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 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减行。其特征舟脾脏肿大,皮下和浆膜下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死后尸僵不全。
(一) 病 原
炭疽杆菌是一种不运动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长3--8微米,宽1—1.5微米。在血液中单个或成对存在,少数呈3--5个菌体组成的短链,菌体两端平截,有明显的荚膜;在培养物中菌体呈竹节状的长链,伹不易形成荚膜;体内之菌 体无芽胞,伹在体外接触空气后很快形成芽胞。本菌菌体抵抗力不强,在夏季腐败情况下24--96小时死亡;煮沸2--5分钟立即死亡;对青霉素敏感。伹该菌之芽胞抵抗力则特别强,在直射阳光下可生存4天,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10年,在土壤中可存活30年;煮费1时尚能检出少数芽胞,加热100℃,2小时才能全部杀死。消毒药杀芽胞的效果为:乙醇对芽胞无害;3%一5%石炭酸1—3天;3%一5%来苏儿12~24小时;4%碘酊2小时;2%福尔马林、O.1%升汞为20分钟,若在0.1%升汞中加入0.5%盐酸则1—5分钟;据报道20%漂白粉或10%氢氧化钠消毒作用显著。
(二)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均可感染,其中牛、马、绵羊感受性最强;山羊、水牛、骆驼和鹿次之;猪感受性较低。实验动物与人亦具感受性。本病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瞄、可视黏膜发绀、天然孔出血等流行特点。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尸体等都可作为传染来源。该病人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有经皮肤及呼吸道感染者。该菌入侵门户主要是咽、扁桃体、肺和皮肤。该病多为散发,常发生于夏季。
(三) 症 状
自然感染者潜伏期1--3天,也有长至14天的。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型。病牛多呈急性经过,病初体温高达41—41℃,呼吸增速,心跳加快;食欲废绝,有时可见瘤胃膨胀;可视黏膜有出血点或出棘;有时精神兴奋,行走摇摆;炭疽痈常发生于颈、胸、腰及外阴,有时发生于口腔,造成严重的呼吸困难;发生肠痈时,下痢带血,肛门浮肿。最急性型常在放牧或使役中突然倒毙,无典型症状;炭疽痈多在亚急性型时出现。
(四)病理变化
牛之炭疽常呈败血型,也可表现为痈型。
1.败血型(全身型)炭疽 尸僵不全或缺如,尸体极易腐败而致腹部膨大;从鼻孔和肛门等天然孔流出不凝固的暗红色血液;可视黏膜发绀,并散在出血点;因机体缺氧、脱水和溶血,故血液黑红、浓稠、凝固不l呈煤焦油样;剥开皮肤可见皮下、肌肉及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脾脏显著肿大,较正常大2—3倍,脾体暗红色.软如泥状;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黑红色。
2.痈型(局灶型)炭疽 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入侵的病原较少、毒力较弱时,则病变常定位于局部,即痈型炭疽。炭疽痈实质上是局部组织或器官发生的出血坏死性或浆液出血性炎症。其中心部位发生坏死呈黑褐色,致密、坚实;坏死区周围出血、色红;再向外则是大面积淡黄色或黄红色胶样浸润。
炭疽痈常发部位为肠和皮肤,即出现肠痈和皮肤痈;肠痈多见于十二指肠和空肠,皮肤痈常见于颈、胸前、肩胛或腹下、阴囊与乳房等部位。
(五) 诊 断
因炭疽病经过急、死亡快,加之疑似炭疽病例严禁剖检,故诊断较为困难。其诊断要点为:
①血液、病变组织和淋巴结涂片细菌检查时发现炭疽杆菌;
②天然孔出血,血液黑色、凝固不良,如煤焦油样;
③黏膜、浆膜多发生出血,浆膜腔积液;
④败血脾及出血性淋巴结炎;
⑤可见到肠痈或皮肤痈;
⑥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验、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炭疽与气肿疽区别:牛气肿疽多具气性肿胀,有啦发音;患部肌肉红黑色,切面呈海绵状;脾和血液无明显变化。炭疽与巴氏杆菌病区别:颈部肿胀与炭疽相似,但脾不肿大;血液凝固良好。
(六) 防 治
炭疽病要抓好预防注射和尸体处理两个主要环节。每年定期注射无毒炭疽芽胞苗1毫升(1岁以内牛o.5毫升)或Ⅱ号炭疽芽胞苗1毫升(不分年龄)。疑似炭疽尸体应严禁剖检、焚烧或深埋。一旦发病,应及时报告疫情,立即封锁隔离,加强消毒并紧急预防接种。封锁区内牛舍用20%漂白柑或10%氢氧化钠消毒,病牛粪便及垫草应焚烧。疫区封锁必须在最后一头病畜死亡或痊愈后14天,经全面大消毒方能解除。
炭疽病早期应用抗炭疽血清可获得良好效果,成年牛静脉或皮下或腹腔注射100—300毫升;若注射后体温仍不下降,则可于12--24小时后再重复注射一次。按每千克体重4 000—8 000国际单位肌肉注射青霉素,每日2—3次,治疗效果良好;若将青霉素与抗炭疽血清或链霉素合并应用,则效果更好;土霉素之疗效亦较理想。磺胺类药物对炭疽有效,以磺胺嘧啶为最好;首次剂量每千克体重O.2克,以后减半,每日1—2次。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