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断奶是继出生以来又一次强烈的刺激。首先由于营养的改变,由食用含20%干物质的液态日粮改为采食含90%左右干物质的配合日粮以及饮用由饮水设备提供的自来水。其次,由于环境的变化,由产房转入保育舍,并伴随着重新组群而引起的咬斗。第三是离开母猪造成仔猪心理上的打击与不适。第四是由于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而患病。等等诸多因素,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因此加强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中又一重要环节。
一、 进猪前的准备工作
进猪前的准备工作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目的是为断奶仔猪提供一个清洁、舒适、安全的生长环境,尽量减少对仔猪的各种应激。
(一)、圈舍冲洗
保育舍采用全进全出制生产方式,一栋猪保育期满后全部转入育成猪舍。之后彻底冲圈清理猪舍卫生,将地面栏内、栏杆、料槽、墙壁、屋顶等舍内设施的粪便、污物灰尘用清洗机冲刷干净,不留任何死角,同时将地下管道集中处理干净,并结合冲圈进行灭蝇和灭寄生虫工作。
(二)、空舍消毒
圈舍冲洗干净后对圈舍及舍内设施进行三次喷雾消毒,每次消毒间隔12~24小时,最后用石灰乳对网床、地面及墙壁进行涂刷消毒,必要时还须薰蒸消毒(方法见消毒程序)。做以上工作后关闭门窗待干燥后进猪。
(三)、预热猪舍准备进猪
保育舍要供热保暖,接猪前一天应将洗刷干净凉干的灯泡灯罩安装并调试好,使舍内温度达到28~30℃。
二、 断奶仔猪的进猪工作及日常管理
哺乳仔猪在21日龄左右断奶转入保育舍进行保育。仔猪在转入保育舍前进行称重以获得仔猪平均断奶重及平均断奶窝重。
分群:仔猪转入保育舍后根据仔猪性别、个体大小、体质好坏等进行分群,每圈为一群,同群体重相差不超过0.5kg,弱仔另组一群精心护理。
给水:调整饮水器高度,给仔猪充足卫生的饮水,并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营养药物(如:电解多维、补液盐)以缓解断奶应激对仔猪的影响,这个时期严防仔猪脱水,最好给每栏都加一方形饮水槽并经常加满水,至少对较弱的栏应做到。
仔猪饮水器与地面高度
应与仔猪的大小相适应。
喂料:仔猪转入保育舍前5天进行限制饲喂防止仔猪因过食而引起的腹泻,这个时期饲料应遵循勤加少加的原则,一般断奶前三 天采食较少第三天猛增,这时注意限饲,以每天300g/头为宜。
(一)、仔猪的环境及其调控
1、 温度的调控
仔猪耐热怕冷,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反应敏感,保育舍采用火炉供温,外加红外线灯于仔猪躺卧处局部 供温。
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后的前两周温度控制在28~30℃第三、四周控制在25~28℃,以后随日龄的增长和仔猪抵抗力的增强逐渐降低环境温度,保育后期控制在20~28•C。
★室内温度控制措施:随着猪只的生长逐渐升高红外线灯的高度,同时撤去或关掉部分红外线灯以降低局部小环境的温度;为逐渐降低猪舍温度,逐渐停掉供热的火炉。适时通风换气,以猪只躺卧自然不跻堆,呼吸均匀自然。
★大环境控制:一年四季外界气温的变化幅度很大,外界气温对猪舍内温度的影响也最大。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台,防止高温高湿的出现;冬季做好保温工作,防止贼风直吹畜体同时协调好保温与通风的矛盾;春秋季节,防止舍温的骤升骤降。
2、 湿度的调控
保育舍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舍内湿度过底时,通过向地面洒水提高舍内湿度,防止灰尘飞扬。偏高时应严格控制洒水量,减少供水系统的漏水及时清扫舍内粪尿;保持舍内良好通风以降低舍内湿度。
3、 空气质量的调控
(1) 适时通风换气以降低有害气体、粉尘及微生物的含量。
(2) 及时清理粪尿以减少NH4T和H2S等气体产生。
(3) 保持舍内湿度适宜。
(4) 及时清理炉灰。
(5) 清扫地面前适当洒水。
(6) 抛洒在地面上的粉料及时扫除。
4、噪音 尽量减小各种奇怪声响,防止仔猪的惊群。
(二)猪群的日常管理
1、观察猪群状况,上班时观察猪只的采食情况、精神状态、呼吸状态,听猪只的鸣叫是否正常,防止咬尾现象。
2、观察猪群粪便,有无腹泻、便秘或消化不良等疾病 。
3、检查饮水器,供水是否正常,有无漏水或断水现象,并及时处理。
4、检查舍内环境状况 检查舍内温度、湿度是否正常,并及时调控使之符合仔猪的生长发育需要。每次上班注意,感觉舍内是否有刺鼻或刺眼的气味。
5、搞好弱仔的处理和康复
(1)及时隔离 在大群内发现弱仔急时挑出放入弱仔栏内。
(2)增加弱仔栏局部温度,弱仔栏靠近火炉外加红外线灯供温。
(3)补充营养 在湿拌料中加入乳清粉、电解多维,在小料槽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对于腹泻仔猪还可加入抗菌药物,以促其体质的恢复。
6、减少饲料浪费 每天检查料槽是否供料正常,即时维修破损料槽,防止饲料变质,及时清理发霉变质或被粪尿污染的饲料,
7、仔猪的调教 根据猪有定点采食、排粪尿、睡觉的习性,调教仔猪在靠近料槽侧躺卧,可采取在躺卧区少撒一些饲料,并保持温度适宜、干燥。靠近饮水器、墙壁一侧排泄,排泄区粪便暂不清扫,将躺卧区粪便扫到排泄区并保持躺卧区清洁卫生,诱导仔猪到排泄区排泄。
8、不同生长期的饲料及换料程序
为减少饲料更换给仔猪带来的应激,每次换料采取逐渐更换饲料,用4~5天的时间将饲料改换过来。
9、预防仔猪腹泻 断乳仔猪由于受到各种应激的影响,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造成仔猪营养性腹泻和病原性腹泻,发生腹泻应在场兽医指导下,对症治疗,严防脱水。
10、发病猪只及时隔离和治疗
三、保育舍生物安全制度
(一)、人员
1、 保育舍工作人员
(1) 每日上班前须经淋浴,更换工作服后可进入生产区,进入保育舍区前须踏消毒池,进入每一栋猪舍前采踏消毒脚盆,工作人员出入圈舍须踏消毒脚盆。
(2) 非保育舍工作人中员不得出入保育舍区,如若进入须踏消毒脚盆且不得直接接触猪只。
(3) 工作人员休假回场后须在管理区隔离48小时,经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4) 工作人员只吃场内猪肉,不允许将肉及其制品带入本场。
2、 外来人员 不允许进入保育舍区。
(二)、物品及用具
每栋猪舍的用具及物品须定点放置,不得串用如小料槽、扫帚、铁锨、料车、注射器等。
(三)、卫生
每日清扫圈内及走廊卫生,及时清扫赶猪道卫生,及时更换脚盆内火碱水,保持场区整洁。
(四)、带猪消毒及环境消毒
1、带猪消毒,每周一、三、五进行带猪消毒,消毒药交替运用,消毒要求浓度要足,消毒均匀而不留死角,并撑握好消毒的程度,最好是恰好能使地面湿润而不流淌。
2、环境消毒,每周一、三、五进行舍外环境消毒用2~3%火碱进行消毒,疫情严重时每天进行一次环境消毒。
(五)、防疫及疾病的防治
1、保育舍疫苗防疫程序
根据各场情况自己制定
根据疫情的变化适当调整免疫程序
2、疾病的防治 疾病的防治贯彻“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最在限度的降低疾病带来的损失。
(1)、创造良好的环境污染条件,减少应激。日常管理中温度、湿度的控制、空气质量、饲料与饮水的供应等的调控对猪群的抗病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2)、妥善处理病死猪,抑制病原传播,将病死猪置于焚尸坑无害化处理。
(3)、做好灭蝇、灭鼠工作,防止疾病的传播。
(4)、采用药物预防与个别发病猪只治疗相结合,饲料拌药与饮水给药相结合的方式预防和控制细菌性及寄生虫性疾病。
(5)、每日做好工作记录。
A、 猪群变动。B、饲料消耗量。C、疫苗注射。D、死亡记录。E 、温湿度。F、特殊事件。
四、保育结束后的转群工做
1、 提前三天通知育肥舍。
2、 提前一天在饮水中加应激药物。
3、 饲料刚好吃完。
4、 一次一栏的将猪轻轻的赶到保育舍。
5、 避免不良天气(雨、雪、风)。
6、 不留任何猪。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