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食癖问题
一、猪群咬尾的原因:
原因很多,往往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营养因素:
在舍饲条件下,猪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全部依靠饲料的供应,当饲料营养不平衡时,猪群出现应激反应而咬尾咬耳。如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饲料配合不科学;育肥前期饲料中蛋白质质量不佳;维生素、铁、铜、钙、镁和食盐的缺乏以及纤维素的不足皆可导致咬尾咬耳症的发生。
2、环境因素:
猪舍内环境卫生条件差,有害气体如氨、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浓度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速度降低使猪群产生不适或休息不好均能导致猪群发生啃咬。在恶劣的环境中,光线过强也是一种应激,促使猪群发生恶癖症。
3、管理因素:
(1)饲养密度过大,猪只之间相互接触发生冲突,为争夺食物和饮水的位置互相咬斗。
(2)一栏猪体重大小悬殊太大,体重小、体弱的猪常常是被咬的对象,一旦被咬伤,就会引起所有猪都去咬。
(3)饲槽不够或饮水量不足,往往会引起咬尾的暴发。
(4)行为因素。在密储封闭饲养条件下,猪易产生厌倦情绪,于是互相“玩弄”耳朵或尾巴,最终导致严重的食肉癖。可在栏舍中悬挂旧轮胎、铁链或其他供玩耍的物什。有时咬尾行为或咬架可由猪群中个别特别凶恶的猪只挑起,有必要及时隔离个别凶恶的猪只及被咬伤的猪,使前者镇静下来,后者伤口愈合。
4、疾病因素:
(1)外寄生虫可成为附加应激而起作用。外寄生虫对皮肤刺激引起猪只烦躁不安,在舍内墙壁和栏杆上磨擦,出现外伤,引起其他猪只啃咬。
(2)体内寄生虫:如蛔虫在体内作用,也可出现咬尾现象,要及时驱虫。
(3)猪贫血、尾尖坏死也可诱发猪只咬尾咬耳的恶癖,除此之外还可见咬肋及其他部位,如咬蹄、腿、颈和跗关节。
二、防治:
1、满足猪的营养需要,饲喂全价饲料。
当发现有咬尾时,可在饲料中适当增加复方维生素及矿物质,喂料要定时定量,严禁饲喂霉变饲料。
2、合理组群,要将品种、体重、体质和采食量等相似的猪放在同圈饲养。
3、饲养密度要适宜。
猪的饲养密度一般应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是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能正常采食、饮水为宜。一般以每群饲养10-12头为宜。冬季密一些,夏季稀一些,严格的按2-3月龄的猪每头占地面积为0.5-0.6平方米,4-6月龄的占地为0.6-0.8平方米。
4、环境要求要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防潮、及适当的光照设施,以保证舍内卫生干燥、通风。
5、仔猪断尾:
可在出生后1-2天对仔猪进行断尾。据资料显示,断尾后发生咬尾的仅占0.25%,而未断尾的发生率为6.86%,相差27倍。
6、被咬的猪只要及时处理:
用0.1%高锰酸钾冲洗消毒,并涂上碘酒,防止化脓。对咬伤严重的可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7、可在饲料中短期增加0.1%食盐或者添加一些抗应激药物。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