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兽医医药学中的温病,包括了西兽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兽医医药在与畜禽温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很高实用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兽医临床实践,为防治多种温病范围内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令兽医学界困惑的是:对病毒性疾病,西兽医尚无高效抗病毒药物;对细菌性疾病,虽然抗生素有确切疗效,但近年来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致使药量越用越大,而疗效却未必越好,且其毒副作用及药残难以控制;还有一些新病种,由于对其知之甚少,所以也谈不上有效的治疗。在此新形势下,给中兽医医药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如何深入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医药学遗产,创出中兽医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独特思路与体系,这正是我们所应担负的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温病 温疫 防治Controlling Infections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Dai Yonghai
(Shandong Vocational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College, Weifang 261061,China)
Abstract: Antibiotics or similar chemicals against infections have become less effective these days although larger dosage than ever was administered in some area of the earth, let alone no effective anti-virus agents so far and their remnant in tissues so the use of antibiotics are limited worldwide, and even forbidden as additives in feed for animals in some countries. What is their alternativ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Wenbing or pyretic diseases include all kinds of infections or epidemics caused by germs, viruses, fungi, etc. an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people have utilized the medicine to fight all these diseases. Consequently, find a even more effective way to use the medicine is a great task for us today.
Keywords: infection, prevention; treatment; control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且有传染性的疾病。
中兽医医药学与中医药学一脉相承,在其发展史上,由于温疫传染病的不断发生和流行,中兽医医药在反复医疗实践和学术争鸣中不断认识其病原。其一,认为“温疫”与“伤寒”、“温病”同是外感病,病因“时行不正之气”,发病与畜禽体正气强弱有关。其二,认为温疫的病原异于伤寒、温病,是另有一类特殊病源“疠气”、“异气”、“戾气”、“杂气”、“病气”,认为温疫有特殊的病原体,传入畜禽体主要的门户是口鼻,并特异性侵入有关组织器官所致。从现在的认识分析,温病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一些非感染性的发热性疾病。在这些疾病中,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也有少数没有传染性。兽医古籍中记载的偏次黄、肷黄(似炭疽病),猪打火印(似猪丹毒),三喉症(似咽喉炎、喉头炎、马腺疫),肺败、肺毒疮(似马鼻疽),心黄、心热风邪(似乙脑),时疫(似马牛流感),慢肠黄(似传染性肠炎),牛时疫痢疾(似牛病毒性腹泻),破伤风等均属温病。而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其强弱程度又有很大差别,有的传染性小,有的传染性大,有的散在发生,有的可爆发流行。因此,把温病一概视为烈性传染病,在概念上与温疫混为一谈,这一观点是不够妥当的,也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反之,把传染与否(实际上还包括流行与否)作为区别温病与温疫的绝对依据也是不恰当的。实践证明,温病中确有不少病种是可以传染和流行的,即使有些温病发生后没有引起明显的传染和流行,但也不等于它就绝对没有传染性;再者具有传染特点的温疫,其传染流行程度的强弱大小也差异很大,并不是一发生都畜禽皆病。对此,吴又可《温疫论》已有精辟论述:“其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言其为疫,至于微疫,反觉无有,盖毒气所钟有厚薄也。其年疫气衰少,闾里所患者不过几人,且不能传染,时师皆以伤寒为名,不知者固不言疫,知者亦不便言疫。然则何以知其为疫?盖脉证与盛行之年所患之征纤悉相同,至于用药取效,毫无差别。是以知温疫四时皆有,常年不断,但有多寡轻重耳。”较为正确地分析了同一种疾病其传染性可大可小,可发生流行,也可呈散发。再从性质上来说,温疫与温病并无二致。所以把温疫与温病的概念完全对立起来也是不妥的。其实温疫作为一个疾病概念,(古代文献中还有“瘟疫”名称的记载,它与温疫的含义有所不同。古代文献所说的“瘟”其含义实与疫相同,也是指疾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并引起流行,而不是指疾病的温热性质。所以“瘟疫”一名实为一切疫病的总称,它既包括温疫,也包括寒疫、湿疫、燥疫等。)其作用主要是在于揭示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一类疾病的特点。把具有这类温病特点的温病在名称上冠以“温疫”,对于指导温病的防治是有意义的。由于这类温病不仅传染性极强并可引起大流行,而且来势迅猛,病情较为严重,较之一般温病危害尤甚,因此在明确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其为温疫可区别于一般温病,以引起防治上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控制其蔓延发展;同时在治疗上,对温疫的用药要果断有力以及早控制病情加剧,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当今时代,除了老传染病外,新传染病还在不断出现,对人类、畜禽类构成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有些曾受到较好控制或几近灭亡的老传染病也重新出现或复活。2003年春,一种最新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出现,2005年冬春,禽流感发生,中医药在与这些温疫斗争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取得了理论和治疗上的某些突破,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不会停止。
温疫预防:
温疫是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中多数具有传染性、流行性,而且起病急骤,来势较猛,病情较重,对养殖业易造成严重危害。我国自古以来,在认识到温疫病是可以传染和发生流行的基础上,积累了预防温疫病发生、传染和流行的许多经验。事实证明,温疫是必须预防,又是可以预防的,我们要进一步掌握温疫发生和流行的规律,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发掘和运用中兽医医药学方法,更好地预防温疫的发生。
中兽医医药在几千年制伏温疫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预防经验。概而言之,实为扶正与驱邪两大途径。
1. 加强饲养管理,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内经》中明确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同时又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千”。所以增强畜禽机体正气,就可以提高机体抗御温疫入侵的能力,从而使温疫不能入侵机体,或即使感受了温疫也不会发病,或即使发病其病情也较轻微,易于治愈、康复。应做到: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畜禽体质;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加强保护措施;避免应激反应,减少疾病发生;注意环境卫生消毒,防止温疫的传入;切实做好免疫接种,增强畜禽机体正气。兽医古籍中,对畜禽温疫预防扶助正气记载较多。如《元亨疗马集·八证论》中指出:“疾困病患,在人所制;驰驱喂饮,贵于中节”。《活兽慈丹》中载:“故豢养刍茭,必中乎节,斯瘟黄疫疠不染其身。凡蓄养于水者,须察温凉之性;而蓄于山者,当知向背之情;暑湿寒温,四时宜顺其序;勤劳苦困,一日不可偶轻;调剂和平,人之安者物斯阜;滋生蕃息,守以慎者观厥成。”《陈敷农书》中说:“死畜之肉,经过村里,其气尚能相染,欲病之不相染,勿令不病者相近。”《活兽慈丹》中还指出:“疫疠流行,传染乡井城镇,或温人染畜,俱当避之,牛马染证,俱当避焉!”。以上说明中兽医医药学在温疫病的扶助正气和预防上是十分重视的。
2. 调阴阳以抗外邪
预防温疫久经考验的方药很多。细审其方,思路决不止于清热解毒,而是用多种方法来调理阴阳,以平为期。
2.1四时调理,以补气抗邪法: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为扶助正气,可内服药物。《蕃牧篡验方·四时调适之宜》载:“春季……宜灌茵蔯散或木通散,……夏季宜灌消黄散并茵陈散,……秋季宜灌理肺散、白药子散,冬季宜灌白药子散、茴香散”。由人参等16味药组成的神仙百解散,“常服辟温疫,治劳倦”。
2.2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药虽多,用于预防温疫的则只有贯众、升麻。陈土铎谓:“贯众,实化毒之仙丹。毒未至可预防,毒已至而可以善解,毒已成而可以速祛。”《本草经疏》谓:“疫气发时,以此药置水中,令人饮此水则不传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贯众对各型流感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性脑炎病毒等有明显的抗毒作用。升麻,《神农本草经》谓:“主解百毒……辟温疫”。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对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能增强淋巴细胞的活性,能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
2.3芳香辟秽法:辛温香燥之药,多有芳香辟秽,健脾化湿之功,是最常用的一类防疫药。《活兽慈舟》中载:“雄黄四钱、甘松五钱、北细辛三钱、苍术四钱、槟榔四钱、青皮三钱、前仁三钱、降真香三钱、牙皂四钱、藿香五钱、丁香二钱、朱砂、辰砂各二钱、川芎,共为极细末,用黄纸将药裹拈成条,早夜时熏,或午间,或夜晚,或更深焚熏,此方无论疫疠时证可避。或夏冬春秋焚熏,亦无外邪杂证,即牢内蚊虻涴浊腥臭,毒虫蛇蝎等亦能解,若果时熏,不但不染外证,纵染证者,亦能熏解。据《中药大辞典》载,上述药物点燃,对多种细菌有杀死或抑制作用。
2.4以毒攻毒法:在温疫传播时期,用雄黄等药以毒攻毒,则是古人常用的方法。《医方简义》的避瘟丸,由雄黄、鬼箭羽、丹参、赤小豆组成,服之“可不染温疫也”。《圣济总录》谓:“凡时行温疫,皆四时不正之气,感而病者,长少率相似。此病苟不辟除,多致传染。宜有方术,预为防之。”因此,推出了雄黄丸等“辟温疫不相染”的方剂。《验方新编》谓:“雄黄研细末,水调,多敷鼻孔中,与病人同床,亦不传染,神方也。”
2.5发散郁火法:火郁于内,则易感外邪。古人用麻黄等发散肺经郁火以防温疫。《日华子本草》谓麻黄“御山岚瘴气”;《圣济总录》中“辟温疫不相染”的方剂绝瘴散就是以麻黄为君药。李时珍谓:“麻黄乃肺经专药……实为发散肺经郁火之药。”而麻黄对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和乙型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以及多种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的现代药理研究,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一些注脚。
2.6吹鼻防疫法:《活兽慈舟》卷四载:“凡豕染疫不食糟糠者,急用皂角、细辛、朱砂、雄黄,共为末,吹鼻而涕则解。”《串雅外编》亦有类似记载。
2.7 放血防疫法:放血疗法通过理血调气,疏通经络,使脏腑气血调合。具有止痛、泻火、消肿、退热、解毒、止泻、止痒之功效。《元亨疗马集》载:“春季放大血,四季无壅热之疾”,“打鼻者(即划鼻法),泄三焦之热……邪疫不相侵害矣”。《卫济余编》载:“鸡鸭鹅瘟,左翅上有黑筋一条,针刺去黑血,以油米饲之。”从现代兽医学观点来认识,畜禽的血液循环,在保证机体各部组织获得营养物质,排除废料,平衡体热,输送激素和防御微生物的侵袭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血液与各种器官、组织、细胞密切联系,每当机体发生异常时,血液中的血球、血色素等正常数值以及其他理化性质往往发生变化。放血疗法,放出一定数量的血液,使病畜禽体内血液中各种组成物质的含量改变,调整血液循环障碍,促使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中枢神系统对各器官和组织之间的调节机能正常化,并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同时,还可以诱导机体增加白细胞,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达预防温疫病之目的。
温疫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法则:对感温疫畜禽,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疗效。其一,针对温疫、伤寒、温病同是传染性热病理论,采取“辨证”论治方法。传染病的种类很多,但具有其共同临床特点,即病原体在受传染的畜禽体繁殖过程,从一个阶段进展到另一阶段呈规律性。每一个传染病从发生发展以至恢复,一般可以分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等几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中兽医医药学认为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于外邪侵犯畜禽体由体表入里,或由口鼻入内,由浅表深入内脏病变过程,同样有与中医药学类似相应“分期”和治疗方法。如《伤寒论》将“外感热病”立“六经病脉证并治”六期分证;《温热论》分“卫气营血”四期辨证;《温病条辨》划“上中下三焦辨证”三期分证。每个证期都有其主因、主症、主方。三者分类方法之间,并存在着交叉联系,理、法、方、药相一致。如以传染病发病期中“稽留热”,六经辨证中属于“阳明病”、卫气营血辨证属“气分证”、三焦辨证属“中焦病证”。临床表现为“但热不寒,壮热”,“里实热证”。治疗法则宗《内经》“热者寒之”,选择白虎汤为主方进行治疗。至于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常以不同类型出现,如轻型、重型、再感染、重复感染、再燃复发等等。医者分别称为“合病、并病、顺传、逆传、食复、劳复”等进行辨冶。其二,针对温疫、伤寒、温病的病因微有不同,采取“辨病”和“特效”专病、专方、专药治疗。中医药学在防治传染病过程,已积累出一定数量行之有效、可重复性的“专方专药”。如《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治“阳黄”,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热利”,白头翁汤治“湿热痢”,现分别用于病毒性肝炎、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有效。又如,《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温病条辨》银翘散,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发疹性传染病等有效。荆防败毒散与银翘散灵活加减运用,防治禽流感等多种温疫疾病。《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治疗急性腮腺炎、丹毒等病毒、细菌感染疾病有效。中医药学的大量方剂移植到兽医临床,在防治温疫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三,中兽医医药学的应用。自古以来,中兽医医药学同样在防治传染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分述如下:
1. 清卫法
清卫法是中兽医医药学治疗温病的常用方法。主要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证。畜禽温病卫分证有风热、暑热、燥热的不同,因此清卫法又分为:
1.1疏卫清热:方中用辛散凉泄的药物疏散在卫分的风邪,用于温病初起,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证见发热、乍毛、有汗或少汗、咳嗽、脉浮数等。代表方如消黄清凉散:柴胡、黄芩、银花、连翘、花粉、陈皮、郁金、知母、薄荷、大黄、黄连(见《牛医金鉴》)。
1.2宣肺清暑:作用在于清热解暑,用于夏季外感暑温,症见发热、口渴、头低眼闭,行立如痴、恶热便阴。代表方剂如清暑散:香薷、扁豆、麦冬、薄荷、木通、牙皂、藿香、茵陈、银花、白菊花、茯苓、甘草、人参叶、石菖蒲(见《抱犊集》)。
1.3清解肺热:用辛凉清润之品疏解肺卫燥热之邪,主治燥热伤肺,证见发热、咳喘、咽喉痛、鼻干唇燥,代表方剂如治肺散:薄荷、黄芩、桔梗、防风、黄连、连翘、贝母、柴胡、知母、桑白皮、甘草(见《牛医金鉴》)。
2. 清气法
清气法在中兽医医药学的温病中应用的机会较多。从这类方剂中可以看出清气法具有清热泻火、清热润燥、泻火解毒等作用。凡表邪入里,未入血分而里结成实的皆可应用。
2.1清热泻火:治疗畜禽温病,古兽医方中常以苦寒、咸寒之品,直清里热。主要用于火热实盛,证见角热、目赤,皮毛肌肉俱热,躁扰不宁,口渴苔黄,便秘尿赤,汗出,脉洪数等,代表方剂和大黄芩连汤:大黄、黄芩、赤芍、车前子、黄连、生石膏、白矾、朴硝、滑石、甘草、木通、野椒根、陈茶叶、生姜(见《牛医备要医方》)。
2.2泻火解毒:温热病中,常因热火太甚,热毒壅结于颈项之间或全身各部,证见漫肿无头,身热目赤,口内流涎、脉散、苔黄、便秘、尿赤等,代表方剂如加减普济消毒饮:生大黄、黄芩、黄连、生甘草、马勃、薄荷、玄参、牛蒡子、升麻、柴胡、桔梗、滑石、青黛、陈皮、连翘、荆芥、板蓝根(见《牛经备医方》)。
2.3清热润燥:温热病中热邪伤津,耗伤气阴,证见喘粗,粪燥等。治宜清热润燥,代表方如清肺润肠散:桑皮、大麦冬、栝楼仁、大生地、肥知母、桃仁、当归、青皮、黄芩、黄柏、枳壳、甘草、竹叶、白蜜、盐水(见《牛医金鉴》)。
2.4清热通下:温邪实盛,结于胃肠,证见粪便秘结,腹痛、舌红、苔黄燥、脉沉数等,常用清热通下法,代表方如白虎汤加减:石膏、黄连、桑皮、条芩、柴胡、白芍、陈皮、法夏、荆芥、栝楼、芒硝、泽泻、粉葛、大黄、知母、甘草、柴苏、薄荷、清油、鸡子(见《活兽慈舟》卷二)。
3. 表里双解
畜禽温热病,常见表证未解,里热已炽。对此中兽医医药学多用表里双解法以透解邪热,宣通气机,使其外解里和。
3.1解疫散寒:疫症流行,内已染疫,外又寒侵,证见全身畏寒冷战,鼻无汗涕、头垂眼昏,口色黑者,当用解疫散寒药:当归、川芎、升麻、麻黄、桂枝、砂仁、半夏、南星、防风、苍术、菖蒲、槟榔、枳壳、川朴、干姜、粉葛、吴萸、陈皮、甘草、大葱(见《活兽慈舟》)。
3.2清暑解疫:疫证多与暑热结合,传入脏腑,久则发为暑等证,证见眼肿目赤,鼻汗长流,口舌黄紫者,当用清暑解疫汤:苦参、青蒿、香薷、大黄、当归、白芍、川芎、石膏、黄连、马鞭梢、铁马鞭、生地、酸马根、苍术、贯众、菖蒲、木通、车前、牛膝、甘草、豌豆、绿豆(见《活兽慈舟》)。
3.3解疫消湿:《活兽慈舟》载:“或曰,疫症既染,何有湿侵?不知未病之前感温,藏伏于内。或既染疫疠,而牛多睡,或湿地卧久,则湿气窜入皮肤,久则疫湿相兼。此证宜解疫消湿药:苍术、茯苓、川芎、槟榔、青果、升麻、麻黄、桂枝、贯众、菖蒲、芍药、当归、柴胡、甘草、陈皮、木通、滑石、牛膝”。
3.4解疫清燥:《活兽慈舟》载:“火燥毒热,或染疫气,宜清燥治疫药:大连、栀子、条芩、石膏、玄参、知母、甘草、苍术、枳壳、槟榔、香薷、青果、建蒲、甘松、芒硝、郁金、陈皮、法夏、木香、前仁、灯芯、鸡子、绿豆。
4. 清营凉血
温热病邪,深入发展,病畜禽出现神志异常,诸如高热持续又出现狂奔乱走或神识昏迷,或便血、尿血、吐血、鼻血、斑疹等症状时,宜清营凉血法。
4.1清营法:温邪入营,病畜禽表现肉颤气喘,狂奔乱走,转圈运动时,可用清营法,代表方剂,犀角(可以十倍量之水牛角代之)生地、丹皮、黄连、淡竹叶、石菖蒲、黄芩、茯苓、猪苓、泽泻、栝楼仁、栀子、远志、车前子、木通、牵牛、贝母、白矾、麦冬、灯心草、灶心土(见《抱犊集》)。
4.2凉血法:温热病邪,侵入血分,血热妄行,出现动血症状,诸如便血、尿血、鼻血、吐血等可用凉血法,代表方剂如柴芩散:柴胡、黄连、赤芍、升麻、花粉、银花、贝母、黄芩、知母、甘草、当归、连翘、厚朴、生地、玄参、茅根、侧伯叶、灯心草、大黄、芒硝、藕汁、墨汁、犀角(可用十倍量之水牛角代之),(见《牛医金鉴》)。
5. 镇惊熄风
温邪久羁,耗伤营阴,出现抽风惊厥,肉颤头摇,左右乱跌时,用镇惊熄风法,代表方剂如镇心散:朱砂、茯神、人参、防风、远志、栀子、郁金、黄芩、黄连、麻黄、胆汁、鸡子。(见《元亨疗马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