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兽医药学的理论体系
中兽医药学(我国传统兽医学)和中国医药学(传统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理论源于实践,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大约在2000年前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又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指导着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它由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理论、治疗法则以及药性理论、组方理论等构成。以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其哲学基础。它使得中兽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在认识和解释医学世界客观事物上具有了整体观和辨证观。
特色之一就是“整体观念”,机体本身以及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机体的生理活动;机体也会通过自我调节,适应环境的变化,主动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稳定。阐明了医学世界各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
特色之二就是“辨证论治”,在中兽医临床医疗活动中,必须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改变认识和治疗方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处理。中兽医药学由于这一“特色”的存在,使它和其他医学有了质的区别。辨证施治对疾病的认识与处理,灵活性与原则性,都是建立在中兽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中兽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存在,就没有辨证施治这一特色的出现。
2 中药、方剂及中成药
药物是指具有医疗价值,用于防治疾病的各类物质,就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药物等几类。在我国习惯上将天然药物称为中草药,其实中药、草药和天然药物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所谓中药,是指那些曾收载于我国历代诸家本草中,并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按中医治疗原则使用的药物。它们一般都需要经过炮制以复方的形式用于疾病的防治,很少单独使用。
方剂是在审因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成原则、配伍关系,规定必要的用量、剂型、煎服方法,选择(由中药材根据临床需要和炮制规范加工而成的)合适的几种中药饮片组合而成。中兽医药的特色体现在方剂(复方)上,这已被上千年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疗效所肯定。“方由法来,法由证出”。中兽医病证决定了中药复方的药物组成。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成顺序不得随意颠倒和舍弃。但可根据病证特点,调整其药物组成和药物剂量配比及制剂方法等。方剂是中医辨证、治则治法以及用药原则性和灵活性等的具体体现。
中成药则是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炮制合格的中药饮片为原料,根据规定处方和标准制成一定剂型,可供临床随证选用的中药制剂。中成药的处方,都是我国历代医家经过千百年来临床验证,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复方)。虽然其品种众多、剂型复杂,但都有其一定的适应范围。每一种中成药的处方都不是数味药物的偶然并列,也不是同类药效药物的笼统相加,而是按特定病证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配伍原则组成的。处方通过药物的增减、剂量的变化、配伍关系的改变,其效用和适应证也随之而变化。所以每一种中成药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
3 中兽药的特色和优势
与西医通常主要采用的防治思路大为不同,中药的特色和优势主要在于预防,增强免疫功能、减少应激、延迟发病、缓解症状、促进病变恢复、防止并发症或继发感染。这些组合效应也就是中兽医通常所说的,既扶正又驱邪,标本兼顾。
组合效应是兽医中药的主要优势和特色所在。中药的复杂化学成分是其多元组合效应的物质基础,和西药不一样,传统中药大多数情况下是几味甚至几十味中药配合组成的复方,其中的复杂成分会对动物体产生多元左右,有许多作用靶点。
中兽药产品,具有安全低毒、不易产生抗药性、少残留等特点,是绿色兽药产品。使用中兽药能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改善肉、蛋品质,并可以体现药效的整体性和中药原药的天然性。光泰动物药业从大量的市场反馈信息中发现:用纯中药制剂进行疫病防治饲养的肉鸡,机体免疫力大为提高,清热解毒类纯中药制剂对免疫接种的抗体生成无任何影响。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