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蛋白质量浓度测定
1.酶蛋白浓度测定的方法 酶浓度严格来说是指酶分子的质量浓度,常以酶蛋白浓度来表示。人体体液中的酶有几百种,除LPS、LCAT、ChE、铜氧化酶(CER )外,大多数酶的含量在μg/L水平甚至更低。因此,酶活性浓度的测定是目前主要测定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特别是免疫学技术的发展,酶的定量分析技术中出现了许多利用酶蛋白的抗原性,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直接测定酶蛋白质量的新方法。
国内外曾使用电泳法、柱层析法、免疫化学法等测定酶浓度,其中以免疫化学法应用较广。免疫化学法是利用酶蛋白的抗原性,制备特异性抗体后用免疫学方法测定酶浓度。用于酶浓度测定的免疫化学方法有:免疫抑制法、免疫沉淀法、放射免疫测定(RIA)、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酶免疫测定(EIA)、荧光酶免疫测定(FEIA)等。其中,前两种方法可用于酶活性浓度测定,其他方法则用于酶蛋白浓度测定。例如,如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的活性、免疫沉淀法(单向扩散法)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RIA测定胰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浓度、CLIA测定CK-MB的浓度、ELISA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等。
CK-MB是诊断AMI、测定心肌梗塞面积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国外对AMI诊断效率评价时多采用测定CK-MB质量,即测定CK-MB的酶蛋白质量浓度(Mass)的方法。CK-MB质量的测定通常是制备抗CK-M抗体和抗CK-B抗体或采用CK-MB抗体,用CLIA、ELISA、FEIA等方法测定。这些方法适用于临床自动化分析,具有测定时间短(最快仅需7min)、灵敏性高(最低检测限<µg/L)和准确性好的特点,明显优于其他分析测定CK-MB的方法,1990年后逐渐被广泛接受。为使CK-MB质量分析标准化,AACC成立了专门的标准化委员会,最近已研制成功采用重组基因技术的CK-MB参考材料(Rck-2)。
由于酶浓度测定方法的不同,报告方式也有差异:酶活性浓度单位常以U/L报告,酶质量(mass)浓度单位常直接用ng/ml或mg/L报告。临床医生应注意报告方式不同所带来的差异。
2.免疫化学法测定酶蛋白浓度的优缺点 与传统的酶活性测定法相比,免疫化学测定法的优点主要有:①灵敏度高,灵敏度达到ng/L至μg/L的水平,能测定样品中用原有其他方法不易测出的少量或痕量酶;②特异性高,几乎不受体液中其他物质,如酶抑制剂、激活剂等的影响,不受药物的干扰;③能用于一些不表现酶活性的酶蛋白的酶测定,如各种酶原或去辅基酶蛋白,或因遗传变异而导致合成无活性的酶蛋白,以及失活的酶蛋白等;④在某些情况下,与酶活性测定相结合,计算免疫比活性,能提供更多的具有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新的资料和信息。⑤特别适用于同工酶的测定。
酶的免疫化学测定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要制备足够量的提纯酶作为抗原和具有免疫化学性质的抗血清常常是很困难的,而且工作量很大;②测定步骤多,操作繁琐;③测定成本高。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免疫化学技术,掌握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最佳条件,不断降低成本,才能既保证测定结果准确,又能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