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54|回复: 4

[其他信息] 黑龙江省肉牛产业情况及发展趋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2 09: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黑龙江省肉牛产业情况及发展趋势
                                        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      李伟
摘要:近20年来黑龙江省肉牛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肉牛业实现了役用向肉用的根本性转变。黑龙江省肉牛生产在全国名列前茅,肉牛业成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肉牛业的发展,与奶牛业相比还比较落后,如何与时俱进、整合资源和应用科技发挥肉牛业的潜力,使广大养牛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成为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的又一课题。本文对2006年黑龙江省肉牛产业情况及发展趋势做一概述,旨在为黑龙江省肉牛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黑龙江省    肉牛  
前言: 就产业结构而言,现代肉牛业包括七大环节:品种资源、经济杂交、集约化育肥、屠宰加工(活牛出口)和肉牛市场。因而肉牛业是一个产业链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农业产品标准加工生产系统。黑龙江省1978年才解除禁止屠宰耕牛的禁令,肉牛业起步较晚。再加上整体经济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使黑龙江省肉牛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怎样正确看待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发展黑龙江省肉牛业的中心任务。
1.        黑龙江省肉牛业发展概况
2006年年末,全省肉牛出栏达410万头,年深加工能力接近150万头,肉牛产业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根据我省畜牧业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省畜牧局制定了《加快肉牛产业带建设实施意见》,广泛动员各级政府、龙头企业和广大业户,努力构建我省肉牛产业发展新优势。各地围绕皓月、北大荒牛业、宾西牛业、龙江元盛和肇东大庄园等加工龙头企业,加强肉牛产业化建设。主要地级市肉牛业的发展情况如表1。
表1  2006 年黑龙江省主要地级市的肉牛业发展情况
                    肉牛存栏        同比增长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50.2万头        1.0%
黑河市                  25.66万头        7.2%
鹤岗市                       4.43万头        -30%
双鸭山                        27万头        11.5%
伊春市                      18.4万头        15.7%
七台河                       18.01万头        9.2%
齐齐哈尔市         165万头        5.1%
绥化市                        176万头        9.5%
大庆                        27.6万头        4.9%
牡丹江                          23万头        4.5%
森工林区                       12.48万头        7.8%
鸡西                       50万头        17%
2.        存在的优势及问题
2.1 存在的优势
2.1.1 地理优势
黑龙江省与荷兰、丹麦、加拿大、美国北部各洲及日本的北海道等养牛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同处在被称为“世界奶牛带”和“世界玉米带”的范围内,具有发展肉牛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黑龙江省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属寒温带,年平均气温在-2~3℃,夏季气温一般在20℃,气候冷凉适宜,适合牛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发展肉牛业。
2.1.2 资源优势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省,又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耕地数量多,草原面积多,发展肉牛业有充足的饲草、饲料资源。全省2005年实际播种耕地面积近1.3亿公顷,粮食作物产量高达3600万吨。并以种植玉米、大豆、小麦为主,同时提供作物秸秆年产量近4500万吨。现有草原面积为650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4500万亩,年产饲草800万吨,主要植被西部为羊草,东部以小叶樟和五花草为主,为黑龙江省肉牛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1.3 市场优势
全国人均GDP已达到1090美元,正处于消费快速增长期。牛肉以其肉质鲜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特点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且,目前无论从肉牛的品质上还是存栏量,我省的肉牛养殖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牛肉价格比较稳定,不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
2.1.4劳动力优势
肉牛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通过繁殖母牛的生产,即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去向问题,又给农业相关产业如:饲草种植业、饲料加工业、运输业等带来生机,给农民增收创造了机遇,同时对整个肉牛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述各项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有力地推动全省肉牛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肉牛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
2.2  存在的不足
2.2.1  我省肉牛良种产业化进程发展滞后
  良种繁育工作是肉牛产业的首要内容。其原因:一是肉牛生产周期较长,育种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优良肉牛品种的选种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作过程;二是在于育种工作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往往一个品种的选育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方向性问题,就会造成前期工作徒劳无功。因此,育种计划一经确定就不能随便变动,特别是育种方向。
2.2.1.1  本地牛保种、育种工作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为本地黄牛,因自然条件的影响,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种优势,如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细嫩等。但由于农民长期对黄牛的役用需求,致使选育方向以挽力大、前驱发达等作为先决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我省地方黄牛的选育开始朝着提高生产性能(出肉、产奶)和饲料转化率、加快生长速度、增加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原有的品种优势应予以保持,对现有存栏进行提纯复壮。但这些工作在许多地方还都没有去做,有的即使做了也没有很好的坚持下去,因此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本地品种已很难寻求的可悲局面。
2.2.1.2 盲目引进国外品种,引种方向不明
  在品种选择上,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基础存栏情况和发展规划有目的的引进优良品种,从而不断完善提高。牛的杂交效果如何,一是取决于杂交的两个亲本本身差异大小;二是取决于两个品种间配合力,不是任意两个品种都可以成为最佳组合,需要进行科学规划,严格论证,政府或单位和专业人员等紧密配合,从而减少盲目性。
2.2.1.3 引进品种个体良莠不齐,品种优势难以发挥
  由于在引种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不少地方甚至有些国家级种牛站购进的国外种公牛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将国外的商品牛当作种牛引进到国内,在当今冷配大面积推广的情况下,劣质种公牛影响了后代的品质,有的地方杂交牛出生后看不出杂交优势,影响了群众杂交改良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在于长官意识严重,引种人员技术素质差,有的根本不懂技术就借出国考察之机把种牛带回来了。况且处于对科技成果的保护,发达国家很少能把最优秀的种牛转让或出售。因此,品种优势难以发挥。
2.2.1.4主管部门对种畜资源及推广工作缺乏监管力度
(1)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传统落后
  当前我省的肉牛饲养大多是传统的一家一户的散养,科学技术在饲养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较小。一是群众养殖观念陈旧,经验主义思想严重,对新技术、新知识接受较慢,特别是对优良品种、科学方法的认识不足,有的存在抵触思想;二是接受新事物的渠道不畅,政府主管部门引导、宣传工作缺乏,使得农村对科学饲养技术无从得知,往往是有收费的没管事的;三是群众投入意识不强,盲目节约生产成本,结果得不偿失。应用新技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一提投入,群众的一般认识就是一种浪费,而不理解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宁愿抱着旧传统不放,而不去用低投入换来高收益。
  在我省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的今天,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养牛事业是必须的,但同时我们还应注重科技的投入,节约成本和增加投入应齐头并进。在实际生产中具体表现在:饲料方面把重视作物秸秆的利用与增加牧草种植、提高补饲技术结合起来;在饲养过程中把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结合起来,克服“重治轻防”的思想;在管理上把提高数量的增加和加强质量意识融为一体,把“绿色生产”带入到养牛环节当中去,从而使产业发展从起步阶段就步入健康轨道。
(2)规范化、专业化程度低,生产处于散乱状态
  在农业生产当中,没有规模往往就没有效益,肉牛产业也是如此,规模养殖是商业化生产的基础,是肉牛产业化的骨干。当前肉牛饲养大多数处于零散状态,群体规模小且分散,无专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形不成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
  肉牛生产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产业,从品种选择、饲养技术、集中育肥到屠宰加工、市场销售都应有完善的专业生产体系。特别在饲养环节上,其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经济效益状况。目前国内许多地方也提出了畜牧生产应沿“公司+基地”、“基地+农户”的路子进行。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遇到许多困难,多数情况是一旦“公司”这一个“龙头”摆不起来,其后面的基地和农户也就失去了依靠,结果是农民对产业化失去信心,产业发展无法持续、稳定地进行。
  基地与龙头结合,要有规范化、专业化程度很强的生产基地,打通渠道把资源与市场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靠充裕的资金实力支撑,彻底激活肉牛产业,实现高效生产;要沿着“农民--合作组织--基地--公司”的发展思路,把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3)政府、畜牧主管部门服务功能不强
  畜牧服务机构的撤并,造成技术人员的大量流失,有的被迫转行而留存下来的机构组织为了自身生存,也做起了商业经营业务,纯商品化思想逐步蔓延。防疫的目的不是为肉牛业发展创造条件,而是为了收取防疫费用,国家下拨的畜牧生产资金成了职工的收入来源,而没有真正用到实际生产当中。更有的技术人员盼着发生疫病,否则自己将没了“饭碗”。凡此种种都给肉牛产业的发展带来阻力,其结果是百姓养牛成本提高了,积极性降低了。
  另外金融部门也要降低门槛,适当增加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周期,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发展养牛业提供支持。土管部门应用足用活国家关于畜牧业用地视同农业用地的政策,鼓励农民发展规模养殖事业。
(4)肉牛饲料工业尚待完善
  肉牛的饲养离不开好的饲料,而当前饲料工业发展的重心全部放在猪、鸡等养殖上,而对牛、羊饲料的开发明显乏力,除较大型饲养厂能对饲料配方作出合理配置外,一般规模的养殖很难在配料方面选择科学的方法。这就要求饲料加工企业在肉牛生产用料方面加大科研力度,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制造各种类型、规格产品,满足群众养殖需求,从而把科技在生产中简单化,便于应用操作,这不但能给饲料工业带来效益,同时也能加快肉牛养殖发展的步伐,这一点从猪鸡等产业的迅猛发展的事实中已经得到很好的印证。
(5)对饲养过程中的安全生产问题重视程度不足
  安全生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肉牛产业特别是出口方面的瓶颈,而安全生产分布于肉牛业各个环节,在饲养环节尤其显得突出,当前在肉牛生产较为松散的状态下,要想统一规范,难度可想而知,但只有从现在着手,从零抓起,认清存在的不足,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①整体生产安全意识不强,防疫工作不深入、不彻底。
  首先基层养殖户无安全生产概念。由于长期以来,肉牛饲养是在一种自发状态下进行,大众市场对肉牛的要求不严格,从而养成了群众对安全生产的麻木和不闻不问的习惯,认为无毒的就是健康安全的,对药物残留、动物疫病等给食品安全带来的影响基本上没有认识,有的对防疫工作也不予以配合,从而加大了疫情发生的机会,给实际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其次官方防疫队伍七零八落,真正技术操作落实不到位,迫于形式或压力,畜牧主管部门虽然也建立了相应的防、检疫队伍,但过分注重流通、运输等领域,而对饲养过程中的防疫工作力度不足,并且人员基本技术水平不高,有的单纯为了收取防检疫费,真正操作的不多,对饲草、饲料等的安全问题官方也没引起足够重视,普遍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缺乏统一的宣传和指导;另外,对疫情的发生隐而不报现象也较突出,而国外对此却要求十分严格,在我国有些地方怕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声誉,而对发生的疫病、疫情往往采取“内部消化”的政策,从而人为加大了防治的难度。
    ②安全生产监测、控制不力,标准化生产不落实
  饲养过程中的药残、病残等问题的发生根源很多,要想达到彻底的安全生产需要从牲畜、饲草、饲料到添加剂、兽药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监测,加大安全生产认识力度,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强监测和控制为最终产品面对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养殖基地只有按照技术规程和标准组织生产,才能切实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扩大肉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推行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应该培训指导与强制推行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测体系网络,并抓好宣传普及工作,使广大群众和从业人员,都懂得什么是标准化,为什么要搞标准化,怎样按标准化进行生产,提高群众标准化生产的自觉性。 
(7)肉牛生产效率低下,多数企业存在“吃不饱现象”
  由于肉牛良种覆盖率低,饲养环节的科技水平不高,造成现有存栏肉牛生长周期较长,出栏率较低,可供屠宰的肉牛数量比例较小,从而造成可供加工的“原料”匮乏。据调查,一些大型加工企业的实际生产量与生产能力比例失衡,有的连50%水平也未达到,设备闲置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单位带车跑几个省却收不到一车牛,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也给掠夺性利用资源带来必然,使基础生产进入“资源紧张 →掠夺性开发→资源更紧张”的恶性循环状态。
(8)品牌观念淡薄,肉牛加工产品竞争力微弱
  没有品牌,就缺乏市场认可度,好的产品也会被大市场所淹没,这应是大型加工企业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乳品行业的发展值得借鉴。在肉牛加工产品上,有的区域在国内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持续时间不长,就销声匿迹了。目前,在我省叫得响的牛肉产品基本上不存在,还谈国际竞争力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3.发展趋势
3.1肉牛品种大型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膳食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变,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从而牛肉逐渐走进寻常百姓的餐桌。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牛肉的需求,多数国家从原来饲养体型小、早熟、易肥的肉牛品种转向饲养大型肉牛品种、体型大、增重快、饲料报酬高、优质肉比例大的夏洛来、利木赞、皮埃蒙特等肉牛品种受到了许多国家的欢迎,发达国家的肉牛头数约为5亿头,虽然肉牛数占整个牛数量的4%,但牛肉产量却占产肉量的53%以上。我国也引进了许多世界名种用于地方品种的改良,以提高我国地方黄牛的生产性能,现已选育出乳肉兼用型中国西门塔尔牛,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的选育工作也在全面开展,秦川牛的产肉性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3.2 肉牛生产集约化
  国外肉牛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大的饲养场可以养到30~50万头,其生产从饲料的加工调制、饲养、疫病防治、清粪、屠宰加工都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例如美国罗拉多州的芒弗尔特(Monfort)肉牛公司年育肥肉牛40~50万头,产值3亿美元,是美国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肉牛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牛公司。我省也正在由农户的散放饲养逐渐转变为规模化养殖,千头以上规模的肉牛养殖场不断涌现,从而推动了肉牛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3.3肉牛养殖科学化
  近几年我国在肉牛的饲料加工技术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推广了许多先进实用的技术。为了充分发挥肉牛的生产潜力,我国有些地区推行全混合日粮(TMR),全价饲养。我省广大农区的肉牛饲养仍较为粗放,距离科学化饲养有较大差距。而在集约化的规模养殖场现已基本上实现了精、粗饲料搭配饲喂,利用营养标准不断优化日粮,进行阶段性饲养,肉牛的养殖趋向科学化。
3.4肉牛饲养区域化
黑龙江省幅员广阔,地区间的自然环境、饲料资源等条件不尽相同。自然环境好、饲料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议以饲养高档肉牛为主,可以打品牌战,生产柔嫩、可口的高档牛肉。自然环境差、饲料资源缺乏的地区建议,以饲喂秸秆等粗饲料为主,应用短期育肥技术,在短期内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5 牛肉生产优质化
  发达国家牛肉生产已实现了专业化,通过对牛肉的屠宰分割实现了高、中、低档牛肉的分离,使肉牛养殖的附加值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我省肉牛养殖只注重了产量,而质量未得到重视,致使牛肉中优质牛肉比重太小,达不到国内大宾馆、饭店以及外贸出口的标准,制约着肉牛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肉牛养殖者越来越注重肉牛的优质切块率及其产量,消费者的需求已由从量向质转变,从而使肉牛生产朝优质、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
3.5.1嫩牛肉品种的饲养
  识别牛群中的嫩牛肉品种可减少饲料饲喂时间及育肥场的花费。美国的牛饲喂到能确保获得更小程度的大理石状(低选择质量等级)的育肥状况。但是,没有等级选择仍存在可达到一定水平嫩度品系的牛。
  最近的研究表明,区分嫩度不同水平能给牛肉加工业带来更大的价值。表2显示出,分割牛肉获得的经济效益。
表2    分割牛肉获得的经济效益  
名  称        价值(元)        备   注
下水        120.00/套        头、蹄、心、肝、肺、肠、肚
牛皮        300.00/张       
肥牛一号        600        25㎏/头×24元/㎏
上脑、眼肉        600        20㎏/头×30元/㎏
外脊        120        5㎏×24元/㎏
牛柳        100        2.5㎏×24元/㎏
腱子肉        180        10㎏×18元/㎏
原料肉        2430        135㎏×8元/㎏(腿肉、脖肉、腹肉、胸口等
其它副产品        70(骨、油、筋)        二次加工牛肉
合  计        4500       
3.5.2 精液的性别鉴定
   当前的技术分辨雄细胞或雌细胞的准确率为85%~90%。新鲜经过鉴别后直接导致的受胎率的结果,几乎与冷冻精液相反。但是,精子分类过程长且费用昂贵,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精液性别鉴定在生产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经过鉴定的精液可提高肉牛工业的效益。
  1 在某些条件下,经过鉴定的精液可能生产出更有价值的肉牛。
  2 专业化的母畜肉牛群能繁殖出F1代母畜,作为商品出售给终端父本群。
  3 初产母牛能用雌性精子进行人工授精来降低难产率。
  4 产品的单一性别系统可能变为切实可行的,在这个系统中每头母畜都可能自身进行繁殖,同时通过3个月的肥育就可出栏。
 3.5.3产双犊在肉牛生产中的应用
  尽管黄牛也产双犊(但有时会出现难产和犊牛的存活率较低),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双犊技术对于改善肉牛的生产效率有巨大的潜力。与产单胎相比较,产双犊母牛在断奶时比产单犊的母牛多产65%左右,断奶时每头母犊牛的平均体重约重58%,而至屠宰时平均日增重仅降低5%。产双犊时的难产率是产单胎的2倍,而到断奶时的犊牛的存活率降低了15%。假定劳力和医药的费用增加40%,在经济效益上,双犊生产力估计增加约24%。双犊率不超过40%时经济效益较高。母牛在目前的初期情,排卵数为中等遗传力性状(H2=0.35),这将会间接影响双犊率的选择标准,至于双犊率在公畜后裔上的测定也是肉牛业要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3.5.4 克隆
  从经济和法律角度考虑,未来的克隆技术在农场的动物品种改良上前途不定。优秀的种公牛可能在克隆上是首选的,通过克隆技术可以用F1代代替母畜,从而拥有最优秀的复合性状,从而适应具体的环境和市场要求。这些母牛以胚胎的形式被购买进来,并移植到家畜体内进行培养。很多种牛群(或集约化管理商业牛群),确信能成为多胎群或提供胚胎进行育种的受体母牛群。在优秀的牛群中执行传统的育种方案时,必须借助于基因的改变,这种基因的改变需要用克隆技术进行育种。
  克隆技术的应用在增加表型一致方面仅仅能取得部分的成功,因为表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虽然克隆可以消除基因的改变,但并不能消除环境的改变。例如,如果某一性状基因改变25%,在克隆动物中的表型标准差仅能被降到不进行克隆的动物标准差的87.5%。因此,当表型一致性涉及到数量性状时,且这些数量性状又由很多基因决定的,动物的克隆并不像拷贝一样复制的一模一样。
  另外,克隆一个具有优良高复合性状动物时,并不能排除那些伴随着期望基因而存在的不理想的拮抗基因的影响,例如,低脂肪的基因往往伴随着好的大理石花纹基因。在好的一方面,一对或两对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可通过克隆技术全部表达,此时应用克隆技术是比较适宜的。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7-16 01: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齐齐哈尔市         165万头        5.1%,占的比例很大吗,齐齐哈尔那可是老家啊,在外面混不下去就回家养牛去。
发表于 2007-7-17 15: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也在齐齐哈尔市,先前在富裕吧
发表于 2007-7-30 21: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楼主的帖子,过几天去拜访你
发表于 2008-10-20 11: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xue以下 啊
我们都要想你学习以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12-29 08:1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