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试验以1日龄AA商品代肉仔鸡为实验动物,研究口服益生菌后,对各阶段的体重、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益生菌中活菌可抵抗沙门氏菌的攻击。在3个处理组间,以饲喂益生菌组死亡率最低(4%),成活率最高(96%),比对照组成活率(90%)升高6%。(2 )40日龄时,口服益生菌组比对照组在增重方面,由平均体重1520g升高为1772g,平均增加16.58%,差异极显著(P<0 .05)。在降低料肉比方面,由2.21下降为1.82,平均降低18%,差异极显著(P<0 .01)。(3)口服益生菌组,盲肠厌氧菌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 .01),但加抗生素组差异不显著(P>0 .05),同时盲肠中乳酸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 .05),而大肠杆菌的数量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 .05)。(4 )口服益生菌组,小肠粘膜绒毛明显增多、变长且排列整齐,肠壁增厚,肠腺发达,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关键词:活菌 ; 肉仔鸡;生产性能;盲肠内容物;小肠绒毛
目前,我国大多数鸡场仍在采用添加抗生素来预防畜禽传染病,其结果人们发现:滥用抗生素不仅使动物体抗病力减弱,药物残留问题严重,肉、奶、蛋产品质量降低,而且创造出任何抗生素都无法消灭的超级细菌。同类研究中存在只注重结果、而阐明作用机理的不太全面。本试验在研究口服益生菌对肉鸡生产性能影响同时,主要从几个方面说明其作用机理:口服益生菌的作用效果与抗生素的关系;口服益生菌肉鸡盲肠菌群(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厌氧菌)数量的变化;口服益生菌对肉仔鸡小肠中肠绒毛形态、数量、长短的变化的影响;口服益生菌对肉仔鸡血液激素水平GH、T3、T4含量的高低的影响;口服益生菌对肉仔鸡ND抗体水平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与方法
1 .1 .1 益生菌的制备:购进SPF成年鸡200只,无菌取其盲肠内容物1:10作成悬液,取样检其沙门氏杆菌、溶血性大肠杆菌、球菌为阴性者为合格。将制成的悬液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上(接种所用的液体培养基1210 C灭菌15min,冷却后再接种)置恒温320C摇床培养48h。将培养液离心(5000g)20min ,单独收集菌体细胞用腐植酸(游离腐植酸含量为31%,含N量4%)吸附并混合,即是本实验所用的益生菌产品,该活菌数为5×108CFU/g ,将该产品保存在40C以下备用。
1 .1 .2 试验用鸡:1日龄AA肉鸡200只,平均分成4组,每组50只,同组雏鸡放进一个鸡笼(480cm-480cm),笼内温度距笼底5 cm处,控制在300C-320C,环境温度200C-250C,相对湿度30%左右。
1.1.3沙门氏杆菌强毒株:河北省生物研究所提供沙门氏杆菌强毒株批号80-552,经肉汤培养计数攻毒量4000万菌落形成单位/鸡。
1.1.4VH-28/86-120三联弱毒苗,够自北京生物制品公司,
1.2 试验设计与日粮组成
1 .2 .1 日粮组成:在整个试验期分为二个阶段,1-4周为前期,5-8周为后期,二个阶段所用的日粮配方参考NRC(1998)饲养标准设计试验饲料配方。
1 .2 .2 试验设计:将本实验的4个组中第一组、第二组笼内刚孵出1-3日龄的50只雏鸡,每天灌服混合菌液(含活菌109CFU/g)0 .5ml ,连服7天。第二组、第三组7天后用沙门氏菌攻击,第三组次日用氟哌酸抗生素拌料(50ppm),第四组为对照组,各组于8日龄时每只鸡滴鼻VH-28/86-120三联弱毒苗。
1.3 样品的采集和监测指标
1.3.1 生长实验及屠宰实验
实验用鸡以组为单位统计40日龄平均体重、和料肉比,并记录鸡群1-8周健康状况、记录死亡只数和计数鸡群死亡率、成活率。
1.3.2盲肠微生物的计数
将实验鸡50日龄时,各组随机抽取5只鸡屠宰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盲肠内容物,并置于厌氧稀释液中,边均质边进行梯度稀释,将内容物放进Broth 培养基中以供活菌分析。根据食品微生物鉴定方法提要 (APHA1976)所提供的方法对乳酸杆菌、总厌氧菌、大肠杆菌进行计数,所用的数据经Excel统计并应用SAS(1989) 统计分析软件包括对数据进行 GLM方法统计分析和多重比较。
1 .3 .3 肉鸡小肠粘膜组织结构的显微镜观察
饲养试验结束的前一天,各组随机抽取5只鸡进行剖检,取相同部位小肠1-2段,长约2-3cm ,肠管中注入波恩液,两端扎紧,放入预先准备好的波恩液中固定24小时后将肠管一段剪开,放入70%酒精溶液中保存,采用石蜡包埋法制作小肠组织切片, H-E染色,树胶封固,显微观察,并测其肠绒毛的长度和肠壁厚度。
2结果
2.1 生产性能的变化:
口服益生菌第一组比处理第四组在增重方面差异极显著(P<0 .01) ,在降低肉料比方面差异极显著(P<0 .01),见表3
从下表结果可见:第一组比第四组能显著提高平均体重,比对照组增加16.58%;降低料肉比,比对照组降低18%,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其主要原因:未处理的雏鸡胃肠道发育不完善,同时现代化、集约化生产使肉仔鸡肠道微生物的定植较慢,且活菌平衡较易被破坏,当饲喂了有益的益生菌后,使体内的活菌平衡发生了变化,正常微生物在体内生长旺盛,可以增强畜禽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减少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而提高生产性能。
表3肉仔鸡平均体重和料肉比 组别 | 40日龄平均体重(g) | 40日龄料肉比 | 第一组 | 1772±68a | 1.82±0.16a | 第二组 | 1550±73bc | 1.85±0.13bc | 第三组 | 1440±45b | 1.92±0.26b | 第四组 | 1520±55c | 2.21±0.25c |
- 2.2 盲肠中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的数量变化,见表5
从表5看出:加活菌A日粮组盲肠厌氧菌数明显高于C对照组,差异显著(P<0 .05),但与加氟哌酸B差异不显著(P>0 .05),B组实验鸡盲肠大肠杆菌数略高于A、C组,但差异不显著(P>0 .05)。从乳酸杆菌数量看A、B组数量均高于C组,差异极其显著(P<0 .01)。这是因为喂益生菌使雏鸡体内减少抗生药物,不仅促进雏鸡生长,而且由于体内的大量有益微生物的活化作用,提高肉品质。从实验鸡盲肠微生物的数量看,添加益生菌对降低肉鸡盲肠中的大肠杆菌数、增加有益菌乳酸杆菌有一定的效果。 表5盲肠中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的数量变化
| 活菌A
| 氟哌酸B
| 对照C | SEM | 显著性 | 乳酸杆菌*108 总厌氧菌数*109 大肠杆菌数*108 | 7 .98 7 .95a 1 .20 | 8 .7 5 .47ab 2 .1 | 3 .79 2 .10b 1 .40 | 1 .60 0 .54 | NS ** NS | **表示差异极显著(P<0 .05)
2 .3 对肉鸡小肠组织结构的影响。见下表6
通过显微镜观察肉仔鸡小肠组织切片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加益生菌组,肉仔鸡肠绒毛明显增多、变粗、变长且排列整齐,肠壁增厚,肠腺发达。这种组织结构的变化更有利于消化酶的分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第二组是由于加益生菌而又被细菌攻击,所以肠绒毛变细而长、肠壁薄。第三组是由于被细菌攻击而又经抗生素治疗,所以肠绒毛变的紊乱、数量减少,肠壁变薄,肠腺不发达,使得肉鸡采食量减少,发育缓慢。从表6各组肉鸡小肠绒毛长度和肠壁厚度我们看出,加益生菌第一组,肉鸡小肠绒毛长度和肠壁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P<0 .01),但与第二组加益生菌又攻毒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 .05)。同样第二组、第三组由于都没有加益生菌,所以小肠绒毛长度和肠壁厚度比较接近差异不显著(P>0 .05),但都与第一组有较大的差异。
表6 各组肉鸡小肠绒毛长度和肠壁厚度(μm) 肉鸡小肠绒毛长度肠壁厚度
| 第一组1229 .6 ± 271 .2 A 375±38 .6a
第二组1032 .2 ±204 .5AB318±47 .5ab
第三组564 .3 ±161 .6C 156±66 .3b
第四组721 .5±132 .0C282±52 .8b
|
3讨论
3.1 益生菌对肉鸡盲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本试验得出大肠杆菌平均数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乳酸杆菌平均数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的结论(P<0 .0)。对于肠道微生物菌群而言,乳酸杆菌在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乳酸由Veillinllaalcaleascens 代谢能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VFA)(Fuller 1989[1]),使肠道PH值降低,而VFA有抑菌及杀菌作用,能阻止病原菌在肠道内的生长繁殖,同时乳酸菌可产生乳酸链球肽,对肠道粘膜起到占位性保护作用,所以它能减少盲肠中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衍和寄居,使活菌平衡更趋于稳定[2]。
3.2 益生菌对肉鸡小肠绒毛的影响
小肠是养分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组织切片的显微镜观察发现:加益生菌组能改善小肠的组织结构,比对照组小肠绒毛变长、排列整齐,且小肠粘膜上皮变薄,这一变化更有利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益生菌提高肠绒毛的长度,这一结果与顾天剑(1999)[3]的实验结果一致,绒毛肠度的增大,增加了肠道中食糜接触的上皮细胞表面积,促进了肠道的吸收能力[4]。GylesCL (1993)[5]的实验表明,益生菌依剂量的不同可刺激小肠上皮细胞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