有机酸的中草药,可使尿液变酸性,引起磺胺类药物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血尿、尿闭。
(2)增强肝毒性抗生素毒副作用:如地榆、五倍子等含鞣酸的中草药,可加强氯毒素、红霉素、四环素等肝毒性抗生素的毒副反应,甚至可引起药源性肝病。
(3)增强肾毒性抗生素毒副作用:如山楂、山茱萸、五味子等含有机酸的中草药,可加强先锋霉素、利福平等肾毒性抗生素在肾小管中的吸收,增强其毒性。
五、临床中西兽药结合的应用
近些年来,中西兽药尤其是中草药与抗感染类西药结合用于防治畜禽的细菌病、病毒病、霉形体病、多发病、常见病的报道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一些单独使用抗感染类西药效果不明显或无效的疾病,结合使用中兽药后其疗效显著。如板兰根浸剂与氯霉素口服能有效控制鸡群法氏囊病的扩散蔓延;大黄、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苦参等混于饲料中配合红霉素饮水能有效防治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黄连解毒汤加味结合青霉素和链霉素能有效控制牛钩端螺旋体病(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抗菌药);TMP结合蒲公英、鱼腥草素、黄连素后,其抑菌作用显著增强。麻杏石甘汤合栀子、金银花汤加减配合土霉素或四环素防治猪喘气病效果显著;用鲜桑枝、槐枝、蛇蜕配合链霉素、青霉素治疗牛产后破伤风效果较好;用党参、茯苓等配合青霉素等治疗北极狐肉毒梭菌病效果较好;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配合黄色素、强力解毒散等治疗马焦虫病效果良好;用清开灵、柴胡注射液配合聚肌胞、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疑似猪瘟效果良好;用黄苓、黄柏、大黄各9克,芒硝、茯苓皮、生姜各l0克,枳壳、厚朴各8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配合磺胺嘧啶钠、葡萄糖注射液等治疗猪水肿病效果良好。
六、中西兽药结合的未来展望
虽然中兽医药学和西兽医药学是两大不同的理论体系,对疫病的认识和解释也各自不同,但是其共同目的都是防病治病。更何况中西兽药结合或制成复方制剂,既能减少抗感染类西药的用量,避免或减少其耐药性的产生,大大减少其在畜产品中的残留量,减轻其毒副作用;还可以保健促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中西兽药结合,是发展祖国医学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中草药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西药物结合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目前中草药与西药尤其是与抗感染类西药结合应用的报道较多,成效不少。然而纵观这些报道,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这类报道大多仅从临床疗效方面进行论述,缺乏两者的对比试验研究及其药用机理的探索。组方尚不够严谨,用药种类较多,针对性还不够强,工艺水平尚不够完善,治疗效果尚不够稳定,质量标准尚缺乏统一。这类报道剂型还较单一,大多局限于汤剂、散剂和注射剂等。鉴于这些原因就难免造成药物浪费大,使用的盲目性大,使用的寿命不长等问题。
今后应加强药物的对比试验研究和药物的针对性研究,完善其工艺水平,完善其质量标准。同时还应加强方药的筛选和其最佳组方以及药物剂型的研究,避免和减少药物浪费,应根据中草药的性能、畜禽特点研制使用方便、效果明显的中西兽药结合的制剂。还应加强方药的有效成分、药用机理、药学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展望未来,应该深信,随着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中草药与西药、尤其是与抗感染类西药的联合应用必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将以其独有的魅力和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7 12:5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