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鱼出血病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呼肠孤病毒属双链RNA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病鱼症状为各器官组织不同程度充血、出血,鱼体暗黑而微红,小鱼在亮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鱼体侧皮肤下的肌肉呈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病鱼口腔、上下颌、头顶部、鳃盖、鳃、鳍条基部充血,出现“白鳃”,有的眼球突出;肠壁充血,但有韧性不糜烂,肠道无食物;有的病鱼因失血,肝、脾、肾呈灰白色。该病在我国是草鱼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疾病,各养殖区都有发现,主要危害5—20厘米长的草鱼种,有时2龄以上的草鱼也发病。每年6~9月水温20~33~C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27-30℃,死亡率可达60%~80%。人工感染,一般7~10天发病死亡。
【防治方法】
①彻底种塘前用聚乙烯毗略烷酮碘(PVP-I、伏碘)60毫克/升药浴25分钟。
②注射或浸泡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袋内充氧0.5%疫苗浸浴夏花74小时,8厘米以上草鱼腹腔或背鳍基部注射疫苗0.3~0.5毫升,免疫力可保持14个月。
③发病季节夏花鱼种每两周用伏碘拌饵投喂1次,每尾0.01克,同时每15~20天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15千克生石灰溶水全池泼洒1次。
④每100千克鱼每天用O.5千克大黄、黄柏、黄芩或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加0.5千克食盐拌饵投喂7天。
⑤每100千克鱼每天用水花生8~10千克,大蒜头和盐各0.5千克~起打浆后拌米糠制成药饵投喂7天。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PNV)。病程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型病鱼体色无大变化,肛门常拖有一条线状粘液便,突然离群狂游、翻滚、旋转,间隔片刻又重复发作,直至死亡,病程仅1~2小时,病鱼胸腹部呈紫红色,鳍基部有出血点。慢性型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鳍基部及腹中线出血,病鱼常停于水底或口网栅两侧。解剖可见内部胰腺充血,肝、脾、肾苍白贫血,消化道通常无食物,有乳白色或淡黄色粘液,呈卡他性肠炎。该病广泛传播于北美洲和欧洲,在我国东北、山西、山东、甘肃等地也出现流行,主要危害虹鳟、红点鲑等14~70 H龄的鱼苗和幼鱼,流行水温10~15℃,死亡率可达80%~100%,鱼越小死亡率越高。15厘米以上的鱼很少发病,多呈隐性感染。带病毒的成鱼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也可通过卵子、精子、粪便及被污染的水和渔具传播。该痫最明显的持征是胰脏坏死,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肠道内粘液物在5%~10%福尔马林溶液中不凝固,对本病有诊断价值,用直接荧光抗体法可迅速正确地检出组织及培养细胞内的病毒。
【防治方法】
①建立检疫制度,严格隔离病鱼,不用带病毒的亲鱼、鱼卵、鱼苗及鱼种。
②严格进行消毒,切断感染源,强化鱼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的消毒处理。
③对发眼鱼卵用50~60毫克/升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碘(PVP-Ⅰ)浸浴15分钟。
④发病早期每千克饵料拌伏碘1.5~2克投喂,连喂15天,可降低死亡率。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本病特点1病原体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肌肉、鳍条基部充血,体侧肌肉组织呈典型的出血斑块,肛门常拖有一粗长的白色粘液便。病鱼严重贫血,鳃苍白,肝、肾、脾颜色变淡,肾脏和脾脏的造血组织严重坏死,肠出血。鱼苗突然死亡是该病特征之一,发病初期病鱼游动缓慢,呈昏睡状,随水漂流,时而出现痉挛,常狂游后不久死亡。该病流行于北美洲,1985年传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危
害虹鳟,大麻哈鱼,特别是刚孵出的鱼苗到4周龄的鱼种,2龄以上鱼不发病。水温4~13~C时流行,以8~10%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可达50%-100%。患过IHNV残存下来的带病毒鱼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鱼卵、精液、排泄物、水等传播。根据症状可初步诊断,如鱼苗突然死亡、病鱼肛门拖有二条较粗长、结构粗糙的粘液便,用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法可确诊。
【防治方法】参见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防治。
鲤痘疮病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鲤疱疹病毒。病鱼初期体表出现小的斑点,并覆盖一层薄的白色粘液,以后变厚增大,且形状大小各异,直径1厘米至数厘米,厚1~5毫米,形状如痘疮,严重时融成一片,蔓延至全身。增生物表面初为光滑,后变粗糙、玻璃样或蜡样,颜色由浅乳白色、奶油色渐变成淡红色至灰色。病鱼的生长受影响,脊椎受损害,甚至骨骼软化。鱼体消瘦、游泳无力而死亡。该病流行于欧洲、日本、朝鲜及我国,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和鲫鱼,流行于冬季和早春低温季节,水温10~15~C、水质肥沃的水体易发病,水温升高时会逐渐自愈。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电镜观察或分离培养可确诊。
【防治方法】
①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检疫制度,隔离病鱼。
②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
③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睨落。
④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有预防效果。
⑤用红霉素0.4~1毫克/升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过。
鳗开口病毒病
【本病特点】现认为由一种DNA病毒引起。病鳗身体暗灰色,口张开朝上,口腔上颚发红,口腔粘膜充血、浮肿,口腔肌肉糜烂,用手轻压头部有血液从口腔流出,严重时下
颌骨断裂,口腔完全失去张闭能力,不能进食和呼吸。头部肌肉出血,严重的肝脏充血肿大,甚至溃疡,脾肾略肿大,有的还出现鳍条充血、蛀鳍或烂鳍症状。该病1982年在我国福建养鳗场首次发现,发病水温25~30℃,发病季节6~10月,7~8月为发病高峰期。该病流行不普遍,可一旦发病,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
①投喂新鲜饲料,保证饲料中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B6)和无机盐的添加量。
②一旦发病,将鳗鱼转入新池,原池用30毫升/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
③每25千克饲料添加大蒜素5—10克,每星期投喂2~3次,对预防该病有一定效果。
④发病池可施用聚维酮碘、大黄等药物。
鳗狂游症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鳗冠状病毒样病毒。发病初期体表无明显症状,病鳗逆水游或成曲线状快速游动,随后头部露出水面,间隔性窜游,食欲减退,几天内大量病鳗集中于排污口或池边死亡。病鳗头吻部、鳃部出现明显肿胀,下颌充血,体表粘液减少,肛门红肿,严重的头尾出现溃烂,肝脏肿胀,肠道暗红。死鳗身体僵硬,头上扬,口张开。该病是欧洲鳗鲡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水温24~30~C,流仃于夏秋高温季节,养殖各阶段均可发生,传染性强,常造成毁灭性死亡。可根据鳗群体症状及病情发展情况加以诊断,如死鳗身体僵硬、头上扬开口等。
【防治方法】
①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尽量使用“冷”性水源,加强水质管理,定期对池水消毒。
②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C及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
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病鱼出现缺氧症状,身体失去平衡,应急反应减低,体表变黑、出血,鳃苍白,解剖发现脾肾脏肿大,肝脏上有出血点呈土灰色,脾肾是该病毒的主要感染器官,被感染器官细胞异常肿大和组织坏死。心脏、鳃、消化道和脑也有不同程度病变。水体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该病于1995年首次在我国广东珠江三角洲养殖的鳜鱼中暴发,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可造成严重损失,发病水温25~34~C,最适水温28~30℃。可通过组织病理观察、PCR和核酸原位杂交等方法进行检测。
【防治方法】
①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加强检疫消毒,流行季节应采取隔离或封闭方法,减少病原传播。
②可试用药性温和的中西药物,如大黄、黄连、黄芩、聚维酮碘等。
斑点叉尾鲴病毒病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斑点叉尾鮰病毒(CCV)。患病斑点叉尾鮰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有的肛门突出,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解剖可见肌肉、肝、 肾、脾有出血区,脾脏肿大,肠灰白色无食物,腹腔有黄色譬挲红色液体。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或头朝上垂直悬浮水中,随后死亡。该病有高度接触传染性,急性型暴发,流行水温25℃以上,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当年鱼苗鱼种,需程3~7天,死亡率可高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该病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暴发流行,我国对斑点叉尾鮰的引进养殖后,也应预防该病的暴发流行。
【防治方法】
①参见草鱼出血病的防治。
②发病季节将水温降低到20℃以下,可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③可试用黄柏、板蓝根等抗病毒中草药。
高首鲟虹彩病毒病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高首鲟虹彩病毒(WSIV。患病高首鲟身体瘦弱,停食,病毒主要感染鱼的外表皮、口腔中的粘膜和嗅觉器官的上皮细胞,受感染的细胞肿大变圆、变
性和坏死,但不引起全身性感染。该病1988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主要危害高首鲟和俄罗斯白鲟,特别是高首鲟的幼苗,常导致外部继发性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死亡率高达95%。可通过组织病理上的嗜中性或嗜碱性上皮细胞异常肿大及超微结构观测来检测。 【防治方法】目前尚未深入研究。
烂鳃病(乌头瘟)
【本病特点】病原体为柱状曲桡杆菌。病鱼鱼体发黑,特别是头部,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鳃盖内表面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位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丝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末端糜烂,严重的软骨外露,并常粘附淤泥。本病常年可见,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从鱼种到亲鱼都可受害,鲤鱼、鲫鱼、鲢鱼、鳙鱼也可被感染;水温15~C以上开始发生,15~30%间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季节4~10月,7~9月最严重,常与肠炎、赤皮病并发,死亡率高。感染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引起,特别是鳃受损(被寄生、机械损伤)后更易被感染,带菌鱼和破菌污染的水源及塘泥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鱼种下塘前用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浸浴10—30分钟,或2%~4%的食盐水浸浴5一10分钟。
②发病季节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使pH值保持在8在右(水深l米每亩用10—20千克)。
③发病池塘用含氯消毒剂或季铵盐类消毒剂遍洒消毒。
④全池遍洒五倍子(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成2~4毫克/升。
⑤每100千克鱼用穿心莲0.5千克(水煮2小时)拌饲料投喂,连喂3~5天。
⑥在遍洒外用药的同时,每100千克鱼每天用磺胺-2,6-二甲氧嘧啶10—20克拌饵投喂,第1天药量加倍。
⑦红霉素粉0.05~0.3毫克/升全池泼洒。
赤皮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荧光假单胞菌。病鱼体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部分或全部鳍条基部充血,鳍的末端腐烂,常烂去一段,有的出现蛀鳍;体表病灶常继发水霉感染,鱼的上下颚和鳃盖部分充血,出现块状红斑;有的鳃盖出现“开天窗”,有的鱼肠道亦充血发炎。该病又称赤皮瘟或擦皮瘟,是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鲤鱼、鲫鱼、团头鲂也可感染,全国各养鱼区四季都有流行,以江浙一带最为严重,常与肠炎、烂鳃病并发;传染源是被病原菌污染的水体、工具及带菌鱼。体表被寄生虫寄生受损也常导致感染。镜检菌体并鉴定可确诊该病。
【防治方法】
①预防和治疗同烂鳃病。
②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仔细操作,不要伤及鱼体。
③每10()千克鱼每天用磺胺甲基异噁唑10克或含0.1%
的氟哌酸投喂药饵,连用5~6天。
④每50千克鱼用金樱子嫩根(焙干)150克,金银花j00克,青木香l00克,天葵子50克,碾粉或煎水去渣拌饵投喂,每3天为1个疗程,该法对草鱼赤皮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烂尾病
【本病特点】是草鱼鱼种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如温和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点状气单胞菌、柱状曲桡杆菌等。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严重时鱼体失去平衡,头部朝下,鱼体与水面垂直;尾部鳞片脱落,发炎,有时继发水霉感染;有的鳍条充血,鳍条末端蛀蚀,鳍间组织破坏,鳍条散开;严重时尾柄肌肉溃烂,甚至尾部烂掉。该病为多发病,只要鱼的尾部受到损伤,鱼体抵抗力下降.水质污浊、水中细菌较多时,就易暴发流行。
【防治方法】同赤皮病。
头白嘴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不明,有的称是一种粘球菌。病鱼从吻端到眼球一段的皮肤色素消退变为乳白色,唇似肿胀,张闭失灵,造成呼吸困难,口周围皮肤糜烂,微有絮状物粘附其上;池边观察水面游动的病鱼,可见“白头白嘴”症状,病鱼取出水面,该症状不明显;个别病鱼颅顶充血,出现“红头自嘴”症状;病鱼反应迟钝,漂游下风近岸水面,不久死亡。该病是淡水养殖中夏花培育池中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青龟、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鱼苗和夏花鱼种都可发病,尤其是夏花鱼种,一般鱼苗养殖20灭后,如不及时分塘.就易发生该病,发病快,来势猛,死亡率高。该病流行于夏季,5月下旬开始,6月为发病高峰,7月下旬以后少见,我国长江、西江流域常见,以华中、华南地区最为流行。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但应与车轮虫大量寄生时的“白头门嘴”症状相区别,确诊需镜检患处粘液,可见大量滑行的杆菌。
【防治方法】
①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和治疗。
②鱼苗的放养密度要合理,并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饵料充足并及时分塘。
③取新鲜乌蔹莓捣烂,加硼砂全池泼洒,使池水乌蔹莓浓度为5~7毫克/升,硼砂浓度为1.2~1.5毫克/升,连续使用3~5天;或每100千克鱼种用乌蔹莓干粉0.5千克,拌饵投喂,连用3~5天。
肠炎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病鱼离群独游,鱼体发黑,食欲减退、停食。发病早期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无食物或仅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后期全肠呈红色,后肠充血最为明显,肠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粘液,肛门红肿。2龄以上的大鱼,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积水,腹壁有红斑,整个肠壁因瘀血呈紫红色,肠内粘液多,用手轻压腹部,有脓状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该病是危害草鱼、青鱼的严重疾病之一,鲤鱼也有少量发生,从鱼种到亲鱼都可受害,一般死亡率50%左右,高的可达90%以上,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为25~30℃,流行季节4~9月,全国主要养鱼区均有发生,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取病鱼肝、脾、肾心血接种R-s培养基,如长出黄色菌落,则可确诊为细菌性肠炎。
【防治方法】
①投喂新鲜饵料,流行季节常用含氯消毒剂对池水消毒。
②用磺胺嘧啶类药物制成药饵投喂,每100千克鱼种用5~10克,连用6天。
③每50千克鱼用黄连100克,黄柏200克,苦木150克,金银花120克,山楂90克,石菖蒲60克,鸡内金40克,甘草15克,共同研细成粉末,将10千克青草淋湿,切成1.6厘米长,用木棒或竹竿将青草挡在鱼塘一角,将上述药粉趁无风时,撒在青草上面,让鱼连草带药服食,隔天1次.连服3次即愈。还可选用大蒜、地锦草、铁苋菜、辣蓼、穿心莲、地榆等中草药。
打印病(腐皮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病鱼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尤以在肛门两侧常见,极少数在鱼体前部,亲鱼病灶无固定部位。患病处先出现圆形、椭圆形红斑,似在鱼体表加盖红色印章,故称“打印病”。随着病情发展,病灶中间鳞片脱落,坏死的表皮腐烂,露出白色真皮,病灶直径逐渐扩大和深度加深,形成溃疡,严重的甚至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终衰竭而死。该病主要危害鲢鱼和鳙鱼,从鱼种到亲鱼均可受害,特别是亲鱼更易被感染,严重的发病率可达80%以上,病程较长,虽不引起大批死亡,但严重影响鱼的生长、商品价值和亲鱼的性腺发育和产卵,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全国各地都有流行,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常见。该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当鱼体受伤时易感染发病。根据症状可作初诊.确诊须作细菌培养或用荧光抗体法诊断。
【防治方法】
①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
②亲鱼患病时可用l%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病灶,再涂抹金霉素或四环素软膏,严重的每千克鱼肌肉或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20毫克或金霉素5毫克。
③每亩水面用2~2。5千克苦参熬汁,或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1~4克全池泼洒。
细菌性败血症
【本病特点】又称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败血症、溶血性腹水病、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出血性疾病等。据报道。病原菌可能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菌等。该病症状表现多样化。疾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基和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肠道内尚有少量食物;随着病情发展,充血现象加剧.体表严重充血和内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积有腹水,鳃、肝、肾脏颜色变淡,呈花斑状,肝、肾、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多粘液,病鱼严重贫血。该病在我国是危害鱼的种类最多、流行区域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季节4~11月,水温9~36℃,南方各省区可提早到2月底发病。该病主要危害鲫鱼、团头鲂、鲮鱼、鲢鱼、鳙鱼、鲤鱼、草鱼等各龄鱼,发病率60%一100%,死亡率20%~95%,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保持在25℃以上的养殖区更为严重。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池,改落生态环境。
②流行季节定期对池水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并杀灭鱼体外寄生虫。
③发病鱼池制备药饵投喂,每千克鱼每天用氟哌酸10~20毫克,或}霉素50毫克,连用3~5天。
竖鳞病(松球病、鳞立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水型点状假单胞菌。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致使鳞片竖立,手指轻压鳞片,渗出液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随之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发炎,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病鱼眼球突出,鳃盖内表皮亢血,腹部膨胀,腹腔常积有大量腹水;痫鱼鳃、肝、脾、肾颜包变淡、贫血,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呼吸困难,继而腹部向, 2~3天后死亡。该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金鱼、草鱼、鲢鱼等,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养鱼区常有发生,在鲤鱼产卵期和越冬期危害严重,一般以4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上要流行季节,从较大的鱼种到亲鱼均可受害,死亡率达50%以上。该病原菌是条件致病菌,发病与鱼体受伤、池水污浊及鱼体抗病力降低有关。根据症状和镜检鳞囊内渗出液,可见大量短杆菌,即可诊断。
【防治方法】
①养殖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定期泼洒含氯消毒剂。
②亲鱼患病,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索15~20毫克/千克。
③用2%~3%食盐水浸浴痫鱼5~1O分钟,或用浸泡后的苦参水浸浴20~30分钟,连续4~5天。
④每100千克鱼每天用磺胺二:甲基嘧啶(SDM)10~20克或土霉素2.5~5克投喂药饵,连喂4~7天。
⑤20升水中,加捣烂的大蒜100克,浸浴病鱼10分钟,每天1次,连用2—3天。
⑥每亩用5千克艾蒿根捣烂加生石灰1.5千克全池泼洒。
鲤白云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恶臭假单胞菌。病鱼初期体表有点状白色粘液物附1,并逐渐蔓延扩大,严重时全身好像布满一片白云,头部、背部及尾鳍处粘液更为稠密,后期鳞片基部充血、脱落;体内肝、肾脏充血。病鱼靠近网箱边游动缓慢、停食。不久死亡。流行于水温6~18℃,稍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鱼和流水越冬池中易发生,鱼体受伤后更易暴发,常与竖鳞病、水霉病并发,死亡率高达60%以上,水温20℃以上时该病不治而愈。同网箱的草鱼、鲢鱼、鳙鱼、鲫鱼不感染此病。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初诊,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确诊。
【防治方法】
①选择健壮、无伤的鱼种进箱养殖,进箱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药浴。
②加强管理,尽量缩短越冬停食期。
③发病时,在网箱内遍洒福尔马林或新洁尔灭,同时用磺胺类药物拌药饵投喂。
疥疮病
【本病特点】鲤科鱼类病原菌为疥疮型点状气单胞菌。国外报道鲑科鱼类由杀鲑气单胞菌引起。病鱼背部一处或数处形成隆起,隆起处的鳞片覆盖完好,该处的皮肤和组织充血发红,肌肉溶解,呈混浊灰黄色凝乳状,并逐渐形成脓疮,疮内充满含血的脓汁和大量细菌;鳍条基部常常充血,轻度或严重“蛀鳍”;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充血发炎。鲤科鱼类疥疮病主要危害青色、草鱼、鲤鱼、团头鲂,鲢鱼、鳙鱼也偶有发生。我国主要养鱼区都有发现,但以江浙一带最为严重。该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当环境条件恶化7支鱼体受伤时更易发病 根据症状、病理变化硬流行病情况.可作出诊断,但应与有些孢子虫寄生肌肉中引起的体表隆起相区别,镜检病灶,可见大量杆菌。
【防治方法】同赤皮病的防治。
罗非鱼溃疡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发病初期体表病灶部位鳞片竖起,并逐渐脱落,病灶溃烂成血红的斑块状凹陷,肌肉外露,严重时可烂及骨骼。病灶无特定部位,可出现在头部、鳃盖、鳍条、躯干等,多时可达数十个。解剖可见肝由肉红色变为褐色,胆囊肿大l倍,呈墨绿色。该病另一症状为肠炎型,表现为肛门及肛门附近的皮肤发红,肠亦发红,症状较轻。此病主要危害工厂化养殖和越冬加温养殖的罗非鱼,鱼种、成鱼、亲鱼均可发病。当养殖密度大、水质差、温差大、鱼体抵抗力低时易发病,严重时感染率可达50%,以上,从越冬开始到次年4~5月均可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罗非鱼进越冬池前用3%一4%食盐水浸浴5~1O分钟。
②越冬期,定期泼洒生石灰,使池水保持弱碱性,发病时全池遍洒含氯消毒剂消毒。
③发病早期,将病鱼移入水质清新、水温稳定的池中投喂优质饵料,病鱼会逐渐II愈。
④以氟哌酸拌饵投喂,每100千克鱼第1天用2克,随后减半,连喂5~7天。
⑤病情严重的亲鱼背部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20毫克/千克。
鳗赤鳍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病鳗躯干和头部的腹侧皮肤、臀鳍、胸鳍常充血发红,严重的可见出血斑、肛门红肿。病鱼初期食欲不振或不进食,随后离群慢游或靠池壁静止不动.有的头部向上,无力“竖游”,多数几天内死亡。解剖可见腹腔常有点状出血,肝脏由于严重瘀血呈暗红色,有时可见出血斑,肾脏肿大,肾小球和肾小管明显病变,肠壁局部或全肠充血,失去弹性。肠内无食物,有黄色或乳白色带血的粘液。肠道睨屑性卡他炎症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体表严重出血时,鳃、肝、肾、脾的颜色变淡,病题严重贫血。该病是各种规格鳗鱼的一种常见病,主要由肠道感染,带菌鳗鲡是主要传染源,在春季水温上升期、秋季水温下降期以及天气不稳定的梅雨季节易发生流行,严重的常引起败血症,造成大量死亡。诊断须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快速诊0可用荧光抗体法。
【防治方法】
①全池遍洒含氯消毒剂消毒。
②每l00千克鱼每天用磺胺一2,6一二二甲氧嘧啶或磺胺甲基异噁唑15~20克拌饵,分2次投喂,连喂7~10天;或用土霉素、四环索1。5—2.0克拌饵投喂,连喂5~7天。
鳗红点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鳗败血假单胞菌。病鳗体表各处点状出血,以下颌、鳃盖、胸鳍基部、躯干腹部最为严重,出现上述症状1~2天后后外亡。由病原菌入侵皮肤后在表皮基底膜和真皮层大量繁殖,引起毛细血管充血,导致渗出性出血和破裂性斑块状出血,血液和粘液一起在体表形成红色浆糊样,又称“血糊病”。解剖病鳗,腹膜呈点状出血,肝肿大,瘀血严重,呈网状或斑块状暗红色;肾脏肿大软化.可见瘀血或出m引起的暗红色斑纹;脾脏肿大,呈暗红色,也有的表现为贫血、萎缩;肠壁充血。该病主要危害日本鳗。欧洲鳗不易感染,流行于日本、英国及我国台湾等地,存日本是危害严重的一种鱼病,发生于含盐分鳗池,流行时间为2~6月和10一11月,其中4~5月是流行高峰。流行水温12~25%,超过25~12时很少发病。带菌鳗鲡及被菌污染的成淡水是主要的传染源。根据病鳗体表各处点状出血及用手摸患处有带血的粘液可初诊,早期需做病原菌分离鉴定才能确诊。
【防治方法】
①将水温控制在26~27℃,保持1星期,可以防止病菌繁殖.减少鳗鲡死亡。
②充分换注淡水,降低池水盐度,用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
③每100千克鱼用土霉素1.5~2.0克或磺铵甲基异噁唑15~20克拌饵投喂,连喂5天。鳗爱德华氏病(肝肾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福建爱德华氏菌。也有的报道指出,该病由迟钝爱德华氏菌引起。该病症状分为肝脏型和肾脏型两种,少见同时侵染肝、肾的。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躯干腹侧和臀鳍由于充血、出血而发红,严重时鳃贫血。肾脏型病鳗肛门严重充血发红,以肛门为中心,躯干部胀成丘状,甚至附近皮肤充血、出血,随之出现软化变色区。肝脏型病鳗初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前腹部肿胀显著,严重的腹壁溃烂穿孔,甚至可见糜烂的盱脏,有的出现腹部皮肤出血症状,解剖可见病鱼的肾脏、肝脏肿大软化,形成许多脓疡病灶,有的合并成大病灶,流出脓汁后形成大的洞穴。本病在日本及我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各省养鳗场都有流行,主要危害日本鳗和欧洲鳗,各阶段都可被感染,但以白仔、黑仔和养成阶段常见,可引起大量死亡。晚春到秋季均可发生,尤以夏季高水温(30℃左右)时为流行盛期。该病菌仅侵染鱼的肝脏或肾脏,在其上形成很多脓疡病灶,以此可作初步诊断,确诊须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
【防治方法】
① 预防同细菌性烂鳃病。
② ②治疗以外消内服并重,用O.5%~0.7%食盐水或噁喹酸3毫克/升浸浴病鳗24~48小时。
③每千克鳗用士霉素100毫克、新诺明100~200毫克或氟哌酸70毫克(或其他喹诺酮类)拌饵料投喂,连用3~5天。
病霉病(水霉病)
【本病特点】常见的病原菌为水霉科的水霉和棉霉两属的10余种。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当肉眼可见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似灰白色棉花状,俗称“生毛或“白毛病”。霉菌分泌的大量蛋白质分解酶分解鱼的组织,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该病,菌丝侵入卵膜内,并向外丛生大量外菌丝,称为“卵丝病”,被寄生的卵,外菌丝呈放射状,又称“太阳仔”。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四季都可出现此病,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且对寄主鱼无选择性,从卵到各龄鱼都可被感染,患病原因是由于扦捕、运输时造成鱼体鳞片脱落受伤,致使霉菌侵入伤口而感染。鱼卵孵化季节水温(18℃左右)最适于水霉菌的生长繁殖,常造成大批鱼卵被寄生而死亡。
【防治方法】
①鱼池和孵化设施彻底消毒。
②操作时尽量勿使鱼体受伤,越冬鱼种池密度不宜过高。
③发病时全池泼洒食盐和小苏打合剂(1:1),使池水浓
度成8毫克/升。
④用3%~4%的食盐水浸浴病鱼5分钟或0.5%~0.6%食盐水浸浴1小时。
⑤亲鱼繁殖时,受伤后用磺胺软膏或10%高锰酸钾溶液涂抹伤处,严重的注射链霉素5万~10万单位/千克。
⑥鱼卵采用淋水孵化,可减少水霉病发生。
⑦鳗鱼池用亚甲基蓝泼洒,使池水浓度成2~3毫克/
升。
⑧水深1米每亩水面用5千克菖蒲、0.5~1干克食盐和
15~20千克人尿全池泼洒。
鳃霉病
【本病特点】由水霉目鳃霉属一些种类寄生引起。我国鱼类上寄生的鳃霉从菌丝的形态和奇生的情况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寄生于草鱼鳃上的血鳃霉,菌丝体比较粗直而少而弯曲,菌丝直径20~25微米;另一类为寄生在青鱼、鲢鱼、鳙鱼、鲮鱼、黄颡鱼鳃上的穿移鳃霉,菌丝常弯曲成网状,分枝特别多,菌丝直径6.6~21.6微米。被鳃霉寄生的病鱼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粘液增多,菌丝穿透鱼鳃的【llL管和软骨,破坏组织,阻塞微血管,使鳃瓣失去正常的鲜红色,呈粉红色或苍白色,并常出现点状充血或失血现象,严重时病鱼高度贫血。此病在高温季节(5~7月)流行.危害我国多种淡水养殖鱼类,以鱼苗阶段为甚,在广东、广西最为流行,长江中下游发生也较严重。鲮鱼苗对该霉菌最为敏感,发病率达70%~80%,死亡率高达90%以上当水质恶化、水中有机质多时,容易暴发此病,几天内可引起鱼大批死亡。用显做镜检查鳃,可发现大量鳃霉寄生时可确诊。
【防治方法】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
①以预防为主,彻底清塘,发病季节定期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类或季铵盐类消毒剂。
②经常向池中注入新水,改善鱼池水质,可减少此病发生。
③全池泼洒硫酸铜或硫酸钢与硫酸亚铁合剂(5:2)0.7毫克/升,有一定防治效果。
卵甲藻病(卵鞭虫病、打粉病)
【本病特点】痫原体嗜酸卵甲藻。发病初期,被寄生的病鱼在池中拥挤成团,或在水面形成多个环游小圈,体表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并逐步蔓延扩大举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和鳃上,随着病情发展.体表白点扩展阵接一一片,鱼体像包裹一层白粉,病鱼行动缓慢.呆浮水面。“粉块”脱落后.皮肤发炎溃烂,常继发水霉病,不久成批死亡。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龟、鲢鱼、鳙鱼的鱼种,以夏花和刚入越冬池的鱼种最易感染,流行于江西、广东、福建等省的酸性土壤地区,池水pH值5~6.5、水温22~32℃、水深0.8米以下、放养密度大又缺氧的池塘最易暴发此病。根据症状可初诊,镜检鱼体上粉状物.发现卵甲藻可确诊。
【防治方法】
①发过病的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消毒。
②流行季节定期遍洒生石灰,调节pH值为8左右,或将病鱼转到水质为微碱性的鱼池内饲养。
③注意本病不能用硫酸铜治疗,否则会加重病情。一、原生动物病
隐鞭虫病
【本病特点】我国危害较大的有鳃隐鞭虫和颤动隐鞭虫。隐鞭虫寄主广泛,没有严格选择性,被寄生的病鱼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病情严重时,游动缓慢,进食减少,直至停食,鱼体发黑消瘦,鳃或皮肤上有大量粘液,不久死亡。鳃隐鞭虫主要寄生在家鱼的鳃、皮肤和鼻腔,大量寄生时,鳃表皮细胞被破坏,鳃小管发炎,刺激鳃组织分泌大量粘液,使寄主呼吸困难,窒息而死。该病主要危害夏花草鱼,流行于5~10月,以7~9月为甚,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颤动隐鞭虫主要寄生在家鱼的皮肤和鳃上,影响鱼的生长和发育,日渐消瘦死亡。主要危害3厘米以下的鱼种,特别是鲮鱼和鲤鱼的鱼苗,大量寄生时也可引起大批死亡。国外有因血液中隐鞭虫大量寄生引起鱼类死亡的报道。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②鱼种放养前,用8毫克/升硫酸铜溶液浸浴15~30分钟(注意不同鱼对硫酸铜的耐药性有差异)。
③流行季节在食场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挂袋预防,发病时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成0.7毫克/升。
④用2%食盐水或O.05%福尔马林溶液浸浴病鱼15分钟以上。
⑤全池泼洒龙胆紫.使池水浓度成0.3毫克/升。
⑥水深1米,每500平方米用苦楝树叶15千克浸泡,7~10天换1次,连用3~4次。
鱼波豆虫病(口丝虫病)
【本病特点】由飘游鱼波豆虫寄生于鱼皮肤和鳃上引起。被大量寄生的鱼体产生过多的粘液,形成灰白色或淡蓝色粘液层。还可见一些暗淡小斑点,病鱼食欲减退,游动迟缓.鳍条折叠,呼吸困难,寄生区充血、出血,鱼体消瘦贫血。病鱼皮肤和鳃细胞由于寄生引起坏死,常可导致真菌和细菌的继发性侵染。发病后2~3天内出现大批死亡。2龄以上鲤鱼患病严重时,可引起鳞囊内积水.出现“竖鳞”症状。该病全国都有流行,危害各种淡水鱼,当养殖密度过大、饵料不足、鱼体消瘦时更易引起鱼苗、鱼种的大量死亡。该寄生虫适宜的繁殖温度为12~20~℃,流行于冬末和春季。镜检可见虫体聚集在鳃丝边缘原地打转,一段时间后作曲折游动前进。即可诊断。
【防治方法】同鳃隐鞭虫病。
锥体虫病
【本病特点】由锥体虫寄生于鱼类血液中引起。虫体后部长出的一根鞭毛沿身体形成波动膜,至前端游离为前鞭毛。通过寄生于鱼体体表或鳃上的水蛭传播。少量寄生时对鱼体影响不大,严重感染时,可使鱼体虚弱,消瘦,出现贫血,但不会引起大批死亡。锥体虫病流行甚广,无论是饲养鱼类或是野生鱼类均有寄生,全国各地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夏、秋两季较普遍。镜检鳃动脉血液可发现虫体。
【防治方法】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彻底清塘,杀灭水蛭进行预防。
六鞭毛虫病
【本病特点】我国常见的有中华六鞭毛虫和鲴六鞭毛虫。可在肠内形成胞囊,寄主吞食胞囊而感染。中华六鞭毛虫寄生于鲤鱼、鲫鱼、草鱼、青鱼、鲂鱼、鲢鱼、鳙鱼等鱼的肠、胆囊、膀胱内,鲴六鞭毛虫寄生在银鲴、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的肠、胆囊、膀胱内。这些鞭毛虫在肝、肾、心脏、血液中也可找到。被寄生的病鱼失去食欲,消瘦,行动迟缓,可引起死亡。全国各养鱼区都有发现,以草鱼为常见。四季都可找到,但以春夏、夏秋之际为普遍。
【防治方法】目前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内变形虫病
【本病特点】国内常见的为鲩内变形虫,寄生于2龄以上草鱼的直肠肠粘膜(也有发现10厘米左右的草鱼被寄生)。虫体聚集在距肛门6—10厘米的直肠附近,分泌溶解酶溶解组织和靠伪足的机械运动穿入肠粘膜组织。严重时后肠出现卡他性肠炎和溃疡,流出乳黄色粘液,与细菌性肠炎相似.但无细菌性肠炎的其他症状。并常与六鞭毛虫、肠袋虫同时存在,或与细菌性肠炎形成并发症。该病在长江中下游和西江流域养鱼区都有发现,但广东、广西较为流行。流行季节6~9月,常与细菌性肠炎一起暴发流行病。诊断时可剖开鱼腹,观察鱼肠病变情况,如发现病鱼后肠形成溃疡,肠粘膜组织遭到破坏,充血发炎,但肛门不红肿,即可疗诊。取后肠粘液,在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鲩内变形虫。
【防治方法】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虫病(球虫病)
【本病特点】我国淡水鱼体内寄生的***虫有30余种,常见的有青鱼***虫、鲤鱼***虫等。青鱼***虫寄生在青鱼的肠粘膜或胆管的上皮细胞内,少量感染时,症状不明 显,严重寄生时,病鱼鳃瓣苍白,腹部膨大,肠道前段肠壁 上有许多白色小结节,肠管的粗度是正常的2~3倍,白色结节是卵囊聚集而成的,严重时肠壁溃烂穿孔,鱼体发黑, 失去食欲,游动缓慢。青鱼***虫病主要流行于江浙一 带。对1、2龄青鱼可造成严重损失,其繁殖水温24~30%.4~ 7月是流行季节。其他淡水鱼也可感染***虫,但少有暴发流行,危害较小。
【防治方法】
①池塘进行轮养有预防作用。
②每100千克鱼用100克硫黄粉或碘2.4克(或市售2%碘酊120毫升)制成颗粒药饵投喂,连用4天,有一定治疗作用。
③用硫黄粉拌豆饼喂鱼,每50千克鱼用药50克或按干豆粉0.5千克加药20克,每天1次,连喂4天。
粘孢子虫病
【本病特点】为鱼类最常见的一大类寄生虫,我国报道有100余种:
(1)碘泡虫病 由碘泡虫属一些种类寄生引起,我国已发现260余种。我国危害较大的种类有:①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鲢鱼脑颅腔内.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内形成大小不一的白色胞囊,严重感染时,病鱼极度虚弱,尾巴上翘,在水中狂游乱窜,又称“疯狂病”,最后完全失去感觉衰竭而死。全国各地都有流行,以江浙发生严重,秋季发病,对2龄鲢鱼危害严重,可引起大批死亡.②饼形碘泡虫:寄生于草鱼鱼种肠道内,形成许多白色小胞囊,数量多时,严重破坏肠道的消化和唆收功能,可造成大批鱼苗死亡。病鱼消瘦发黑,腹部略嘭大,鳃呈淡红色,肠内无食,有的鱼体弯曲。全国都有发现,以福建、广东、广西发生严重,主要危害5厘米以下草鱼鱼种,死亡率可达90%以上。
③鲫碘泡虫:寄生于鲫鱼背部肌肉内,引起瘤状突起。严重时组织和肌肉溃烂,上海、江苏、浙江一带较为常见.8—9月是主要流行季节,一般不引起大批死亡,但使鱼失去商品价值。
④野鲤碘泡虫:寄生于鲤鱼、鲫鱼、鲮鱼的皮肤或鳃上,形成可见的灰白色点状或瘤状胞囊,随着病情发展,胞囊越来越多,鱼体失去平衡,影响正常的游动和摄食,最后消瘦死亡,长江流域和广东、广西都有发现,主要危害1龄鱼种。
⑤异形碘泡虫:寄生于鲢鱼、鳙鱼鱼苗和鱼种的鳃丝或鳃小片之间,形成针头大小的白色胞囊,严重感染时鳃丝红肿,呈紫红色,牯液增多,鳃盖难以闭合,呼吸困难,鱼体消瘦,当水中溶氧低时易引起死亡。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区都有发生。
(2)四极虫病 孢子有4个极囊,紧位于前端,腔寄生或组织寄生,寄生我国淡水鱼类的有20余种。
鲢四极虫寄生于鲢鱼的胆囊和胆管内,影响对脂肪的吸收和消化,严重时引起病鱼消瘦,体色发黑.眼圈出现点状充血或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变为黄色,肝淡黄色或苍白色。胆囊极大,充满黄色或黄褐色胆汁,有的称“黄疸病”,呖内充满黄色粘状物,个别出现体腔积水。寄生虫大量消耗寄主养分,对越冬后的鲢鱼种,可造成严重死亡。流行于我国东北。
(3)单极虫病单极虫孢子一般较大,有1个极囊和1个嗜碘泡。我国已发现40余种。
鲮单极虫:寄生在鲤鱼和鲫鱼的皮肤上,形成白色或蜡黄色肉眼可见的胞囊,有的使鳞片竖起,严重时可引起死亡。起水的病鱼由于鱼体与网具的摩擦引起出血,体表状似大面积腐烂,失去商品价值。该病长江流域有发生,流行季节5~8月。我国发现引起危害的还有鲫单极虫、吉陶单极虫、鳅单极虫等。
(4)两极虫病 两极虫孢子纺锤形,极囊2个,位于相对两极,极丝细长,分布广泛,寄主种类多。我国常见的有鲤两极虫、多态两极虫、鳢两极虫等,主要寄生在肾、胆囊、膀胱等器官,危害多种鱼类,但极少引起死亡。
(5)粘体虫病 粘体虫属孢子壳面扁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前端极囊2个。我国发现的近60种,危害较大的有:
①变异粘体虫:寄生鲢鱼的各器官组织,主要在鲢鱼的腹腔内,严重时病鱼腹部明显膨大,鱼体变形,内脏间充满块状胞囊,肠、肝等粘连成团,内脏萎缩,腹腔积水,失去平衡,腹部朝上,鱼体发黑,体表少粘液,又称“水膨病”.流行于广东,可引起死亡。该寄生虫在东北可引起性腺疾病。
②中华粘体虫:主要寄生2龄以上鲤鱼的肠内外壁,形成许多乳白色芝麻状胞囊,又称“肠道白点病”,严重时影响鲤鱼的生长发育,全国都有发生。
③脑粘体虫:寄生在鱼的头骨和脊椎骨的软骨组织内,破坏听觉平衡器及交感神经,使鱼做旋转运动,尾部发黑,鱼极度消瘦而死,又称“黑尾病”、“晕眩瘸”。主要危害鲑科鱼类。我国也有报道。
球孢虫病
【本病特点】孢子球形,缝线较平直,壳上有条纹,极囊2个,无嗜碘泡。寄生我国淡水鱼类的有10余种。
鳃丝球孢虫:寄生在鳙鱼、鲤鱼、金鱼、草鱼、青鱼的鳃或体表,在金鱼体表形成像芝麻大小的白色点状胞囊,但寄生鳃丝上的不形成胞囊,呈弥散性分布,还可侵袭肝、肾等器官,电不形成胞囊。鳃丝受虫体陧袭,影响其呼吸功能,导致死亡。以南方各省区鱼苗鱼种饲养阶段发病较普遍。
【防治方法】粘孢子虫由于孢子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加之许多是体内组织寄生,防治该类寄生虫较为困难。
①用5毫克/升的磷酸氯喹浸浴,可杀灭粘孢子虫的营养体,预防鲢碘泡虫效果好。
②寄生肠道的粘孢子虫可口服盐酸环氯胍,每万尾鱼苗0.2~0.4克,治疗3~4厘米的鱼苗,每万尾1.5~2克,连用7天,或每千克鱼口服左旋咪唑4~8毫克或槟榔20~40克,连用20天。
③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浓度成1.5毫克/升,可治疗单极虫病。
④据报道.用丙硫眯唑、吡喹酮等组成的灭孢药物,有一定疗效。
⑤多次全池泼洒敌百虫晶体,使池水浓度为l毫克/升,发现病鱼及时深埋处理。
肤子虫病(单孢虫病)
【本病特点】常见的有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分别寄生在花鲈、青鱼、鲢鱼、鳙鱼和斑鳢的鳃上,野鲤肤孢虫寄生在鲤鱼、青鱼、草鱼的的体表、全国都有发现。但前两者危害不大,后者可引起鱼种的严重死亡,流行期4—6月。症状为寄生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不同形状胞囊,鲈肤孢虫为灰白色香肠形:广东肤孢虫为带形;野鲤肤孢虫为线形。严重时组织充血、发炎、糜烂。皮肤、鳍条、眼眶、鳃上布满胞囊,体表发黑,消瘦,甚至死亡。
【防活方法】日前无有效治疗方法,加强预防。
微孢子虫病
【本病特点】危害较大的种类有赫氏格留虫和鳗匹里虫,前者寄生于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乌鳢等鱼的肾、肠、鳃、皮肤、脂肪和生殖腺中.在寄生部位形成的白色胞囊,大小为2—3毫米,严重时可引起性腺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我国各地都有发生。后者寄生于鳗鲡的肌肉中,病鳗躯干部凹凸不平,严重感染时,病鱼消瘦、不摄食、游动缓慢以至死亡,尤其对幼鳗危害大,日本和我国都有流行。
【防治方法】同粘孢子虫病。
小瓜虫病(白点病)
【本病持点】是世界性流行广泛的纤毛虫鱼病,由肉眼可见、卵圆行的大型原生动物小瓜虫引起,寄生淡水鱼上的为小瓜子虫。当虫体大量寄生鱼皮肤和鳃组织时,鱼体表、鳍条、鳃上布满无数白色小点,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粘液,寄生处组织发炎坏死,蛀鳍;有时眼膜上也有小白点,造成瞎眼;寄生鳃上时,有出血现象,鳃呈暗红色。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异常,并将身体与固体物摩擦,最后呼吸困难死亡。该病全国均有流行,对寄主无选择性,尤以不流动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和观赏鱼为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小瓜虫繁殖适宜温度为15—25%,流行于春秋季节,借胞囊和幼虫传播,无需中间寄主。可寄生各年龄鱼类,但主要危害鱼种。镜检小白点,挑破其上白膜,可见虫体。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②全池泼洒石灰硫黄合剂3—5毫克/升加敌百虫0.3毫克/升,连泼5天。
③全池泼洒亚甲基蓝1~2毫克/升或福尔马林15—30毫克/升,连泼3次。
④冰醋酸与过氧化氢(1:3)稀释5 000~10 000倍,药浴30~60分钟。
⑤发病池每亩水深1米用辣椒粉210克、生姜干片100克,煎成25千克药水全池泼洒,连用2天。
⑥观赏鱼可用硝酸亚汞治疗,食用鱼禁用。
⑦不能用硫酸铜或食盐等治疗,因为这些药物不但不能灭小瓜虫,反而能引起小瓜虫形成胞囊进行大量繁殖,使鱼的病情更加恶化。
车轮虫病
【本病特点】由车轮虫属或小车轮虫属的一些种类寄生引起。寄生鱼体表或鳃瓣上,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寄主分泌大量粘液,鱼体_卜车轮虫较密集的鳍、头部、体表等部位出现一层白翳,在水中尤为明显。下塘10天左右的鱼苗被寄生时,鱼群沿塘边狂游,口腔充满粘液,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症状。鱼体消瘦发黑,呼吸困难,最后死亡。车轮虫有时在鼻孔、膀胱、输尿管等部位也有寄生。该病主要危害鱼苗、鱼种,严晕寄生时可引起大批死亡。我国各养鱼区四季都有发生,4~7月较为流行,适宜繁殖水温20—28℃,靠直接接触而传播。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饵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阴雨天气等均易暴发车轮虫病,经常用稻草或粪肥直接沤水饲养鱼苗、鱼种的池塘是车轮虫病发生的主要场所。
【防治方法】
①放养前用8毫克/升硫酸铜溶液浸浴30分钟,或l%~2%食盐水浸浴2~5分钟。
②发病时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O.7毫克/升全池泼洒。
③用70毫克/升的氯喹宁溶液长期浸浴病鱼。
④国外报道用1.5%~2.5%食盐水浸浴病鱼30~50分钟,重复2天,也有用200毫克/升醋酸浸浴30~50分钟,或250毫克/升福尔马林浸浴30分钟。
⑤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苦楝枝叶或枫杨树叶30千克煮水全池泼洒或将树叶浸泡池中。
⑥鱼塘放鱼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堆肥代替用稻草和粪肥沤水饲养鱼苗和鱼种,避免车轮虫的大量繁殖。
(十三)斜管虫病
【本病特点】我国主要危害的是鲤斜管虫。寄生多种淡水鱼的鳃、皮肤和鼻腔内,环境不良时可形成胞囊,靠直接接触或胞囊传播。当虫体大量侵袭鱼的皮肤和鳃时,表面组织受刺激而分泌大量粘液,使寄主体表形成黄白色或淡蓝色一层粘液层,同时组织被破坏,严重影响鱼的呼吸。病鱼漂游水面或作侧卧状,不久死亡。斜管虫离开鱼体后在水中自由状态下可维持生活1~2天,该寄生虫全国都有分布.尤以鱼苗鱼种阶段危害严重,能引起大批死亡,亲鱼被大量寄生时可影响正常生殖机能,甚至死亡.华中、华东地区3~5月,华南冬春两季是其流行季节。在珠江三角洲,该病是鳜鱼鱼种阶段严重疾病之一,可引起全池死亡。
【防治方法】
①鱼种用8毫克/升硫酸铜溶液浸浴30分钟,发病时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使池水浓度成0.7毫克/升。
②用3~6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病鱼l~2小时,或1%食盐水浸浴18小时。
③ 用20毫克/升的氯喹宁溶液浸浴18小时。
④用亚甲基蓝3毫克/升全池泼洒。
⑤用盐酸喹宁10毫克/升冲洗7小时,或吖啶黄10毫克/升冲浴2小时。
⑥水深l米每亩水面用苦楝枝叶30干克煮水全池泼洒或将树叶浸泡池中。
(十四)半眉虫病
【本病特点】我国常见的有巨口半眉虫和圆形半眉虫,前者奇生于各种淡水鱼体上,后者主要寄生在鲢鱼、鳙鱼鳃L,虫体纺锤形、卵形或圆形,半眉虫以胞囊形式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的上皮组织内,在病灶内虫体不断转动,摄取寄j三组织为营养,数量多时对组织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但没有暴发流行病的记录。繁殖适宜水温28~32℃。
【防治方法】以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成O.7毫克/升、
(十五)杯体虫痛
【本病特点】我国常见的有简形杯体虫、卵形杯体虫、变形杯体虫等,杯体虫寄生于各种淡水鱼的皮肤和鳃上,摄取水中微小生物为食,对寄主组织没有直接的破坏作用,但当大量丛生寄生时,可能对组织有压迫作用.妨碍寄主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种窒息死亡,患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全国各养鱼区四季都有发现,以夏、秋两季最流行。主要危海205厘米以下的鱼种。严重的可致鱼死亡,但大批死亡的不多见。
【防治方法】防治同车轮虫病。
毛管虫病
【本病特点】我国常见的有中华毛管虫、湖北毛管虫等。毛管虫分布厂‘泛,寄生于多种淡水鱼的鳃和皮肤上,当大量虫体贴在鳃小片上时可破坏鳃上皮细胞。妨碍寄主的呼吸。病鱼呼吸困难,身体消瘦.漂游水面,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我国各主要养鱼区都有流行,流行时问6~10月,主要危害夏花鱼种和越冬鱼种。
【防治方法】同隐鞭毛虫病的防治方法。
肠袋虫病
【本病特点】常见的鲩肠袋虫主要寄生在各龄草鱼的后肠,以2龄以上草鱼普遍,中肠后端也有少量发现,而前肠没有,聚居在肠粘膜间隙里,对组织没有明显破坏,以寄主食物残渣为营养,单纯寄生危害不大。但当寄主感染细菌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炎时,该寄生虫的大量寄生可促使病情加重 鲩肠袋虫病全国养鱼区都有发观,四季都可发生,以夏秋普遍,通过寄主吞食胞囊感染.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目前未研究。二、单殖吸虫病
(一)指环虫病
【本病特点】由多种指环虫寄生引起,我国记录的有200余种,该类寄生虫对寄主有强烈的选择作用。主要寄生在鲤科鱼类的鳃上,虫体扁平,以后端固着盘固着在鱼的鳃上。我国常见的有:页形指环虫,寄生于草鱼鳃、皮肤和鳍上:鳙指环虫,寄生于鳙鱼鳃上;小鞘指环虫,寄生于鲢鱼鳃上;坏鳃指环虫,寄生于鲤鱼、鲫鱼和金鱼的鳃丝上。指环虫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鳃组织损伤,严重时鳃小片坏死,鳃丝粘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丝显著肿胀(鳙鱼更为明显),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消瘦,眼球凹陷,体表无光泽及严重贫血。该病为常见多发病,全国各养鱼区都有发生,主要靠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20~25℃,大量寄生可使苗种大批死亡,主要危害鲢鱼、鳙鱼和草鱼。镜检鳃丝,每片鳃丝有50个以上虫体,或低倍镜下每视野有5—10个虫体时可确定为指环虫病。
【防治方法】
①放养前鱼种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5~30分钟,或l0毫克/升溶液浸浴30~60分钟。
②水温20~30℃时,全池泼洒90%敌百虫晶体,使池水浓发成O.3~O.5毫克/升。
③全池泼洒敌百虫面碱合剂(90%敌百虫晶体:面碱为1:0.6),使池水浓度成0.16~O.24毫克/升
④每50升水用1克盐酸喹宁浸浴。
三代虫病
【本病特点】我国常见的有:鲢三代虫,寄生于鲢鱼、鳙鱼的皮肤、鳍和鳃上;鲩三代虫:寄生于草鱼皮肤和鳃上;秀丽三代虫:寄生于鲤鱼、鲫鱼和金鱼的体表和鳃上。一代虫大量寄生时,病鱼皮肤有一层灰白色粘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瘦弱,呼吸困难。放大镜观察盛有清水培养皿中的病鱼,可见虫体在鱼的体表作蛭状运动, 低倍镜下每个视野有5~10个虫体时可引起死亡。该寄生虫分布很广,以湖北、广东两省最为严重,流行于春季和初夏.繁殖适宜水温20℃左右,主要危害苗种。
【防治方法】同指环虫
双身虫病
【本病特点】由_双身虫寄生于鳃上引起。寄生于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鲮鱼以及鳅科鱼类等鳃上。病鱼腮上粘液增多,污物附着,影响呼吸。
【防治方法】同指环虫
鳜鱼锚首吸虫病
【本病特点】由河鲈锚首吸虫寄生鳜鱼引起。病鱼体色发黑,腮部发白、肿胀、多粘液.食欲减退。主要危害鳜鱼鱼苗,危害严重,在珠江三角洲颇为流行。
【防治方法】由于鳜鱼对敌百虫敏感,难以敌百虫杀灭病原。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双穴吸虫病(白内障病、复口吸虫病、瞎眼病、掉眼病)
【本病特点】由双穴吸虫(复口吸虫)寄生引起,成虫寄生于鸥鸟肠中,第一中间奇主为锥实螺,以尾蚴侵染鱼类,在鱼眼内发育成后囊蚴,鸥鸟吞食病鱼后,后囊蚴在鸟体内发育为成虫。在我国,危害较大的有湖北双穴吸虫、倪氏双穴吸虫和匙形双穴吸虫等。急性感染时。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动、挣扎,继而游动缓慢,有时头朝下、尾向上失去平衡,或病鱼上下往返、平卧水面急速游动。病鱼除运动失凋外,最显著的病变是头部充血,湖北尾蚴引起脑室及眼眶呈鲜红色,倪氏尾蚴引起脑室中央部位充血和鱼体弯曲。病鱼从出现运动失调到死亡仅十几分钟,如产生弯体,一般要在数天后死亡。慢性感染时,上述症状不明显,病原体可在眼睛内积累很多.引起水晶体浑浊发白,呈“白内障”症状,有的出现水晶体脱落、瞎眼等,病鱼生长缓慢。该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世界性鱼病.我国各养鱼区都有发生,以鸥鸟和锥实螺较多的华中地区较为流行,危害多种淡水鱼,尤以鲢鱼、鳙龟、团头鲂的苗种受害严重,急性感染时可引起苗种大批死亡,流行于5~8月的春夏季,慢性感染引起的“白内障”症状全年都有。根据眼睛发白可作初步诊断,镜检水晶体表面一层,如发观大量吸虫,则可诊断。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扑杀中间寄主锥实螺和终未寄主鸥鸟,切断吸虫生活史。
②硫酸铜全池泼洒,使全池浓度成0.7毫克/升,隔天再泼1次。
③二氯化铜或醋酸铜全池泼洒,使全池浓度成0.7毫克/升,杀灭中间寄主。
④每千克鱼内服疏双二氯酚20~30克或或二丁基氧化锡025可,连用3~5天。
血居吸虫病
【本病持点】我国危害较大的的有龙江血居吸虫。成虫寄生于鲢鱼、鳙鱼、鲫鱼的血管内,以锥实螺为中间寄主;寄生于团头鲂的鲂血居吸虫以白旋螺为中间寄主。该病症状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型中水中大量尾蚴在短时间内钻入鱼体,引起鱼苗跳跃、挣扎、在水面急游打转,鳃肿胀,鳃盖张开,肛门出现水泡,全身红肿,鳃和体表粘液增多,不久即死亡。慢性型是尾蚴少量分散钻人鱼体,在心脏和动脉球内发育为成虫,虫卵随血液被带到全身多个组织,在鳃上的卵发育为幼虫,引起出血和鳃组织损伤,带到其他组织的卵外包多层结缔组织,数量多时引起血管堵塞。出现相应症状,般肾脏中虫卵较多,肾组织受损,引起腹腔积水,肛门肿大外突,竖鳞、突眼,最终衰竭而死。病鱼贫血,血细胞和血红蛋白显著下降。陔病是世界性疾病,危害100多种淡、海水鱼类,可引起鱼苗鱼种的急性死亡,我国以鲢鱼和团头鲂的苗种受害最大,流行于夏季。血居吸虫对寄主有严格的选择性。诊断时特别查看鳃及其他实质性器官中是否存在橘子瓣状虫卵;取出心脏及动脉球,剪开并轻刮内壁,在光线亮的地方肉眼观测是否有吸虫的成虫。
【防治方法】
①参照双穴吸虫病。
②每万尾鱼用90%敌百虫晶体拌饵投喂,连用5天。
扁弯口吸虫病
【本病特点】扁弯口吸虫成虫寄生于鹭科鸟类的咽喉,中间寄主为萝卜螺和土螺。尾蚴侵染鱼类,在鱼肌肉内发育为囊蚴,形成圆形橘黄色囊体,直径2.5毫米左右,寄主部位以头部为主,躯干以尾柄部密度为最大,其次为腹鳍和臀鳍的浅肌层,体侧浅层肌肉也有稀疏分布。每尾鱼体上囊蚴数个至数百个不等。感染多种淡水鱼类,如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麦穗鱼、鲚鲛、斗鱼等。分布广,严重时
可引起苗种死亡。
【防治方法】可参照双穴吸虫病。.
侧殖吸虫病
【本病特点】由日本侧殖吸虫及东方侧殖吸虫寄生引起。病鱼闭口不食,生长停滞,游动无力,群集下风口,俗称“闭口病”。解剖病鱼可见吸虫充满肠道,前肠部尤为密集,肠内无食物。是我国鱼类常见寄生虫病,寄生多种淡水鱼类,主要危害鱼苗。全国主要养鱼区都有发生,发病季节在5~6月,以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广。刮下肠道内含物和内壁,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虫体。
【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杀灭螺类。每loo千克鱼每天用敌百虫晶体30~40克拌饲料投喂,连喂6天。
九江头槽绦虫病
【本病特点】由九江头槽绦虫寄生鱼类肠道引起,虫体带状,体长20~230毫米,以剑水蚤为中间寄主。病鱼体重减轻,瘦弱,不摄食,体表黑色素增加,离群独游,并伴有恶性贫血。严重寄生时,前肠第一盘曲膨大成胃囊状,直径增大3倍,表现慢性炎症,肠被虫体堵塞。该病原是广东、广西地方性鱼病,现已在全国和欧洲等多个养鱼区都有发现,寄生于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鲮鱼等的肠内,以单鱼鱼种受害最为严重,特别是越冬的鱼种死亡率可达90%以上。剖开鱼腹,剪开前肠扩张部位,可见白色带状虫体聚居。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杀灭剑水蚤。
②每千克鱼用硫双二氯酚(别丁)0.2克,或槟榔2~4克。或二丁基氧化锡250毫克,或90%敌百虫晶体0.2~1克.或丙硫咪唑20毫克,拌饵投喂,连用3~5天。
③每万尾体长4.5—9厘米的鱼种,用南瓜子250克研成粉与500克米糠拌匀投喂,连用3天。
④每千克鱼用48毫克吡喹酮拌饲料投喂1次,隔4天用同样剂量再投喂1次。
⑤用90%敌百虫晶体50克和面粉500克混合成药饵,按鱼定量投喂,每天1次,连喂6天。
(二)鲤蠢病
【本病特点】由鲤蠢属及许氏绦虫属的一些种类寄生鲫鱼和2龄以上鲤鱼肠道引起。鲤蠢的身体呈带状,乳白色,不分节,中间寄主为环节动物的颤蚓。当鱼吞食感染有原尾蚴的颤蚓时被感染发病。轻度寄生时无明显变化,严重时可使寄主鱼肠道堵塞,并引发肠道发炎和贫血,有时也可导致死亡。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发现.但大量寄生的病例不多,该病在东欧较流行,流行季节4~8月。剖开鱼腹,取出肠道,并小心剪开,即可看到充塞于肠中的鲤蠢。
【防治方法】同九江头槽绦虫病。
舌状绦虫病和双线绦虫病
【本病特点】由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寄生鱼的 体腔引起。虫体肉质肥厚,身体扁平,呈白色带状但不分节,体表略有皱纹,俗称“面条疯”, 病鱼腹部膨大,严重时失去平衡,侧游上浮或腹部朝上。剖开病鱼可见体腔充满白色带状虫体,内脏受到挤压及损伤,产生严重萎缩,正常生理机能遭破坏,引起生长发育受阻,鱼体消瘦,无法生殖,甚至死亡。有时裂头蚴可直接从腹部钻出,造成死亡。病鱼严重贫血。 裂头蚴寄生于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鳊鱼及其他一些野杂鱼的体腔中,分布广泛,特别在较大型水面,东北及长江流域都有发现,西北地区以舌状绦虫为主,其他地区为双线绦虫。该病多发生于夏季,感染率随奇主的年龄增长而增加。剖开鱼腹可见腹腔内充塞白色卷曲的虫体。
【防治方法】
①大水面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②小水面可彻底清塘,杀灭虫卵和中间寄主,驱赶终末寄主鸟类。
③发病时,每千克鱼用O.5克敌百虫晶体拌饵投喂3~6天,或吡喹铜2~4.8克拌饵隔天投喂2次。
毛细线虫病
【本病特点】由毛细线虫寄生引起。卵随寄主粪便排入水中,沉入水底,或附在水草及碎屑上,被鱼吞食后感染。毛细线虫以义端钻入寄主肠壁粘膜层,破坏组织,引发肠炎,鱼体消瘦,独游,寄生量多时可引起多死亡,主要寄生于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鲮鱼及黄鳝的肠道,广东的草鱼夏花及鲮鱼常患此病,在草鱼中常与九江头槽绦虫病并发。长江流域一带也常发生此病.流行季节为夏季。一剪开鱼肠,镜检刮下的肠内含物和牯液,可见虫体。
【防治方法】
①每千克鱼用90%敌百虫晶体O.2~0.3克拌饵投喂,连用6天。
②每千克鱼用中草药5.8克(贯众:荆芥:楝树皮=16:3:5)汁拌饵投喂,连用6天。
嗜子宫线虫(红线虫)病
【本病特点】常见的何鲫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于鲫鱼的尾鳍,雄虫小,寄生于腹腔和鳔;鲤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于鲤鱼的鳞囊内,雄虫寄生于腹腔和鳔;藤本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于乌鳢的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膜内,雄虫寄升于鳔和腹腔。以剑水蚤为中间寄主。病鱼鳞片因虫体寄生而竖起,寄生部位发生肌肉充血、发炎,溃疡.往往引发水霉病并发。寄生在鳍条的虫体可使鳍条撕裂发炎。该病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鱼类,全国各养鱼区都有流行,产卵亲鲤可因此病而死亡。长江流域一带一般冬季在鳞下发现虫体,到春季水温升高,虫体生长加快而发病。6月后,母体完成繁殖后,鱼体表很少有虫体。病鲤鳞片有凸起发红现象,其上有特殊的花纹,鳞片翻开可见盘曲在鳞囊中的红色线虫。将病鲫鳍条展开,对光町见在鳍条间与鳍条平行的红色虫体,撕开鳍条虫体即暴露出来。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杀灭中间寄主。
②用碘酒1%~5%高锰酸钾溶液或0.2%石炭酸液涂抹病鱼患处。
③用2%食盐溶液浸浴10~20分钟。
④全池泼洒敌百虫晶体,使池水浓发成0.2~0.5毫克/升
⑤ 用敌百虫晶体面碱合剂(5:3)全池泼洒,第1天0.2毫克/升,第2天为0.3毫克/升。 鳗居线虫病
【本病特点】由球状鳗居线虫和粗厚鳗居线虫寄生鳗鲡的鳔腔中而引起。鳗居线虫和粗厚鳗居线虫胎生,以剑水蚤为中间寄主,被寄生的病鱼活动受到影响,鳗苗被大量寄生后.停止摄食,瘦弱,贫血,可引起死亡。寄生数量多时.可刺激鳔及气道发炎出血、鳔壁增厚,虫体充满鳔,使鳔扩大压迫其他内脏器官和血管。当鳔扩大时,病鱼后腹部肿大或不规则肿大,腹部皮下瘀血,肛门扩大,呈深红色;当鳔内虫体多时,鳔破裂,虫体落人体腔,也有从肛门或尿道爬出体外的。在湖北、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都有流行,感染率高,特别对幼鳗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晶体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成0.3—0.5毫克/升。
长棘吻虫病
【本病特点】常见的有寄生于鲫鱼的细小长棘吻虫及寄生于鲤鱼、草鱼的鲤长棘吻虫和崇明长棘吻虫等。虫体主要寄生于鲤鱼、锦鲤肠的第一、二弯前面肠壁上,以吻部钻入肠壁,躯干部游离于畅腔中,少量感染除局部病灶部位有炎症外, 一般不显症状;大量寄生虫体聚集成簇,可引起肠管的扩大,肠壁胀得很薄,从外面可见肠被虫昕堵塞。肠内无食物而充满黄色粘液、坏死脱落的肠壁细胞和血细胞,呈现慢性卡他性肠炎,严重时可致鱼内脏粘连而无法剥离,鱼不久死亡。夏花鲤鱼被3~5条虫寄生即可引起死亡,大量寄生时可导致2千克以上的成鱼死亡。死亡呈慢性,可持续数月,累计死亡率较高。 该病在我国分布甚广,在河北、上海等地曾引起鲤鱼大批死亡。诊断可根据症状,剖开肠道可见乳白色虫体,其吻部钻人肠壁组织内。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消灭水体中的虫卵和中间宿主,并严格隔离病鱼。
②全池遍洒敌百虫晶体,使池水浓度为0.7毫克/升,同时用17.5千克麸皮加500克敌百虫拌饵投喂,连用9天。
③每千克鱼种每天用O.6毫升四氯化碳拌饵投喂,连用6天。
似棘头吻虫病
【本病特点】由乌苏里似棘头吻虫成虫寄生于草鱼、鲢鱼、鳙鱼及鲤鱼的肠道引起,以气泡介形虫为中间寄主。病鱼消瘦,发黑,离群靠边缓游,前腹部膨大呈球状,肠道轻度充血,呈慢性炎症,拒食,肠内有大量虫体寄生。北至乌苏里江,南至湖北、江西,都有该虫分布,主要危害鱼种,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病鱼在短时间内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参照长棘吻虫病。
湖蛭病(颈蛭病)
【本病特点】常见的由中华湖蛭寄生引起。该虫寄生在鲤鱼和鲫鱼的鳃盖内表面和鳃上,吸取寄主血液为营养,被寄生处的表面组织受破坏,引起贫血和继发性疾病,影响鱼体生长,个别严重的可引起病鱼呼吸困难和失血过多死亡。流行于春季,在我国主要养鱼区都有发生,但一般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不大。
【防治方法】用2.5%食盐水浸浴病鱼0.5~1小时或用2毫克/升石炭酸浸泡。
尺蠖鱼蛭病
【本病特点】由尺蠖鱼蛭寄生鱼的体表、鳃和口腔等处引起。少量寄生时对鱼危害不大,寄生数量多时,因鱼蛭在鱼体上爬行和吸血,鱼表现不安,常跃出水面,被破坏的鱼体表呈现出血性溃疡,严重时则坏死。寄生鳃上时,病鱼呼吸困难,消瘦,生长缓慢,贫血,严重时死亡。同时,鱼蛭又常是锥体虫病及鱼类细菌性鱼病的传播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现该病,流行广。
【防治方法】
①用2.5%食盐水浸浴病鱼0.5~l小时。
②用50毫克/升的二氯化铜溶液浸浴病鱼15分钟。
桡足类引起的疾病
(一)中华鱼蚤病
【本病特点】寄生在鱼鳃上,只有雌性鱼蚤成虫营寄生生活。常见的种类有:大中华鱼蚤,寄生于草鱼、青鱼、鲶鱼、赤眼鳟、鳃等鱼的鳃丝末端内侧,虫体细长,体长5.54~3.30毫米;鲢中华鱼蚤,寄生在鲢鱼、鳙鱼的鳃绷端内侧和鲢鱼的鳃耙上,体长1.83~2.57毫米;鲤中华鱼蚤,寄生在鲤鱼、鲫鱼的鳃丝上,体长2.21~2.53毫米轻度寄生时,病鱼无明显症状,虫体多时,可引起鳃丝端发炎、肿胀、发白。大中华鱼蚤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青鱼,肉眼可见鳃丝末端挂着像白色蝇一样的小虫,又称“鳃蛆病”。鲢中华鱼蚤危害2龄以上的鲢鱼、鳙鱼,严重寄生时病鱼显得不安,在水中跳跃、打转或狂游,食欲减弱
呼吸困难,离群独游,鱼的尾鳍上叶及背鳍往往露出水面俗称“翘尾巴病”,最后消瘦死亡。此病在我国流行甚广,长江流域每年5~9月流行最盛。
【防治方法】
①根据寄生虫对寄主的选择性,采用轮养进行预防。
②放养前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7毫克/升浸浴20~30分钟。
③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使池水浓度成0.7毫克/升,或用90%敌百虫晶体硫酸亚铁合剂(5:2)0.25毫克/升,或用90%敌百虫晶体0.5毫克/升。
④用10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病鱼5~10分钟,或250毫克/升福尔马林溶液浸浴1小时。
锚头蚤病(针虫病、铁锚虫病)
【本病特点】由锚头蚤寄生于鱼的鳃、皮肤、鳍、眼、口腔、头部等处引起,只有雌性成虫营永久性寄生生活。我国危害较大的种类有:多态锚头鱼蚤,寄生于鲢鱼、鳙鱼、团头鲂的体表和口腔;草鱼锚头鱼蚤,寄生于草鱼体表;鲤锚头鱼蚤,寄生于鲤鱼、鲫鱼、鲢鱼、鳙鱼、乌鳢、青鱼等鱼的体表、鳍和眼上。发病初期,鱼呈现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鱼体消瘦,游动迟缓。露出寄主体外的虫体上常附着大最累技虫、钟虫等,外看像鱼体上披着蓑衣,俗称“蓑衣病”;大量寄生鳗鱼、草鱼口腔内时,引起鱼口不能摄食而死:小鱼患病时可引起鱼体畸形弯曲,失去平衡,甚至虫的头部钻入寄主内脏引起死亡。寄生部位出现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及慢性增生性炎症。该病全国各地都有流行,以广东、广西和福建最为严重,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季节长,为当地主要鱼病之一。对各年龄组鱼都有危害,以鱼种受害最大,有4—5只寄生时,即可引起引起死亡。2龄以上鱼虽不引起大量死亡,但影响生长、繁殖和商品价值。锚头雏蚤繁殖温度12~33℃。华南地区春、夏、秋三季都可流行.长江流域以秋季为甚。诊断时肉眼可见病鱼体表一根根似针状虫体,即是锚头鱼蚤成虫,危害草鱼、鲤鱼时寄生在鳞片下,取掉鳞片即可见虫体。
【防治方法】
①用敌百虫晶体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成0.3~0.7毫克/升,2周1次,连用2~3次。
②根据不同鱼种和水温,用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病鱼。
③根据寄生虫对寄主的选择性,采用轮养进行预防。
④每亩水面(水深l米)用马尾松、苦楝树皮15—20千克浸汁或煎汁泼洒,连用2~3次,或用樟树叶15千克捣烂全池泼洒。
⑤每亩(水深1.5—2.5米)用猪血5千克与豆腐拌和,全池投喂,连用3天。或每亩(水深1米)用酒糟100—150千克投喂,连用3~7天。
新鱼蚤病
【本病特点】由日本新鱼蚤寄生于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鳜鱼、鲶鱼等鱼的鳍、鳃耙、鳃丝和鼻腔。主要危害鱼种,在湖北、广东有引起草鱼鱼种死亡的报道。
【防治方法】同中华鱼蚤病。
狭腹鱼蚤病
【本病特点】雌性成虫营永久性寄生生活。我国常见的有2种:鲫狭腹鱼蚤,寄生鲫鳃上,身体短而粗,体长1.3~2。5毫米;中华狭腹鱼蚤,寄生在乌鳢和月鳢鳃上,体长2.4~4.09毫米。病理症状似中华鱼蚤病,在发病季节,鳃丝末端可见乳白色的虫体。中华狭腹鱼蚤在我国从南到北都有发现,鲫狭腹鱼蚤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在长江流域,每年4~11月为虫体繁殖和流行的主要季节。
【防治方法】同中华鱼蚤病。
鲺病
【本病特点】由鲺寄生在鱼的体表、口腔和鳃上引起。鲺成虫、幼虫均营寄生生活,颜色与寄主体色相似,雌鲺较雄鲺夫。我国危害较大的有:日本鲺,寄生于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鲮鱼等鱼的体表和鳃上:喻氏鲺,寄生于青鱼、鲤鱼的体表和口腔;大鲺,寄生于草鱼、鲢鱼、鳙鱼的体表;椭圆尾鲺,寄生于鲤鱼、草鱼的体表。鲺的寄生引起鱼体逐渐消瘦,鲺腹面有许多倒刺,在鱼体上不断爬行,加之取食时用口刺和大颚刺伤或撕破寄主皮肤,形成许多伤口,出血,导致微生物的入侵和伤口感染,取食时还分泌刺激物,造成病鱼极度不安,在水中狂游或跳跃。该病是世界性鱼病,我国流行甚广,尤以广东、广西、福建为严重,在温暖的南方,鲺全年都可产卵,引起鲺病流行,江浙一带4~10月、长江流域6—8月为流行盛期。鲺对寄主的年龄无严格选择性,但对鱼种危害大,常引起鱼种大批死亡。鲺个体较大,肉眼可见,当吸附鱼体时有保护色,易被忽略。
【防治方法】
①全池泼洒90%敌百虫晶体,使池水浓度成O.5~O.7笔豪克/升。
②每亩(水深1米)用百部2千克切片,加水5~7升煮10—15分钟,对水全池泼洒。
③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马尾松、苦楝树皮15~20千克浸汁或煎汁泼洒,连用2~3次。或用樟树叶15千克捣烂全池泼洒。
④用杨梅枝、马尾松、樟树枝各2千克,扎成1捆,分别插在池中,每天移动1次。
鱼怪病
【本病特点】由等足类日本鱼怪寄生鱼类引起,寄生渤余种鲤科及wei 科鱼类的体腔。鱼怪的寄生严重影响鱼的性腺发育,使鱼完全丧失生殖能力,但鱼病痊愈后生殖能力可恢复。鱼苗被一只鱼怪幼虫寄生,鱼体就失去平衡,数分钟内即死亡,3—4只鱼怪幼虫寄生于夏花鱼种的体表和鳃上,可引起鱼烦躁不安,表皮破坏,体表充血,尤以胸部基部为甚,寄生在鳃上时可引起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鳍也被破坏形成蛀鳍,第2天即死亡。该病全国都有流行,以黑龙江、云南、山东为严重,多见于大水面的水库湖泊,主要危害鲫鱼、雅罗鱼和鲤鱼。鱼怪成虫生命力强,又寄生在寄主体腔的寄生囊内,耐药性比寄主强,在大水面杀灭鱼怪成虫极困难,防治鱼怪病的有效方法是杀灭释放到水中的第二期幼虫,破坏其生活周期。
【防治方法】
①网箱发现鱼怪病,按1.5毫克/升浓度药量用敌百虫晶体挂袋,或用0.5克敌敌畏(80%)乳剂遍洒,可杀灭网箱内鱼怪幼虫。
②鱼怪幼虫有强趋光性,可在离岸边30厘米的狭水带内,在幼虫高峰期,施用浓读度敌百虫晶体0.5毫克/升,隔3~4天再施1次。
③加强对患病鲫鱼、麦穗鱼、雅罗鱼的捕捞,以减少鱼怪病的传播。
钩介幼虫病
【本病特点】钩介幼虫是淡水双壳类河蚌的幼虫,虫体略呈杏仁状,用足丝牯附在鱼体上,用壳钩钩在鱼的嘴、鳃、鳍及皮肤上,鱼受到刺激,引起周围组织发炎、增生,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形成胞囊。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严重时可引起病鱼头部出现红头白嘴现象,俗称“红头白嘴病”。该幼虫对各种鱼类都可寄生,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等中下层鱼类,流行于春末夏初鱼苗夏花培育阶段,寄生在嘴部能使鱼苗丧失摄食能力而饿死,寄生在鳃部可引起鱼窒息死亡。钩介幼虫寄生在鱼体上的时间与水温有关,当水温18.19%时可寄生16~18天,水温8—10℃时则需70—80天。诊断时肉眼可见病鱼皮肤、鳍、鳃上有许多白色小点,镜检可清楚看到幼虫。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杀灭蚌类。
②鱼苗和夏花培育池不混养蚌类。
③全池泼洒硫酸铜,使池水终浓度为0.7毫克/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诺达病毒的p一诺达病毒。患病鱼漂游于水面,并伴随有游泳不协调、螺旋状游泳等不同的神经症状,部分鱼眼盲,体弱,不摄食,体褪色或发黑,但未见出血或糜烂。病理检查可见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以及视网膜组织大量细胞形成空泡,出现神经性降解。该病主要流行在石鲷、骖、石斑鱼、红鳍东方鲍等鱼的仔鱼和幼鱼上,死亡率一般可达40%~100%,也有部分种类的成鱼会被感染。近年来,在广东养殖的青石斑鱼、紫带百斑鱼等鱼的苗种上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该病毒在海水中可存活60天以上,所以病毒可以附着在卵表面或在水中游离而感染仔鱼。PCR检测病毒阳性亲鱼的后代全部患病毒性伸经坏死病。病初步诊断可依据病理组织检查,取可疑鱼的脑网膜组织细胞或视网膜做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有无神经组织坏死、大型空泡;或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有无病毒包涵体。也用荧光抗体测试、ELLSA检测、PCR检测等方法进行快速诊断。
【防治方法】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
①选择健康无病毒的亲鱼进行苗种培育,可用PcR法检测亲鱼的生殖腺,并检测产卵前亲鱼血浆中的抗体水平。
②消毒受精卵可有效地灭活卵表面的病毒,以20毫克/升的有效碘处理15分钟,或用50毫克/升的有效碘处理5分钟;也可用臭氧处理过的海水洗卵3~5分钟。
③对育苗室、育苗池和器具进行消毒处理。由于病毒对干燥和直射光有很强的耐受力,所以推荐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对该病毒毒有效的消毒剂主要有卤素类、乙醇类、碳酸及pH值12的强碱溶液,如用次氯酸钠50毫克/升处理10分钟。
④及时捞出死鱼深埋,并进行池水消毒。
淋巴囊肿病毒病
【本痫特点】病原为鱼淋巴囊肿病毒(LCV),属虹彩病毒(Iridovirus)。患病鱼的体表、鳍、嘴、鳃、眼球表面出现大量单个或成群的疱状物,使皮肤呈砂纸状,大多数分布在血管附近,颜色由白色、淡灰色至红色。病鱼的肌肉、腹膜、心包、咽、肠壁、肠系膜、肝、脾、卵巢等组织也.可出现淋巴囊肿。本病全年都可发生,水温10~25℃时是发病高峰期。鲈鱼、真鲷、笛鲷、石斑鱼、牙鲆、大菱鲆等都可感染,网箱养殖感染率为60%以上,池塘为20%~27%。王要危害l龄鱼种,发病后2月内死亡率累计可达30%。该病主要通过接触及经消化道而感染。淋巴囊肿病毒病通常在寄主的属内容易相互传染,在不同科之间传染困难。本病首先通过肉眼进行初步诊断,随后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到的淋巴囊肿细胞具有厚的透明囊,在细胞中央有1个增大的核和核仁,胞浆内有多个嗜碱性包涵体,开始衰老的细胞可能缺乏核及包涵体,但大量嗜酸性胞浆是同质的。电镜超薄切片观察可见淋巴囊肿细胞内有大量的二十面体的病毒颗粒
【防治方法】可参考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①尚元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鱼塘要进行彻底地清塘;及时捞取病鱼,避免病鱼体表的病毒流入水中,危害其他鱼;全池泼洒杀菌药或鱼体药浴,以防继发性细菌感染。
②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孵化用水。
③用克毒丹3—5克/千克饲料拌匀投喂,连用5天为1个疗程。
④用25毫克/升的PVP—l(含10%有效碘)药浴受精卵15分钟。
虹彩病霉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虹彩病毒,主要位于病鱼脾脏,其次是肾脏。病鱼外观体色发黑,鳃失血,死前作挣扎状游泳。解剖检查,睥脏发炎肿大成球状或近球状,胆变深绿张。虹彩病毒病危害真鲷、石斑鱼、条石鲷、鲈鱼和虹鲧每年6~10月是发病的高峰,真鲷当年鱼种死亡率达到30%~90%。石斑鱼鱼种的死亡率可达60%以上,如果伴随有细菌或寄生虫继发感染,其死亡率高达90%,而25厘米以上的鱼死I二率降至5%~30%。虹彩病毒病可水平传播,由发病鱼通过水及饵料传染健康鱼。诊断时解剖见鱼鳃都癍状,及脾脏、前肾肿大,或做电镜在脾脏和肾脏观察到病毒粒子即可确珍同时,亦可用PCR、ELISA等快速诊断技不进行确诊。
【防治方法】此病毒病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但通过适当
的管理措可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嚣善j改投质量好的配合饲料,
囔籍黧篡三篡
这种袭誊芸蓁嚣显3-3。5克/千克饲料,连用5天为1个疗程。
…。⑧用克毒丹 克/千克饲料,连用天为个’厅崔。
0、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本病特点】病毒为双RNA病毒。本病多发于欧洲和日
本的鲑鳟类和牙鲆,为急性病毒疾病,具高致死率。病鱼体
有蛮黑,眼球外突,腹部膨大,在水中旋转狂奔,或失去平
磊,缓慢游动,鳍基部和腹部出血,鳃失血苍白。解剖后可
见肝、脾的褪色及胰之坏死,肾退行性变化,粘液性卡他性
肠炎,胃幽门点状出血。鲑鳟患病鱼苗部分出现拖粪现象。
该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开口后的鱼苗到8厘米左右的幼鱼。以
鲑科鱼类多见,发病水温10~15~C,感染率和死亡率高达
80%。100% 其宿主范围广,可通过其他生物而水平传播。
诊断时取病鱼的胰脏组织做切片,H-E染色观察可初步确
渗。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即可确诊。亦可采用PCR、
EIJSA等快速诊断鉴定系统进行快速诊断i
【防治,b…-'J,:】fj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加强
综合预防精镪,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要从有瘸史的地区或
养殖池rj{世游种,发现病死鱼及时捞出掩埋。其余措施参见
虹彩璃毒钢的防治.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本病特点】病毒为弹状病毒科的新弹状病毒属的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本病症状多种,急性型:体表B出血斑,内脏点状出血,高致死率;慢性型:贫血为状,肝实质坏死;神经型:狂奔,不停地回旋游泳。病表和鳍出血,腹部膨胀。解剖病鱼可见肌肉出血,肾脏或坏死,肠道出血。部分病鱼腹腔有腹水。该病主要发欧洲大陆、美洲和日本的牙鲆、大菱鲆、鳕鱼、鲱鱼、类等的中大鱼,发病季节为冬季和春季,水温10℃时病高峰期,死亡率可高达60%。水温15℃以上时有自止的迹象。根据症状并排除细菌性疾病后即可初步确诊一步诊断可通过电镜在病变组织观察到病毒粒子,亦可PCR、ELJSA技术进行快速诊断。
【防治方法】
①受精卵孵化前用PVP_I 25毫克/升浸浴15分钟,去卵子表面吸附的病毒粒子。
②养殖用水用紫外线、臭氧或氯制剂消毒后使用。
③提高养殖水温至15℃以上,可有效防止此病的发
④用克毒丹防治,具体措施见虹彩病毒病的防治。
传染性造血功能坏死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功能坏死病毒,主染幼鱼,病鱼体发黑,鳃变白,肝脏偏白,病鱼拒食。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措施,只有做好工作。
①用聚维酮碘20毫克/升浸泡5.10分钟。
②用聚维酮碘与大黄等抗病毒中药同粘合剂混合,拌入饵料中投喂。
③用克毒丹防治,具体措施见虹彩病毒病的防治。
病毒性红细胞坏死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VEN病毒。病鱼鳃和内脏的颜色苍白,活动无力,对外界刺激反应弱,摄食差或完全拒食。
【防治方法】目前还未有针对该病毒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①改善养殖环境,消毒隔离,减少疾病传播机会。
②使用抗菌或抗病毒的药饵,以减少因并发感染所造成的危害。
③用克毒丹防治,具体措施见虹彩病毒病的防治。
师幼鱼病毒性腹水病
【本病特点】病原病毒为双。RNA病毒属的蛳腹水病毒。患病幼鱼体色变黑,眼球外突,鳃失血苍白,腹部膨胀,内有腹水,肝脏点状出血。本病主要危害蛳幼鱼和牙鲆幼鱼。发病季节为5~7月,水温20%时,死亡率可达60%左右。取患病鱼的肝脏或胰脏于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即可确诊。或者用RT-2或FHM细胞株做病毒培养鉴定。
【防治方法】同其他病毒病。
弧菌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弧菌属的多种弧菌。弧菌病因病原菌株以及患病鱼种类不同而表现不同。一般而言,弧病菌可引起体表溃疡,进一步引发败血症。感染的鱼厌食,在鳍基部、体表等部位出现点状出血,随后出血点突破体表形成溃疡。急性患病的鱼表现出典型的败血症,肝失血变白,肠壁充血,肠道内有积液,部分鱼腹腔内有腹水。弧菌是海水鱼体内外正常微生态区系的一部分,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作为条件致病菌,一般在养殖环境变化、养殖鱼种体质变弱时易感染。发病高峰期随地理环境、养殖种类不同而不同,如养殖石斑鱼在8。10月为发病高峰期,蛳在6—7月、9~110月为弧菌病高发期。弧菌病对养殖海水鱼类危害较大,造成的死亡率可高达100%。诊断时取病灶处组织或腹水,接种‘I'CBS弧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弧菌的分离,如分到大量单一的弧菌,则基本上可以确诊。同时亦可用PCR、ELISA等方法进行快速诊断。
【防治方法】弧菌病的发生同水质密切相关,多发于养殖后期,海区局部呈现富营养化的趋势时期。所以,保持优良的水质环境,并在高温期强化鱼种的营养,增强体质是预
防弧菌病的关键。
①在鱼种入网箱前接种弧菌疫苗,用法、用量参照说明。
②每千克饲料用土霉素1.5~1.8克,或磺胺类物2克(头天剂量加倍)拌饵投喂,连用5~7天。
③用聚维酮碘(PVP_I)20—30毫克/升浸泡5~10分钟,或季胺盐碘2~3毫克/升浸泡5分钟。
④每千克饲料配合投喂四环素1.5~2克加多种维生素,或氟哌酸1克加多种维生素,或红霉素0.4~1克,连用3~5天。
⑤用氯制剂消毒水体,用法、用量参照说明。
链球菌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链球菌。患病鱼体色变黑,无食欲,活力减退,于水面漂游。眼球突出,伴随有白浊或出血症状。嘴、下颚、鳃盖下方或内侧、鳍基部、肛门及体表变红出血。鳃丝潮红。腹部膨大或有腹水,肝脾发白,肠道充血。心外膜炎,脑膜表面发红出血。该病感染蛳鱼、虹鳟、香鱼等多种咸水和淡水鱼,主要流行于夏季,当年鱼和成鱼均可受害,死亡率高,常与弧菌病并发。本病临床症状以体色变黑、眼球突出自浊、肝脾失血发白、鳃丝潮红为主要症状.肝脏涂片染色后可观察到成对或成链状的球菌。病灶部分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后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预防链球菌最主要的是要保持饵料的新鲜,如有可能可改喂人工饲料。感染后则应停止喂食,并在饵料中添加少量抗生素或进行药浴。如每千克饲料用土霉素1~1.5克、羟氨苄青霉素1克、红霉素0.5—1克或磺胺六甲氧嘧啶l~4克拌饵投喂,连用5—7天。
屈挠杆菌病
【本病特点】病菌为黄杆菌属的屈挠杆菌。病鱼体表、鳍条末端、鳃出现溃烂,部分鱼可见单眼突出、白浊。该病主要在秋冬季节天气较寒冷时发生,水温在12~15℃时为发病高峰期,感染的鱼类有鲷、笛鲷、石斑鱼、鲈鱼、尖吻鲈和冷水性鲑鳟等鱼类。从病灶处取样,如用显微镜可观察到大量的长杆状细菌则基本可诊断。确诊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
【防治方法】屈挠杆菌病同放养密度过大、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关。保持水体清洁.控制放养密度可适当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
①每千克饲料用磺胺类药物2克(第l天剂量加倍)拌饵投喂,连续7~10天。
②每千克饲料用氟哌酸1克、严重者可使用蒽诺沙星拌洱投喂,连续3~5天。
③用季胺盐碘2~3毫克/升淡水浸泡病鱼5分钟。
④提高养殖水温,可预防该病的发生。
假单胞菌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假单胞菌属的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又名施旺氏菌)。病鱼的症状类似弧菌病,表现出典型的败血症,部分患病鱼会出现体表溃疡或疖疮。假单胞菌病流行范围比较广泛,可在沿海的多种养殖鱼类上发生。该病的发生同环境的富营养化和养殖密度过大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作为继发性感染也常同弧菌病一同出现。诊断时取病鱼的病灶组织或腹水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如出现大量单一菌种,并被鉴定为假单胞菌时,则可确诊。
【防治方法】预防假单胞菌病最重要的是保持优良的水质环境,控制养殖密度。治疗同弧菌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巴斯德菌属的杀鱼巴斯德菌。香鱼巴斯德菌主要侵染香鱼,患病鱼无明显症状,厌食,离群独游。解剖后可见患病鱼体内的肝、脾、肾、心、鳔、肠系膜等组织器官上有大量白色小结节,直径大多1毫米左右为20~25℃,又称“类结节病”,血液中菌落多时,在微血管中形成栓塞是致死的主要原因。该病主要危害蛳鱼幼鱼,黑鲷、真鲷、鲈鱼等也可被感染,流行季节以春夏为主,发病的最适水温为20~25℃,25℃以上较少发病,而20℃以下不发病。秋季几乎不发病。初步诊断可从内脏器官中观察到白色小结节而肌肉等无症状判定。进一步确诊要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
【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新,避免水体富营养化,投喂新鲜饵料或配合饲料,勿投喂过量。治疗时每千克饲料用四环素0.4~1克或氨苄青霉素0.4~1克拌饵投喂,连用5~7天。
爱德华氏菌病
【本痫特点】病原菌为爱德华氏菌属的迟钝爱德华氏菌或福建爱德华氏菌。该病因病原菌侵染的鱼种和地理分布不同而症状不同,表观症状为病鱼体色变黑,游动缓慢,部分出现体表及臀鳍发红,有的病鱼腹部肿胀,严重时腹侧形成大穿孔,并发出恶臭。解剖后可见肾脏和肝脏肿大、软化,形成许多脓疡病灶,脓液流经处引发其他器官组织发炎溶解。该病可造成败血症而大量死亡。该病感染的鱼类海淡水种类都有,海水主要危害鲆鲽类、鲻鱼、鲷、纯等。发病高峰期为高水温期,20%以上均可发病。根据肾脏和肝脏的脓疡病灶以及发病的时节和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要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鉴定。亦可通过ELISA或免疫荧光技术快速诊断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同弧菌病,特别注意高温时节采用饵饵及消毒水体进行预防。
①在鱼种入网箱前竣种爱德华氏菌疫苗,用法、用量参照说明。
②每千克饲料用土霉素l。5克或四环素0.6—1克拌饵投喂,连用5~7天。
③用氯制剂或碘制剂消毒水体。
气单胞菌病
【本病特点】病原菌为气单胞菌属的杀鲑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主要引起鱼类的疖疮病,即体表皮肤出现疖疮,疖疮破皮而出形成溃疡,解剖后可见典型的败血症症状。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病鱼身体各处出血或溃疡,部分鱼有大量腹水,解剖后亦可见典型的败血症症状。杀鲑气单胞菌主要危害鲑科鱼类,流行高峰期为春夏季节,水温上升到15℃以上时,有嗜水气单胞菌侵害牙鲆鱼种的报道。取病鱼疖疮或溃疡处,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同弧菌病,投喂新鲜无变质的饲料鱼,注意水温上升时节的水质状况和鱼苗的健康情况。
①在鱼种入网箱前接种气单胞菌疫苗,用法、用量参照说明。
②每千克饲料用土霉素1.5克、四环素0.6—1克或诺氟沙星0.4~0.6克拌饵投喂,连用5~7天。
③每干克饲料用磺胺甲基嘧啶或4一磺胺一6.甲氧嘧啶2克,第一天剂量加倍,连续7-10天。
④每千克饲料用火蒜素0.6克加磺胺二甲基嘧啶一克拌饵投喂,连用5~7天。
⑤用氯制剂或碘制剂消毒水体。
细菌性肾病
【本病特点】由鲑肾杆菌感染鲑、鳟鱼肾脏引起的疾病,病鱼体侧及腹部见出血或溃烂,在肾、心、脾或肝见白色肉芽肿病灶。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乃由无细菌性肾病感染的鱼苗场选购鱼苗。
诺卡氏菌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分支杆菌科诺卡氏菌属的种类。诺卡氏菌病又称为结节病,其主要特征是病鱼体内外呈现大量的结节。患病鱼体表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溃疡,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鳃丝基部形成乳白色大型结节;肝、脾、肾、鳔、心等也会产生肉芽状的结节。该病为世界性流行病,已有150多种海淡水鱼类患该病的报道。主要流行于温带及热带,我国养殖的师鱼和鲷已有报道。根据病鱼典型的结节病症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可取结节处的脓液进行革兰氏染色,发现阳性丝状杆菌即可作出诊断。或取结节处压片进行抗酸染色,发现抗酸杆菌亦可确诊。
【防治方法】
①本病为慢性病,多发生在养殖1年或2年的鱼上,及时清除病鱼可防止病情蔓延。
②每千克鱼用链霉素50~60毫克拌饵投喂。
水霉病(肤霉病)
【本病特点】病原寄生菌水霉菌和病鱼症状似淡水病害中的水霉病。该病一般在水温13~18℃时最易流行,对水产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凡是受伤的均有可能被感染,而未受伤的则一律不受感染。主要危害不耐寒品种,如尖吻鲈、紫红笛鲷、石斑鱼等。流行季节12月至翌年4月。
【防治方法】因为水霉菌在环境不良时会形成厚壁孢子落在池底淤泥中,等环境适宜时又萌发成菌丝开始营寄生生活,很难根治,而且所用药物不是太贵,就是有致癌等副作用,同时也只有在疾病早期治疗才有效,所以目前尚无理想的冶疗方法。
①可以全池泼洒食盐及小苏打(碳酸氢钠)合剂(1:1),使池水浓度成8毫克/升。
②用淡水浸泡5~10分钟。
③同时内服一些抗菌药(如磺胺类、抗生素等)以防细菌感染,疗效更好。
④有条件的可通过提高水温来防治,一般水温升到25℃左右水霉病大多可自愈。
鱼醉菌病
【本病特点1病原菌为真菌类鱼醉菌属的霍氏鱼醉菌。患病鱼体色变黑,腹部膨胀.眼球突出。解剖病鱼可见肌肉、心、盱、稗、肾、脑等组织器官内有白色小点,肾肿大。白点内部是多核球形,外面是由宿主鱼形成的胞囊。该病是危害较大的真菌病,已在几十种海水鱼有报道,尤其应当注意养殖的师鱼和鲑鳟鱼类。发病的水温一般为20℃以下。根据症状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可取白点处压片用显微镜观察,发现多核球形体即可诊断。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防止病原传入养殖区及防止疾病流行等预防手段为主。
②严格检疫引进的亲鱼和苗种,发现病鱼立即销毁。
②勿投喂含菌的活鱼饵料。
③发现病鱼立即隔离,将病死鱼于合适的地方掩埋,勿弃于水中.
④每千克饲料用二性霉素0.6~0.8克拌饵投喂.连用3~5天.有一定疗效。
变形虫性鳃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副变形虫和新副变形虫两个属的种类。该病广泛流行于澳大利亚、爱尔兰、法国、智利、北美和西班牙等地养殖的鲑鳟鱼类、大菱鲆、舌齿鲈等。在所有鲑鳟鱼中,大西洋鲑和虹鳟是易感种群,常可造成大量死亡;而银大麻哈鱼和大鳞大麻哈鱼则较少感染。
【防治方法】
①治疗变形虫性鳃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淡水浴,时间以鱼种的耐受程度为限。
. ②用硫酸铜0.8~1.2毫克/升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次;或以10~12毫克/升浸浴10~15分钟,每天1次,连续3~4次。
淀粉卵涡鞭虫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眼点淀粉卵涡鞭虫。患病鱼体表和鳃上有许多白色小点,游动缓慢,呼吸困难,口常不能闭合,厌食,严重时鳃丝外露、病鱼向池底、池壁、网衣摩擦,常可引起细菌性、真菌性继发感染而造成大量死亡。该病可侵染多种海水鱼类,对宿主无专一性。疾病的流行季节为7~9月,水温23—27%时,对水族馆、池塘、室内水泥池养殖的种类常可引起大量死亡。取患病鱼鳃或体表白点处粘液,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主要是养殖用具消毒,以及鱼种放养前用淡水浸洗2~5分钟后再入池养殖。
①用硫酸铜0.8—1.2毫克/升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次;或以10—12毫克/升浸浴10~15分钟,每天1次,连续3~4次。
②用淡水浸浴2~5分钟,同时可加少量抗生素以防治细菌感染。
③用吖啶黄10毫克/升浸浴2~12小时。
隐鞭虫病
【本病特点】寄生虫形态和患病鱼症状似淡水病害中的隐鞭虫病,当鱼种的鳃被隐鞭虫大量寄生时,呼吸困难,粘液增多,游动缓慢,厌食。寄生于体内的隐鞭虫,外部无明显症状。鲑隐鞭虫寄生在鲑鱼的血液中,可引起鳃微血管栓塞、肿胀.鳃丝水肿。发病高峰期主要在夏季7~9月水温较高的时节:寄生的对象有鲷、石斑鱼、牙鲆、鲈鱼、鲻鱼等,主要危害鱼苗和稚鱼。取患病鱼鳃或体表寄生部位处粘液,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可参考淡水病害中隐鞭虫病。
①预防主要是用生石灰或氯制剂彻底消毒池塘,并将鱼种在入塘或网箱前用淡水浸洗3~5分钟,或用硫酸铜(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8~10毫克/升浸浴10~30分钟,或用高锰酸钾10~20毫克/升浸浴10~30分钟。
②用硫酸铜0.8—1.2毫克/升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毫克/升全池泼洒。
③用淡水浸浴2~5分钟,同时可加少量抗生素以防治细菌感染。
球虫病
【本病持点】寄生虫为***虫科的种类,症状似淡水病害中的球虫痫(***虫病)。少量寄生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游动缓慢,体色发黑,厌食,消瘦,腹部膨大。解剖后可见前肠粗大,肠壁内有许多白色小结节,肠壁充血发炎,严重时引起肠穿孔。其寄生部位还有肝、肾、胆囊、鳔和精巢等组织.可引起组织细胞坏死或形成白色的结节。***虫寄生于几十种海水鱼类,其中鲱科、鳕鱼和沙丁鱼等常大量寄生,感染率高达50%以上。根据病鱼症状及发病情况进行初诊,进一步诊断需取病灶处样品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的卵囊及其中的孢子囊以确诊。 【防治方法】以综合预防为主,包括水体池塘的消毒、鱼苗的检疫、营养饵料的配备、病鱼的隔离及销毁等措施。寄生于消化道的***虫病可以进行治疗,而寄生于其他组织器官的则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可参考淡水病害中***虫病。
微孢子虫病
【本病特点】寄生虫有格留虫属、匹里虫属、小孢子虫属的种类。微孢子虫可在病鱼的皮肤表面或腹腔内形成大量的白色或黑色的胞囊。内寄生的病鱼外观瘦弱,腹部膨胀有的鱼体表肌肉因寄生虫而形成凹陷,解剖后可见腹腔内大量白色或黑色的胞囊,内脏被挤压变形。微孢子虫病分布较广,在国内外都有很多报道,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都可发生。危害的主要种类有石斑鱼、鲷科鱼类、鲈鱼、海马及鲑科鱼类。在病鱼的体表或腹腔观察到大量白色或黑色的胞囊即可初步诊断,取一胞囊,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体则基本可确诊。
【防治方法】预防同球虫病,治疗可考虑下列方案:
①用敌百虫晶体O.5~O.7毫克/升泼洒。
②每千克饲料用烟曲霉素O.25~0.5克拌饵投喂,连续5~20天。
增生性肾病(胀鳔病)
【本病特点】寄生虫为粘孢子虫的种类。病鱼腹部膨胀,朝上,失去平衡,不能下潜水底。解剖后可见脾脏、肾脏肿大,鳔内充满气体,极度膨胀,性腺萎缩,在肾、脾、肝消化道内有大量粘孢子虫胞囊。本病主要危害石斑鱼、尖吻鲈、鲷科鱼类、红点鲑等的当年及1龄鱼,死亡率很高,2龄以上鱼亦可感染,但死亡率较低。以病鱼的游泳特征,特别是腹部膨胀、朝上,不能下潜即可初步诊断。取病灶处组织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体则基本可确诊。
【防治方法】可参考淡水病害中的粘孢子虫病。
①全池遍洒敌百虫晶体2—3次有预防作用,并可减轻鱼体表及鳃上寄生的粘孢子虫;发现病鱼应及时清除,深埋在远离水源的地方。
②可试用人医或兽医治疗原虫的药物,如抗孢子虫药、磷酸伯氨喹、青蒿素、盐酸氯苯胍等。
昏眩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粘孢子虫科的脑粘体虫和七囊虫,寄生在鱼的头骨及脊椎骨的软骨组织内。感染此病的鱼有特别的游泳行为(旋转游泳),且尾部常呈黑色,因此又称为“黑尾病”。病鱼极度瘦弱而死亡,不死的鱼随着长大停止旋转,脊椎弯曲,畸形。本病为可引起慢性及高传染性的鲑鱼疾病,在被感染的环境中,幼鲑的发病率通常可达100%。严重感染的幼鲑,其死亡率可达100%。依照病鱼反常的游泳行为及黑尾的特征可以初步诊断。进一步诊断需取病鱼脑部或脊椎软骨组织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可参考增生性肾病。
车轮虫病
【本病特点】寄生于海水鱼上的车轮虫形似淡水中的种类,已发现70余种。主要寄生在鳃上,大量寄生时可严重妨碍呼吸,引起死亡。鱼苗寄生车轮虫时,体色暗淡。厌食,鳃组织受损,呼吸困难,衰竭而亡。车轮虫的寄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甚。宿主范围广泛,对苗种的危害较严重。离开鱼体的车轮虫能在水中生活l~2天,通过囊接与鱼体接触而感染,亦可随水、水产动物和工具丽转移寄主以致传播感染。池小而浅、水质不良、放养过密均易引起车轮虫病爆发。取鳃组织样品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车轮虫方可确诊为车轮虫病。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主要在显微镜下1个视野观察到30个以上寄生虫时,可用药物进行处理。
①每立方米水体用25毫升福尔马林药浴病鱼15~20分钟。
②以淡水浸浴5~10分钟,同时可加少量抗生素,以防治细菌感染。
③以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o.7~1.o毫克/升全池泼洒。
瓣体虫病
【本病特点】瓣体虫属虫体侧面观,背面隆起,腹部平坦,前部较薄,后部较厚。虫体腹面观呈椭圆形或卵形,幼小个体近似圆形。石斑瓣体虫寄生在石斑鱼的体表和鳃上患病鱼游泳缓慢,呼吸困难,寄生处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白斑。病死的鱼胸鳍向前方伸直,几乎贴近于鳃盖。病鱼体色发黑,呼吸困难,皮肤、鳍条、鳃上粘液增多,体表出现小白斑,严重时,白斑扩大成一大片,病鱼食欲减退,常浮于水面。瓣体虫病的高发期是夏季和初秋高温期,主要危害石斑鱼、红笛鲷、胡椒鲷、黄腊鲳等海水鱼类等。在高密度养殖的池塘和网箱中较为常见,感染率和死亡率较高。取白斑处样品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在苗种放养前或转池(箱)时用淡水浸浴4分钟;投喂的鲜活鱼饵也应用淡水浸泡。
①以淡水浸浴病鱼2—4分钟,次日重复1次。
②以硫酸铜2毫克/升浸浴2小时,连续2天,效果较好。
隐核虫病(海水鱼白点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刺激隐核虫。虫体无需中间宿主,靠胞囊及幼虫传播。稚幼鱼的背部、鳍、鳃上出现少量白色小点,鱼体因被寄生虫附着而摩擦池底、池壁、网衣或在水面跳跃。随着病情的发展,鱼体感染部位出现许多直径O.5~1毫米的小白点,粘液增多,感染处表皮点状充血。鳃组织贫血呈粉红色,严重时鱼体表皮覆盖一层白色薄膜。该病往往由于寄生虫对鱼体的侵袭而导致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引起大量死亡。本病在鱼苗中的流行季节为3~8月。当水温在15—20℃时,20日龄的鱼苗最易发生此病,且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1—2天可达100%。网箱和池塘养殖区流行季节为5—7月,以水交换差、水质差、有机物含量丰富、污染严重的水池为甚。取患病鱼体表或鳃处的白点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个体较大、不透明、缓慢旋转的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对养殖过的池塘或网箱用含氯消毒剂或高锰酸钾彻底消毒;避免投喂的鲜活饵料鱼带人虫体;将病鱼、死鱼及时捞出,并对发病池水实施隔离。
①淡水浸泡病鱼3一15分钟,之后转入含盐酸喹宁或氯化喹宁(2.5~3.5毫克/升)的海水中养殖。
②每立方米水体福尔马林25~30毫升全池泼洒。
杯体虫病
【本病特点】海水形态似淡水中杯体虫。遇到适当寄主可固着于鳃、体表及附肢等处寄生。少量寄生时,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时可导致鳃区呈黄色或灰黑色,压迫组织,从而妨碍寄主正常呼吸,导致鱼种窒息而死。杯体虫危害海水、淡水养殖的鱼苗、鱼种及各种虾、蟹的卵、幼体和成体。取患病鱼病灶处的粘液,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同车轮虫病。
三代虫病
【本病特点】海水中三代虫形态及患病鱼症状似淡水鱼中三代虫病,虫体寄生于鱼体的皮肤和鳃上,引起烂鳃、呼吸困难以及不适,鱼的局部粘液增多,呼吸困难,体表无光,时而狂游,食欲减退,消瘦。大量寄生时,病鱼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粘液,鱼体瘦弱,失去光泽,游动不正常,呼吸困难,终至死亡。三代虫适宜繁殖水温为20℃,4~5月流行,北方较迟。剪取鳃丝或刮取体表粘液,用显微镜检查可确诊。
【防治方法】同淡水病害中的指环虫病。
本尼登虫病
【本病特点】寄生种类常见的有石斑鱼本尼登虫和蛳本尼登虫。本尼登虫寄生在鱼体的鳍、眼、体表等部位,以眼和胸鳍居多,1尾鱼上可寄生数百个虫体。该虫摄取宿主的上皮细胞、粘液及血细胞,被寄生的鱼受到刺激,粘液分泌过多,焦躁不安,不断用身体摩擦网衣以至鳞片脱落、瞎眼、烂尾,易造成继发性细菌感染,最后停食衰竭死亡。每年的5~11月为发病期,在水温高的水域全年都可发生。就发病情况来看,淡水较多的河口、内湾较盐度高的外海患病强度低一些,主要寄生的鱼为网箱养殖的快速游泳类,如蛳鱼、大黄鱼、石斑鱼、鲷科鱼类等。用淡水浸浴病鱼2~3分钟,如有虫体从鱼体脱落,制成水浸片观察到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该病主要由于养殖鱼种活动空间狭小、鱼游动缓慢引起,可通过降低养殖密度,增大养殖网箱规格,减少受伤机会来尽量减少本尼登虫的寄生。被本尼登虫寄生的鱼可通过浸浴清除体表寄生虫。
①用淡水充气浸浴病鱼5~10分钟,可杀死成虫,但不能杀死虫卵,10天后需再浸浴1次。
②每立方米水用福尔马林300~500毫升浸洗20~30分钟,用药过程要注意观察鱼活动情况,一有异常,迅速冲稀药液。
③用敌百虫晶体8毫克/升浸浴10~15分钟。
④用1%过氧化焦磷酸钠浸浴病鱼15~30秒。
布娄克虫病
【本病特点】布娄克虫主要寄生在鱼鳃上,大量寄生时,鳃丝失血呈灰白色,并粘有许多污物,鳃盖闭合困难,病鱼在网边游动乏力,死亡鱼清一色鳃盖张开,胸鳍向体侧垂直伸开。春末夏初刚入网箱养殖的鱼苗易患此病,危害对象为大黄鱼、黄姑鱼的当年鱼苗,发病急,死亡率高。取病鱼的鳃丝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见瓣体虫病的防治。
①用淡水浸浴患病鱼5~10分钟,隔5天再浸浴1次。
②每立方米水用福尔马林200毫升药浴20~30分钟。海盘虫病
【本病特点】海盘虫是锚首科海盘虫属单殖吸虫的总称我国有20多种,是海水鱼类常见的寄生虫。其形态结构与寄生于淡水鱼类的指环虫十分相似,常被误作指环虫。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指环虫全部寄生于淡水鱼中。而海水鱼鳃部类似结构的寄生虫主要为海盘虫。患病鱼游于水面,鳃上粘液增多,鳃丝末梢发白、溃烂,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停止摄食。若不及时处理,上述症状出现2天后即开始死鱼。幼苗感染100只虫、成鱼感染l 000只虫即可出现大量死亡。日死鱼可达3%一5%,幼苗死亡率更高。本病主要靠虫卵及幼虫传播。适宜温度为20~25℃,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海盘虫病可发生于石斑鱼、真鲷、黑鲷、笛鲷、大黄鱼、鲈鱼等多种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常与车轮虫、瓣体虫形成并发症。当发现病鱼在网衣上摩擦,或成群游于水面,呼吸困难时,取病鱼鳃和体表进行显微镜检查,可见黑褐色单殖吸虫在蠕动,每个视野达数个虫体即可确诊。幼苗感染10只以上、成鱼感染50只以上的海盘虫,即可确诊为海盘虫病。
【防治方法】
①用淡水浸浴15~20分钟,并充气。
②用敌百虫晶体0.5~0。8毫克/升于平潮时泼洒,池塘养殖用0.3~0.4毫克/升泼洒;或在充气增氧条件下用1毫克/升浸浴15~20分钟.或用敌百虫挂袋预防:
③每立方冰淡水用20毫升浸浴15~20分钟,或高锰酸钾20毫克/升淡水溶液浸浴15分钟。
鳞盘虫病
【本病特点】寄生虫为鳞盘虫属、拟鳞盘虫属和片盘虫属的种类。大部分寄生于海水鱼,主要寄生在鳍科、石首鱼科、鲴科与鲷科等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山东等地的牙鱼、马鲛、石首鱼、鲷、石斑鱼、鳎等。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鱼鳃,引起呼吸困难,鳃部贫血,鱼体体色变黑,严重时可致死。
【防治方法】同海盘虫病。
双阴道虫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真鲷双阴道虫。该虫寄生于真鲷的鳃瓣上,鱼受刺激而分泌大量粘液,头部往往左右摆动,鳃盖张开,呼吸困难,寄生虫数量多时,病鱼严重贫血,鳃为苍白色。该虫对养殖的真鲷危害较大,尤其对当年鱼常引起大量死亡,此虫常年可找到,以春、秋季常见。
【防治方法】以下2种方法中为防止鱼体继发性细菌感染,可在溶液中添加抗生素。
①在海水中添加8%的食盐,配成浓盐水浸浴病鱼1分钟,所有虫体可脱落。
②用l%的过氧化焦磷酸钠海水溶液浸浴病鱼1分钟。
锚头蚤病
【本病特点】锚头蚤以虫体头部钻入鱼的皮肤、肌肉,虫体像短针样挂在鱼体上,拔下虫体,可见铁锚样头部。患部发炎红肿,出现红斑、坏死,易被病菌入侵。病鱼急躁不安,食欲减弱,消瘦,离群,鱼的吻部、鳍膜及鳃部寄生体长1~2毫米的寄生虫数量多时,呈绒毛状。这些寄生虫破
坏鳃的上皮,引起鱼的继发感染,造成死亡。锚头蚤在水温15~33℃时均能繁殖,流行期很长,易寄生于个体较大的鱼体。山东海水鱼类锚头蚤发生于黑君鱼,广东河口养殖的咸淡水鱼类亦有寄生。
【防治方法】可用敌百虫1毫克/升浸浴lo分钟,或福尔马林100毫升/立方米。浸浴10分钟,或高锰酸钾20毫克/升浸浴20~30分钟,或在充气条件下用淡水浸浴15~20分钟。上述措施都可使虫体脱落,浸泡3次后,病症较轻的鱼即可恢复正常。
绦虫病
【本病特点】海水鱼寄生绦虫主要有副头槽绦虫、沟槽绦虫、瘤盘绦虫和钩槽绦虫的种类。一般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如桡足类、甲壳类或颤蚓等为中间寄主。病鱼呈典型的营养不良症状,身体消瘦、变黑,生长慢,解剖后可见消化道内的绦虫成虫。主要危害鲑鳟、海鳗、鳐、蛇鲻等。
【防治方法】可参考淡水病害中的九江头槽绦虫病。
①每千克饲料用敌百虫晶体100克、丙硫咪唑0.2—0.8克或南瓜子500克拌饵投喂,连用3—5天。
②将使君子0.3千克加葫芦金1.7千克煮汁后,与1千克饲料均匀混合,连续投喂4天,第2天起减半。
线虫病
【本病特点】海水鱼寄生线虫主要有嗜子宫线虫、拟嗜子宫线虫、拟蛔线虫、盲囊线虫、异尖线虫、针蛔线虫等,主要寄生在体表、鳍、皮下和消化道内。体表寄生的种类可引起患病鱼因体表受损而表现游动无力、瘦弱,并可引发继发性细菌感染;皮下寄生种类可引起患病鱼寄生部位充血、发炎和溃疡,造成局部组织溶解凹陷,解剖可见皮下肌肉组织上红色的虫体;肠道寄生种类可引起患病鱼呈典型的营养的良症状,身体消瘦、变黑,生长慢,解剖后可见消化道内的线虫。主要危害蛳、鲷科、石斑鱼等。
【防治方法】
①用敌百虫晶体0.8毫克/升全池泼洒,以杀灭作为中间宿主的桡足类。
②体表寄生种类防治参见锚头蚤病防治。
③体内寄生虫的防治参见绦虫病防治。
棘头虫病
【本病特点】寄生虫为鲷长颈棘头虫,主要寄生于真鲷的肠道。病鱼因棘头虫的吻端刺入肠壁组织吸取营养而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生长慢,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解剖可见肠道内大量的虫体。鲷科鱼类感染率可达80%。
【防治方法】参见绦虫病的防治。
鱼虱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鱼虱,寄生海水鱼中有50种。鱼虱幼虫多寄生于鳃上,成虫则多移居鳃腔中,虫体可短时间离开鱼体,自由生活于水中。病鱼体色消退,鳃贫血呈淡红色或苍白,鳃腔组织溃烂。病鱼在水面狂游、跳跃或挣扎。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石斑鱼均会发生鱼虱病,而且可造成大量死亡。死亡二率达80%左右。小鱼对鱼虱更敏感,危害性也更大。 此病流行于5~7月,以6月最严重,发病水温为26~30℃。福建、广东等省都有流行。取病鱼用肉眼仔细检查鳃、体表,可见灰白色半透明而扁平的虫体,易于诊断主要感染鲷鱼、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等。将病鱼放在盛右淡水的盆中浸泡,可见许多小白粒,即鱼虱。
【防治方法】
①用敌百虫晶体0.5一O。8毫克/升,在平潮时泼于整个网箱;池塘用0.2~0.5毫克/升,全池泼洒。
②用敌百虫1毫克/升淡水溶液浸浴5~10分钟。
③用高锰酸钾20毫克/升浸洗20~30分钟,充气增氧。
鱼蛭
【本病特点】病原为鱼蛭,以吸食鱼血液为生。患病鱼体表、鳍、鳃盖内缘寄生有黑色长丝状鱼蛭,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缓慢,最后因衰竭而亡。鱼蛭无典型的宿主专一性,主要寄生于水泥池塘养殖的鱼类,由于易反复发作,不易防治,在长5~10厘米的鱼种中常再丁引起30%左右的死亡
率。肉眼观察到鱼体表吸附的鱼蛭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用常规方法很难将寄生在鱼体内的虫体杀死。病鱼处理过后要移入已消毒的新池,要及时全面换水,同时将落在药液中的虫体杀死。可用10%的盐水浸泡5~15分钟或用氯化铜20毫克/升浸泡10~15分钟。
对虾杆状病毒病
由对虾杆状病毒(BP)引起。BP属肠感染病毒,主要靶嚣官为肝胰腺和中肠上皮细胞核。BP对幼体危害大,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从无节幼体和糠虾期开始,糠虾期最为严重,累积死亡率超过90%,到仔虾后期死亡率迅速下降,此时一般为亚急性或慢性发病。感染了病毒的虾体无明显的外观症状,只是患病虾摄食量减少、生长慢及体表和鳃附着物增多。此病毒地理分布广,宿主有桃红对虾、褐对虾、凡纳对虾、边缘对虾、蓝对虾、白对虾、长毛对虾、斯氏对虾、圣保罗对虾、小褐对虾、斑节对虾和厚糙对虾等。目前BP的主要诊断方法有:(1)显微镜观察法:不用染包。通过显微镜亮视野或相差法在对虾粪便或压碎组织中现察呈四角梭形的包涵体,通过电镜观察包涵体内或游离于核内的病毒粒子作进一步的确认;(2)夹心间接ELISA;(3)原位杂交法;(4)PCR检测法。
【防治方法】对虾病毒菌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只有强化养殖管理,进行全面综合预防:(1)彻底清池消毒;(2)严格检测亲虾,不用带毒亲虾,受精卵进人孵化池前用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