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初流行于大半个中国的“猪高热综合征”(以下简称高热病)使我国的养猪业蒙受巨大损失,人们谈起高热病就非常害怕,而且很多人从此不敢谈养猪了。上海成农饲料公司技术服务部与华东地区的广大的养猪伙伴一起,对高热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现就我们肤浅的认识介绍给各位朋友,供参考。
据农业部2007年3月28日(农牧字10号)文:《2007年全国猪病防治办法》指出:去年全国流行的猪高热病,主要病原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变异株、猪瘟病毒。2007年4月22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第三届亚洲猪病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兽医专家也普遍认为中国流行猪高热病的始作俑者是蓝耳病病毒。
由于蓝耳病属免疫抑制性疾病,它的存在能增加其它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几率和加重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使疾病的状况变得更为复杂。除蓝耳病本身外,当前流行的几种主要细菌性疾病为:放线杆菌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而当前流行的几种主要病毒性疾病为:猪瘟、伪狂犬病、2型圆环病毒、猪流感病。
很多猪场存在蓝耳病病毒,但蓝耳病阳性,并不说明是蓝耳病,因为国内的一些实验室从生产正常的猪场内分离到了蓝耳病变异毒株,但没有发病的症状。
由于多种病因同时存在于猪场,高热病的发展趋势可能是:
1.1 由于蓝耳病变异株的客观存在,高热病不可能很快消失,它将由大面积的暴发改变成为局部的发病或散发性。 1.2 高热病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里,由于继发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不同而表现不同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临床症状。 1.3 高热病属多种病原混合感染而表现的综合征,所以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高热病是可以防可以治的。
最早报道的猪高热病是在江西南昌周边地区。首先是散养户、小猪场,后来发展到养猪专业户和大猪场。疾病继而蔓延到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东、
河北、天津、辽宁等地。目前江西、湖北、湖南、浙江某些大型猪场还在发生。今年广东、广西等地的很多大型猪场都没有幸免,损失惨重。
3.1 该病具有覆盖许多地区的广泛流行性,并呈由南到北的扩散趋势。 3.2 该病传播扩散迅速,一场发病,迅速波及周边猪场。 3.3 感染该病的猪表现高热(41~42℃)、嗜睡,其它症状不完全相同,如有的呼吸困难,有的腹泻。 3.4 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病,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有的猪场先从保育猪开始,有的先从母猪开始,还有的猪场先从育肥猪开始。 3.5 不良的饲养管理、营养不良、恶劣的环境等可使发病率提高,加大发病损失。 3.6 治疗效果不明显。大剂量注射抗生素、磺胺药、抗病毒药、解热阵痛类药、激素等治疗,引起大量死亡。 4.1 引种混乱,几乎每一次的疫情暴发都与引种有关,引种不当可能带来很多的疾病。 4.2 不重视猪的营养平衡,穷养猪、穷过渡,导致猪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不完善。 4.3 猪舍简陋,饲养环境恶劣。要记住,水深火热的环境很难养好猪。 4.4 交通工具,特别是运猪车辆的传播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4.7 霉菌毒素对养猪生产所造成的影响,质量低劣的饲料原料往往霉菌毒素超标,容易造成猪抵抗力的低下。 4.8 灭鼠与杀虫不到位,导致疾病的传播难以控制。 4.9 消毒方法不科学,没有真正杀灭病原体,或没有降低病原体的密度。 4.10 免疫方法和疫苗质量的影响,导致该防住的疾病没有防好,如猪瘟、伪狂犬病等。 5.1.1 制定严格的猪场消毒程序,改善体外环境,降低病原密度,减少疾病,减少投药。定期和不定期的更换消毒药品,使病原微生物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更换消毒方法:夏喷雾、冬熏蒸等。 5.1.2 强化猪群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隔离饲养,严格消毒,科学免疫,处理粪污,控制好环境,最大限度地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使猪群生长处于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之中,可有效的防止疫病的发生。 5.1.3 引种要严格检疫:疫病的发生很多是由于引种不慎而造成的,坚持严格的隔离和适应程序,将引进疾病的风险降到最低。
驱虫:规模猪场的生产母猪于仔猪断奶后驱虫一次;种公猪每年春、秋各驱虫一次,农村养猪专业户的种猪每季度驱虫一次;仔猪与育肥猪转群前各驱虫一次。
杀虫:每年夏、秋季节要做好杀灭吸血昆虫的各项工作,防止蚊蝇等吸血昆虫传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5.2 疫苗注射只能防预部分疫病,应合理的使用疫苗。 5.3药物预防必须在发病之前,切记饲料中加药只能预防,饲料中添加药物的同时应加入优质的猪用复合维生素。
母猪配种前20天,每吨料中添加替米考星粉200~400克,连续饲喂14天;或每吨料中加10%氟苯尼考1200克,强力霉素250克,连续饲喂10天。可预防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系统的疾病,同时降低猪只的应激反应。
母猪分娩前、后各7天,每吨料中加入强力霉素250克、阿莫西林350~400克,连续饲喂14天;或者于每吨料中加6%替米考星1.5公斤、强力霉素250克、双黄连等药,连喂7天,可预防繁殖障碍性疾病、呼吸道病及消化道病等。
仔猪断奶前、后各7天,每吨料中加入80%支原净125克,强力霉素250克,同时用150克阿莫西林粉加入1吨水,让仔猪自由饮用14天,可预防呼吸道、消化道和急性热性疾病,同时降低应激反应。也可用10%氟苯尼考1000克、支原净125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10天。
转群时,可用10%氟苯尼考1200克,强力霉素25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天,可有效的预防急性热性传染病及呼吸道疾病。
5.4 消除霉菌毒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使用好的原料。 5.4.1 提高饲料中氨基酸的比例,特别是蛋氨酸,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 5.4.2 提高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的比例,特别是维生素E、C和有机铜。 5.4.4 使用脱霉剂,减少霉菌毒素的吸收,但要选择质量优良的吸附剂,价格便宜的不一定成本低。
生长仔猪:每吨饲料添加80%枝原净125克+强力霉素300克+阿莫西林400克。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500斤水30克+电解多维100克。肌肉注射头孢拉定,每天一次,连用三天。
全群种猪每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200g、维生素C20g、碳酸氢纳1200g,氟苯尼考100克。
发病种猪静静脉注射头孢类药物,配合肌注干扰素和猪用转移因子。40公斤体重使用干扰素和猪用转移因子各1毫升,分别在不同的部位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选用优质的饲料及预混料,实施科学的阶段营养管理,合理的饲料投入量。
合理的使用饲料能提高猪采食量,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有害气体的排量;同时能提高药物疗效,投入药物时,药效明显增强,加快猪群痊愈。
5.7 定期进行疫病监测,才能制定合理的免疫和用药程序。 5.7.1 种猪应每半年进行1次疫病监测,每季度进行1次免疫抗体监测,重点是监测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等的感染情况。 5.7.2 猪群发生疫病时要及时采集有关病料或血清送兽医诊断中心进行检验,及早作出正确诊断,采取有效措施,隔离病猪,尽快扑灭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