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在华中农业大学,很多研究人员一辈子都与某一种动物或植物打交道,从而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专家。而这些动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动植物有什么特别来历?专家们与动植物打交道时有哪些趣事?他们的研究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带着疑问,走近几位动植物专家。
[b]“无论是名贵的还是普通的宠物,都是宝贵的生命。”[/b]
“快来,我给你检查一下!”邓干臻教授把一只黄色的小狗放上听诊台。小狗乖乖地张开四肢,让教授做了个全身检查。这条小狗刚出生没几天,就被遗弃在华农兽医院门口。如今,邓教授和他的学生们成了小狗的监护者,它才能继续健康活泼地成长。“无论是名贵的还是普通的宠物,对我而言都是宝贵的生命。”邓教授说。
邓教授早年曾留学日本麻布大学专攻兽医学,如今已任动物医学院临床兽医系副主任。在他的手下,很多奄奄一息的“小东西们”恢复了健康。
去年的一天,家住中北路的朱太婆含泪送来了一只病猫。这只猫已经17岁了,可谓垂垂老矣。猫是朱太婆的母亲养的,7年前母亲去世后,朱太婆就把猫从北京带到武汉。眼下,看着这只猫腹涨如鼓,滴米不进,全家人都手足无措,很是伤心。不少兽医院都诊断猫患了腹膜炎,可治疗下来一点效果都没有。
邓教授听了朱太婆的诉说,伸手一摸猫的肚子,就说猫并不是腹膜炎的腹水症状。于是,他戴了指套,给猫上了轻微的麻药,将手指伸进猫的肛门一点点往外掏。果然,里面全是结成了硬石头般的粪便。原来,猫患上的是老年性便秘。大约掏了一个多小时,才掏出几小块。
连着四天,邓教授给这只猫掏粪便。终于,猫的肠子可以蠕动了,能进少量流食了,最终恢复了健康。但是,由于身体机能衰老,猫每隔两个月就会出现类似症状。于是,每两个月邓教授就要帮它掏一次肠。如今,这只猫仍健康地陪伴着朱太婆。
为猫掏粪便这样的事,对邓教授来说习已为常。他喜欢临床坐诊,还说:“三天不给这些小东西们看病,心里就痒痒。”连散步时,他都很注意看别人牵着的宠物是不是健康。
最显真功夫的,是给国宝大熊猫看病。2000年,武汉杂技团的一只熊猫生了皮肤病,皮毛脱落甚至长了癞痢。这只熊猫对药品十分敏感,稍不注意就会中毒。若将国宝熊猫治出个好歹,那会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邓教授从一早开始,就和武汉市一医院的医生一道,按照熊猫的身体状况为它配药打针。担心熊猫受不了,他们就将药品分三次注射,每打一次,观察四个小时不出问题才能打第二次。后来,邓教授干脆拿把椅子,坐在熊猫旁,又焦急又紧张地等着,连大气都不敢出,观察熊猫的一呼一吸乃至最轻微的抽动。整整一天,他连饭都没吃,直到晚上9点,最后一针的安全时间也过去了,熊猫安然无恙,邓教授这才回家。自那以后,几乎每年他都要去看看那只熊猫。
爱宠物,邓教授自己却不养。他说:“我不养是对宠物最大的爱,因为我每天接触的都是病菌。这样,家里的宠物就总面临危险。”
[b]他养的小鸭子见到他时,就喜欢围着他叫唤、“撒娇”。[/b]
“我看上去很像个农民吧?”前日,华农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家禽教授龚炎长打趣地问记者。已过不惑之年的龚教授看上去很随意,他开心地说:“我曾经在农村的湖边搭了个棚子,和当地农民比赛养鸭子呢!”
龚教授的大学是在华农度过的。讲起自己的专业,龚教授总偷着乐:学费是免的,但班上要交班费了,可很多同学都来自农村,身上哪里有钱啊?后来得到老师的许可后,他们就翻山越岭,半夜去给周边农户的家禽打预防针,虽然打一针才两分钱,但因为跑得勤,打针的次数多,班费很快就凑齐了。
1989年硕士毕业后,龚炎长被分配到黄梅县一个农村的农场。当时,该农场正处在很红火的阶段,附近不少村民都在湖边养起了鸭子。龚炎长一来,便养了2000只鸭子做实验。他的举动,立即成了当地的谈资:“那伢读那多书,就一定比我们会养鸭子?”
面对大家的议论,龚炎长只有不停地给自己打气。为了近距离观察鸭子,他也和当地农民一样,在湖边搭了个简易的棚子,吃住都在棚子里。由于养殖经验不足,起初,龚炎长养的鸭子赶不上老乡们的,老乡们也热情地告诉他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加上所学的知识,龚炎长的鸭子渐渐养好了,最后还出口到了香港。开始对他有所怀疑的老乡们也不得不刮目相看,纷纷向他取经。
在农场工作结束后,龚炎长回校读博士,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做老师时,他又因养鸡而名声在外。当时,因为学校科研经费紧张,每次要换一批新鸡来做实验时,就要将先养的一批鸡拿去卖掉。龚炎长便经常推辆小三轮车,将鸡拿到学校门口去卖,因为华农培育的鸡,鸡肉口感非常好,所以不少人慕名来买他的鸡,大家口口相传:“去华农找龚老师买鸡,好吃!”
现在,作为华农知名的家禽专家,龚教授也经常被养殖户和生产企业请去做技术指导。
谈起对家禽的感情,龚教授感触颇深:“其实,鸭子很聪明的。”他说,实际上,家禽和人之间充满感情,他养的小鸭子见到他时,就喜欢围着他叫唤、撒娇,非常可爱。鹅就是个看家的动物,对家里来了生人很警惕。
[b]若哪头产奶的奶牛患上了乳腺炎,他尝一口牛奶就知道。
[/b] 每天早晨,杨利国教授的生活,是从一杯牛奶开始的。他喝牛奶专业到什么程度呢?如果牛奶含量不纯正,他一闻便知;若哪头产奶的奶牛患上了乳腺炎,他尝一口牛奶就知道。为此,他已经更换了多家奶品公司。
杨教授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奶牛们怀上“双胞胎”,以促进牛奶业的迅猛发展。比起猪羊等动物,牛是一种特别注意“计划生育”的动物,绝大多数只产单胎。然而,这就导致奶牛的养殖成本太大,不容易发展起来。所以,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专家们就开始研究如何让奶牛们产双胎。
为此,杨教授一直在研制一种抑制素疫苗双胎繁育技术,只要牛服下这种疫苗,就可以解除部分抑制排卵的因素,让奶牛“超水平”发挥地排出双卵。上个世纪80年代,这种技术能让30%以上的牛怀产双胎。而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目前已有53%的牛能产双胎了。“为什么不产多胎呢?”记者不解地问。杨教授笑着介绍,双胎的小奶牛出生时,体重只有单胎的70%,再多一个,就更难存活了。眼下,双胎技术已经在河南、江苏和唐山等地广泛实施。
除了让更多的牛怀上双胞胎,杨教授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亲自创办一个奶牛场,用最先进的技术来管理,至少,要让武汉人喝上最健康新鲜的牛奶。
[b]“我在地里育种的时候,有农民会过来跟我拉家常聊玉米,把我当成老乡。因为,我皮肤晒得比他们还黑。”[/b]
7月中旬一个炎热的下午,当记者沿着华农校园内一大片农田边的蜿蜒小路,走进育种中心的二楼时,看到楼梯间的地上,搁着成堆的刚采摘的玉米,一大群人散坐其中,忙着剥掉须子和包裹的叶,将一个个黄灿灿的玉米,放进塑料袋中,让来人误以为进了农家。
一个身材瘦弱头发凌乱的男人,穿着皱皱的格子衬衫,背对着记者,三下两下扒开玉米皮后,迫不及待地将一根玉米放入口里,咬下几粒米来,闭眼,慢嚼。
“许教授在吗?”这时,男人转过身,一笑:“找我?”一看,他嘴巴里,牙齿竟已掉了几颗。朴实的面容,憨厚的微笑和简单的装扮,简直没法让人将他与玉米专家——许尚忠教授联系起来。他自己也称,“我在地里育种的时候,有农民会过来跟我拉家常聊玉米,把我当成老乡。因为,我皮肤晒得比他们还黑。”
但就是他,曾经主持研究新的玉米品种华玉1号到4号,将玉米种遍了大江南北。
1967年,许尚忠从农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大学毕业后,到兴山县下乡8年,和村民们一起种玉米。这期间,他和农民、和玉米结下深厚情缘。
那时候,生产队的玉米亩产100公斤都不到,每月发放的粮食,村民不到半个月就吃完了。遇到灾年,村民们把竹林里的竹米都磨粉吃了。这些,在许尚忠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提高玉米产量,解决饥荒问题,成了他当时最大的愿望。1978年,许尚忠重新回到学校,开始读研究生,直至留校任教研究。
选出合适的一对玉米“父母”,让它们杂交产生最优秀的“宝宝”,这就是许教授每日的主题工作。这对“父母”可不简单,那是在几万颗种中优选出来的。玉米棒子大,味道甜美,色泽黄亮等,都是优选的条件。教授和他的团队的工作在外人看来,是极其枯燥的:将各种品种编号记录,进行杂交实验,等待其出苗,然后观察不同样本的生长情况。为此,教授每天的生活和普通农民差不多,上班就是下试验田。由于他对花粉严重过敏,每年授粉季节,他就会涕泪横流,鼻子又红又痒,甚至会大病一场,异常难熬。可是,一看到勃勃生长的玉米,许教授心里就欢喜得不得了。记得有一次,教授看到试验田里竟然长出了一根暖水瓶大小的玉米棒子,他欣喜若狂地把玉米捧回实验室,结果令他失望的是,玉米棒很多子实都是空的。
“我这辈子,最爱的是玉米,吃得最多的也是玉米。袁隆平希望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我也很希望,我国的玉米亩产能达到成千上万斤!”许教授乐呵呵地说。
他说,常与花打交道,心情是轻松的,花草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也许是终日研究花花草草的原因,着一件淡蓝色T恤的华农园艺林学院院长、花卉教授包满珠看上去温文尔雅。他告诉记者,常与花打交道,心情随之愉悦轻松,可见,花草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包满珠从小就对大自然的花草景观有一种偏好。家乡那片大森林指引着他,让他很小就坚定了要美化祖国的愿望。于是,他大学考入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并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当时,在选专业方向时,包教授选的是梅花。自此,他一直都从事着梅花的遗传育种研究。
因为梅花的品种非常丰富,为了采集各种梅花样本,包教授经常要深入一些人迹罕至的自然森林,“那些一般人去得少的地方,才可能有更丰富的梅花品种资源”,就这样,在读研究生时,他就跑遍了云南、西藏等地,还有几次,因为采集梅花样本,而身处险境。
在做博士论文时,包需要去四川取样本,结果当时的山路非常险,而且还结着冰,车子不小心陷入了泥土中,司机赶紧下车去垫砖头,可因为走得急,连手刹都没拉,这时,车子突然动了起来,幸好前排的人反应灵敏上前拉了刹车,大家惊魂未定地下车时才看到,车子滑动的前方就是万丈深渊。
出于对梅花研究的执著,包教授在梅花领域更是硕果累累,在梅花的遗传育种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每年,东湖磨山举办梅花节,包教授一定会应邀观看,并提供技术指导等。
令包教授享誉业界的,还有城市中常见的植物——矮牵牛。当时,我国的矮牵牛等花需要依赖进口,全国每年要花费上亿元进口草花种子。伴随我国园林的建设,我国草花种子用量越来越大。于是,包满珠带领着科研组一起,经历了几年的科研攻关,研究出了华农版矮牵牛,花大色艳,颜色有红、粉等10余种,课题组通过从国外引进优异种子资源,再进行技术研发,终于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1代。包教授告诉记者,非常希望看到武汉三镇街头,都盛开华农版矮牵牛的景象。
[[i] 本帖最后由 绿缘 于 2007-9-4 11:08 编辑 [/i]]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