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被(包合)技术
任何一种药物在临床使用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患者使用的安全、有效、稳定的给药形式,即剂型。将各种剂型按形态和制备方法相结合分类为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固体制剂、气体制剂、中药浸出制剂。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包括包合技术(包括缓控释制剂、微囊技术、靶向制剂)、纳米乳技术和生物技术制剂等。
液体制剂按给药途径分类
1.内服液体制剂 如合剂、糖浆剂、乳剂、混悬液、滴剂等。
2.外用液体制剂
(1)皮肤用液体制剂:如洗剂、搽剂等。
(2)五官科用液体制剂:如洗耳剂﹑滴耳剂、滴鼻剂、含漱剂、滴牙剂等。
(3)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如灌肠剂、灌洗剂等。
固体剂型有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
软膏剂的类型分为油膏剂、乳膏剂、凝胶剂、糊剂和眼膏剂等,其中凝胶剂为较新的半固体制剂。
一、外界因素对药物的影响
很多外在因素(温度、光线、氧、金属离子、湿度、水分、包材)都会影响到药物的稳定性。温度对水解、氧化均有影响;光线、氧、金属离子主要影响氧化;湿度、水分主要影响固体药物;包材对各种产品都可能有影响。
1.温度的影响
一般规律:T↑,反应速度↑
Van’t Hoff规则:T↑10℃,反应速度↑2-4倍
常规解决方法:低温操作,保存
2.光线的影响
光是一种辐射能,可催化光敏感药物的氧化反应
常规解决方法包括避光、特殊包装
3.空气(氧)的影响
氧存在于:水中、容器空间
常规解决方法:用惰性气体驱出空气、抗氧剂、真空包装
4.金属离子的影响
作用:微量金属离子对氧化、水解有明显催化作用。来源:溶剂、原辅料、容器、用具
常规解决方法:控制溶剂、原辅料质量,不用金属容器、用具;加EDTA等
5.湿度与水分的影响
作用:水分是化学反应的必要媒介,微量水可加速
来源:原辅料、空气、容器、用具
常规解决方法:控制生产环境的湿度、控制制剂的含水量、采用防潮包装、加入吸湿剂等
6.包装材料对稳定性影响
意义:长期接触,影响大
种类:玻璃、塑料、橡胶、金属
指标:水气透过性、透光性、化学惰性、毒性
常规解决方法:选择适当的包材
二、包合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很广泛:
包合技术系指一种分子被包藏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inclusion compound)的技术。这种包合物是由主分子(host molecules)和客分子(guest molecules)两种组分组成,主分子即是包合材料,具有较大的空穴结构,足以将客分子(药物)容纳在内,形成分子囊(molecular capsules)。常用的包合材料有环糊精、胆酸、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
包合技术主要的作用有:
1.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 一些药物对光、热、空气敏感,包合后,可延缓药物的氧化和水解,达到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的目的;
2. 液体药物的微粉化:可得到包合物固体,具有固体的优点;
3.防止挥发性成分的挥发: 制备挥发油的包合物,再添加到处方中,可有效地防止药物的挥发,改善制剂的质量。比传统方法好;
4.遮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口味,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
5. 防止配伍变化,屏蔽消化道内各种消化酶对药物分子的各种生化分解,最大限度保证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利用 ;
6 . 调节释放速率、实现缓控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7.控制药物的释放部位:(靶向制剂)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极大多数药物,不管以什么剂型给药,药物并不是只传送到发挥药理作用的受体部位,而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每个药物都要经过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因此,只有少量药物到达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要提高靶区的药物浓度必须提高全身循环系统的药物浓度,这就必须增加剂量,从而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增大。特别是对于抗癌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杀灭正常细胞。将药物制成能到达靶区的靶向制剂,就可以提高药效降低剂量 ,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