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54|回复: 1

复合BFA对雏鸡生长性能及免疫力影响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5 10: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复合BFA对雏鸡生长性能及免疫力影响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系 别:动物科技学院 专 业:动物主产 方 向:家禽营养与免疫 研究生:陈宝江 导 师:谷子林 研究员 一九九八年六月 中国•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摘要   选用651只尼克红蛋公雏随机分为7组,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组 合和剂量的BFA,研究其对雏鸡增重、红白细胞变化、血红蛋白量、胸 腺、脾、法氏囊发育及ND抗体水平影响大小及机制。结果表明:   1.各试验组体重较对照组分别增加 13.5%、 6.3%、 35.3%、 27.3%、 5.9%、 8.3%,差异极显著,其中血红蛋白含量与体重呈强 正相关, r=0.6003(t>t0.01)。   2.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综合免疫能力明显提高   ( 1 )白细胞总数分别较对照组增加7.2%、 12.9%、 4.8%、 7.3%、 3.5%、 6.2%,其中:淋巴细胞增加14.01%、 14.73%、 6.03%、 9.11%、 1.45%、 5.70%; 嗜中性白细胞增加7.20%、 23.34%、 13.04% 15.60% 、 15.98%、 2l.36%,差异极显著 (F>F 0.01)。   ( 2 ) ND抗体水平分别增加了217.0%、 201.1%、 109.8%、 84.0%、 69.7%和84.8%,多重方差分析F>F 0.0l。   分析表明: CoBFA通过其Zn、 Se、 Vc、 Ve BFA几种成分 协同作用相互补充,互相促进,提高家禽血红蛋白含量,促进免疫器官 发育,综合免疫能力提高,从而达到增重效果。综合比较,以第III组即 CoBFA-3为最佳配方。 关键词: CoBFA;雏鸡;免疫力;增重; ND抗体;白细胞 前言   我国养鸡历史悠久,是一个养鸡大国,据统计,到1995年,全国存栏鸡20亿只以上,年产蛋1676.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42.85%,其中集约化养殖所占比例蛋鸡达50%以上,而肉鸡则达90%[1]。集约化养殖使家禽生 长快,饲料报酬高,生产能力强,但由于饲养密度大,环境变化等应激因 素增多,使机体免疫机能衰退,生产力下降,对疾病,特别是一些烈性传 染病抵抗力降低,使其传播迅速,经济损耗大。现在对疾病防治主要靠药物和疫苗,,但实践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原因除药物疫苗质量外,常常是由于家禽本身免疫系统弱化造成的。   家禽机体主要靠皮肤、粘膜、体内各种吞噬细胞及特异性抗体抵抗外 来侵害[2],集约化饲养,常由于饲料中某些养分不充足或不平衡,使这些 保护屏障受损,免疫器官发育受阻,吞噬细胞、抗体产生能力下降,从而不能亢分发挥机体自身抗病能力和生产潜力。研究表明,各种营养素均可影响机体免疫力,其中Zn、 Se、 Vc、 VE。对其影响最大。   Zn是体内100多种酶组成成分,对维护皮肤、粘膜完整、促进免疫器 官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缺Zn会导致皮肤不完全角质化,免疫器官(胸 腺、脾、法氏囊)生长受阻或退化。   Se是GSH-PX组成成分,GSH-PX可分解机体内H202、ROOH 等过氧化物,防止它们对细胞膜的破坏[13][14][15],同时可抵消血清内皮质酮 对淋巴细胞吞噬能力和体液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Vc是一种强还原剂,作为抗应激、抗感染营养物,已被广泛应用,它主要是维持胸腺网状细胞发育[43],分解动物应激状态下产生的皮质酮(一种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素),同时可促进创口愈合。   VE的免疫作用机制在于拮抗H202、 ROOH亚硝基化合物生成 [41][3],同时促进Vc在体内合成,促进脾脏生长,使脾脏鞘动脉周围网状内 皮系统生成吞噬细胞能力加强。   BFA为一种高分子有机酸,与其他天然黄腐酸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 其免疫上的功能在于杀菌、抑菌,止血,抗溃疡,解毒,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23][25][26][57],此外BFA抑制乙酰苯肼(APH)生成,减少体内过氧化 物生成[28][29]。 理论上讲, Zn、 Se、 Vc、 VE、 BFA都具有促生长,调节、提高 家禽免疫功能作用,但各有特点,相互补充。 Zn保护上皮粘膜完整,促进 器官发育,促进Vc吸收; Vc羟化分解皮质酮; Se分解体内ROOH、 H202、亚硝基化合物生成,促进Vc体内合成; BFA加快伤口愈合,同时, BFA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承载性,可作为维生素、微量元素载体。由此可见,以上几种成分在提高免疫功能上具有可加性,复合配制上具有可行性。   本研究选用尼克红蛋公雏作为研究对象、以BFA为主要成份,制成含 Zn, Se、 Vc、 VE、的不同配方CoBFA,经饲养试验、比较屠宰试验、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白细胞总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清ND抗体滴 定度检测,获得雏鸡综合免疫能力和生产性能变化情况,为以后通过调节饲料养分,提高家禽自身抗病、抗逆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所用药品 1.1.1.1 生化黄腐酸(BFA)(含腐植酸20%),深州市威尔有公司生产, 批号: 970305 1.1.1.2 Zn:分析纯ZnS04•7H20,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生产,批号: 901126 1.1.1.3 Se:饲料级Na2SeO3,解放军86800部队兽药厂生产,批号: 970101 1.1.1.4 Vc: Vc药用片剂,华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970101 1.1.1.5 VE:饲料级a-生育酚(50%),上海三维制药公司生产,批号: 97-02-7046 1.1.2 试验动物   选用尼克红蛋公雏(1日龄)651只,平均体重33.57g,平均母原抗 体稀释度为120倍,经方差分析差异均不显著(p>0.05)。随机分成7组, I-Ⅵ组为试验组,VII组为对照,每组93只,分两个重复。 1.1.3 试验地点 河北农业大学山区研究所实验室、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 科技学院营养与饲料教研室 1.1.4 时间 1998年4-6月,共6周 1.2 试验方法 1.2.1 饲养试验   蛋雏分组前,随机取10只称重,前两天喂相同开食料,第三天分组分笼饲养,分别饲喂混有不同复合BFA的雏鸡料,对照组饲喂基础全价料, 自由采食, 自由饮水,室内小气候保持一致, 自然光照和人工补充光照相 结合,灯光补照,电热供暖,机械通风,于第13天NDⅣ系免疫(滴眼), 每隔一定时间于清晨饲喂前每组随机抽取10只鸡称重。   饲料组成选用本地常用的玉米,麸皮、豆粕、棉粕、花生仁饼、鱼粉、 蛋白粉,饲养标准依蛋雏饲养标准[16],基础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见表1. 表1 基础日粮配方及营养水平 单位:%、MJ/kg 饲 料 组 成 原 料 比 例 玉米 麸皮 豆饼 棉饼 花生饼 蛋白粉 鱼粉 骨粉 盐 62.0 5.0 19.0 1.0 5.0 2.0 3.0 2.7 0.3 营养 水平 指 标 代谢能 粗蛋白 钙 磷 食盐 赖氨酸 蛋+胱 11.91 18.00 0.80 0.70 0.37 0.85 0.60 11.83 17.50 1.09 0.65 0.40 0.83 0.65 标准值 实测值 另加Met、Lys各0.10g/kg胆碱350mg /KG,微量元素、维生素按 标准添加。 1.2.2 血液常规及免疫水平 分别于l、 14、 16、 18、20、22、24、26、28、31、 35、 42日龄于各组随机取雏鸡8只,心脏采血,一部分肝素抗凝作血常规检验, 另一部分不加抗凝剂静置分离血清,作ND抗体测定. 1.2.2.1 沙利氏法分别测各血样血红蛋白含量,取均值. 1.2.2.2 计数板法计数各组各日龄血液红细胞数,取均值。 l.2.2.3 分别利用中性红、结晶紫两种染液对试鸡红白血球染色,显微镜 观察,计数各组各日龄白血球总数,取均值。 1.2.2.4 血液涂片,用瑞氏染色法染色,显微镜观察,分类计数白细胞数 取均值。 1.2.2.5 非抗凝血液析出的血清,应用试管法进行血凝抑制实验,测定各 组各日龄ND抗体滴定度,取均值,观察变化规律[33]。 1.2.3. 比较屠宰试验   分别于1、 14、 16、 18、 20、 22、 24、26、 28、 3l、 35、 42日龄各组随机取雏鸡8只,心脏取血后,窒息处死,立即剖解,分离法 氏囊、胸腺、脾脏三种主要免疫器官,去掉脂肪,观察发育状况,使用T-200 型电子天平 (1/1000克)精确称鲜样重,取均值比较。 1.2.4 数据处理   所获数据全部采用IBM-PC机Ams统计软件包处理,并有针对地选用t检验,多重方差分析q检验, 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方 法[30][27]。 2 结果与分析 2.1体重变化结果与分析 七个组试雏在试验42天内体重变化见表3 图1 表3 试雏不同日龄体重统计表 单位:g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1 35 42 I 85.2 89.5 118.0 144.2 150.9 157.7 172.3 191.2 267.5 333.0 431.3 II 76.7 94.3 102.7 131.8 140.6 149.8 176.8 190.3 224.8 314.7 404.6 III 84.5 102.5 115.8 146.7 155.2 164.0 178.0 193.3 275.5 371.5 514.1 IV 97.0 110.3 118.3 138.2 146.2 157.2 187.3 208.2 243.5 360.7 484.1 V 74.6 84.4 88.8 101.4 118.7 145.1 152.5 189.1 244.8 303.2 402.4 VI 82.0 91.5 98.5 125.0 131.9 150.7 170.2 200.0 246.0 301.3 411.6 VII 70.5 79.8 84.0 96.0 102.8 137.2 144.2 178.8 231.5 286.7 380.5 图1 试雏不同日龄体重统计折线图(可放大显示)   雏鸡1日龄随机抽取10只,称体重平均为33.57克,各只间体重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整个饲养期内饲料消耗基本一致。 14日龄I-VI组体重分别 比对照组增加了20.85%、 8.79%、 19.86%、 37.59%、 5.82%、 16.31%, I 组、III组、IV组、Ⅵ组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以Ⅳ、 I、 III组增重较快; 42日龄各组体重比较, I-VI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 13.5%、 6.3%、35.3%、27.3%、 5.9%、 8.3%,其中第III、Ⅳ组增重最快, 多重方差分析F=3.41,差异极显著;通径分析表明Zn、 Se、 Vc、 VE、 BFA与体重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4、 0.8327、 0.2645、 0.1112、 0.0719, 其中Zn、 Se与体重呈较强正相关。   此外, Se还可通过Vc起作用(通径系数0.5373);BFA与Vc互作较大 (通径系数1.9634)。 2.2 血液红细胞变化结果与分析   各组试验公雏不同日龄红细胞数及变化规律见表4 表4 试雏不同日龄红细胞数 单位:百万/ml I4 16 18 20 22 24 26 28 31 35 42 平均 I 236.3 233.7 195.5 222.7 226.3 219.0 201.7 201.3 195.0 209.5 227.0 215.3 II 237.0 217.8 245.3 185.0 256.3 203.2 192.3 222.2 200.5 210.0 242.2 219.3 III 203.3 215.5 191.0 202.7 224.3 209.0 226.0 209.0 227.0 225.3 225.0 214.4 IV 206.5 230 221.3 189.5 217.7 191.2 202.7 203.5 198.0 208.5 222.8 208.3 V 215.0 197.7 215.7 236.7 217.0 204.8 234.8 231.5 165.0 205.8 201.0 211.4 VI 198.0 211.3 190.3 213.5 241.7 212.2 207.7 192.7 178.0 220.0 221.3 207.9 VII 203.3 212.7 226.3 183.7 220.7 177.0 169.7 209.5 173.0 210:3 225.4 201.1   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红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有所提高,I-V1组分别比对照组增加6.6%、8.1%、5.9%、3.5%、5.1%、3.4%,多重分析比较, F=13.411(F>F0.01),第II、I组较对照组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 多元线性回归表明红细胞数与Zn、 Vc、 VE、 BFA关系为:            y=204.8744+0.0090Xl+0.1406X2+0.1087X3+0.0175X4 (r=0.8722), 说明CoBFA在一定程度可以提高红血球数量,从而提高 机体供应养分和氧气能力,促进机体生长,其中以Vc和Zn促生长作用较大 2.3 血红蛋白变化结果与分析   试验各组间不同日龄雏鸡血红蛋白量及变化见表5 表5 不同日龄雏鸡血红蛋白量 单位:mg/g 14 I6 18 20 22 24 26 28 31 35 42 平均 I 10.0 9.3 9.2 9.5 10.2 9.4 9.5 8.6 8.9 9.0 9.5 9.5 II 9.8 9.3 10.3 10.4 10.4 9.4 9.8 9.6 8.8 10.2 8.7 9.7 III 10.0 9.1 10.1 10.3 10.4 10.2 10.4 8.7 8.9 9.9 9.4 9.8 IV 10.0 9.4 I0.0 9.5 10.7 10.1 9.3 9.3 9.4 9,1 9.7 9.7 V 9.0 9.0 10.4 10.2 10.2 9.9 10.8 9.5 8.6 8.4 9.4 9.6 VI 9.5 9.0 10.1 9.7 9.7 9.6 9.9 9.2 9.7 9.1 9.3 9.5 VII 9.0 9.0 10.3 8.5 9.1 9.0 9.0 8.4 8.8 8.5 8.7 8.9   结果显示: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I-vI组较vII组分别增加了 6.7%、9.0%、10.1%、9.0%、7.9%、6.7%,多重方差分析F>F 0.01, q检验发现各组较对照组差异极显著,其中以III、Ⅱ、Ⅳ组最高,而各试 验组间差异不显著。多元回归血红蛋白与Vc、 VE相关 y=9.5872+0.0064X1-0.0053X2(r=0.9518) 2.4.1白细胞总数变化结果与分析 各组雏鸡不同日龄白细胞数及变化规律见表6 表6 不同日龄雏鸡白细胞总数 单位:个/ml 14 16 18 20 22 24 I 18416.7 18083.3 19750 15750 15000 20416 II 18500 17625 16333.3 19375 21333.3 21750 III 17250 17625 14500 18833.3 16750 24666.7 IV 18375 16750 16416.7 16875 17416.7 22250 V 16750 16250 16583.3 19916.7 15833.3 20500 VI 20500 16833.3 16583.3 18000 19333.3 20375 VII 18000 18916.7 17333.3 19083.3 16833.3 20666.7 (转下表) 26 28 31 35 42 平均 I 22583.3 18125 16875 21166.7 23625 19072 II 20916.7 19666.7 16375 23000 240417 20083.3 III 29500 23250 14000 20125 19125 18650 IV 5916.7 20166.7 17250 23583.3 245625 19078.4 V 18250 16750 16750 21875 22125 18406.1 VI 19250 19250 19500 20166.7 191875 18899.6 VII 21666.7 6416.7 16875 7083.3 17400 17788.6 (承接上表)   结果表明 各组与对照组比较,白细胞总数有所增加,分别较对照增加了 7.2%、12.9%、4.8%、7.2%、3.5%和6.2%,多重方差比较差异未达到显 著,但以第II、Ⅳ增加较多,白细胞总数与Zn、Se、Vc、 VE、BFA相关 系数分别为0.3498、0.4323、0.6386、0.6001、0.6838,与Zn、Se、Vc、 VE、 BFA线性回归方程为: y=17577.2590+5.1400Xl+6.0189X2+4.6400X3+2.7800X4 (0.8161), 说明VE、BFA、Vc对白细胞总数影响较大,而Zn、Se 相对影响较小。 2.4.2 白细胞分类计数   各试验组雏鸡白细胞分类计数量及所占比例见表7 表7 试验组雏鸡白细胞分类计数 单位:%、个/ml I II III IV V VI VII 淋 巴 比例 数量 65.4 62.5 62.2 62.6 60.3 61.2 61.5 12473 12552 11600 11943 11099 11567 1094 嗜 中 比例 数量 28.1 30.7 30.3 30.3 31.5 32.1 28.1 5359 6166 565l 5781 5798 6067 4999 嗜 酸 比例 数量 2.9 3.2 4.1 4.25 5.0 3.3 4.6 553 643 765 811 920 624 818 嗜 碱 比例 数量 2.0 2.6 2.5 2.09 2.3 2.5 4.2 381 522 466 399 423 472 747 单 核 比例 数量 1.5 0.9 l.2 0.8 1.1 1.1 1.6 286 181 224 153 202 208 284   结果显示:各组间各类白细胞比较:其中淋巴细胞以对照组为最低 I-VI组较对照组分别增长14.01%、14.73%、6.03%、9.17%、 1.45%、 5.70%;多重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嗜中性白细胞则分别增加了7.20%、 23.34%、13.04%、15.60%、15.98%、21.36%,其中II、VI组与对照组比较,多重方差分析差异显著;通径分析表明, Zn、Se、vc、VE、 BFA相关系数分别达0.230l、0.2248、0.0331、-0.0169、0.3937, 实验结果综合说明,以Ⅱ组增加白细胞数效果最明显。 2.5 免疫器官生长发育变化结果与分析 2.5.1胸腺 各组雏鸡不同日龄胸腺重量均值及变化规律见表8、图2 表8 不同日龄雏鸡胸腺重量均值 单位:g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1 42 I 0.355 0.408 0.503 0.573 0.642 0.697 0.726 1.029 1.674 2.417 II 0.215 0.431 0.474 0.509 0.677 0.684 0.818 1.100 1.626 2.355 III 0.359 0.474 0.539 0.567 0.758 0.767 0.805 1.168 1.714 2.614 IV 0.380 0.490 0.670 0.692 0.728 0.848 1.043 1.286 1.695 2.863 V 0.249 0.330 0.350 0.465 0.544 0.656 0.878 0.933 1.423 2.124 VI 0.354 0.417 0.460 0.475 0.584 0.695 0.941 1.104 1.565 2.160 VII 0.213 0.283 0.307 0.347 0.588 0.589 0.788 1.001 1.324 2.109 图2 不同日龄雏鸡胸腺重量均值折线(可放大显示)   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胸腺生长发育迅速,42日龄时比 较,I-Ⅵ组分别较对照组增加: 14.6%、11.7%、23.9%、35.8%、0.7% 和2.4%; t检验表明:与对照比,III、Ⅳ组达极显著(p<0.01),而I、 II组则达显著水平(p<0.05);逐步回归结果表明, Vc对胸腺影响最大; y=2.1489+0.0016X32-0.0066X3(r=0.9999)。 2.5.2法氏囊 试验各组不同日龄法氏囊生长发育变化见表9、图3 表9 不同日龄法氏囊重量均值 单位:g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5 42 平均 I 0.316 0.405 0.600 0.704 0.738 0.768 0.939 1.100 1.893 2.231 0.969 II 0.260 0.378 0.503 0.506 0.667 0.861 0.903 1.108 1.357 2.t27 0.867 III 0.247 0.491 0.614 0.718 0.778 0.783 0.810 1.287 1.589 2.515 0.983 IV 0.376 0.398 0.513 0.695 0.760 0.805 0.946 1.239 1.322 2.277 0.933 V 0.228 0.334 0.376 0.479 0.607 0.629 0.750 0.998 1.102 1.975 0.748 VI 0.334 0.353 0.385 0.534 0.649 0.658 0,887 1.099 1.197 2.072 0.817 VII 0.219 0.32 0.367 0.459 0,538 0.557 0.646 0.985 1.098 1.914 0.710 图3 不同日龄法氏囊重量均值折线图 (可放大显示) 结果显示:各试验组较对照组法氏囊生长发育均有较大增长,其增重 幅度42日龄比较I-VI组分别增加16.60%、11.10%、31.40%、18.97%、 3.18%和8.25%;多重方差比较, q检验结果各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差异极显 著(F>F 0.01),而各试验间比较,以第三组最高,与其它各组也达到 极显著差异;此外I组与Ⅱ、Ⅳ、V;VI组,Ⅳ组与II、V、VI组; II组与V、VI组也分别达极显著差异;法氏囊重与Zn、 Vc、 VE、 BFA 关系为   y=1.9440+0.006XI+0.0072X2+0.0060X3+0.0040X4 (r=0.9147)。综合说明:各种复合BFA均可刺激法氏囊生长发育,其中以III组和I组为好。 2.5.3 脾 各组不同日龄脾脏重量均值及变化规律见表10、图4 表10 不同日龄脾脏重量均值 单位:g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1 42 I 0.119 0.105 0.131 0.185 0.208 0.208 0.324 0.360 0.764 1.082 II 0.071 0.125 0.144 0.201 0.211 0.223 0.363 0.349 0.456 1.013 III 0.087 0.127 0.149 0.198 0.238 0.272 0.251 0.346 0.708 1.127 IV 0.098 0.115 0.175 0.214 0.283 0.347 0.377 0.361 0.418 1.279 V 0.069 0.107 0.122 0.188 0.211 0.220 0.272 0.292 0.567 0.685 VI 0.088 0.095 0.124 0.138 0.216 0.228 0.302 0.297 0.54I 0.988 VII 0.068 0.108 0.109 0.137 0.164 0.187 0.208 0.357 0.407 0.655 图4 不同日龄脾脏重量均值折线图 (可放大显示)   结果显示:各试验组较对照组脾脏生长发育加快, 42日龄I-VI组较 对照组分别增加:65.2%、54.7%、72.1%、95.3%、4.6%和50.8%,方差 分析除V组外,其它各组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F 0.01);42日龄多元 线性回归表明脾重与Zn、Vc、VE、BFA关系为   y=0.4492+0.0034X1+0.0044X2+0.0032X3+0.0008X4 (r=0.9673),Zn、Vc、VE与脾重呈强正相关。 2.6 抗体水平变化结果及分析 各试验组免疫后不同日龄ND抗体水平变化规律见表11、图5 表11 不同日龄ND抗体水平 单位:格 14 I6 18 20 22 24 26 28 31 35 42   I 20.0 26.7 35.7 41.7 56.0 80.0 266.7 106.7 25.0 10.0 8.3 61.53 II 20.0 16.7 31.7 40.0 63.3 113.3 213.3 106.7 20.0 10.0 8.0 58.45 III 13.3 15.0 20.0 33.3 40.0 86.7 120.0 60.0 40.0 15.0 5.0 40.75 IV 50.0 11.7 16.7 23.3 53.3 66.7 80.0 53.3 20.0 11.7 6.0 35.89 V 30.0 8.3 16.7 16.7 33.3 60.0 80.0 80.0 20.0 10.0 7.5 35.7 VI 11.7 23.3 33.3 22.5 46.7 53.3 66.7 93.3 20.0 16.7 7.3 32.95 VII 11.7 16.7 26.7 23.3 23.3 33.3 40.0 16.7 15.0 4.0 2.8 19.41 图4 不同日龄ND抗体水平折线图 (可放大显示)   由图表可知,各试组与对照组比较, ND抗体水平上升快,高峰值高, 维持较高水平(ND>40)时间长, 10次测定ND抗体平均水平I-VI组 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17.o%、201.1%、109.8%、84.0%、69.7%和 84.8%;多重方差分析F=4.605(F>F 0.01);差异极显著;相关性检验 表明,VE、Vc、BFA与ND水平相关性最强,r分别为0.9211、o.9198 和0.9118,其次为Se、Zn, r分别为0.2569、0.1208。而多元线性回 归方程计算,抗体平均值与Zn、Vc、VE、BFA关系式为:      y=0.0541Xi+0.0039X2+o.1073X3+0.0755x4+19.4000 (r=0.9790)。 3. 讨论   本试验以蛋公雏增重、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各类白细胞 所占比例、免疫器官生长发育状况,以及血清ND抗体水平变化为指标, 综合研究了不同配方CoBFA对家禽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CoBFA所含的几种主要有效成分均对家禽生长及免疫力提高有促进 作用,而其作用机制又各有不同。 3.1.Zn 作为机体多种酶成分,参与胱氨酸和酸性粘多糖的合成代谢,对保持上皮完整,生物膜结构,防止其受氧化损害,保护机体免受病毒和细 菌侵害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酶成分具有调节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功能。 试验表明,缺Zn会使小白鼠、猪淋巴结、脾、胸腺重量下降20%-40%, 用2 g/kg和100 g/kg两种日粮喂猪,其胸腺重相差15倍[3][4][5]。Moulder (1989)报导,使用0.8-2.0g/kg低Zn日粮喂小鼠,淋巴细胞数量显著 下降,对抗原持异性增殖能力降低[6]。阮景军(1994)亦获得类似结果[7] Wamer(1987) 证实, Zn可使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菌(NK)细胞活 性上升[8][11]。 Wincharch(1993)又证实了这一现象[12]。程伟(1992) 报道,用几倍NRC标准Zn日粮饲喂仔猪,其增重明显,且可防治肠炎[10]。 大泽基保(1990)证实, Zn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B淋巴细胞数量,增加 抗体产生[9]。本试验证实Zn与体重、白细胞数量,嗜中性白细胞数, ND抗 体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4、0.3498、0.2301、0.1208,表明其对 生长和免疫确实有效,但以促进生长和提高嗜中性白细胞数作用为主。 3.2 Se 作为GSH-PX成分,其免疫机制在于: 3.2.1 分解机体内ROOH、 H202等物质,防止其对生物膜破坏; 3.2.2 提高细胞内5 -羟二十碳四烷酸(5-HETE)和白细胞三烯B4 (LTB4)含量, 5-HETE和LTB4可抵消皮质酮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 李素芬(1996)证实,雏鸡饲喂高Se日粮,其胸腺法氏囊、脾重明显增 加,淋巴细胞数量增多[17]。孙先忠(1986)则证实Se可防止淋巴器官变性, 提高白细胞杀菌能力,使血清中备解素、补体、溶菌酶显著提高[18]。 Fineh (1989)发现Se可使外周淋巴细胞对PHA,刀豆蛋氨酸刺激转化能力快 速、稳定[19],从而提高机体对细菌和抗原的反应能力,产生抗体迅速,维 持时间长,将Se作为猪鸡疫苗增效剂,可明显提高抗体滴定度,降低强毒 攻击死亡率,这一点已为Hayek、 Sevker等多人证实[20][21][22][23][24]。本实 验证实, Se与生长,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数, ND抗体水平相关系 数分别为0.8327、 0.4323、 0.0331, 0.2569,说明Se对促生长作用明 显,而对免疫未表现出明显作用,其原因可能是: Se提高免疫力在于其分 解过氧化物和抵消皮质酮,而VE可以防止过氧化物产生, Vc可羟化分解 皮质酮, VE、 Vc的大剂量添加,从而使Se的作用被弱化和掩盖。 3.3 vc 对家禽抗应激,提高免疫力作用机制在于 3.3.1 Vc可以维持胸腺网状细胞功能,促进其发育,提高白细胞和巨噬细胞 杀菌能力[14]。 Aspamar (1990 )向蛋鸡日粮中加入50 IU/kg~ 100IU/kgVc,血液杀菌能力, β溶解酶活性,吞噬细胞吞噬能力明显上升 [40]。 Rogon(1994)、周明(1990)、乏庆伟(1989)等也分别在鸡、对虾上获 得类似结论[52][55]。 3.3.2 Vc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羟化分解家禽机体应激状态下产生的皮质 酮,皮质酮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素,会降低机体免疫力[50],实验 证实,日粮中加入高剂量Vc,可使鸡抗绵羊红细胞和流产布氏杆菌凝集反 应明显增加,王庆伟(1989)向对虾料中加人Vc( 100 mg/kg-200 mg/kg),对虾血清IgG、IgM、 IgA含量显著提高 (p<0.01)[55]。 3.3.3 Vc羟化赖氨酸促其转化成胶原纤维,促进伤口愈合[53].本实验证 实, Vc与红细胞、血红蛋白、正相关,从而提高雏鸡生长速度;对胸腺发 育呈强烈促进作用,提高淋巴细胞数和ND抗体水平 (r=0.91981);这 与他人所获结论一致。 3.4 VE作为免疫佐剂,其作用机制在于 3.4.1 拮抗H202、,亚硝基化合物,从而提高血液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 胞活性,达到提高家禽抗病力效果,程玉冰(1992)向雏鸡日粮中加入 150mg/kg-300mg/kgVE,其感染大肠杆菌死亡率下降到37.2%-21.6%, 增重提高 10.2%- 11.6%[41]。 Pichard(1994)[44]、 杨丽萍 (1996)[42]Rice(1988)[49]、Politis(1993)[40]在鸡牛上也获得类似结果。 3.4.2 VE可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Kohler(1985)、贺英(1996)证实,VE可 使脾指数增加,脾脏鞘动脉网状内皮系统中巨噬细胞增加[43][48]。 3.4.3 VE对体液免疫作用机制在于提高T淋巴细胞数量,特别是辅助T淋 巴细胞数量,从而使机体Ig合成增加[45]。杨丽萍(1994)报导,向接种 ND的鸡日粮加入300 mg/kgVE,可使抗体滴定度维持10天以上[42]。 Bonnette(1987)[39]、郭芳彬(1997)[45]、 Richard(1994)[46]、沈咏舟 (1996)[47]、文杰(1996)[37]、Tengerdy(1973)[51]对猪鸡试验均有类似反 应。 Skpanda(1996)试验用Se-VE合体作IBD疫苗佐剂, IBD抗体滴定度 显著增加(p<0.01)[46]。本实验测定分析发现,在复合BFA中, VE对 白细胞数、 ND抗体作用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1、 0.921l,这与前 人一致而对嗜中性白细胞呈负相关(r=0.0169),这说明, VE在日粮中 含量过高,可能会使体内一般吞噬细胞功能受到一定抑制,但作用不明显, 而其特异性免疫作用明显增加,使机体整体免疫力增加。 3.5 BFA为一种高分子活性有机酸制剂 它是有机物料经生物发酵而产生 的高分子聚合物,光谱分析表明它是一种多价酚型芳香族化合物,具有酚 基、烯醇基、胺基等,与自然界存在的黄腐酸具有相似的功能:可以杀菌 抗溃疡、解毒、收敛,对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具有显著激活作用,诱导产生 干扰素,从而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38],具有提高阳离于交换能力, 络合缓冲能力,吸附催化能力,可以吸附血小板,促进凝血,使伤口加速 愈合,防止病毒感染,此外由于黄腐酸特殊分子结构,可抑制乙酰苯肼 (APH)生成, APH为脂质过氧化物的诱导剂[28][29]。试验证实,黄腐酸 可促进脾重增加,提高嗜中性白细胞数量,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可以抵 抗防治病毒、细菌的感染[31][34][36]。黄仁录(1996)向肉仔鸡料中加入 BFA, 21日龄增重提高9.75%-15.63%,球虫卵显著下降[38]。谷子林 (1996)对蛋鸡试验证明, BFA可使ND爆发鸡群20天产蛋率由34%恢复 到80%,而对照组只达到61.920%[34].本实验通过对结果通径分析表明, BFA的确可明显提高白细胞(r=0.6838) 特别是嗜中性白细胞数(r= 0.3937)及ND抗体水平 (r=0.9118)。   总之,由于Zn、Se、Vc、VE、BFA或对家禽生长,或对免疫提 高有促进作用,但各自作用机制不同,作用方面相互补充,使四种不同配 方复合BFA试验组与单独BFA及对照组比较,生长速度及免疫力均有不 同程度增加。   各指标间关系通过分析可知:   (1)血红蛋白量与体重呈强相关r=0.6003(t>t 0.01),与脾生 长发育呈强相关r=0.6270(t>t0.01)。脾重(以42日龄为标准)与Zn、 Vc、VE、BFA关系为   y=0.4492+0.0034X1+0.0014X2+0.0032X3+0.0008X4 即主要由Zn、 VE对脾生长起作用;这表明:由于Zn、VE等物质促进脾 脏发育加快,提高其对红细胞修复作用及免疫功能,从而达到促生长效果, 这与前人结论一致。   (2)法氏囊为家禽特有免疫器官,不同试验组法氏囊发育均较对照 组快,差异极显著。法氏囊(42日龄)与Zn、Vc、VE、BFA关系为   y=1.9440+0.0006Xl+0.0072X2+13.0060X3+0.0004X4 可见法氏囊量与Vc、 VE含量变化强相关。   (3) ND抗体作为家禽特有的抗体, 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家禽体 液免疫水平高低。本试验各组在免疫前抗体水平均较对照组高, 免疫后应 答迅速,滴定度水平高,维持时间长(ND>40)I-VI组分别为8、8、 8、6、4、6天,而VII组只有2天;抗体由淋巴细胞形成,分析表明淋 巴细胞与抗体水平呈强相关, r=0.9301(t>t 0.01);而脾、胸腺、法 氏囊与抗体水平(26日龄测定)线性方程为   y=724.60X1+815.49X2+250.32X3+290.2l (r=0.9933); 胸腺、法氏囊重与ND抗体水平分别呈显著(t>t 0.05), 极显著(t>t 0.01)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5、0.5836;这说明,ND 抗体水平由淋巴细胞多少决定,而淋巴细胞增加主要由Zn、Vc、VE促 进胸腺、法氏囊增加造成。 4. 结论: 4.1 不同配方CoBFA均可提高家禽生长速度及机体综合免疫力,在生产 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4.2 CoBFA通过促进脾发育,提高血红蛋白量,加快生长速度。 4.3 CoBFA通过促进胸腺、法氏囊发育,提高机体综合免疫力,特别是体 液免疫力。 4.4 综合考虑增重效果、白细胞数及抗体滴定度维持时间 (ND抗体> 40),认为III组效果最佳。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8-15 11: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生的论文,似乎对大家用处不是很大。 只是了解一下当前的研究动态而已。 不过,还是谢谢楼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24 13:2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