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2007年3月我市某猪厂刚出生的20头仔猪陆续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不吸乳,有的仔猪不见拉稀即死亡。病程稍长的仔猪怕冷、四肢无力、行走摇摆,腹泻、开始拉灰黄色稀便,后排红色湖状粪便、后躯沾满带血稀便,粪便醒臭,常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及多量气泡。
2、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见于空肠,有的可扩展到回肠。空肠呈暗红色,肠腔充满含血的液体,空肠部绒毛坏死,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有的粘膜呈黄色或灰色坏死性假膜,容易剥离,肠腔内有坏死组织碎片。脾边缘有小出血点,肾呈灰白色。
3、实验室诊断
病料涂片镜检 取病仔猪心、肝、脾触片以及刮取肠内容物和肠粘膜病变部位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可见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有荚膜。部分菌体中央或边端有芽胞。
分离培养将病猪肠内容物接种于厌气肉肝汤中,80℃水浴20分钟,置37℃温箱中培养,待厌气肉肝汤混浊产气后转种血平板,经37℃厌氧培养24小时形成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圆形、半透明的菌落,周围有双溶血环,呈β溶血。挑取单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
取病猪肠内容物加等量无菌生理盐水,用魏氏梭菌A、B、C、D、E定型血清进行小白鼠中和试验,以每分钟3000转离心沉淀30-60分钟,上清液用细菌滤器过滤,取滤液0.2-0.5毫升静脉注射后,注射两组小鼠,做为对照。结果为一组小鼠死亡,对照组不死亡,鉴定菌株为C型魏氏梭菌。
4、通过上述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可确诊为仔猪C型魏氏梭菌病感染(又称仔猪红痢)。
5、治疗
①青霉素、链霉素各10万国际单位/公斤体重口服。
②用“迪美唑”(1,2-二甲基-5-硝基咪唑)制成舔剂,按30毫克/公斤体重,口服,每日3次,连用3-5天。
③泰乐菌素每5升加入0.25克或每千克体重注射2.0-8.8毫克,连用3-10天。同时采用对症治疗用葡萄糖生理盐水补液。
通过上述治疗1-3天仔猪逐渐恢复采食、精神状态较好、恢复吃乳未见发病死亡仔猪
6、体会及防治措施
本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在同一猪场各窝仔猪的发病率不同,最高可达100%,病死率一般为20%-70%。所以一定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发现病死猪及时隔离处理,注意保温细心照顾。
预防本病可应用C型魏氏梭菌氢氧化铝胶灭活苗对怀孕母猪进行免疫,第一次在产前30天注射,剂量为5毫升/头;第二次在产前15天注射,剂量为10毫升/头。临产前10天,母猪经过15%来苏儿药浴后进入彻底消毒的产房,临产时给母猪乳房彻底清洗消毒,也可以在仔猪出生后,注射抗毒素保护仔猪。给仔猪口服高力米先,每日1次,每200毫克。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