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16日讯(记者 张艳玲)动物的健康就是人类的健康。中国提出,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
饲料添加剂品种,标志着中国农业开始实施最严格的禁抗、限抗、无抗政策。
15日,在由北京农学院、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等联合主办的“2019年全国动物绿色生产与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中医药产业和畜牧养殖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等进行研讨。
中国农科院饲料所所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戴小枫表示,通过产业技术联盟公益平台,提供“中医药+饲料+兽药+养殖+食品+”系统解决方案,提升在精准营养和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助力我国现代农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北京农学院校长王慧敏表示,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探索构建动物绿色生产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的行业共同体。通过聚集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推动行业交流与合作,引领动物绿色生产的产业方向,加速动物绿色生产产业健康发展。
如何理解“禁抗”“减抗”“无抗”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表示,抗生素不能在动物体内完全降解,大约30%-90%的抗生素随粪便排出。抗生素残留致动物性产品安全和品质下降,使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面临瓶颈问题。
国际社会已认识到抗生素的危害。欧盟2006年开始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荷兰2011年禁抗,美国2017年全面禁抗,中国在2019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文要求2020年全面禁用抗生素。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黄庆生解释,不能片面用“禁抗”来理解农业农村部发的公告,我们的目标是“饲料禁抗、养殖减抗、产品无抗或达标”。
所谓的“禁抗”指的是饲料中禁止添加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一些具有调养机体、健康肠胃、改善吸收、增强免疫、平衡微生态等功能,不属于药物、抗生素的绿色新型产品,可以作为功能型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添加使用。在养殖环节并未禁止使用抗菌药物,而是减少抗生素、抗菌药物使用,让终端产品符合残留标准,或无抗菌药物检出。
黄庆生表示,今年非洲猪瘟让养殖户更加关注动物保健,他们希望通过提高动物机体抗病能力、改善动物健康,减少动物感染病毒和患病风险,进而少用药甚至不用药,确保动物食品安全。食药同源的天然植物提取物或饲用有益微生物等产品,是动物保健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印遇龙认为,建立动物福利和环境友好养殖体系,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替代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改善动物免疫和健康状况,减少抗菌药物在动物养殖中的使用。他认为,“替抗”产品成分要明确,能检测,可追溯,用“中医整体理论+西医明确成分” 才可靠。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养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表示,在“减抗”“替抗”政策及大健康战略推动下,中药材发展前景广阔。
据“十三五”规划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规划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000万亩。2018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799万亩,产量1850万吨,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中药材在人的健康中的应用已从治疗转向预防,同时还能治理环境、改善生态。那么,中药材如何在“大健康”中发挥作用?印遇龙认为,中药材是诸多健康产品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一材多用,严控质量,管好前端,保证全过程安全可靠。同时,要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基地共建、合理利用、综合开发,建立全产业链生命共同体,确保这一产业健康发展。
北京农学院教授、中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刘风华表示,应探索健康导向型畜牧业新模式,把“食药同源”养生理论用于动物保健,把“主动健康、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理念贯穿到动物绿色生产和健康产业中,以保障人类健康的角度保障动物健康。
她认为,“减抗”“替抗”要从饲料做起,“中草药+”是“减抗”“替抗”主力军,要推动“中草药+食品安全”、“中草药+饲料”、“中草药+养殖”、“中草药+养殖”、“中草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发展,让“中草药+”为以中高端市场需求为导向、品牌农业为指导的健康导向型现代畜牧业赋能,打造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