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8-20日,由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内蒙古神州动物营养发展战略研究所主办,畜牧人网站、叁点零企业顾问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四届反刍动物技术创新发展论坛在呼和浩特成功举办,260多名业内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出席了本次论坛。会议在业内引起广泛的好评!20余位行业专家分享了精彩报告。以下分享的是:
讲师嘉宾:金海研究员(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报告题目:推进现代草地畜牧业建设的思考
一、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系统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系统由“草原牧草再生系统”和“动物生产系统”组成。家畜、土壤、牧草是草原生态体系的组成部分,三者相互依赖。气候对牧草的产量有显著影响,牧草产量表现出年分、季节性不平衡。气候条件好的年分、季节,牧草产量高,直接降低动物饲养成本。蒙古牛和蒙古羊是我国本土传统的放牧动物,其体重较小、生长周期长、繁殖率较低,不适合现代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生产方式。
冬季放牧存在多种问题。冬季牧草产量不足,动物需大量迁行才能采食足够牧草,提高了运动能量消耗。有研究发现,绵羊每水平移动1km,平均每kg代谢体重多消耗10.5kJ净能。冬季牧场中天然水温度低,甚至结冰,动物饮用这种水将消耗自身能量。研究发现,成年羊日饮水量平均为3kg,使水温由0℃升至38℃体温,将消耗羊476kJ净能。冬季草原温度低,大量提高了动物维持能量消耗。也就是说,冬季放牧成本高,有时还可能适得其反。
长期放牧导致土壤、牧草营养成分不平衡。研究发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草原地区土壤逐年退化,磷含量急剧下降。动物长期采食这种牧草,会出现一些营养缺乏症,阻碍生长。
二、国外草地畜牧业发展经验
发达国家草原畜牧业发展经历了几个历程。最初是传统游牧业或定居草原畜牧业,两者均完全依靠天然草地,前者逐水草而居,后者定居;都是草地畜牧业的初级阶段。随后出现了现代草地畜牧业和农区舍饲耗粮型畜牧业,两者都是定居畜牧业,前者特点是70%-80%人工草地+20%-30%的天然草地,后者则主要依靠粮食和人工草地。
如果要借鉴国外草地畜牧业发展经验需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国内水热等气候、土壤条件不同;我国高原寒旱地区不适应大面积建制人工草地;家畜品种不同。
三、现代草地畜牧业生产体系构建
现代畜牧业技术支撑保障。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育种、营养、疾病防控、养殖设备等现代畜牧业养殖技术,还需依靠要草原利用修复技术。建立现代化家率繁殖体系和核心育种场、良种供种基地。发挥本地品种优势,完善种公羊核心群,建立本地品种选育及良繁体系,进行本地优良蒙古羊品种的提纯和复壮。吸纳若干养殖核心户,统一建立育种档案,统一进行种畜等级评定。建立牧民协会,组织牧民统一制定养殖计划,统一采购养殖品种。政务做好商业化疫病防控、繁殖技术上门服务化社会组织建立,建立交易市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技术供需对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做好草原保护和科学放牧。草地施肥是提高草地产量、改善草群成分、调节牧草营养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一次大量施肥,肥效可持续8年。暖季限制放牧,实时监控载畜量。具体如限制放牧时间、放牧距离,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等实时监控草地载畜量。促进“草地保险”相关产品发展,保障牧民收入。
冬季生产方式转变。建立太阳温室、配制全混合日粮、利用低成本的粗饲料等。
来源: 金海研究员:推进现代草地畜牧业建设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