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554|回复: 5

《规模养猪》疫病防控专栏——专家座谈养猪疫病疫苗现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30 09: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规模养猪》疫病防控专栏
专家座谈养猪疫病疫苗现状
本刊记者/刘泉雨整理
    疫病风险是养猪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如何有效控制净化疫病已迫在眉睫。尤其是近年来猪“高热病”的发生,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当前,使用疫苗是各大猪场防控疫病的重要措施,但是猪场疫病仍时有发生甚至爆发重大疫情。对此,我刊诚邀业内各著名进口疫苗企业座谈现今我国疫苗使用状况,望能给广大兽医工作者和养殖户带来一定帮助和信息。

对当前我国猪疫病发生现状及流行趋势的看法或思考
海博莱生物大药厂北京代表处技术经理/周绪斌
近年来我国养猪生产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养殖模式也正经历巨大的变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猪病的发生和蔓延仍然是制约我国养猪业的重要因素。
当前猪病的第一个特点是病毒变异产生新病。如2006年猪高热综合征的发生,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确定猪高热综合征主要病原是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由于病毒在nsp2基因发生较大的变异使得病毒致病性明显增强(Tian K, et al. Emergence of fatal PRRSV variants: unparalleled outbreaks of atypical PRRS in China and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the unique hallmark. PLoS ONE. 2007 Jun 132:e526.),因此称为高致病性蓝耳病。目前此病的毒株疫苗正在生产和应用之中。第二个特点是病种多,除了原有的猪瘟、猪喘气病等外,近几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也已经构成我国猪群的重要威胁。第三个特点是疫病的混合感染,现在的猪病复杂就在于一个猪群往往多种病毒性疾病、细菌病或寄生虫病同时存在,一方面加重了危害程度,另一方面给经验性诊断带来极大的困难。第四是呼吸系统综合征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在育肥前期,往往由病毒病、支原体以及非病原性因素综合引起。第五是繁殖障碍性疫病频发。第六是仔猪的腹泻性疾病较普遍。第七是免疫抑制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这也许是当前疾病复杂化并难于控制的重要原因,最主要的是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猪蓝耳病病毒侵害猪肺泡巨噬细胞,而圆环病毒侵害淋巴细胞,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因而很容易引起继发感染,而且也难于控制。
对于这种严峻的局面,已引起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防疫部门、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养殖主以及动物保健品和饲料从业者的深思与重视。我们要思考为什么猪种优化了,技术先进了,猪病反而更复杂?国外证明成功的疫病控制经验为何在我国却行不通?这表明猪病防治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
首先与养猪业大环境相关,目前我国仍然是遍布村村落落的后院养殖与规模化猪场并存,随着市场对高产瘦肉型猪肉需求的增加,我们仍然依靠传统的观念、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生产,相当数量的规模化猪场只是简单的大型化,集约化只是简单的集中化,现代化养猪对环境、营养、生物安全和防疫的要求远远没有跟上,今天这种复杂局面是人与猪以及猪和环境失衡的结果。
第二是观念问题,我们大多数猪场还是重视疫病的治疗,而轻视环境控制和防疫,所以一旦发病,猪场是在不惜血本努力寻找灵丹妙药,而不是反思管理和防疫的漏洞。实际上控制传染病三个核心要素是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减少易感动物。猪场技术人员工作的重心应是管理、营养与防疫,而不是治病,单纯依赖兽药或疫苗不足以筑起猪场的防火墙。
第三,技术支持体系的缺乏,国外的养殖场主基本都是专业人员。由于我国尚无真正意义的执业兽医制度,更多的技术支持来自动保或饲料企业及外部专家顾问,而目前兽药市场相对较为混乱,技术支持力量参差不齐,所以猪场基本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散养户更是如此,往往在左右为难间猪场一片混乱。这也与目前我国的现状相关,所以猪场需要建立一种现代化的企业运行机制,对于非专业化的养殖场主来说更为重要,如何科学的选择猪场技术支持体系尤其是兽医防疫支持体系将是猪场成败的重要因素。
技术支持的另一方面是实验室技术,现代化猪场的疫病防控需要定期和专业化的免疫学监测,以便了解疫病发生的动态过程、建立流行病学档案、制定免疫程序以及评价免疫效果。比如我们海博莱公司也在协助规模猪场进行免疫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制定防疫方案。
第四,对于猪场重大疫病的控制,实际上我们应该考虑净化,对重大疫病斧底抽薪而不是扬汤止沸,比如猪瘟,结合扁桃体活体采样和免疫荧光技术可以实施净化,对于猪伪狂犬病,结合gE基因缺失疫苗和gE-ELISA监测可以实施净化。
第五,对于目前的猪场疫病的防控,实际上就如面对一张考卷,面对满目的试题,我们应首先解决容易的题目,控制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是难题,但我们首先要依靠科学的方法可控制的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喘气病、猪细小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大肠杆菌病等,抓好管理,重视营养和生物安全,即使考试不能达到满分,但至少能保证成绩达标,猪场不是搞科学研究的前沿,稳定生产、保证效益才是猪场的目标。

降低养殖疾病风险之点滴思考
梅里亚动物保健有限公司家畜事业部技术经理/袁冲
    对养猪生产者而言,始终面临着两大风险,即市场风险和疾病风险。然而,对任何一个猪场来说,不论其规模大小,都无法左右市场行情的整体变化。唯独提高自身的养殖水平,降低疾病风险,才是规避市场风险,取得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实际上,在市场行情不景气的情况下,猪场的经营面对的往往是困难;而当猪场的疾病风险降临时,猪场面对的则可能是灾难。那么,在众多猪病的防控中,我们如何抓住重点,在防病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实际上,除了严防猪瘟等烈性传染病或人畜共患病外,困扰猪场的主要疾病实际上是呼吸道疾病,而其中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带来的危害尤为突出。因此,防控PRDC就显得意义重大。
    我们知道,PRDC并非由单一致病因子所致,它是由病毒、细菌、应激和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原发性的疾病主要是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喘气病、猪萎缩性鼻炎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继发的感染主要是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等。从猪的解剖结构分析,鼻腔、气管和支气管以及肺构成了猪的呼吸道三道防线,如果没有有效防控猪萎缩性鼻炎、猪喘气病、猪伪狂犬病和猪蓝耳病等病原,猪的呼吸道三道防线就足以被摧毁,PRDC将会在猪场肆虐。
    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发性的疾病中,由于猪喘气病的单独发病没有引起致死性的后果,
仅表现为干咳、生长缓慢,因此,对许多猪场而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既忽视了其直接经济影响,更忽视了其作为原发疾病所带来的继发问题,继而猪喘气病以隐形杀手的面目在猪场制造麻烦,而恰恰猪喘气病又是高发的疾病,绝大多数的猪场都有猪喘气病的问题,只是发病程度不同而已。另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是,许多猪场对猪伪狂犬病的认识不足,仅仅满足于临床症状的消除,对猪只携带野毒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因此没有下决心实施猪伪狂犬病清除计划。实际上,目前猪群携带猪伪狂犬病毒的猪场还相当普遍,成为病毒扩散和疾病爆发的隐患。
    因此,对于呼吸道疾病的防控,除了完善猪场管理,以有效控制原发性疾病及健全呼吸道三道防线,还应重新认识猪喘气病、实施猪伪狂犬病的清除至关重要。
猪场免疫失败的原因
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美国富道动物保健中国事业部/刘有昌
实际上,免疫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作,根据多年的经验,将其总结为2个大的方面。
1 疫苗
主要包括血清型、抗原性、效价、保存不当、免疫操作不当、免疫时机不当(抗体干扰)等。同一种病毒具有多种血清型和不同的抗原性,根据不同的血清型和抗原性生产出的疫苗效果必然不一。市场上疫苗种类繁多,生产疫苗的厂家也很多,由于不同的毒株和不同的生产工艺水平,所生产疫苗的效价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购买和使用时必须详细阅读产品说明。另外,很多技术人员未重视疫苗的保存,导致免疫时疫苗早已失效,非但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造成了应激。免疫过程尤其重视细节,针头的使用、剂量的大小等都对免疫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猪场必须制定出符合自身的免疫规划,规范细致的进行免疫工作,确保物有所值。
2 免疫抑制
造成动物机体发生免疫抑制的因素主要有:免疫抑制性病毒病(兰耳、圆环、气喘病等)的发生、霉菌毒素、营养不良、药物刺激及应激。免疫抑制是让所有兽医工作者都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当前免疫抑制性病毒病的泛滥使得免疫工作步履维艰。从我国现有的养猪生产状况来看,大部分的猪场都或多或少存在饲养管理上的不足,为节省成本,很多猪场饲喂霉变饲料、降低饲料质量和营养水平,造成猪的正常生理状况紊乱,动用更多的能量来维持基本的生命,最后造成免疫抑制。在猪发病后,盲目滥用药物已非少数,在这种状况下,疫病的控制仅靠免疫发挥作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会失去免疫原有的效果。
因此,免疫工作是养猪生产不可或缺但也是不能独立的一个基本环节,养猪生产必须顾全每一个细节,才能获得最终可观的经济效益!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
1. 伪狂犬病的发生情况与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在我国仍呈地方流行性,伪狂犬病的危害包括种猪繁殖障碍、仔猪的神经症状和高死亡率,以及生长育肥猪的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PRDC),损害猪群健康水平,使日增重下降、上市时间推迟,给猪场造成经济损失。
根据我们于2006年对9省市75个规模化猪场4703份血清的监测结果,约有超过一半的(52%)的规模猪场伪狂犬野毒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6.9%。其中种猪感染率为18.2%,阳性场种猪的感染率为33%。由于我国尚无统一和强制性的净化计划,所以伪狂犬的控制与根除依赖于各猪场自身努力。伪狂犬病的防控包括科学的免疫、定期监测以及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2. 伪狂犬病免疫情况与免疫注意事项

我国主要养猪区域的规模化猪场已把猪伪狂犬病疫苗纳入常规免疫程序,有效降低了猪伪狂犬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由于对疫苗免疫效力的评估缺乏专业指导,疫苗质量参差不齐,猪场对伪狂犬病的净化缺乏信心或恒心,免疫程序不合理,缺少实验室技术支持,多数猪场猪群中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的阳性率仍然偏高,直接影响猪场生产水平。
伪狂犬病的免疫应根据猪群野毒感染压力和母源抗体状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通常应用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种猪每年3-4次普免,每次1头份,仔猪可在2-3周龄滴鼻,并在9-10周龄肌肉注射免疫1头份,或在9周龄和12周龄各肌肉注射免疫1头份,后备猪应在配种前间隔3周免疫两次,最后一次在配种前一个月完成,对于野毒感染阴性猪群,可通过gB-ELISA方法监测疫苗免疫效果。

3. 免疫对于疫病防控的重要作用

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无疑是现代病毒基因工程技术对兽医工作的巨大贡献。利用基因缺失疫苗和相配套的鉴别诊断技术使得可以通过gE-ELISA监测技术区分野毒感染和注射疫苗动物,依靠这种标记疫苗可以实施伪狂犬净化。应用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可以阻止临床症状的发生,免疫猪群被伪狂犬病毒感染后,通常野毒仅限于上呼吸道定植,不能透过胎盘感染胎儿。免疫猪野毒排毒量减少1000倍以上,排毒时间缩短约4-7倍。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伪狂犬疫苗毒株(如经典的Bartha毒株)
能够在潜伏感染部位三叉神经节定植,起到占位效应,从而阻止伪狂犬病毒的潜伏感染。


4. 生物安全措施是控制伪狂犬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生物安全措施中首要环节是引种,只引进伪狂犬野毒阴性种猪是保证成功控制和净化猪场伪狂犬病的重要一环。对引种猪进行隔离检疫,并进行疫苗接种。应随时淘汰gE阳性的种猪,并补充阴性的后备猪。必须注意消除猪场鼠害。加强对人员与车辆消毒与管理。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控
副猪嗜血杆菌病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发现的历史已经近百年。1910Glässer首次发现副猪嗜血杆菌与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相关,因此也称为革拉氏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典型特征是在全身浆膜如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形成纤维素性渗出,病猪同时呈现关节炎和脑膜炎。
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病在我国猪群中爆发越来越频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蓝耳病以及猪II型圆环病毒的感染,所以在高热综合征中经常能观察到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混合发生,引起猪群较高的发病与死亡率。另一原因是猪群应激因素的增加,因此副猪嗜血杆菌病通常发生于10周龄前的猪群。第三个原因是在临床上副猪嗜血杆菌病往往容易与猪链球菌病、伪狂犬病、胸膜肺炎发生误诊而被忽视。
毫无疑问,敏感的抗生素通过注射的途径在发病初期应用对疫病控制有效。但由于抗生素在我国的滥用造成耐药性异常严重,所以田间抗生素效果普遍不佳,另一个问题是抗生素应用的时机和剂量通常非常难于掌握,尤其对于慢性病例难度更大。所以应用商业化疫苗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得到广泛认可,由于安全性和效力经过严格检验,所以田间应用效果也更确实。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较多,商业化疫苗的血清型与田间菌株是否匹配是猪场关注的问题,实际上血清型是一种分类的方法,现在关于血清型抗原与保护性抗原间的关系现在仍不清楚,有可能血清型抗原之外的其他因素决定抗原保护性。所以关键问题是关注疫苗菌株(Strain)的交叉保护作用,而不是仅仅关注血清型(seravars)是否一致。
关于免疫程序,如果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发生于6-7周龄前仔猪,则对母猪进行免疫,首先对全群母猪进行普免(HIPRASUIS GLÄSSER),一个月后再全群免疫一次,各1头份,以后在每次分娩前一个月免疫1头份,如果疫病发生于6-7周龄后,则必须同时对仔猪进行免疫,7-10日龄首免,2-3周后二免,各1头份。
当然管理措施是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的重要环节,控制猪群密度,避免猪舍温差变化过大,限制不同日龄猪的混群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蓝耳病、喘气病以及萎缩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发表于 2008-1-1 19: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楼主 的帖子

学已致用,收获不菲,太感谢了
发表于 2008-1-14 11: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回个帖,然后拜读!!!!!!!
发表于 2008-4-8 16: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比较新颖!拜读了.
发表于 2008-6-28 22: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非浅
发表于 2012-5-28 21: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获不菲,太感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4-4 18:2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