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养猪生产过程中,一些细节的管理失误给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下面就常见的几个问题做以下谈讨
1、饲喂:仔猪断奶后的采食量是一个渐进增长的过程,断奶当天采食量较少,只是在极度饥饿时才去采食,而且每次采食量也很少,对不同适口性饲料的采食量有较大的差异,每次采食在10---30G之间,第二天起每次的采食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4---5天后逐渐稳定,此后形成阶梯状增长。而有些养殖户在断奶后为防止仔猪下痢,采用限制性饲喂,饲喂的时间间隔较长,使仔猪造成饥饿应激,刺激了仔猪的采食速度和采食量,造成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和肠壁损伤,致使仔猪形成生理性下痢,并继发其他病的感染。更甚着为防止仔猪下痢,减少仔猪日采食量,使之出现营养不良现象,加大了机能恢复的难度。
1、
温度:仔猪断奶时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相对的适宜仔猪的应激反应,目前大多猪场的保育条件均不能保持舍内的温度和温度的恒定,仔猪挤堆现象严重,同时舍内昼夜之间较大的温差加大了仔猪的环境应激。仔猪受寒,机能下降,发病率增高,仔猪断奶时要求的适宜温度21----28天断奶的不低于28℃,28----35天断奶的不低于26℃,昼夜温差控制在4℃为宜。当湿度大于75%时还应适当提高环境温度,并加强通风量。 2、
饮水:在饮水管理中常见到的问题有:A饮水器位置不当,往往安装较高,B水压不足,C水温冬季太凉,夏季太热,有的猪场饮水管道外置,冬季水温冰凉,夏季水温烫手,严重影响猪只的饮水量,而用食槽饮水的主要问题是水槽污染和加水不足,由此造成猪只因饮水不足引发的消化不良、采食量下降及生长缓慢、被毛粗乱等现象。 3、
带病猪入圈饲养:仔猪断奶前已被感染,在母源抗体的维持下,暂时未能表现出来,断奶后随母源抗体逐渐减弱,而主动免疫体系尚未健全,加之其他应激因素的影响病情逐渐表现出来,发病时间多在断奶后5----15天之间。而大多数养殖户不做断奶前的检查,如腹股沟淋巴、眼结膜等部位均可发现感染迹象。
4、
缺乏猪只保健意识:有的养殖户认为:做好免疫和消毒工作就可万事大吉了,但是在做免疫和消毒时忽视了严格的操作规程,而且免疫程序不尽合理,免疫失败现象常常发生!常有部分猪免疫后,抗体水平不能达到防止亚临床感染水平,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可引起亚临床感染。在生产管理上忽视了生物安全系统工程,缺乏日常管理的观察,而大多数养殖户是以猪只的采食状况来判断是否有病,只要采食就不用药。使场内疾病长期存在。目前各保健品厂家提出的各自的保健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
建议:仔猪断奶时选用代乳型的仔猪料过渡,保持自由采食,改善保育舍的环境控制条件,断奶前一周对仔猪进行一次检查,发现异常及时用药控制,并针对各自具体情况制订免疫保健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