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规模化猪厂因在生产管理、防疫措施和技术等方面,存在信息不灵和对疾病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等因素,使得一些原来就有的猪病(如猪瘟、大肠杆菌等)在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又爆发了诸如伪狂犬、蓝耳病、猪断奶多系统衰综合症等新病,导致猪只大量死亡,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疫病多发季节为对猪厂实行封闭性管理;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于疫病多发季节对猪厂实行全封闭管理,禁止人员随便进出猪厂(尤其是生产区),是防止外疫传入,进而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办法。然而许多规模化猪厂并为采取上述措施,常可见到猪厂人员工作之余随便离厂回家吃饭或休息,而外来参观人员甚至买猪的流动人员也可随意进入猪厂这是许多流行猪病发生的主要传播途径。
2.对引入的后备种猪未经隔离观察就直接进入生产区;
这个问题在许多猪厂都客观存在,许多规模猪厂内根本没有建造观察隔离舍,如若引入的猪只带有某些潜伏疾病,则本病在猪厂发生是迟早的事。
3.对出产母猪发生的疾病持续感染重视不够;
一些猪厂的繁殖障碍性疾病随无大的爆发,但每月发生此病的现象确实时常不断,这些具有繁殖障碍的母猪因不是全窝死胎和木乃伊而未造成明显或太大的经济损失,故未引起猪厂的重视染病猪只在发生持续感染后即向外排毒,进而成为一个“接力帮手”感染其他种猪,最终使繁殖障碍病无法根除。
4.误诊的原因;
每当疫病发生时,相当部分猪厂采取病料或血清送检,但因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或错误,导致了实验室的结果不准,从而出现误诊。
实验室操作人员水平欠佳或操作失误,从而出现误诊。
缺乏对临床观察和尸体剖检结果的综合分析,没有将实现室结果与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多方面结合分析从而引起误诊。
5.不能对疾病的发生做出预测导致疾病发生时束手无策
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通常将这些因素划分为致病因子、环境因子和宿主因子,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了猪群群体的发病,这就要求猪厂技术人员不仅要熟悉临床治疗,还应该通过查阅病史、发病季节和疾病诊断记录,结合现有猪群的临床观察,了解和掌握社会疫情动态,对疾病发生做出预报,以采取相应对策加以防范,但是不少猪厂在疾病爆发时,厂内负责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疾病乱投医,专家请了一拨又一拨,钱没少花,疾病也没控制住。
6.所请专家对疾病的诊断结果不一;使猪厂无所适从
许多猪厂没有专一的技术顾问,往往是在疾病来临或发生之中请一些畜牧兽医专家来厂里诊治,但专家在厂内的时间很短,对本厂的疾病史和当地疫情并不了解,往往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就断定是某一种病,当猪厂据其建议采取措施结果不理想或无效时,只好再请另外一个专家,这样治疗方案提了一套又一套,钱没少花就不治病,耽误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造成了重大损失。
7.消毒灭源不彻底,留下了疫情隐患
猪厂的销售工作使消灭传染源、防止疫病发生的关键措施之一,但现实中的猪厂大多未认真做到严格消毒这一关,有的虽有消毒设施,但未达到应有的消毒效果,另外许多猪厂未注意到对病、死猪停留或走过的地方做严格认真的消毒,直接留下的疫情隐患。
8.其他认为因素;
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还与疫苗本身的质量、保存及多种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如疫苗质量不合格,疫苗存放不当,注射过程中打飞针,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剂量不足,接种前使用抑制机体免疫反映的药物,都会使猪群健康状况处于不稳定或疾病的潜伏状态。
[ 本帖最后由 qyj888 于 2008-2-9 10:48 编辑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