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 1 概述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有人进行过用干扰素、中草药制剂预防和治疗猪瘟的试验,但均未取得成功。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基本无效。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制剂是猪瘟高免血清,但也只限于对发病前期的猪有效,而对病程进行到中后期的猪无效。 我国一直重视猪瘟的防制,1956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以免疫为基础的消灭猪瘟的规划并要求在12年消灭猪瘟。但时间整整过去了50年,猪瘟的大流行、地方性流行虽然得到控制,但目前仍普遍存在,而且持续存在。据我们近年来用猪瘟荧光抗体技术对我国14省、市、自治区的39个规模化猪场的26 418头种公、母猪进行的检测,共检出3 215头带毒猪,阳性率高达12.17%。 近20年,世界各国的猪瘟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猪瘟状况也不例外,普遍出现了长期持续存在多点散发性猪瘟,临床上表现为非典型、温和型、亚临床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特别是持续感染、胎盘垂直传播、初生仔猪先天性带毒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等非常普遍。其根源主要在于带毒母猪,毫无临床表现的母猪却常常出现流产、早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不仅带毒母猪妊娠后猪瘟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垂直传播,而且带毒公猪也可以通过精液感染母猪。因此,种猪群感染猪瘟后,带毒母猪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下的先天感染的仔猪不断产毒、排毒、污染环境,感染其他健康猪,使那些健康猪发病死亡。同时,先天感染的仔猪又产生后天免疫耐受性,形成持续性感染的带毒猪。如果未经严格的实验室检测,这些猪就会被误作后备种猪培养而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继续繁衍带毒后代。带毒种猪在产生垂直传播的同时,又向环境排放病毒,感染其他健康猪。这样由于猪瘟的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在一个猪场不间断地反复、交替进行,而且范围越来越大,情况愈来愈严重,形成了令人头痛的猪瘟感染的恶性循环链锁。这是形成猪瘟持续性感染的根本原因,也是长期困扰着养猪业发展的问题,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 猪瘟的综合防治技术控制和消灭猪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密切配合,运用有效的科技手段,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许多国家为了消灭猪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欧共体国家按欧盟法规中有关猪瘟条例的规定不能采用疫苗接种,一旦发生猪瘟,立即圈定范围,实施全部扑杀(损失由政府补偿),追踪传染源和可能接触物、限制来往、对受感染的猪场进行消毒。 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目前经济尚不很发达,还不能实行全部扑杀的计划,长期以来预防接种猪瘟疫苗作为控制猪瘟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们把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经反复研究、田间应用、探索出一整套比较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猪瘟综合防治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归纳为如下几个要点: ①加强以净化种公、母猪及后备种猪为主的净化措施,及时淘汰带毒种猪,铲除持续感染的根源,建立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 ② 做好免疫,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以提高群体的免疫力,并做好免疫抗体的跟踪检测; ③ 加强猪场的科学化管理,实行定期消毒; ④采用全进全出计划生产,防止交叉感染; ⑤有选择性地使用对免疫有促进作用的药物或添加剂,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目前在部分大型猪场使用效果较好的有美国伊利纳伊斯州立大学与广东腾骏药业联合研制的“抗疫键”以及巴罗顿等。 ⑥加强对其他疫病的协同防制,如确诊有其他疫病存在,则还需同时采取其他疫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2.1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研制及应用 猪瘟的免疫接种,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应用免疫血清,主动免疫则有高免疫血清——血毒同时接种法、灭活结晶紫疫苗和弱毒活疫苗。高免血清——血毒同时注射法可以产生坚强持久的保护力,但因使用高免血清价格高,且因应用强毒血毒,有造成散毒的危险,已禁止使用。 我国于1974年由马闻天、金惠昌等率先报导了试制猪瘟灭活疫苗,后经试验研究人员从各地筛选的毒株中,挑选出免疫原性最好的石门系毒株作为制苗用种毒,在猪感染病毒发病后,高温稽留期第7 d采血毒,减毒6 d,苗效最好。1954年经农业部制订国家规程,在全国各生药厂大量投产,推广应用,控制疫情效果显著。由于结晶紫灭活苗需用猪瘟强毒株作为生产种毒,同样存在散毒的危险,且不宜大批量生产,多年前已被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所代替。 弱毒疫苗产生免疫力快,且坚强持久。关键是要选择和培育出一株安全性稳定、免疫性强的弱毒株。许多弱毒株仍保留一定程度的残余致病力,必须同时注射一定量的免疫血清以减轻其反应。就全世界来说,猪瘟弱毒疫苗已广泛应用。经过较长时期的田间应用,公认安全有效,没有残余致病力的弱毒疫苗株有3株:①中国“54——Ⅲ系”,又称“C株”兔化弱毒;②日本GPE—细胞弱毒株;③法国Thiverval冷变异弱毒株。 中国株猪瘟兔化弱毒: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周泰冲等自1954年开始,相继用4株猪瘟病毒分别诱发家兔感染,经过一系列试验,终于选育出一株能够充分适应于家兔的猪瘟,经兔体连续传代适应后发生变异,充分减弱对猪的致病力,却仍然保持坚强的免疫原性。1956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对控制猪瘟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且被国外广泛应用。 中国兔化弱毒疫苗的生产工艺也不断改进和提高。我国1957年开始推广兔化弱毒苗,最初提倡就地使用。继而研制真空冷冻干燥苗成功,集中生产,统一供应。冻干苗便于保存,成为我国控制猪瘟的有力工具。开始采用家兔脾淋组织制苗,每只家兔所制疫苗可供300头猪免疫。1964年将兔化弱毒接种乳兔,研制成功乳兔苗,对猪仍保持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弱毒性。每只乳兔制苗可供1 500头猪使用,大大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1965年在全国推广使用。接着又将猪瘟兔化弱毒接种牛,病毒可在牛体内繁殖,脾淋毒价可达到乳兔毒水平,便于就地制苗或生产厂制冻干苗。1975年开始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组织全国兽医药品厂进行病毒性疫苗转入细胞培养制苗的技术革新,将兔化弱毒接种原代猪肾细胞进行工厂化制苗。1978—1980年有13个生药厂生产猪肾细胞苗。并用细胞毒配制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苗,在全国大量使用。为了避免用同源细胞生产疫苗有污染强毒的危险,1980年研制成功绵羊肾细胞苗,1982年奶山羊肾细胞苗和1985年犊牛睾丸细胞苗研制成功,为猪瘟疫苗生产开辟了一条新路。羊肾和犊牛睾丸细胞苗接种猪后3 d可产生免疫力,5 d可产生坚强免疫力,免疫期均测定到一年。 已被世界公认的突出优点是中国兔化弱毒接种不产生病毒血症和脑炎病变。可以安全地免疫接种任何怀孕期的母猪和哺乳仔猪,不影响受精率及存活率,不引起流产、死胎,可安全地用于建立种猪群。 我国上世纪50年代变开始广泛应用兔化弱毒疫苗做预防注射,并在控制我国猪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把猪瘟预防注射作为国策。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随着不断从国外引进种猪,国内生猪的交易、流通逐日加大等等因素,给猪瘟的防治带来不少困难。虽然普遍注射了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但各地猪瘟仍时有发生,而且多表现为非典型、慢性及隐性状况,并普遍出现猪瘟的持续性感染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母猪带毒,垂直传播感染胎儿,造成死胎、弱仔及先天性震颤等)。持续性感染的根源在于带毒母猪,感染母猪一般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但可导致胎猪的先天性感染。这些猪可长期带毒、排毒感染其他健康猪并具有免疫耐受性。如果这些猪培育成后备种猪又形成新的传染源。 注射疫苗后为什么还不断发生猪瘟呢?这是值得深思及认真对待的问题。前些年有人推测,认为可能是猪瘟兔化弱毒由于多年不断传代而发生变异,位点发生漂移,导致疫苗效力下降、免疫猪不能抵抗野毒的攻击。此外,中国兔化弱毒是否会造成垂直传播?对妊娠母猪及后代是否产生危险?中国兔化弱毒在猪体内保毒时间有多长? 我们最近几年对以上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现介绍如下: 2.1.1 中国兔化弱毒疫苗的效力试验 用我国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牛睾丸细胞苗免疫无猪瘟抗体及抗原的易感猪(每头皮下注射1头份),14 d后分别攻击株猪瘟野毒(每头注射猪瘟血毒2 mL)。结果表明:猪瘟弱毒细胞苗对9株野毒均具有坚强的保护力,免疫组18/18(100%)保护,对照组13/17(76.5%)死亡(见表1)。以猪瘟荧光抗体法(HCFA)检查,攻击前的免疫猪及对照组均为阴性,即不存在猪瘟,而所有对照组猪于攻击后第1周(个别猪第2周)直至试验结束(3~5周)均为阳性,即均带毒(见表2)。此外,我们也进行过用2株、3株甚至4株不同野毒的联合攻击,免疫猪也完全保护,足以证明其具有坚强的保护力。试验发现,由于野毒的毒力高低不同,攻毒后非免疫猪临床表现、至死亡的时间有所不同,最短的12 d,一般的20 d左右,最长的长达79 d,个别甚至不死(但发病、带毒严重)。由此看出,免疫接种猪不但能抵抗所有9株猪瘟野毒的攻击,完全保护,而且在受到野毒攻击后能完全抑制猪瘟野毒在体内的复制,证明中国兔化弱毒疫苗完全有效,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2.1.2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妊娠母猪的试验 第一次试验用2头分别妊娠86及96 d(妊娠后期)的母猪各免役20头剂(大剂量)的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临产前进行剖腹产。于刚产下、产后第7及14 d从每窝仔猪中各取一头仔猪进行解剖,未见异常,取各种脏器制成匀浆注射健康家兔未产生热反应,一周后以猪瘟兔化弱毒进行攻击,全部家兔为定型热,说明这些脏器样品不存在病毒。对所有仔猪脏器进行HCFA检查,全部为阴性,也说明不含病毒。第2次用分别妊娠30、60及90 d的3头母猪分别注射2头剂(普通剂量)的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自然分娩。同样于刚产下、产后第7及14 d从每窝仔猪中各取1头仔猪进行解剖,采各种脏器进行与第一次完全相同的试验,结果也未分离到疫苗病毒,也未发现HCFA阳性。我们对这两次试验的所有其余同窝仔猪进行跟踪观察,均发育正常。由此可见,不论以大剂量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注射妊娠后期的母猪或以普通剂量的相同疫苗注射妊娠前、中、后期的母猪,均未引起繁殖障碍,均未在仔猪中分离到疫苗病毒,可以说明猪瘟兔化弱毒C株不通过胎盘传播,对胎儿不产生有害影响。 2.1.3 猪瘟兔化弱毒在猪体内保毒时间的试验 曾用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注射4头健康猪,每头肌肉注射1头份。于注射后的第4、7及14 d采扁桃体,以猪瘟荧光抗体法检查,发现第4及第7 d均有病毒,而第14 d病毒已消失,又用此疫苗注射另一批的4头健康猪,每头肌肉注射1头剂。于注苗后第4、7、11及14 d采扁桃体,以猪瘟荧光抗体法及以组织匀浆液注射家兔检查,结果于第4、7、11 d均发现病毒于第14 d消失。也曾将猪瘟兔化弱毒苗接种健康猪后,跟踪扁桃体及其他脏器(淋巴结、脾、肾、肺等)存在的病毒,发现扁桃体的病毒尚可保留到第13 d,而其他脏器组织的病毒仅能保留到第7 d。因此,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后,病毒在猪体内保留的时间最多14 d。这与国外诸多报导的时间大致相同。 2.1.4 其他病毒感染对猪瘟疫苗免疫猪效果的影响试验 猪群中,除了可能出现猪瘟病毒感染的情况外,还经常出现一种或多种其他病毒感染,如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V)等。为了明确其他病毒感染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我们曾用20头猪瘟敏感猪随机分为6个组,其中4个试验组各3头猪,分别接种PRV、PPV及PRRSV,以及3种病毒混合接种。感染这些病毒7 d后,连同4头免疫攻毒对照组一起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13 d后,连同另4头非免疫攻毒对照组攻击猪瘟石门系强毒。 结果表明:感染7 d后,3个单独感染及混合感染的所有动物均为抗原阳性,说明3种其他病毒感染成功,感染14 d后,全部动物的抗体也为阳性。攻击石门毒后14 d,4组其他病毒感染的12头猪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其中11头猪检查到很强的HCFV阳性,但均存活。由此可见,PRV、PPV及PRRSV单独感染或3种病毒混合感染,对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攻击石门毒后,这些猪都存活了,但带毒,证明不能阻断猪瘟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而免疫攻毒对照组不但完全存活且不出现猪瘟病毒,说明已完全阻止了病毒的复制,具有坚决的保护力。4头非免疫对照猪不但全部死亡,且均为HCFA强阳性。由此可见,其他病毒感染造成了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较明显的影响。反之,可以推测,猪瘟病毒的感染也将会影响对其他病毒的免疫效果。因此,在养猪生产中对各种疫病的协同防制是十分必要的。 2.1.5 母源抗体对仔猪免疫的影响 由于母猪几乎都注射了猪瘟疫苗,而且剂量大、频率高,基本处于高免状态,其分泌的初乳的抗体水平也较高,并通过吮吸初乳使仔猪获得母源抗体。这些母源抗体对仔猪的主动免疫反应将会产生抑制作用。 仔猪的母源抗体能持续多久?何时注苗较为合适?如何尽量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这是猪瘟免疫中的重要问题。门常平等选取北京市某农场免疫母猪的后代仔猪,分成3组,其中两组的母猪在产前又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次,第3组不注射。3组仔猪于不同日龄用石门系强毒攻击,并根据保护情况判定母源抗体的存在时间,见表3。 由表3可见,免疫母猪在产前再注射1次兔化弱毒疫苗,并不能提高仔猪的母源抗体趋势。 免疫母猪所产仔猪的母源抗体大致可以维持至30日龄左右。至40日龄时已经完全没有保护力。门常平等又对已有母源抗体的仔猪进行疫苗接种,随后再作强毒攻击试验,结果如表4。 由表4可见,具有母源抗体的仔猪15~25日龄时注射疫苗,其保护力持续时间不超过65日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60日龄时再作第二次疫苗接种。 关于仔猪哺乳注射疫苗问题,人们通常称为“乳前免疫”、“零时免疫”或“超前免疫”,即在仔猪出生后先剥夺吮吸初乳,注射疫苗后隔一定时间再吮吸。这是在无法解决母源抗体的干扰情况下提出来的。在仔猪没有吸吮初乳以前注射兔化弱毒苗,可以使其产生主动免疫力,这是因为:①猪胎发育到70 d时的免疫系统已经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形成抗体,故在仔猪出生时估计其免疫系统已经相当成熟;②初生仔猪在吮吸初乳后获得的抗体在吸乳3 h后就可由其血流中检出,至6~12 h,血流中的抗体含量已达最高峰。如在仔猪血流抗体达最高峰以前接种兔化弱毒苗,可使弱毒株在体内有足够的增殖时间,不致被血流中的抗体所中和;③猪瘟兔化弱毒株对乳猪无残余毒力,十分安全,可以大胆使用。 法国的试验证明,在仔猪吮吸初乳前注射兔化弱毒疫苗,攻击强毒时,虽然可能呈现轻度热反应,但常耐过而不死亡。另一组仔猪在其吮吸初乳后3~6 h注射疫苗,则不能抵抗猪瘟强毒的攻击而死亡,证明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而不能产生主动免疫力。 乳前免疫在我国推广应用已近20年,证明是有效的、切实可行的,特别是那些大、中型规模养猪场已普遍采用。但在生产实际中要完全实现所有仔猪出生后不吸初乳,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母猪大多在夜间分娩,接生员更难于照料。为了明确先注苗后吮吸初乳与先吮吸初乳后注苗对免役效果的影响,解决即使少数初生仔猪吮吸了初乳再接受疫苗注射仍能取得免疫效果。丘惠深等(2001年)报导了猪瘟不同顺序零天免疫的免疫效果比较。取同一天出生的仔猪等分为3组,每组13~15头,第1组不吮吸初乳,注苗后1 h吸;第2组先吮吸初乳,1 h后注苗;第3组先吸初乳,30 min后注苗。80日龄时,每一免疫组随机取出4头猪,连同6头非免疫对照组猪以石门系强毒进行攻毒试验。其结果为:对照组6/6(100%)死亡;第1组4/4(100%)保护;第2组3/4(75%)保护;第3组2/4(50%)保护(见表5)。 以猪瘟免疫荧光抗体技术(HCFA)检查所有实验猪的脏器发现:攻毒前所有对照组和免疫猪为阴性;攻毒后12~14 d,所有对照猪及死亡的免疫猪均为特强的抗原阳性(带毒)猪,而所有免疫攻毒耐过猪均为阴性。由此可见,不论吸初乳后1 h或半小时再注射疫苗的免疫效果均不如不吮吸初乳先注苗的免疫效果好。因此,在养猪生产中,在进行乳前免疫时要做到百分之百的仔猪不吮吸初乳先免疫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为了取得好的免疫效果仍应坚持并大力提倡不吮吸初乳先注射疫苗为宜。 2.2 猪瘟的免疫程序 目前国内对猪瘟的免疫程序没有统一的标准,种类繁多,免疫次数不相同、免疫时间不相同、免疫剂量不相同。一个省可以列出10种左右的不同免疫程序,全国就更多了,难于统一,也不必统一。但要根据本地区、本猪场的传统和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现推荐以下猪瘟的免程序供参考: 2.2.1 种猪的免疫程序 种公猪:春秋两防,即每年两次。 种母猪:春秋两次;或一年3次;或每产前25~30 d一次;或产后25~30 d一次。 2.2.2 仔猪的免疫程序 20—60程序:即20日龄一免,60日龄二免; 0—70程序:即乳前一免,70日龄二免; 0—35—70程序:即乳前一免,35日龄二免,70日龄三免; 2.2.3 后备种猪 按仔猪程序,至8月龄配种前加一次免疫后,按种猪程序进行。 2.3 免疫剂量 关于免疫剂量,基本原则是无猪瘟场剂量可小,猪瘟污染场剂量要大;使用脾淋苗的剂量可小,细胞苗的剂量要大。这是因为无猪瘟或猪瘟不明显猪场的猪抗体甚低相对敏感,而猪瘟污染尤其是长期处于持续感染猪场,病毒随处存在、交互感染,猪体内抗原、抗体均可存在,许多猪为接受免疫已有一定的抗体水平,产生的干扰大,故需要加大剂量。按《规程》规定:脾淋苗每头份含150个家兔感染量为合格,而细胞苗需含750个家兔感染量才合格,不要误认为1头份的细胞苗相当于5头份的脾淋苗。而恰恰相反,在实际使用及初步的试验表明1头份脾淋苗可当数头份细胞苗使用。 3 猪瘟的净化 猪瘟的净化是当前养猪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控制猪瘟,甚至消灭猪瘟的重要手段。目前的猪瘟多以非典型、慢性,甚至是隐性的形式出现。同一猪场中各类猪群均可遭受感染。控制和根除猪瘟采用全部扑杀的办法显然是不现实的,而种猪,特别是种母猪一旦感染猪瘟后又造成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是造成一个猪场猪瘟持续感染的总根源,而且要实施全场所有猪群的净化又有一定的难度。经我们几年的探索,总结出一套在猪瘟严重污染的猪场中,以净化种公、母猪和后备种猪的净化措施。具体做法是一旦确认猪场存在猪瘟时,立即实施净化,对全场所有种公、母猪逐头活体采扁桃体,进行猪瘟荧光抗体法检查。只要检查出HCFA阳性(带毒)猪,一律立即淘汰,使用腾骏药业的“复合醛”进行清栏消毒,结合做好其他综合防制措施以建立新的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一般3个月便可初见成效。每6个月进行一次。大约经过4次净化后,猪瘟便可得到完全控制,效果明显。 现以我国某猪场的净化为例。该场建于1976年初,有3000头左右的生产母猪。由于年代较长,设备陈旧,规模较大,过于密集,不利于对疾病的控制。以引进4头未经检疫的种公猪为导火线,导致该场1996年5月爆发了猪瘟,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从1997年4月至1998年10月共进行了4次净化,取得了以下效果: ① 种公、母猪净化效果:由于在1.5年的时间里进行了4次净化,对所有种公猪、母猪逐头作HCFA检查,发现阳性(带毒)猪立即淘汰,使带毒猪比例随着不断净化而下降,从净化前的11.2%将为0.81%,阳性率下降了92.8%,(见表6),猪瘟受到完全控制。 ②净化种公、母猪后,对保育舍(28~75日龄)猪的效果:该场发生猪瘟引起死亡的猪多在保育舍。在实施净化前,保育舍每月因猪瘟平均死亡348.7头。第4次净化后,每月平均仅死亡25.5头,下降了92.7%(见表7)。 ③ 净化种公、母猪后,对分娩舍(0~28日龄)猪的效果:在分娩舍主要由于种母猪带毒造成仔猪先天感染,出生后一二天死亡。净化前,全场每月在分娩舍死于猪瘟的仔猪平均42.7头,实施净化后每月降为2头左右,到第4次净化后降为0.5头,下降了98.8%(见表8)。 此外,由于猪瘟受到完全控制,料肉比也下降,治疗药物、消毒药物、耗费的人力等也大为下降,总的效益大为提高。 总之,以净化种猪群、后备种猪群、清除传染源、降低垂直传播的危险为主,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增强群体的免疫力,并对其他疫病积极进行协同防制,加强隔离消毒,逐步实现“全进全出”计划,以及改良环境,改善设施等一整套综合防制技术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容易推广。不管猪瘟污染多么严重,只需花1.5~2年时间,猪瘟便可得到净化,并受到有效的控制。这套猪瘟防制措施不受地理条件的影响,适用于全国各种规模的猪场。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