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3-20 16: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猪链球菌研究进展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由C、D、E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猪链球菌感染不仅可致猪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关节炎及心内膜炎,而且可感染特定人群发病,并可致死亡,危害严重。
在国内最早由吴硕显(1949) 于上海郊区发现本病的散发病例, 20 世纪70 年代发病增加, 80 年代后期发病更趋严重,90年代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当前, 对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的防疫得到普遍重视,而对于猪链球菌病则往往疏于防范, 造成其发病数和死亡数在各种猪传染病中占很大比例。而于去年发生在四川资阳的群发性死亡和于北京通州发生的死亡则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这种病的重视。
下面对发病特征和治疗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一. 流行病学
1945 年B ryan te 报道在母猪或仔猪发生的一种由链球菌引起的败血性传染性流行病猪链球菌呈圆形或椭圆型, 常呈链状排列, 长短不一, 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胞壁内含多种氨基酸糖, 构成了其群特异性抗原, 根据链球菌群特异性抗原的不同, 用兰氏(L ance f ield) 血清学分类, 可将链球菌分成A、B、C、D、E、F、G、H、K、L、M、N、O、P、Q、R、S、T、U 等19个血清型。引起猪链球菌病的病原多为C 群的兽疫链球菌( S. z ooep id em icus ) 和类马链球菌( S.
ep u isim il is ) ,D 群的猪链球菌( S. su is ) , 以及E、L、S、
R 等群。该病在我国迄今已有13 个省市(区) 报道了链球菌病, 并在华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造成大面积的流行
二. 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和治病机理不同可以大致分为败血症型,关节炎型和脑膜炎型
1.败血症型:该型主要表现败血症,临床上有以下症状:
体温升高到41 ℃,呈稽留热,精神萎顿,食欲大减或废绝,呼
吸促迫,心跳增数。病猪耳、胸部、腹部出现红斑或紫斑,这
一症状多见于病的后期。
2.关节炎型:该型主要表现是前肢腕关节和后肢跗关节
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并有痛感,故病猪常出现明显的跛行。
3.脑膜脑炎型:该型病初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粪便干
燥,表现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继而出现神经症状
三. 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型病变以败血症伴发浆膜炎为主,病猪死后血液凝固不良,切断血管流出紫红色煤焦油样血液,尸僵较慢,易于腐败;各实质脏器有程度不同的出血点、出血斑;心包胸腔积液,呈黄色,有时积液中有纤维蛋白;气管及支气管中常有多量带血性泡沫分泌物,鼻黏膜、喉头、气管、黏膜充血或出血;肺充血、出血及有肝变区,呈紫红色;肝瘀血肿大,边缘略钝,有时与横膈膜部分粘连;脾瘀血肿大,呈暗黄色,病程稍长的多为黄色;全身淋巴结出血肿大或水肿,有的淋巴结周围结缔组织水肿或呈胶冻样;神经症状严重的脑膜充血、出血或脑膜下积液。
四. 治疗方案
应该从以下几点把握:疫苗预防,消毒完善,加强管理,及时治疗
1. 注射疫苗
需要用与疫区流行的链球菌血清型相符的疫苗,分灭活菌苗和弱毒活菌疫苗两种。使用灭活菌苗时,应适当加入当地新分离的菌株,以提高菌苗的免疫保护力。
2. 消毒完善
加大消毒力度,猪链球菌对热和普通消毒药抵抗力不强,经60 ℃加热 30 分钟,即可杀死,煮沸也立即死亡。常 用的消毒药物如 2% 石炭酸、 0.1% 新洁尔灭等均可在 3~5 分钟内杀死链球菌,日光直射 2 小时死亡。
3. 加强管理
猪场应实行多点式饲养,坚持“全进全出”制度,防止各类猪只交叉感染,特别要注意母猪对仔猪的传染。完善的管理和猪体的强壮士防病的最有效保障。
4. 治疗方案(注:此方案由四川精华提供)
头包菌毒克林(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钾)+黄金1号注射液(复方柴胡)(稀释注射);再配合舒美林注射液(克林霉素)(分别注射)(最佳治疗方案)。
②绝顶粉针(林可霉素);再配合黄金1号注射液稀释精品头包粉针(复方普鲁卡因青霉素)(分别注射)。
③注射用复方头孢拉定;再配合黄金1号注射液稀释精品头包粉针(分别注射)。
④头孢氨苄注射液;再配合黄金1号注射液稀释长效菌毒王粉针(复方苄星青霉素)(分别注射)。
⑤可观注射液(林可霉素+大观霉素)+黄金1号注射液(分别注射)。
⑥混感特治注射液(林可霉素+庆大霉素)+黄金1号注射液(分别注射)。
⑦精华红(红霉素)+大观奇效(复方大观霉素)(分别注射)。
⑧注射用复方头孢拉定+链球菌敌注射液(分别注射)。
总之,该病重在预防,在治疗的过程中,重在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