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01|回复: 4

繁殖猪群的管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6 10: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anaging the Breeding Herd Mike Ellis 博 士 著 安徽农业大学 张伟力 译 美国大豆协会 施学仕 校 前言 CPIH-23讨论了猪繁殖的基本原理。卓有成效的种猪管理工作在于将这些基本原理贯彻到商业生产实践中去以求发挥种猪的最佳生产水平。种猪场的产品是健康的断奶仔猪,因此每头母猪每年哺育的仔猪数则是影响种猪场利润的重要因素(表24.1)。饲养一头种母猪的成本(包括饲料、劳力、房舍、兽医、药品)与母猪的产仔数并无相关,因此提高母猪的产仔数就等于降低了均摊在每头仔猪头上的母猪成本。可见,尽量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主要渠道是尽量发挥母猪的生产力。表24.1阐明了母猪生产水平是决定生产成本的首要关键,同时也表明了不同的种母猪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生产力差距。这种差距在表24.2中不同国家母猪生产性能的总结中看得更为明显。从表中最下一行数据可以看出最好的猪农可以达到每头母猪每年产25头断奶仔猪的水平,而较差的猪农还奋斗在每头母猪每年产15头断奶仔猪的水平上。上述事例强调指出管理因素对母猪生产水平的重大影响。本章将讨论影响母猪生产水平的各个重要管理环节。
表24.1 英国种猪群的生产性能水平(1995)
项 目
最差的1/3猪群
中等猪群
最好的1/3猪群
猪群数
90
270
90
猪群规模——成年母猪和青年母猪总数
224
280
294
配种成功率(%)
82.7
86.8
87.8
每头母猪每年产仔窝数
2.10
2.25
2.36
每窝产活仔数
10.43
10.84
11.23
每窝断奶仔猪数
9.01
9.59
10.03
每头母猪每年生产的仔数头数
18.9
21.6
23.7
每生产一头仔猪消耗的饲料(千克)
74
67
61
每生产一头仔猪的饲料成本(美元)
15.7
14.2
12.7
资料来源:肉类和家畜委员会,1996。
表24.2 几个养猪强国的母猪生产力水平
年份 项目
法国a
美国b
美国c
英国d
1976
1993
1990e
1990f
1989-95g
1989-95h
1995g
1995h
猪群数
-
-
14
14
367
37
270
27
统计窝数
386,300
439,600
589,489
67,780
每窝仔猪数
活产
10.1
10.9
10.7
9.9
10.2
10.9
10.76
11.51
死产
-
-
-
-
0.8
0.7
0.78
0.82
木乃伊
-
-
-
-
0.2
0.2
0.10
0.13
断奶数
8.6
9.6
9.4
8.1
9.0
9.8
9.50
10.36
断奶前死亡率(%)
14.9
11.9
12.1
18.2
11.5
10.0
11.7
10.0
断奶到发情间隔(天数)
-
-
8.4
10.1
-
-
-
-
断奶到受胎间隔(天数)
19.3
10.5
-
-
16.9
12.5
-
-
断奶日龄(天数)
32.5
27.3
23.5
25.6
18.2
17.8
25
24
每头母猪每年产仔的窝数
-
-
-
-
2.3
2.5
2.26
2.40
每头母猪每年生产的断奶仔猪数
18.8
22.8
20.8
15.6
20.7
24.1
21.5
24.9
a 据Dagorn和Vandelet,1993; b Sten等,1990; c 养猪专题,1996; d 肉类和家畜委员会,1996; e 高生产力水平; f 低生产力水平; g 全群平均; h 最好的10%群体。 繁殖母猪群的管理 每窝断奶仔猪数和产仔频率(每头母猪每年产仔的窝数)是构成母猪生产力的两个因素,本章节将对这二个因素作详细研讨。 最大限度地发挥母猪的生产力 母猪的繁殖周期较长,从排卵到仔猪断奶大约要5个月。此外,在一个繁殖周期中要经历许多关键性的生理阶段,生产力可能受到正的或负的影响。只有深知影响繁殖周期中每个阶段的生产力的一些因素才能制定出适宜的管理方案策略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母猪的生产力。表24.3列出了理论推算的母猪生产潜力水平范围和现实生产中可达到的生产力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此外,表24.3还列出了从母猪排卵到仔猪断奶各生理阶段的各项生产力指标及其潜在能力。显然,妊娠早期(胚胎死亡率)和出生至断奶(哺乳期的仔猪死亡率)是造成母猪潜在生产力下降的两个关键阶段。胚胎死亡和仔猪死亡中只有一小部份是因为无活力而损失,因而,不可避免的,相当大的部份是可以在生产者的控制下,合理饲养管理来减少损失。
表24.3 母猪各项繁殖性能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水平
理论值范围
中等猪群
优等猪群
性成熟(日龄
150-210
180
排卵率(卵数):
青年母猪
8-18
14
16
成年母猪
10-30
18
22
受胎率(%)
60-100
85
95
胚胎死亡率(%)
20-40
35
25
窝产仔数:
活产
6-18
10.5
12.0
死产
0-2
0.8
0.5
断奶育成
6-14
9.0
11.0
断奶前死亡率(%)
5-25
12
5
断奶到受胎间隔(天数)
8-20
16
7
产仔间隔(天数)
135-165
158
146
每头母猪每年产仔的窝数
2.20-2.70
2.30
2.50
每头母猪每年生产的仔猪头数
15-28
19
25
配种和妊娠期的管理 管理繁殖期母猪的第一步关键措施就是要确保受孕和确保有大量的卵子受精。要保证上述两项效果的关键则是一样的,即准确的配种和输精时间。CPIH-23已述及母猪的最佳输精时间大约在排卵前的12小时。但是在生产实践中母猪排卵的准确时间是很难判定的,我们只能通过管理安排使母猪的配种或输精时间尽量接近最佳输精时间。 母猪在发情期能允许公猪接近和配种,在发情后期有排卵生理过程。不同的母猪能表现出不同的发情强度和发情期长度,因此有必要对种母猪进行有规律的全面的发情鉴定。母猪在发情时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特征,包括一些生理变化如阴户红肿(特别是后备母猪)和阴户粘膜潮红,也有行为变化如食欲减退、兴奋好动、爬跨同圈的母猪、愿意接近公猪等。然而有些母猪具有一切上述特征也不发情而另一些母猪已经发情却概无上述特征。唯一可靠的发情鉴定方法(包括对成年母猪和后备母猪)是看母猪在性成熟公猪面前是否表现出呆立反射。所谓呆立反射是指发情母猪在后躯受到压力时表现出的一种特有的静立肢体反应。短耳品种的母猪在呆立反射时还会表现出两耳竖起指向耳后颈侧的特征。呆立反射是必要的,因为公猪的射精量较大,交配时间较长(平均3-5分钟,有的长达15分钟)。配种管理的关键在于母猪的发情鉴定,而发情鉴定的关键在于鉴定母猪的呆立反射。 有了许多有效的发情鉴定措施,首先是配种圈的设计。合适的公猪圈的设计位置应与母猪圈相邻,以保证公猪与母猪间的接触方便,因为母猪对成年公猪性活动的视觉、听觉,特别是嗅觉的感受是引起发情期呆立反射的重要诱因。此外配种圈要设计得便于饲养员观察母猪和便于公、母猪的出入。设计合理的能满足上述要求的配种圈形式有多种,图24.1展示了两种配种圈的设计例子,分别代表圈养和栏养母猪舍的布局。配种圈是配种舍的关键部分,理想的设计,应避免死角以防卡住母猪身体,地面应有防滑设计以保证公母猪站立稳当。有些猪场的公猪圈也充作配种圈用,但我们很难设计出一种既能提供公猪生活的最佳环境又能适合配种需要的两用型猪圈。有些猪场采用人工授精,则母猪可以在正常的猪舍(例如单栏或群饲圈)中进行输精,从而可以省去配种圈的设置。原来固有的配种圈则可以用作公猪和母猪接触的场所以便进行发情鉴定。此外还要为公猪设置一个采精室。
图24.1a.典型的圈养母猪舍平面图
公猪圈
公猪圈
公猪圈
图24.1b.典型的宽松式栏养母猪舍平面图
公猪圈
公猪圈
公猪圈
公猪圈
黑暗安静区
发情鉴定管理措施之二是常规鉴定制度。有些猪场的配种员每天对母猪进行两次发情鉴定,早晚各一次;也有一些猪场每天只鉴定一次,仅在早晨。为了抓准母猪排卵时机争取最好的授精效果,母猪应在发情期内多次配种。如果公猪潜力允许,母猪应在呆立反射期内每日配两次,两次之间隔12小时为理想,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是一个工作日的上班和下班时间。在公猪和劳力有限的猪场实行发情期母猪只配两次的管理制度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还有一些试行措施有助于猪农在发现母猪发情后找准最佳授精时间。例如利用仪器测得母猪阴道粘膜电阻变小时就可以得知母猪即将排卵。又如监视开放猪舍母猪的行为变化也有助于判定母猪的发情火候。荷兰学者给开放猪舍群饲母猪身上佩带了电子识别器,并在公猪圈旁装有电子接收器,他们发现母猪在接近呆立反射期时在公猪圈旁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无论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只有完全可靠的发情鉴定技术才能用作检测呆立反射的常规手段。 妊娠期的管理 妊娠期管理的重点工作是检测出返情空怀母猪和不返情空怀母猪。早期妊娠诊断有助于安排母猪的重配或淘汰,从而减少了母猪的非生产性饲养期。已配过种而又未受孕的母猪在配种后的21天会再度发情(即返情),此时应对母猪留心观察。配后21天母猪与公猪接触时的表现也有助于判别母猪是否返情,可以作为母猪是否需要重配或淘汰的参考依据。一般而言,返情超过一次以上的母猪可能有生殖系统疾病,应予以淘汰。 妊娠诊断的方法很多,一般的常规实践诊断多利用超声原理。各种类型的超声仪也在市场上能买到。有的超声仪能测绘出母猪子宫受孕和胚胎发育的即时成像,另一些超声仪则能检测出母猪腹中与日俱增的子宫动脉血流声波和胎儿心博声波。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利用超声诊断可以相当准确地判定母猪是否妊娠。可惜超声诊断只有在检查妊娠30-50天的母猪时才能做到准确有效,而生产上需要的是早期妊娠诊断即在配种后的第三周末查明母猪是否返情或空怀。伊利诺爱大学试验探知妊娠20-26天母猪血浆中雌酮葡糖甙酸酯和雌二醇葡糖甙酸酯浓度有上升趋势。这种趋势是母猪妊娠的可靠信号,也是预测未来产仔数的良好依据。但这种方法必须采得母猪血样进行实验室程序分析,成本较高。在生产中普及这种方法之前猪农还是欢迎能有快速、廉价、适合养猪现场使用的妊娠诊断新方法问世。 胚胎和胎儿死亡率 母猪排出的正常卵子有30%以上死于胚胎期(即妊娠30天以内),因此,仔猪最大的潜在损失是胚胎期死亡率。相反,胎儿期(妊娠30天以后)大部分胚胎已着床于子宫发育成胎儿,一般死亡率较低。我们对胚胎和胎儿死亡的原因了解得还不够详尽。许多死亡的胚胎是由于胚胎本身质量不好,但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正常胚胎,可以发育成健康的仔猪。胚胎期有两个关键阶段容易发生死胎。第一个阶段在发育早期胚泡开始延伸的时候(约受精后6-8天),第二个阶段是在胚泡开始着床时,一般认为是受精后12-24天。就生产实践而言,有人认为妊娠早期母猪处于高水平饲养或应激增强的环境可以导致胚胎死亡,虽然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不足。为了使胚胎死亡率降至最低限度,最好还是谨慎管理,避免妊娠一个月以内的母猪受到应激,如运输、换圈、混群、高水平饲养。对膘情差的母猪进行补饲复膘的措施可以安排在妊娠一个月以后进行。 胎儿死亡率似与着床的胚胎数成正相关。胚胎着床后形成的胎儿越多,分娩前的死胎也越多。有人提出一种假说来解释这种相关现象,即每一头母猪的孕育仔猪能力(也叫母体能力或母体极限)是固定的,如果胎儿过多超过了母猪的这种能力,那么多余的胎儿就不能成活。在实际生产中我们还无法干预正常母猪的胎儿死亡率。有许多疾病会提高胚胎和胎儿死亡率,有关这一方面的论述安排在CPIH-26中。 妊娠母猪管理要素之一是产前免疫工作,目的在于保证仔猪通过吸食母猪初乳获得母源被动性免疫。对母猪进行预防注射的日期应安排在预产期前并隔开较长时间间隔以便母猪有足够时间产生和积累抗体。一般认为产前3-4周适合于大多数疫苗的预防注射。导致新生仔猪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下痢,现在已有商品疫苗用来预防不同大肠杆菌菌株导致的多种常见下痢病。 分娩和哺乳期的管理 分娩前后和产后数日是决定仔猪存活率的最关键时期,也是组织管理措施尽量减少仔猪损失的最关键时期。通常泌乳期仔猪平均死亡率为10-12%,但死亡率低达5%的商品猪场也屡见不鲜。美国猪场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和时间列于表24.4。在多数情况下,哺乳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被母猪压死。此外,饥饿本身既是仔猪直接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仔猪被压死的主要诱因,因为挨饿的仔猪更容易被母猪压死。大多数仔猪死亡发生在7日龄内,特别是3日龄内(见表24.4)。肠道疾病引起的下痢也是哺乳仔猪死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方面的情况将在CPIH-26讨论。母猪在分娩时会产出一定比例的死胎,这些死胎中的大多数在产前还是活的但后来死于分娩过程中。在尽量设法降低哺乳仔猪死亡率时应着重考虑上述要点。
表24.4 美国种猪群中仔猪在断奶前死亡的原因和日龄
断奶前死亡的原因 总死亡率的%
下痢 16.1
受压 47.7
饥饿 15.4
其他已知因素 10.1
未知因素 10.7
仔猪年龄(天数) 总死亡率的%
1-3 48.2
4-7 26.3
8-14 15.5
15-21 6.3
22-28 2.3
29以上 1.2
美国农业部1996 降低断奶前仔猪的死亡率 表24.5总结了降低断奶前仔猪死亡率的一系列措施。首先要做的是产房的合理设计。这包括产仔笼的设计应使压死损失降至最低。温度制度应能降低仔猪着凉的机会,以便仔猪利用能量贮备维持体温,仔猪初生时体内能量贮备很少,在寒冷环境中会很快用尽。因此,对仔猪维持适宜的温度是减少仔猪死亡至最低限度的的必要条件。但是,母猪需要的最适宜环境温度(16-20℃)和仔猪需要的最适宜环境温度(28-32℃)完全不同。一般的调温措施是对仔猪厩床局部供暖,以形成小气候暖环境,而不会使母猪产房的温度太高,这样母猪仔猪可以各得其所。如果产房温度过高可导致母猪采食量下降和泌乳期体重丢失增加,此外也可导致母猪烦燥不安从而压死仔猪数量增加。
表24.5提高初生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 产房中保持适宜的温度(仔猪28-32℃,母猪16-20℃)
□ 引导分娩
□ 分娩监护
□ 手工助产
□ 注射催产素治疗子宫弛缓加速分娩过程
□ 剥去仔猪身上的胎衣以防窒息
□ 帮助仔猪呼吸(清除仔猪呼吸道中的粘液,人工呼吸,使用呼吸刺激药物)
□ 仔猪产出后立刻用红外线灯烘干被毛和保暖
□ 把低能仔猪从母猪身边取走放到保暖区饲给初乳(预先挤得)或代乳品,2-3小时一次
□ 对脱水仔猪用电解质治疗
□ 对仔猪数多的窝进行分批哺乳,将较小的仔猪放在母猪身边,将最大仔猪中的半数从母猪身边取走2-3小时
□ 使同期产仔的2头母猪进行交叉寄养以平衡2头母猪间的仔猪数量和各窝内的仔猪体重
□ 返回寄养较小的仔猪
□ 对仔猪的外八字开张腿(前腿或后腿)用绳带收拢校正
□ 对仔猪数多的窝辅以代乳品
□ 母猪产房进行批次管理和维持高标准卫生条件以使疾病的产生和侵袭降至最低限度。
分娩监护 对母猪和仔猪进行密切监护是降低断奶前仔猪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最近由Holyoake等(1995)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与未受监护的母猪相比,产前5小时到产后至少3天受密切监护的母猪每胎多断奶0.73头仔猪。这足以说明在这一重要阶段密切注意母猪和仔猪的重要性。死胎是仔猪损失的原因之一。一般平均每胎死胎率为0.5-1.0头。母猪越老,死胎发生率越高。此外,对同一胎次来说,后娩出的仔猪死胎的可能性较大,在分娩过程延长时尤其如此。 大多数死胎产前还是活的,但死于分娩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这是由于脐带断裂后胎儿不能及时娩出造成窒息至死。加速母猪的分娩过程和抢救假死的窒息仔猪可以大大减少死胎的发生。分娩监护是减少死胎和初生仔猪死亡的关键。正常的分娩过程(从第一个胎儿娩出到最后一个胎儿娩出)大约为3-6小时,每隔15-30分种娩出一个胎儿。应该注意仔猪的出生时间,如果最后一头仔猪娩出的间隔时间延长则应对母猪进行腹腔内检查,探知子宫内是否有胎儿卡住需要人工取出。对子宫弛缓的母猪可用催产素来恢复其子宫收缩以加速分娩进程。对初生仔猪应人工辅助剥去胎衣,掏去呼吸道口粘液或粘膜,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或呼吸刺激药物来激发仔猪启动呼吸。 分娩监护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确知母猪分娩的具体时间,以便安排有人在场守候。在自然状况下,母猪的实际分娩时间落在预产期(配种后114-115天)前后2-3天的范围内。此外,大多数母猪在夜晚分娩,正好与工人的上班时间错开。诱导分娩是一种可以控制母猪分娩时间的方法,具体做法是给妊娠后期(即预产期的前2天)的母猪或头胎母猪注射合成前列腺素,注射后约24小时母猪就开始娩出正常活仔猪。如果注射时间按排在中午,那末第二天中午正值上班时间大多数母猪开始产仔。合成的前列腺素已有市售商品,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激素,可以用来诱导母猪群体的分娩或同步分娩,使分娩监护工作更加方便,也有利于其他管理措施的执行,如母猪哺育仔猪的窝间调剂,母猪断奶的批次管理等。 初生仔猪死亡是受寒、挨饿、被母猪挤压诸因素的综合后果。这些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受寒的仔猪更容易缺奶挨饿,也更弱小更容易被母猪压死。在这一阶段,提高初生仔猪成活率的首要措施是减少仔猪能量的过渡消耗和诱导仔猪多次吃乳。仔猪必须尽早吸食母乳,这样做既摄入了能量又获得了抗体,加强了对多种疾病的被动免疫。初乳中的抗体是蛋白质,只有出生24小时以内的仔猪的消化道才能完好地吸收初乳抗体,24小时以后,抗体就会在小肠内被消化。所以仔猪一旦娩出就要尽快(最好在几分钟之内)吸食初乳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弱小仔猪争抢母猪乳头的能力较差,最容易受到饥饿的威胁。减少竞争就会使这些弱小仔猪吃到而提高它们潜在的成活率,减少竞争的技术包括产后窝与窝之间的交叉寄养使窝内仔猪数与仔猪体重趋于一致。此外,窝产仔数多的可以安排仔猪分批轮流吃奶,并补饲乳猪代乳品,这样也可以增加仔猪采食的机会从而提高成活率。母猪间的交叉寄养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对出生至断奶任何阶段的仔猪都是可行的。仔猪经过交叉寄养后,各窝仔猪数已趋向一致,此时窝内较小的个体可以在哺乳期的任何日龄通过回寄手段来提高成活潜力和断奶体重。有一种实用的做法是将所有表现营养不良的仔猪寄养给一头新断奶而又产奶很旺的母猪。应注意不要把有病的仔猪寄养到正在哺育健康仔猪的母猪窝中,以防疾病的传播。 断奶前仔猪的主要疾病威胁是消化道大肠杆菌感染导致的下痢,可以造成很高的死亡率(表24.4)。防止哺乳仔猪患病的各种手段有控制病菌积累蔓延的卫生措施和对发病仔猪的及时治疗。良好的卫生措施包括全出全进的换圈管理制度,即换圈转群时产房所有的猪都赶出圈外,产房彻底消毒后再进下一批猪。此外避免产房中各小间新旧仔猪的接触和交叉感染也很重要。仔猪下痢的治疗通常包括抗菌素治疗结合电解质疗法。电解质药物含有直接能源(如葡萄糖)和必要的无机盐,可以补偿仔猪下痢造成的体内损失。现成的电解质药物已有市售,但也可以自己购买各种成份配制,这样更便宜些。下痢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脱水,提供电解质是一个廉价有效的常用方法,可以使仔猪通过补液来提高成活率。 最大限度增加产仔频率——断奶日龄 最大限度发挥母猪生产力的措施包含尽量缩减母猪的非生产天数。母猪繁殖周期中主要的非生产期处在产仔到下一胎受孕之间。一般的母猪在哺乳期不发情,只有等仔猪断奶出窝后才开始发情继而受胎。有许多刺激因子可以诱发产仔大约21天以后的哺乳期母猪发情。比较见效的刺激措施有:将母猪连同整窝仔猪搬迁到一个新的场所;将不同的母猪和仔猪混群;特别有效的是将母猪圈安排在成年公猪圈附近。但上述做法很难编入大规模商品猪场的操作程序中去。因此在生产实际中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仔猪的提前断奶来缩短母猪的产仔—受胎间隔时间。猪的自然断奶发生在仔猪8周龄到12周龄之间,此时母猪的产奶量降入低谷而仔猪采食固体饲料的能力较强,因此自然断奶不会对母猪和仔猪造成不良影响。古典的传统管理都采用仔猪8周龄断奶,而现代商品猪生产管理程序将断奶时间大大提前,往往采用10-28日龄断奶。有些国家出于保护动物利益立法规定仔猪断奶的起码天数。例如,很多欧洲国家禁止仔猪21日龄以前断奶,还有些国家禁止仔猪5周龄以前断奶。 表24.6从理论上总结了早期断奶提高了母猪的产仔频率和生产力水平。理论上的推算指出,断奶时间每提前7天,母猪的年产断奶仔猪数就会提高1头左右。但是提早断奶的执行远不是将母子分开的日期提前就能了事的。仔猪断奶时间越提前,仔猪越不成熟,其免疫系统越不发达,对营养和环境条件要求越苛刻。早期断奶的仔猪需要高度专门化的饲料和培育设施,也需要高素质的饲养员和高水平的管理。此外,由于每周都集中在一、二天进行早期断奶,每周断奶仔猪的日龄总有些参差不齐,因此每批断奶仔猪中都有一些较幼小的个体需要特殊照顾。由于上述原因,仔猪早期断奶会提高饲养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母猪增产的利润。再者,仔猪断奶如果早于21天,母猪的断奶至受孕时间的间隔会拖长,下一次的受胎率和产仔数都会降低,这也会给母猪生产力带来不良影响。
表24.6 仔猪断奶日龄对母猪生产力理论值的影响a
项 目 初生 7日龄 14日龄 21日龄 28日龄 35日龄
妊娠期,天数 114 114 114 114 114 114
哺乳期,天数 0 7 14 21 28 35
断奶至再妊娠间隔,天数 10 10 10 10 10 10
繁殖周期总长度,天数 124 131 138 145 152 159
每头母猪每年产仔的窝数 2.94 2.79 2.64 2.52 2.40 2.30
每头母猪每年生产的仔猪头数 26.5 25.1 23.8 22.7 21.6 20.7
a假定每窝育成9头断奶仔猪 最佳经济断奶日龄(每头仔猪生产成本最低的断奶日龄)随具体生产条件而异。如果某猪场的仔猪在3周龄前断奶导致了饲养成本的增加和母猪的减产,那么该猪场的最佳经济断奶日龄很可能落在21和25日龄之间。在有些情况下断奶提前到10-14日龄反而更有利可图。这种早期断奶日龄已被某些国家广泛应用,特别是美国。 在美国像加药早期断奶(MEW)和隔离早期断奶(SEW)这样的早期断奶专门化管理程序结合多点式养猪生产体制(在断奶时通常把仔猪运到别的培育场去养)是导致10-14日龄早期断奶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并有多种因素促成了这种应用。首先,猪农希望在仔猪的被动免疫水平降低之前就让它们离开本场母猪转至他场以免受本场疾病的传染。其次在美国多点式养猪体制下,个体猪农通过合同契约组织起来养猪的情况日渐增多。如3个不同地方不同猪场主共同拥有繁殖场、培育场、生长肥育场的情况也属常见。多点式养猪场模式使猪农能集中精力专攻养猪生产的某一个环节,与单点式养猪场(独立全面)在同样规模的前提下比较,多点式养猪场的投资较少,猪粪的处理量亦较小。诚然,10-14日龄早期断奶会给母猪生产力带来不良影响已成定论,但是早期断奶的仔猪在多点式养猪模式中改进了健康水平和增加了生长速度则可以抵消早期断奶给母猪带来的低产损失。 最大限度增加产仔频率——断奶至再配种的时间间隔 母猪断奶后的主要管理目的是使母猪尽早怀胎,并使下胎产仔数尽可能的多。母猪断奶后开始发情的时间变异颇大,但一般多在断奶后的4-6天。现已得知影响母猪断奶至发情时间间隔的因素有母猪的胎次、泌乳期长短、季节、遗传品系。头胎母猪断奶至再发情间隔较长;此外泌乳期较短的母猪,炎热环境中的纯种母猪(相对于杂种母猪来说)断奶到再发情时间较长。虽然大多数母猪在断奶后7天内发情,但一般商业猪场母猪的断奶到怀胎时间间隔长达10-15天。造成上述矛盾的原因有许多,包括有一部分母猪不发情,或配不上,或怀胎后早期流产。这一阶段母猪的管理重点放在发情鉴定和把握准确的配种或输精时间,这和前面讨论的母猪配种期管理相同。 关于合理饲养断奶至再配种期母猪的论述颇多。有人倡导母猪断奶后停食1-2天以减少乳汁分泌,促进乳房干乳。然而母猪泌乳的主要刺激是仔猪吮吸乳汁过程,断奶本身就可以导致母猪停止乳的合成,因此给断奶母猪禁食是没有可信的依据的。也有人建议给断奶到发情期母猪加强饲养,可以增加排卵率。但是关于上述问题还没有一个黑白分明的科学定论。此外,母猪的排卵一般是无限的。不过哺乳后期的母猪通常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如果在断奶到发情期对它们进行不限量饲养将有助于它们恢复能量平衡从而有可能提高排卵率。 在采用妊娠母猪群饲猪场中母猪断奶后在某一阶段必须与其他母猪合编成群。母猪合群时的剧烈打斗可使母猪受伤并影响到生产水平。因此混群时间是很重要的。有报道指出如果母猪在妊娠早期特别是胚胎着床期(大约妊娠12-24天)合群,则可能会导致胚胎死亡率增加和产仔数减少。母猪在断奶时合群似乎对将来的产仔数影响最小,但是这样合群的母猪到了发情期会相互爬跨造成外伤增加了跛行母猪和淘汰母猪。生产上常用的办法是把断奶到发情的母猪分别关在单栏中直到配种以后。在母猪妊娠的第一周进行合群,此时胚胎着床尚未开始。 分期断奶和限制哺乳 分期断奶的做法是在母猪断奶前数日先从窝中取走一些仔猪,剩下的仔猪数日后再行断奶。一般是把个体大的先取走以便小的仔猪获得更多的母乳,增加断奶体重。个大的仔猪可以在10-14日龄顺利断奶并在适宜的营养、猪舍、管理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这种方法的结果是减少了断奶时个小的仔猪的数量,结果是断奶后仔猪总的生产水平提高了。取走个大的仔猪对母猪来说是减少了吸乳刺激,使母猪的断奶到发情时间间隔略有缩短(大约1天)。因此分期断奶的主要作用还是在于提高个小的仔猪的断奶体重。分期断奶的技术关键是什么时候取走一部分仔猪?取走多少?正常的做法是在断奶前7天左右取走窝中的一半仔猪,留下的仔猪不得少于5-6头以维持对母猪的吸乳刺激防止母猪在断奶前发情。 限制哺乳的做法是每天将仔猪从母猪身边移走一段时间,意在减少对母猪的吸乳刺激和缩短母猪从断奶到发情的时间间隔。Matte等(1992)总结了10篇研究限制哺乳的论文,发现限制哺乳使母猪的断奶到发情时间间隔平均缩短了3天。上述研究条件中仔猪断奶日龄为21-35,每天仔猪限制吸乳的时间为3-12小时,限制哺乳的天数为9-25。限制哺乳对仔猪断奶体重的影响尚不清楚,再加上限制哺乳的操作需要投入大量劳力,这样就影响到该技术措施在实际中的应用。 管理种公猪 对一个成功的繁殖群体来说,公猪和母猪同样重要,但种公猪的管理往往被忽视了。后备公猪经过性能测定在6-7月龄编入种群。它们常常是在与母猪隔离的环境下养大的,因此在6-7月龄时还没有性成熟也没有经验,必须对它们进行调教使它们能够有效地配种。 公猪舍和环境 公猪舍的基本要求和其他猪舍相似,应该是清洁、干燥、舍内舒适,温度和空气质量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成年公猪需要的适宜温度变动在12℃到18℃之间,随猪舍类型而异。在高温环境中公猪饲养管理的特殊问题是热应激会严重影响精子的产生,也会影响公猪的性行为和性欲。公猪睾丸温度低于体内温度几度对产生精子最为有利。在热环境中如果睾丸温度高于适宜温度则可以引发畸形精子和原生质滴从而导致精子活力和受精率的降低。当环境温度高于27-30℃时公猪通常会发生热应激。热应激似有滞后效应,如果公猪在受到热应激以后的2-6周配种,那么公猪的配种成功率和与配母猪将来的产仔数都会降低。高温环境不但影响精子产出,也影响公猪的性兴奋和性欲。高温环境中的公猪只能勉强配种或根本不配种。公猪舍的设计要便于公猪在高温季节纳凉散热,这一点对维持高温季节公猪的受精能力至关重要。在低等或中等湿度条件下蒸发冷却手段(喷水、喷雾、淋水,公猪在泥潭中打滚)极为有效。也可以将蒸发冷却后的凉爽空气导入公猪舍给公猪和舍内结构降温,这种做法在商业猪场日渐增多。 有关光照时间对精子产生的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见。有些研究指出公猪每天接受12小时以上的光照不利于精子产生。在实际生产中,每天10小时光照似乎足以满足公猪生产精子的需要。 成年公猪宜单圈饲养,以防相互打斗致伤。公猪舍可以造成带集约个体栏的宽敞猪舍或便于自由运动的圈舍。每头公猪需要的猪舍面积为4.5平方米(全漏缝板地面或部分漏缝板地面)或6.5平方米(无漏缝地面)。公猪舍、配种圈、母猪舍之间相对位置的设计很重要。良好的设计能有利于公猪和母猪的接触和配种圈的出入。此外地板的设计一定要防滑,以免种猪受伤。 配种管理 影响公猪繁殖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公猪的配种(或人工采精)频率。配种频率过高和过低都会降低公猪的繁殖力。公猪生产精子的能力随年龄而增加,年青公猪(10-12月龄以下)的配种频率应低于1岁以上的公猪。配种过频会导致公猪精子减少和性欲减退。1岁以上的成年公猪建议配种频率为每周3-5次,12月龄以下的公猪相应为1-2次。在生产中最好有一批额外超编的种公猪,以用来策应母猪扩群的需要,也可以填补原来的公猪因伤病退出种群后留下的空缺。 某配种期所需公猪的头数可以通过计算配种期内母猪需要配种的总次数和每个公猪能负担的配种次数来求得: 配种总次数=〔(生产需要的产仔窝数÷受胎率)×每头母猪情期需要配种的次数〕 每头公猪的配种次数=每头公猪的计划配种次数×交配成功率 所需公猪的头数=配种总次数÷每个公猪的配种次数 例如:某猪场计划每周产10窝猪,用自然交配法母猪的受胎率是90%,母猪情期需配3次,通常公猪配种的成功率为80%。于是计算如下: 配种总次数=〔(10÷0.9)×3〕=33 每头公猪的配种次数=(3×0.80)=2.4 所需公猪的头数=33÷2.4=14 上述情况相当于自然交配条件下1∶15~20的公母猪比例。人工授精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大大减少对公猪的需要量。假如一次输精剂量含30~50亿精子,则公猪一次采精量可供10~20次输精的需要。又假如母猪发情期平均输精3次。那么一头公猪一周采精3次就可以满足每周10~20头母猪配种的需要。 在人工授精时把不同公猪的精液混合后再输给母猪可以提高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在自然交配时用不同的公猪交配同一头母猪也可以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采用人工授精时,将不同公猪的精液混合授精也可以达到上述结果。上述方法也有其潜在的不利因素,因为母猪受胎是多个公猪的综合结果,就不可能判定与配公猪中是否有不育或繁殖力低的个体。因此要想鉴定公猪是否有繁殖问题就必须用单父本配种或输精。 有些研究工作探索了公猪配种或采精前接收性刺激对精子产量的影响。性刺激手段有:在假母猪下面安置青年母猪;将公猪逼在与发情母猪相邻的猪栏中;让公猪观摩其他公猪与假母猪或母猪交配。一般来说,这些研究的结果显示公猪在配种前接收性刺激会导致每次射精量有所增加,但精子总数影响有限。此外性刺激可以加强公猪配种的积极性并缩短配种或采精的时间。 年青后备公猪早期的配种经验对其将来的性行为和配种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后备公猪一般在6-7月龄进入种群,此时虽然已经性成熟,但精子产量较低。后备公猪接近10-12月龄时精子日产量迅速增加,并在2岁时达顶峰水平。 年青公猪头几次配种需要特别细心的照料管理。如果采用在配种圈自然交配的形式,宜使年青公猪在迥避母猪的条件下事先单身熟悉配种圈多次。所有的公猪,不论年龄长幼,在自然交配时都须有配种员看护以确认公猪阴茎是插入母猪阴道而不是直肠。选择什么样的母猪与初次配种的公猪交配非常重要,最好选用体格较小,产过多胎,站立稳定(呆立反射好),无攻击性的母猪。有些母猪在交配时有攻击性会咬伤年青体小的公猪。因此年青公猪应尽量避免与攻击性母猪匹配,否则将来的配种性能可能会大大下降。 公猪的营养程序设计目标是供给公猪一切必需养分和充足的蛋白质及能量以维持合理的体况。饲喂不足和饲喂过度都应避免。一般公猪饲粮的建议日喂量是每天2.7千克,采用常规妊娠母猪饲粮(14%粗蛋白)。 保持记录档案——查明种猪群的生产问题 种猪群产生问题后的明显后果是导致母猪减产。及早查明和纠正生产管理失误的关键手段是保持良好的生产记录档案,从中分析出生产中的问题,并根据已有的信息,找出问题(母猪减产)的原因。有许多现存的供生产者选用的不同形式的生产记录档案。可以从很简单的手工记录形式到复杂浩繁的电脑记录程序软件。记录档案的全面和精细程度取决于猪场经营规模和猪农本人的兴趣等因素。手工记录本用起来简单方便,但数据的填入,特别是数据分析则是耗时费力的工作,对大猪场尤其如此。相比之下,电脑记录档案系统能很快地分析大量数据然后给出全面周密的记录报告,该报告可以纳入种猪场诸多方面种群生产性能的信息,并加以详尽地评估。尽管如此,在使用电脑时原始数据的输入依然非常费时。通常猪农在猪场的猪舍里记录种猪的生产性能,然后再把记录带到机房输入电脑。但是,现在有一种设备,猪农可以用它直接在猪舍里输入记录数据,该数据信息可直接传入电脑的记录程序系统中,这样保持最新电脑记录档案的工作就变得省力多了。 不论使用哪一种记录形式,制定种猪生产性能的有关指标都很重要。通过现时生产性能水平和生产性能指标的比较就可以找出潜在的生产管理问题。任何一个特定猪场都可以找出一些会影响预期生产性能因素。当然,不同的猪场有不同的关键性生产性能项目。种猪群的各项建议的生产性能指标已在本章开头论述过了。
参考文献
Dagorn, J. and Vandelet, M. R.1993. Gestation technique des traupeaux de truies. Resultats de I'annee 1992. Techni Porc.16:9-14. Holyoake, P. K., Dial, G. D. Trigg, T. and King, V. L.1995. Reducing pig mortality through supervision during the perinatal period.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73:3543-3551 Matte, J. J., Pomar, C. and Close, W. H.1992. The effect of interrupted suckling and split-weaning on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sows. A Review. Livestock Production Science.30:195-212. Meat and Livestock Commission.1996. Pig Yearbook. Meat and Livestock Commission, Milton Keynes, UK. Pig Topics.1996. Breeding Herd Performance Comparison(1989-1995). Part1. Average of all herds, top 33% and top 10%. Pig Topics Vol.14. No.8. Stein, T. E., Duffy, S. J. and Wickstrom,S.1990.Differences in production values between high-productivity and low-productivity swine breeding herds.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 68:3972-3979. USDA 1996. Swine '95. Part I: Reference of 1995. Swine Management Practices.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7-8-15 01: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好,但在我们国内,估计在全国的大型养猪场也很难达到的.做为养猪人,只能看看而已.也是给我们的一个提示和目标.向着目标前进吧!!!!!:hhad:
发表于 2007-8-15 08: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下别人的长处```:hehes:
发表于 2007-8-22 21: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大厂吧~!强~!
发表于 2007-8-26 16: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大豆协会的文章。 非常好! 支持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9-22 07:1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