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生猪和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引起各方高度关注。7月30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提出了“加大对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六条措施,其中两条是扶持规模养殖的。一条是,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大型标准化生猪养殖场的建设,引导农民建立养殖小区,提高生猪生产能力;另一条是,鼓励信用担保和保险机构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地方财政都要对此给予支持。
六条措施有两条涉及规模养殖,说明规模养殖的重要性。读了农业部畜牧业司组织的课题组编写的这篇《关于我国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情况的分析报告》,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不是就猪论猪,而是从经济规律的高度诠释了生产与价格规律,从而揭示了规模养猪的意义。养猪户都知道生猪价格一直在波动。但随什么波动?说不清。都“跟着感觉走”,导致“一哄而上”然后“一哄而下”。养猪户上茬赚了下茬赔,永远郁闷。
跟着市场走错了吗?市场价格好的时候,不让谁上也是不可能的,谁要是不上也是不明智的。关键的问题是“上”啥了。数量上来了,水平没上升,就不是可持续的“上”。调查表明,我国生猪散养比重占57%。在养猪比较效益低下时,散养户纷纷空栏,坚守阵地的是规模养殖户和大型养殖企业。因此,要想价格稳定,必须生产稳定;要想生产稳定,必须规模养殖。
规模养殖有啥好处?记者在湖北安陆采访了“150模式”,就是建一栋现代化猪舍,采用标准化养殖规范,每批出栏商品猪规模在150头。该模式落实了标准化技术,降低了疫病和污染,缩短了饲养周期,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品质效益。胡棚村的胡寿友去年4月投资5万多元,成为安陆第一个建“150猪舍”的人。养猪的10年里他曾多次对猪舍进行过改造,效果都不好,而“150”使他的饲养效率大大提高,料肉比由3∶1提高到2.5∶1,出栏周期缩短15天左右,而且售价比散养户每斤高出几毛钱。当年出栏两批共280头,获利8.5万元。而规模养殖更大的好处正如分析报告指出:“对波动周期变长和波幅变小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发展生猪规模养殖,面临贷款难、用地难、粪污处理难。养猪户也不是都像胡寿友那样有发展规模养殖的能力。对此,各级政府要在落实国务院“意见”的同时,加强信息服务和政策引导,促进有能力的散养户上规模,上水平。散养户也不要怪市场不公平。效益不高往往与你的生产水平、标准化程度直接相关。当我们大家生产的产品都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弄和谐了,谁还敢拿价格说事儿?
这篇报告给了我们一个看生猪市场的新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