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05|回复: 1

[反刍] 育肥牛、奶牛日粮淀粉瘤胃后消化特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5 14: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小肠淀粉消化能力
小肠对淀粉的消化能力有上限吗?如果有上限,那么当进入十二指肠内淀粉数量超过某一数值时,小肠内淀粉的消化率或总消化道消化率应达到峰值,且保持稳定不变。虽然存在一定差距,但由于单独测定回肠淀粉流量的试验几乎没有,我们将借用瘤胃后(小肠和大肠)淀粉消化来评估小肠淀粉消化能力。试验评估了饲喂不同加工方法谷物日粮的奶牛、育肥牛,十二指肠内不同水平淀粉对瘤胃后淀粉消化的影响。
图10显示,饲喂各种加工形式的玉米(蒸汽压片玉米、玉米粉、干压片玉米)型日粮,育肥牛瘤胃后淀粉消化能力均随着十二指肠内淀粉水平呈线性增加,瘤胃后最大淀粉消化能力至少为2200g/d。类似地,除干压片玉米外,饲喂蒸汽压片玉米、玉米粉型日粮,奶牛瘤胃后淀粉消化能力也均随着十二指肠内淀粉水平呈线性增加,且瘤胃后最大淀粉消化能力至少为4900g/d。可见,两种模型中小肠淀粉消化量均没有出现峰值。但是,两种模型中不同加工方法玉米的瘤胃后淀粉消化率(十二指肠)差异与其总消化道消化率差异一致。
图片1.png 图片2.png

2、育肥牛瘤胃后淀粉的消化率
当用消化率(%)表示时,饲喂全粒或蒸汽压片玉米型日粮,育肥牛瘤胃后淀粉的消化率不再受进入十二指肠淀粉水平影响,均保持不变。对于高水分玉米,随着十二指肠内淀粉水平的增加瘤胃后淀粉消化量也表现增加趋势,但数据仅来源于6种日粮且消化率均较低(图12)。对于干压片玉米型日粮,育肥牛瘤胃淀粉后消化率差异大,分布很广(40-90%)。饲喂蒸汽压片玉米或高水分玉米型日粮,奶牛瘤胃后淀粉消化率保持稳定,并不受进入十二指肠淀粉水平影响。随着进入十二指肠淀粉量的增加,饲喂玉米粉型日粮奶牛瘤胃后淀粉消化率随之增加,而饲喂干压片玉米型日粮奶牛则随之下降(图13),这些可能与玉米的角质率及颗粒大小相关。Ramos等(2009)报道,降低谷物颗粒大小可提高淀粉在瘤胃及瘤胃后的消化率,但角质率越高淀粉消化率越低,实际生产中可通过细粉改善。
图片3.png 图片4.png

3、小肠吸收葡萄糖的代谢
目前对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在肝门静脉中的回收情况尚不清楚(Harmon等,2004,2005),也引起了营养学家对小肠内消失的葡萄糖能量的命运的关注。皱胃葡萄糖灌注发现动物的呼吸熵、网膜及内脏脂肪均提高,表明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大部分用于内脏脂肪的合成。这也限制了其作为血糖来源用于代谢或乳糖合成的价值。内脏脂肪合成理论与传统的反刍动物脂肪合成理论相悖,一般认为反刍动物的脂肪合成主要分布于外周脂肪和乳腺组织,且脂肪合成底物为乙酸和丁酸。众所周知,内脏脂肪合成和沉积不利于人类健康,但对其他动物品种的研究却几乎没有。品种、能量状况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脂质沉积的部位和程度,而不是其动员和运输到其他部位沉积、分泌或分解代谢。脂肪合成的底物和位置对贮藏脂肪或乳脂组成的影响程度以及脂肪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热量的处理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如果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全部用于合成脂肪,则可从小肠内淀粉的消失量来推算内脏脂肪合成量。Flatt(1970)指出,合成1mol的软脂酸甘油酯需要15mols 葡萄糖,转化率约为33%。根据这一转化率,可由小肠内消失的葡萄糖来计算小肠内脏脂肪合成量。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一数值,我们将其与不同日粮下典型生长速率生长育肥牛每天脂肪沉积量、净能等式及每天DE摄入量数值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饲喂玉米粉型日粮生长牛,每天由小肠内消失的葡萄糖合成的内脏脂肪量为其每天脂肪沉积量的70%以上;饲喂蒸汽压片玉米或干压片玉米型日粮生长牛,其由葡萄糖合成的内脏脂肪量约占每天脂肪沉积量的30-40%。饲喂干压片玉米或玉米粉型日粮奶牛,乳脂分泌量约占其每天脂肪合成量的42-61%(Remond等,2004),但在另一篇研究中,当饲喂干压片玉米或高水分玉米时,该数值仅0-20%(Knowlton等,1998)。与每天的空腹体脂沉积或乳脂分泌量相比,内脏内的脂肪合成量更高,表明合成的脂肪不能继续在内脏内堆积时,必须转运到其他部位沉积、分泌或代谢。

资料来源:F.N. Owens, R. A. Zinn and Y. K. Kim. Limits to Starch Digestion in the Ruminant Small Intestine. J ANIM SCI 1986, 63:1634-1648.Crystal E. Owens, Richard A. Zinn, PAS, A. Hassen,and Fredric N. Owens.Mathematical linkage of total tract digestion of starch and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to their fecal concentrations and the effect of site of starch digestion on extent of digestion and energetic efficiency of cattle.The Professional Animal Scientist 32 (2016):531–549.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22-9-19 23: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上来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21 09:36,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