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生虫给美国的养殖业造成每年30亿美元的损失,寄生虫给中国养猪业造成每年几十亿元人民币的损失,是可恶、可恨、可憎的寄生虫偷走了养猪人的钱!
一、寄生虫的危害 1、掠夺猪的营养,产生毒素。
2、.破坏猪体组织,饲料利用率降低。
3、使猪产生不适,生长速度下降
4、易继发细菌感染,严重时引起猪死亡。
5、造成疾病诊断,增加用药困难。
二、低死亡率造成养殖户对驱虫工作的忽视 无论体内寄生虫还是体外寄生虫,他们在致病过程中所产生的症状及危害都是渐进的、缓慢的,一般不会象细菌性、病毒性疾病那样来的猛烈、突然。但是,寄生虫感染可使肥育猪生长速度下降8-15%,饲料利用率下降13-25%,对经济效益影响极大。
三、寄生虫的存在使猪对细菌性疾病易感 肠道蛔虫感染会使细菌性肠炎发病率增加;蛔虫移行至肺脏或后圆线虫感染,会加重PRDC(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症状;蛔虫移行至肝脏或肝片吸虫感染,会降低肝的解毒能力,甚至会出现黄疸性疾病;疥螨病的存在,会易感葡萄球菌、坏死杆菌等。
四、寄生虫感染会增加临床诊断的困难 蛔虫,肾虫移行到肺脏或后圆线虫的感染会引起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易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混淆。蛔虫寄生于肠道引起的腹泻和球虫造成的腹泻易与病毒性、细菌性腹泻混淆。肾虫(有齿冠尾线虫)病出现的后躯不能负重、跪地行走,易与营养缺乏、风湿症等混淆。疥螨病的存在,易与缺锌症、葡萄球菌感染相混淆。
五、寄生虫的存在会造成临床用药困难 由于习惯思维的影响,临床上出现腹泻症状就立即选用抗菌止痢药物;出现呼吸道症状就认为是细菌、病毒感染,往往造成治疗上的不及时、误诊。因此,把驱虫工作做好对于控制猪的传染病,提高养殖效益意义十分重大。
六、猪体内寄生虫的防治策略
猪寄生虫的成功控制与良好的管理有关,但事实证明,如果不结合驱虫药的正确使将不足以控制猪的寄生虫感染。现已发现很多管理良好的猪场(包括全封闭式猪场)也存在着严重的蠕虫感染,这表明寄生虫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存、感染和繁殖的能力,它们几乎能在所有的猪场中生存。猪只需接触少量感染性虫卵或幼虫就可以保持感染状态,随后便感染整个猪场。另一方面,即使在严重污染的猪舍,只要驱虫药的使用方法合适并且使用时间得当,那么猪寄生虫感染也能得到经济而有效的控制。
就猪寄生虫的控制而言,了解猪场中寄生虫的种类对驱虫药的选择有重要意义。根据猪寄生虫的种类调查和病历报告,可以将猪的寄生虫分为两大类。
A、主要寄生虫 是指那些可在全国流行,并可在各种类型猪场(包括散养)的猪只中找到的寄生虫,包括:大形圆线虫、鞭虫、结节虫、疥螨和虱子等。
B、次要寄生虫 足指那些只在全国某些地区或只在不卫生的猪场中存在的寄生虫,包括:肾虫、肺线虫、丝发状虫、红色胃虫、球虫等。虽然这些寄生虫感染猪后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但其并不普遍存在。
1、影响寄生虫感染的因素 一个猪场寄生虫感染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①猪圈被前批感染动物污染的程度;②畜舍环境条件是否有利于荷虫量持续加大和(或)虫体的存活;③猪场中所存在的寄生虫的类型;④猪场的条件是否适合寄生虫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传播。
一般情况下,在封闭式猪场,区域性感染首先一个猪圈或猪场的某一区域发生,而感染是否会逐步传播到整个猪场则取决于猪场的管理措施。猪的生长阶段不同,其寄生虫的污染和(或)感染水平以及感染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对猪舍污染情况的监测足制定寄生虫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2、猪场寄生虫的监测 寄生虫的感染状况可以通过定期粪便检查和剖检进行监测。每年至少可用改良威斯康星饱和糖水漂浮粪便检查法进行一次粪便检查,以确定足否存在寄生虫。如检出寄生虫,则表明猪场存在寄生虫感染的潜在危险,说明现有的驱虫方案尚需调整。
剖检也是监测蠕虫的重要依据。可对死亡猪进行剖检,并观察肝脏有无由圆线虫引起的乳白色斑点,盲肠内有无鞭虫大肠上有无由结节虫幼虫引起的结节等。
3、寄生虫的防制
猪寄生虫的控制就是要懂得何时和怎样应用驱虫药清除寄生虫感染,防止寄生虫成熟、产卵和污染畜舍以及减少经济损失。其目标是使感染终止在猪场正常管理和寄生虫感染周期的关键时期,以减少和防止进一步感染。根据猪场的寄生虫调查结果,可以设计一个预防性控制策略。
粪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反映猪场中寄生虫的感染类型和严重性。如猪场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粪便检查结果为阴性,为了防止感染的侵入,猪场至少需要实施一个最低限度的预防性方案。为了保持猪舍的无寄生虫状态,所有猪只进入猪舍时,都要投喂能杀灭成熟的和未成熟的(或移行)寄生虫的广谱驱虫药。所用驱虫药的类型对策略性定期驱虫能否成功运行有重要意义。猪的驱虫药可分为如下两大类:
I类:主要是一批单方类驱虫药,包括左旋咪唑、敌百虫和伊维菌素等。这类驱虫药对一种甚至几种猪的主要寄生虫有效,驱虫谱窄且大多数只能杀灭成虫,而对未成熟的虫体或移行幼虫无效。现已证实,左旋咪唑、敌百虫和伊维菌素均对鞭虫无效。
Ⅱ类:主要是复方类驱虫药,是能清除所有主要寄生虫和发育中幼虫或移行幼虫的广谱驱虫药。应用Ⅱ类驱虫药,可以使感染循环终止在感染早期及寄生虫成熟之前,从而可以阻止寄生虫产生后代,大大降低进一步污染的可能性,消除经济损失,代表产品有力虫克等。
A、母猪驱虫 由于母猪生长期长,并且在整个生活过程中经常接触寄生虫,所以它们往往被寄生虫感染,并成为小仔猪的重要感染来源。打破母猪和仔猪间的寄生虫传播环节对整个猪场寄生虫的成功控制极为关键。所以,母猪的产前驱虫是猪场内、外寄生虫控制策略的重要内容。
应用一种能驱除母猪产期中所挟带的各个发育阶段的寄生虫的驱虫药(如Ⅱ类驱虫药)对保证母猪整个哺乳期的无寄生虫状态足很重要的。如果在产前将母猪体内的成熟和未成熟的寄生虫全部杀灭,或产仔时将母猪关在可以限制母猪头部活动的产栏(避免接触粪便)中,则可防止整个哺乳期虫卵的散布,并确保母猪在离开产房之前的无虫状态。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未驱虫母猪所产的仔猪在驱虫后比驱虫母猪所产的仔猪(不驱虫)有更高的(再)感染机会。这表明母猪的产前驱虫对阻止寄生虫传播有重要意义。
表1 威斯康星州13个猪群的寄生虫流行情况
驱虫情况 动物头数 带虫动物的百分率
圆线虫 鞭虫 节结虫
驱虫后的母猪 100 2 1 16
驱虫后的仔猪 50 0 0 0
未驱虫的仔褚 70 5 6 15
未驱虫的母猪 74 25 5 51
驱虫的仔猪 20 45 25 0
末驱虫的仔猪 136 47 15 7
Geogoulakis/Todd-UEliv.of Wisconsin 1976.
B、种公猪驱虫 即使在封闭式猪舍中饲养的种公猪,每年至少要驱虫2次。如果种公猪经常暴露在被寄生虫污染的环境,应每隔3个月或更短的时间对所有种公猪驱虫1次。另外,应经常对种公猪的粪便进行检查。
C、后备母猪驱虫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每隔6周驱虫1次,如在全封闭式猪舍中饲养,那么在配种前每隔3个月驱虫1次即可。此外,对于:①来自被污染畜舍的后备母猪,如果不进行驱虫或驱虫不当时,那么它们很容易污染新猪舍;②来自清洁猪舍的未感染后备母猪,如果移入被污染的畜舍而又未进行适当的驱虫,会受到严重危害,甚至死亡。因此,所有外购的后备母猪一到达新的猪舍就要用Ⅱ类驱虫药驱虫。
生长肥育猪驱虫
对生长猪进行驱虫,既可预防感染,达到根除感染防止经济损失的发生;又可防止寄生虫发育成熟,从而防止寄生虫进一步污染猪舍,大大降低再感染的可能性。
15-20千克以下仔猪的驱虫,应使用町杀灭成虫和未成熟虫体(或移行幼虫)的驱虫药(如Ⅱ类驱虫药)。
对于出售架子猪的猪场,在产前应对所有母猪驱虫,然后对仔猪进行早期(大约15千克)驱虫。早期驱虫不仅可以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而且能有效地保证其出售的架广猪无寄生虫感染,从而可以提高所售猪的质量。
对于育成肥育猪场(外购架子猪),如果架子猪已应用了广谱驱虫药驱虫,在猪到达新场后不需立即驱虫,但3~4周后应进行驱虫。因为在3~4周里,架子猪可能会被育肥猪场的寄生虫感染,而再次驱虫则可将感染终止在虫体发育成熟并污染猪舍或其
它区域之前。
如果肥育猪舍被严重污染,首次驱虫应在架子猪到达后立即进行。在此后的1~2周(圆线虫在1周之后,鞭虫在2周之后)应进行第2次驱虫。为了防止在上市前排出虫卵,也可能在第2次驱虫后的4—5周(或大约在猪体重达75千克时)需要进行第3次驱虫。
如果熟知每头猪的驱虫史,那么仔猪一肥育猪舍的驱虫就不用那么紧凑。如上所述,在分娩时对母猪的驱虫足第—一步,这样仔猪在整个保育期可以保持无虫状态。随后,仔猪一肥育猪舍的驱虫可按如下方案进行。
表2 仔猪一肥育猪驱虫方案
母猪驱虫 仔猪驱虫 育成猪驱虫 肥育猪驱虫
20-40千克 45—60千克 70-80千克
分娩
保育— 育成— 肥育—上市
D、封闭式猪舍
据报道,美国有较多全封闭式猪场发生重度寄生虫感染。这似乎表明寄生虫在封闭式猪场的存活力与外界环境的存活力相当。其主要区别在于寄生虫在封闭式猪场中的传播方式。封闭式猪舍中寄生虫感染是通过带虫猪的不断引入而传遍整个猪舍。
七、规模化猪场驱虫方案:
药 物
| 使用时间
| 用 量
| 用 药 说 明
| 虫立克
预混剂
| 母猪:产前1-2周,或全群每三个月使用一次。仔猪:转群时使用。
| 种猪:每吨饲料添加2kg;仔猪:每吨饲料添加1kg。连喂5天。
| 有效防治吸虫、绦虫、球虫、线虫、疥螨 、虱等感染。
|
伊力佳针
| 疥螨感染严重的种猪,虫立克使用5天后注射一次。
| 33kg使用1ml,皮下注射。
| 快速杀灭螨虫,对疥螨感染严重的猪只有特效。
|
八、猪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近几年来,猪球虫病的发生在规模化猪场呈上升暴发趋势,对养猪业危害很大,且分布极为广泛,已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
1、病原及其流行特点
①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和某些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所致的一种原虫病。
②发病年龄 哺乳期及新近断奶的仔猪,以 8~15 日龄多发,此病又称“ 10 日下痢”。成年猪多为带虫者,不表现临床症状。
③ 传染源 病猪和带虫者。
④ 传播途径 主要是消化道,即“病从口入”。
⑤ 高发季节 常年可感染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
⑥ 致病因素 大部分仔猪都是因感染了前一窝遗留下来的卵囊而发病,因为猪球虫卵囊不仅能抗干燥,还耐受几乎所有消毒剂。
2、症状和病变
病猪排黄色或黄白色粪便,初有黏性,1~2 日后排水样稀粪。腹泻可持续 4~8 d,病猪常因脱水而死亡或虚弱,消瘦,生长迟缓。病死猪的空肠、回肠黏膜上有异物覆盖,肠绒毛萎缩和脱落。
3 诊断
①根据临床症状及发病年龄,可做出初诊。
② 与仔猪大肠杆菌病(黄痢、白痢)相区别,仔猪黄痢常发生在 7 日龄内的仔猪,以 1~3 日龄的仔猪最多见;仔猪白痢是发生于 10~30 日龄的仔猪,且多见于 10~20 日龄的仔猪。
③ 药物诊断 日常用以治疗仔猪黄白痢的抗生素(或药物)对该病无治疗效果。
④ 实验室诊断 取少量仔猪粪便(10~20 g),加入50 ml 饱和盐水,搅匀后静置10 min,取表层液滴入载玻片上,镜检发现有大量球虫卵囊即可确诊。
4 防治
⑴预防
①严格消毒 对猪舍要经常清扫,并及时收集猪粪进行堆积发酵处理,以杀灭猪球虫卵囊,并对各种用具进行定期消毒。这样,可明显降低猪球虫病的发生。
② 预防感染 在污染的猪场,在产前和产后15日内的母猪饲料中,用氨丙啉、氯苯胍等抗球虫药拌料,可防仔猪感染。
③ 仔猪口服药物预防 使用5%百球清口服液(甲苯三嗪酮),按 20 mg/kg 体重 3~6 日龄(5 日龄最佳)1 次口服可有效预防仔猪球虫病的发生。
⑵治疗
①可用9.6%氨丙啉口服 2 ml,1次/日,一般在第2天即可停止腹泻。
②按 0.05 g/kg的阿克洛胺饲料混饲,连喂 4~6 d,疗效最好。
③以上治疗方法可任选1种进行治疗,但对脱水严重的病猪应结合补液治疗,并加入Vc、VB和ATP等,以增强其抵抗力,提高治愈率。
九、结束语
养殖者和兽医应为其猪场选定最佳的驱虫策略。熟知猪场中所存在限额寄生虫的种类和发生感染时猪所处的日龄或生长阶段,从而有利于制定一项准确而有针对性的驱虫策略。根据策略性定期驱虫方案使用驱虫药,为每一个猪场提供一个科学的清除寄生虫的方案。这个方案可以使养殖者和他们的兽医能以最小的驱虫投入获取最大的驱虫回报。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