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88|回复: 8

春运,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7 21: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样睡不冷吗

  

  这样睡也许好些

  

  千姿百态

  

  等待是共同的语言

  

  两父子深夜等车

  

  这张照片颇像电影《我的美丽乡愁》

  

  春运老外也没有特权

  

  时尚+箩筐

  

  孩子的的心情也许更迫切

  

  这个孩子好像没有父亲乐观

  

  最依恋的玩偶最怀念的故乡

  

  带把椅子有备无患

  

  亲爱的吃口吧一会儿全靠你了

  

  弱弱的女子重重的行囊

  

  今天吃饭不讲究

  

  快与家人团聚的孩子最开心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8-1-27 2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运是高兴,终于可以回家了;春运是痛苦的,买票的烦恼,回家的拥挤。特别是今年的大雪造成了交通的不方便。
发表于 2008-1-28 10: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还没有买到回家的票啊,痛苦得很!
发表于 2008-1-28 20: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票,路也断了,车站都滞留十几万人了,今年是回不了家哦:liuhan:
发表于 2008-1-29 22: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离我父母家骑自行车30分钟就到,但在年三十同样归心似箭
发表于 2008-1-29 22: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痛苦又快乐

痛苦的是坐车,几十个小时,快乐的是,盼望已的父母又可以看到了.
发表于 2008-1-29 22: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康师傅桶面=50元

发表于 2008-1-28 11: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快过年了,俺从广州回保定老家过年,托亲戚、找朋友也没买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   不得已,只得坐大巴回家,我一直对大巴没有好感,因为我有晕车的习惯,虽然是卧铺车比较好一点,但我还是比较谨慎,上车之前没有吃饭,怕到车上吐个一塌糊涂,听朋友说到家需要3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忍一忍,只买了几瓶纯净水就上车了,开车之前吃了片晕车药,一路上还算平静,车过长江的时候,天上飘起了雪花,而且越往北走,雪飘的越大,进河南境的时候,被通知高速封闭,只好该走107国道,等车过新乡的时候,前面发生了堵车现象车队长长的,不知道有几公里,坐在车上,真是饥饿难忍,就靠纯净水维持着,而且在新乡,一堵就是60多了小时,在堵车的第二天,有几个当地的小贩,来到车窗面前卖东西,东西很简单,就只有康师傅桶面、茶叶蛋和纯净水,价格高的出奇…… 康师傅桶面=50元(如果需要用开水泡的话另加10元)   茶叶蛋=10元   纯净水=20元   我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吃东西了,实在是饥饿难忍,只好掏钱买了一桶康师傅,没敢要开水泡,想省10元钱,在外打工的,只想多给家里带回去点钱,在外面是能省就省,巨长的车龙在路上堵了两天两夜之后,终于缓慢的向前移动了。。。。。   等我到家的时候,已经是第四天的夜里11点半了,从此,我发誓,再也不坐长途大巴了。 图片附件: 397x259_21776.jpg (2008-1-28 11:54, 22.1 K)
发表于 2008-1-29 22: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春运困境与城堡意识(转) 春运困境与城堡意识(转) 为什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将国民待遇还给农民,早已在理论上达成“共识”,而进展却如此缓慢?全国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全国范围的教育和医卫、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有没有时间表? 一年一度的春运周而复始,运输部门的忙乱与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的回家难也就启动了新的轮回。 1月13日,安徽师大一女生在芜湖火车站候车,被人流挤下站台,尚未停稳的火车当场将她轧死。这场惨祸使历年饱受非议的春运部门,成了众人发泄不满的对象:超载、超额售票,服务质量低劣……也有谴责乘客不讲秩序的;也有规劝农民工不必赶日子回家过春节的;近两年出现招工难之后,更有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为留下来过春节的农民工提供人性化的节日福利。 我不想只是附和对运输部门的声讨,更不会反对为留下过春节的农民工组织聚餐聚会。我想问一问:这种状况为什么会年复一年发生?何时才是尽头? 假如曾经的农民工能在当地购房入户,哪怕是有属于自己和老婆孩子的窝棚(叫廉租屋或叫“贫民窟”都无妨),他们还会一定要赶“热闹”回老家吗?我相信不会。他们要探视亲人,也会像我一样避开出行的高峰期。 所以问题的根源就在于:20多年过去了,绝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是“农民工”,而不是工人,不是市民;依然只有春节才是不约而同亲友相聚的日子,是相亲与谈婚论嫁、交流打工信息、安排来年生活、处理邻里事务的日子。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准备出台之际,理论界就已明确提出“开通城乡,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一代人的时间过去了,第二代农民工仍然流动在“老家”和打工城市之间,仍然在为一张春运火车票而苦苦守候在寒风里。 为什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将国民待遇还给农民,早已在理论上达成“共识”,而进展却如此缓慢?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说,城乡二元结构在中国还将长期存在,原因“主要是利益结构固化于其中的城市制度,它是具有机体排异功能的,排斥对过去二元结构的积极改变,放大那些消极癌变。”我对这个说法深表认同。 经济学家张五常赞扬中国现行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其中当然包括可以提供超廉价劳动力的城乡二元结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和不少市民,对城乡二元结构也是这样想的,不过表达方式不同罢了。在北京,有政协委员提议提高进京门槛,驱赶那些“低素质”的“流动人口”;在上海,是“民意”支持政府取缔外来人口“群租”,严厉到一间房只能出租给一个家庭或一个自然人,即来找工的同性同学和兄弟姐妹同住十天半月也不行……至于在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福利,排斥“农民工”的本地化,更是可以找到很多借口。 对这种排斥农民工的做法,姑且叫做“城堡意识”吧,虽然并不单是思想观念问题而主要出于利益考量。城堡是用于防御的,城内住的主子和主子信任的必不可少的仆从,他们都自认为比城外的人高等。城堡里的人有他们不同于城外人的共同利益。军事现代化之后,有形的城墙失去了御敌的功能,无形的城墙却仍然存在。国与国之间是海关,而我们自己则是户籍制度。只要农民工还要受农村户籍之限,不能变成市民和纯粹的工人,必须像候鸟一样在老家与打工地之间奔走,春运困境就很难避免。 可是,城乡二元结构真的还将长期维持下去,还能再维持一代人吗?我不相信。现在已有很多“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城里长大,这些孩子,以及不少根本不想干农活的第二代“农民工”,他们绝不会甘心接受现状。他们若成为无业的“流动人口”,城市小区雇再多的保安、家庭装再结实的铁门铁窗,子女再经心地接送,摩托禁绝,整个城市也不会有平安和谐。 很多官员和市民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然也不会有大重庆城乡一体综合改革试点、武汉及周边城乡“一加八”经济圈“新特区”等重大改革措施出台。现在的问题是,试点到何时?全国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全国范围的教育和医卫、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有没有时间表? 难道“既得利益”真的是魔咒,不能让人做出明智的选择?
发表于 2010-2-7 19: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nety


    有一年(好象是98年)我从昆明回川,就是睡在硬坐下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2-5 14:0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