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常规环境管理 仔猪出生后前两小时对低温最为敏感,大量研究讨论了如何减少这个时期仔猪体温变化的幅度及持续时间的措施。金属地板可使仔猪直肠温度低于混凝土地板,带有塑料层的金属地板更优于混凝土地板。Pedersen等(2016)报道,与悬挂或置于地板上的辐射加热板相比,草垫可更好地避免新生仔猪直肠温度的下降。无论何种地板,在地板上提供舒适的绝缘材料均可改善仔猪的热损失。
微气候一般设置在哺乳母猪附近。但在出生后最为关键的前2天,将微气候区紧挨母猪,可提高仔猪对微气候区的使用率。Andersen等(2015)报道,将辐射加热板悬挂于靠近分娩栏上空,可提高仔猪在此区域的活动时间,减小出生后4小时内直肠温度下降幅度,且对仔猪首次吸食初乳的时间无影响。
另一种方法是将分娩栏内温度设置在25℃以上,但会负面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或死亡率。PIC(2017)指出,在分娩后的7-10天,应将分娩室的温度逐步下降至18.8℃,避免母猪的热应激。
3.4出生时的管理 除环境管理外,出生时的干预措施,如干燥新生仔猪体表的胎液,也可降低仔猪体热损失及直肠温度的下降。Vande等(2020a)报道,与纸巾相比,纤维素基干燥剂对预防新生仔猪直肠温度的下降更有效,且两种干预方法均优于无干预者。与擦拭干预措施相比,将新生仔猪置于加热灯下30min也可预防直肠温度的下降,但效果不及直接擦干体表的胎液。有条件地话,最好将两者结合执行。但Christison等(1997)报道,出生后的胎液擦拭使仔猪处于强烈的应激中,推迟了其主动进食初乳的时间。
虽然可降低新生仔猪直肠温度的下降,但出生时干燥或加热处理对仔猪断奶重、断奶前死亡率均无影响,表明断奶前死亡是一个复杂多因素问题,并不全部是低温造成的。Vande等(2021)报道,仔猪断奶前74.3%的死亡源于出生重,出生后30min的直肠温度并不那么重要。文中同时指出,出生时干燥、加热及温暖的分娩室(不低于25℃)对低出生重(小于1.5kg)仔猪效果最佳。断奶前死亡更多与寒冷、营养不良、压迫相关,故预防出生时的低温症仅是改善仔猪成活率的措施之一。
3.5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提供一个舒适的微气候区,可有效降低仔猪断奶前的死亡率。不管使用何种供热设备,应保证操作无误。从视觉上讲,与电热毯相比,加热灯的效果更好判断。观察仔猪的行为或手感温度均带有主观性,使用手持式红外体温计可更好地监测仔猪体温变化,以保证微气候区的功能正常。
调整电热毯的温度或加热灯的悬挂高度,可及时满足不同日龄仔猪的热量需求,还可节约成本及减少对母猪的负面影响。 虽然半封闭或全封闭微气候区降低了仔猪体热损失,但也带来的其他问题。如饲养者无法清晰地从微气候区上方的透明层观看所有仔猪的状况,部分可打开观察,但增加了人力和时间。
做好分娩室的所有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加热灯遇水后易爆,在栏舍清洗前应移出。检查电热毯是否损坏,做好消毒和干燥。大部分封闭式微气候区不能移动,应就地做好洁和消毒。
4、断奶仔猪断奶仔猪面临营养应激(母乳转换为固态教槽料)、社会应激(与母猪分离、与其他仔猪同栏等)、环境应激(栏舍变化)等诸多应激。下面将重点讨论断奶仔猪所面临的转栏、栏舍应激,及阐明营养、社会应激与环境应激间强烈地交互作用。
4.1气候生理学和能量学 新生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差,但断奶时有所改善。断奶仔猪拥有了一定厚度的脂肪层,能量摄入水平的提高均有助于其体温调节。由于代谢能摄入量的变化,日粮转换可显著影响仔猪的产热量。断奶后4-6天,由于能量摄入不足常导致仔猪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
断奶日龄也可显著影响仔猪面临断奶应激时的反应。早期断奶(20日龄前)的仔猪皮下脂肪还未建立,更易遭受冷应激。2周龄断奶仔猪,能量负平衡可导致仔猪皮下脂肪在断奶后一周内损失25%-30%。也有研究报道,需4-6周的时间仔猪皮下脂肪厚度才能恢复断奶前水平。在断奶仔猪能量达到正平衡前,不宜降低这些仔猪栏舍内的温度。
对断奶仔猪的热中性条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避免冷应激的临界温度。研究建议断奶后第一周的临界温度为26-28℃,随后两周为24℃,再随后每周下降2-3℃,直至达到育肥阶段的温度为止。目前一般建议,低于14kg的保育猪舒适温度为27-32℃,高于14kg的保育猪舒适温度为18-27℃。
相对湿度、气流速度是可与气温相互作用的两主要的其他气候指标。一般情况下,当气温维持在热中性条件时,相对湿度对猪舍环境气候的影响较小。但Georgiev等(1977)报道,在5℃、35℃的极端气温下,50%、90%的相对湿度可显著影响体重小于23kg猪的产热量。Verstegen等(1987)报道,与21.7℃、0.4m/s气流速度相比,断奶仔猪更喜欢17.9℃、0.08m/s气流速度的栏舍环境。
4.2环境影响:转栏 转栏应激包括与非同窝仔猪的混居、拥挤、嗓音、振动、冷热及气温波动等。运输工具、运输距离均可影响断奶仔猪在转栏过程中应激程度。高温、长距离的运输会加剧应激,提高脱水风险。Berry等(2001)报道,当温度保持35℃不变时,与0或6小时的运输时间相比,24小时的运输可显著降低仔猪断奶后3天及1周的采食量。运输过程中的气温与运输死亡率密切相关,高于25℃或低于15℃均会提高断奶仔猪运输过程中死亡率。Zhao等(2016)报道,当运输气温一定时,增加运输距离将显著提高仔猪的运输死亡率;较高温(大于25℃)、长距离(大于1500km)的运输中仔猪死亡率大于0.4%,而试验中所有处理的仔猪平均运输死亡率仅0.0333%。除死亡率外,运输气候、距离对仔猪耳朵、直肠温度也有影响。在暖和状态下,运输过程中仔猪耳朵、直肠温度分别为36.2、39.2℃;在寒冷状态下,则分别为23.1、38.6℃(Lewis,2008)。
除气温、距离外,运输密度对仔猪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也有影响。正常情况下仔猪运输密度为0.06-0.07m2/头,0.05m2/头的运输密度将提高仔猪受伤率、应激反应(血液指标)及挤压情况。但是,Harmon等(2017)报道,运输密度对仔猪所处的气温无影响,表明高密度运输仔猪的不良反应可能与热应激无关,社会应激才可能是根本原因。
4.3环境影响:设备 当评估断奶仔猪对环境的反应时,应注意研究中所选的仔猪是否是断奶后1-2周仔猪。断奶后第1周,仔猪努力满足自己的营养需求,刚从断奶后的营养负平衡状态恢复,对固体饲料还没完全适应。 Riskowski等(1990)报道,气流速度可影响断奶后第2周仔猪的ADG,低气流速度时仔猪获得高的ADG,降低气温仔猪则提高采食量。因此,建立在断奶后1-2周应保持低的气流速度;在气流速度得到保证时,气温略微降低对仔猪的影响很小。
断奶两周后仔猪采食量仍有限。Quiniou等(2000)报道,当气温低于仔猪的中性温度区时,仔猪的采食量将略微增加;但如果温度继续下降,仔猪的采食量最后达到平台期,甚至开始下降。由于仔猪采食量有限,故应重识冷应激对仔猪的影响。对于日龄较大的猪,冷应激可能只是降低了其饲料效率;但对于断奶仔猪,冷应激将直接提高发病率及不正常行为发生率。外表的红外线成像系统可用来监测冷应激状态,但准确率有限。
虽然断奶仔猪更易遭受冷应激,但也不能完全不考虑热应激。Ferrari等(2013)报道,当气温由29℃上升至41℃时,仔猪的鸣叫声增加了80%,每分钟的呼吸频率由33提高至116。在高温时,还应考虑高湿度的负面影响。Morrison(1969)报道,当气温由22℃上升至28℃时,50%、90%的相对湿度可分别使仔猪的ADG下降25%、33%。
资料来源: Impact of housing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on pre-/post-weaning piglet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2022, 100, 1–12 https://doi.org/10.1093/jas/skac142
来源:畜牧人网站 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