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49|回复: 0

猪钩端螺旋体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2 22: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概 述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生较多。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复杂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家畜中主要发生于猪、牛、马、羊、犬,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粘膜坏死、水肿等。猪感染后,常无一定症状,可能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皮下水肿及流产等,大多数呈隐性感染。 病原体 是多种钩端螺旋体,而最常见的是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为细长圆形,呈螺旋状,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能活泼运动,用姬姆萨氏染色呈淡紫红色,用镀银染色呈棕黑色。钩端螺旋体在25~30℃的池塘、河流中,能生存3周以上。 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和野生的哺乳动物以及人等均可感染,特别是鼠类最易感。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传染源,特别是带菌鼠和感染猪在本病的传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气候温暖、潮湿多雨、鼠类繁多的地区发病较多。家畜中猪的带菌率最高,其次是犬。各种带菌动物经多种途径向外排菌,主要从尿中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如水源、土壤、饲料、用具等,构成传递因素,使动物和人感染。本病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消化道食入而传染,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症期间通过吸血昆虫如蜱、蝇等传播。病原性钩端螺旋体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气候温暖、雨量较多、湖泊、沼泽、水田地带为甚。钩端螺旋体病自然疫源地以鼠类为主要储存宿主。7~10月雨季为流行高峰期,此时正值江南一带收获稻谷的季节,本病因此而又称为“打谷黄”。猪带菌时间达12个月,各种年龄均能发病,而以幼畜多发,当环境卫生不好,畜体弱时更易感染。本病常呈大区性流行,个别猪或少数猪场或小范围发病的情况并不多见。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2~20天。依其症状可分为4种类型。 1.急 性黄疸型 。常发生于大猪和中猪以及肥育猪。呈散发,偶也见暴发。病猪有时无明显症状,在食欲良好的情况下突然死亡。有时发现体温升高,稽留3~5天,皮肤干燥,有时用力擦痒而出血,1~2日内全身皮肤和粘膜泛黄。大便秘结,呈羊粪状,颜色深褐,尿呈茶褐色,或血尿,腥臭味。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眼结膜及巩膜发黄。几天内,有时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病死率50%以上。病理变化主要是皮下脂肪带黄色(黄脂),肝呈土黄色(黄肝),膀胱积尿,尿色红褐,类似红茶。 2.水肿型 或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多发生于断奶前后至30公斤以下的小猪或中小猪。病猪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指压凹陷,俗称“大头瘟”。数日后,眼结膜有的潮红浮肿,有的泛黄,有的在上下颌、头部、颈部。尿液变黄、茶尿、血红蛋白尿甚至血尿,进猪栏就闻到腥臭味。有时腹泻,有时粪干硬,逐渐消瘦,无力。病程由十几天至一个多月。病死率50~90%。恢复的猪往往生长迟缓,有的成为“僵猪”。病理变化为黄肝,黄脂,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 3.神经型 。有些病猪发生抽搐,肌肉痉挛,行动僵硬,摇摆不定症状。 4.流产型 。在本病流行期间,怀孕母猪出现流产,流产率20~70%。猪在流产前后有时兼有其他症状,发热,甚至流产后发生急性死亡。流产的胎儿有死胎、死胎腐败、木乃伊胎、弱胎,后期感染弱仔不能站立,移动时做游泳运作,不会吃乳,经1~2天死亡。有的母猪常于产后不久死亡。尸体剖检常见黄肝、黄脂、皮下水肿,肾有小灰白色病灶。上述所分的类型不是绝对的,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以及流产这几种类型的症状可出现于同一个猪场,但多数不同时存在。经一段时间如两三个月或半年的连续观察,这些症状才可能在一个猪场中见到 实验室检查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不典型,只能作为诊断时的参考,需要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在病猪的发热期采取血液,在无热期采取尿液或脑脊髓液,死后采取肾和肝,送实验室进行暗视野活体检查和染色检查,可见到菌体纤细呈螺旋状,两端弯曲成钩状的病原体,但检出率仅60%。血清学试验,以炭粉凝集试验和乳胶凝集试验较简便,适于基层使用。近来又研究成功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微囊凝集试验。 病理变化 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粘膜程度不同的黄疸,胸腔和心包有黄色积液。肠系膜、肠、膀胱粘膜等出血。肝肿大呈棕黄色,胆囊肿大,瘀血,膀胱积有血红蛋白尿和浓茶样蛋白尿,肾肿大淤血。慢性型有散在的灰白色病灶。水肿型,上、下颌,头颈、背、胃壁出现水肿。成年猪肾皮质出现1~3毫米的灰白色病灶,病程稍长,肾萎缩变硬,表面凹凸不平或呈结节状,被膜粘连不易剥离。 诊 断 1.根据流行病学和该病各型特殊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怀疑本病。 2.实验室检查。病初用血液,中后期用尿样,死后1小时内检查采肝、肺、肾等病料制片染色检查,也可进行分离培养、动物接种、血清学如凝集溶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3.类症鉴别:与猪黄脂病、蛔虫病、维生素B1缺乏症、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等病区别。 防止措施 1.治疗。链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土霉素等都有较好的疗效。链霉素每千克体重25~30毫克,1日2次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日2次肌肉注射;强力霉素每千克体重2~5毫克,每日1次口服,混饲浓度为每吨饲料100~200克。对可疑感染的动物,可在饲料中混入土霉素或四环素。土霉素每千克饲料加入0.75~1.50克,连喂7天,可控制本病发生。配合对症治疗,应用强心、利尿、维生素C、葡萄糖等药。 2.预防。首先,要消灭猪圈及其周围的鼠类,杜绝传染源,有放养猪群习惯的地区应改为圈养,减少接触鼠类和污染水的机会。其次,对病猪粪尿污染的场地及水源,可用漂白粉或2%火碱液消毒。 3.在本病常发地区,应注射钩端螺旋体多价菌苗,两次肌肉注射,间隔1周,用量2~5毫升,免疫期约为1年。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9-23 08:1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