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畜牧业的发展,蛋白质资源开始日渐紧缺,如饼粕类蛋白原料价格不断攀升。大力开发新型蛋白质饲料资源是缓解该现状的一个重要措施 ;氨基酸单体及蛋鸡可利用氨基酸评价体系的应用,提高了蛋鸡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有效利用,也是这一问题的又一个有效解决途径。蛋鸡氨基酸需要量正是国内外近 10 年研究的热点之一。
根据氨基酸在鸡体内的代谢过程、鸡对饲料氨基酸的需要可分为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蛋鸡有 10 种必需氨基酸,即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缬氨酸。
1、影响氨基酸需要量的因素
影响蛋鸡氨基酸需要量的因素很多,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产性能和营养因素等方面。
1.1  环境因素
吴庆鹉等 [1](1993) 研究了环境温度对蛋鸡营养需要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环境温度,蛋鸡的代谢能和蛋白质的需要量及采食量呈下降趋势。在环境温度不超过 25℃时,蛋白质的需要量与温度呈负相关性 ;而环境温度在 25℃以上时,鸡的采食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减少。此时,要保持蛋鸡高产,提高日粮碳水化合物水平并没有效果,而提高日粮蛋白水平却效果很好。环境温度超过 30℃后,应使每只鸡每日代谢能食入量在 240~260kcal、蛋白质食入量在18g 以上。实际生产中也许不会通过提高日粮蛋白水平来满足高温时的蛋白需要,因为这会导致热增耗,引起潜在的热应激,因此,此时应确保关键氨基酸的摄入量能满足机体需要。 除了环境温度,环境空气质量、免疫、疾病等不良因素剌激也会增加机体用于维持所需的氨基酸需要量。
1.2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包括品种、性别、体型等,近年来蛋鸡的选育工作主要向个体小、产蛋量大的趋势发展,不同品种蛋鸡由于体格大小、生长速度、产蛋性能以及消化生理不同,对氨基酸需要量也不同。大体型品种比小体型品种耗料多,用于维持需要的氨基酸也更多。 不同性别的鸡,氨基酸的需要量也不同。Han 和 Baker[2](1993) 报道,达到最大生产性能时,公鸡赖氨酸需要量比母鸡高。
1.3  生产性能
生产性能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其产蛋量不同,从而对氨基酸的需要量也不同。刚开产的蛋鸡 (18~19周龄 ),产蛋率、体重、蛋重都在增加,这是蛋鸡生产周期中最关键的时期,需供给充足的蛋白质、氨基酸以保证达到最佳的产蛋性能和正常的生长直至生理成熟。高峰期蛋鸡的氨基酸需要主要考虑生产 ( 产蛋 )、维持和生长( 体组织及羽毛 ) 几个方面的需要,计成 [3](1999) 研究提出,当日粮蛋白水平提高,蛋氨酸的需要量增加,但产蛋率没有显著提高。虽然蛋白和氨基酸水平都不缺乏时对产蛋率影响很小,但蛋白和氨基酸 ( 尤其是蛋氨酸 ) 却是影响蛋大小的主要因素。Waldroup等 [4](1995) 研究表明,日粮蛋氨酸水平与蛋重呈线性正相关。Calderon 和Jensen[5](1990) 研究报道,蛋重与蛋氨酸水平呈曲线相关。可见,理想的蛋重与氨基酸(尤其是蛋氨酸水平)密切相关。
1.4  营养因素
1.4.1 能量、蛋白质水平
为能而食是蛋鸡自身调节采食量的特点,日粮能量浓度与蛋鸡的采食量呈现负相关性,因此可根据日粮能量浓度来调整日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浓度。一般用“蛋白能量比”和“氨基酸能量比”表示。 有研究证明,日粮能量浓度与产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生率有关。 1.4.2 氨基酸的平衡
日粮中氨基酸的平衡存在木桶效应和互作效应,蛋鸡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日粮中胱氨酸不足会增加蛋氨酸的需要,酪氨酸不足会增加苯丙氨酸的需要量,因而饲料中如果含有充足的胱氨酸和酪氨酸,则可降低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量。谢明等 [6](2003) 研究发现,在蛋氨酸缺乏条件下,蛋氨酸与胱氨酸存在显著交互作用,而在蛋氨酸充足条件下,蛋氨酸与胱氨酸之间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氨基酸的拮抗是影响氨基酸需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蛋鸡的消化、代谢过程中,一些结构相似的氨基酸相互竞争或排斥。如过多的赖氨酸显著降低精氨酸的效能,增加精氨酸的需要量 ;亮氨酸含量过高会增加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需要量。
氨基酸之间的拮抗作用还发生在 :苏氨酸和色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异亮氨酸和苯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苏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蛋氨酸和甘氨酸之间。日粮中某些氨基酸的不足或过量都会导致氨基酸失衡,从而影响生产性能,造成氨基酸浪费。
Coon[7](2010) 综合了 1990~2009年期间 19 个蛋氨酸在蛋鸡上的研究报告,共 97 个研究数据,拟合出蛋鸡可消化蛋氨酸的采食量与日产蛋量之间存在如下指数相关模型。得出蛋鸡最佳可消化蛋氨酸采食量为 35.15mg/MJ ME/d。
1.4.3 其他营养因素 日粮维生素 B、胆碱不足会妨碍蛋氨酸的利用,从而增加蛋鸡对蛋氨酸的需要量。大量研究证实,日粮中添加甜菜碱、L- 肉碱可节约蛋氨酸的需要量。尼克酸、吡哆醇不足,蛋鸡可用色氨酸合成尼克酸或吡哆醇,因而增加色氨酸的需要量。而日粮氨基酸的可利用率也是影响氨基酸需要量的重要因素,近几年,人们已经能够将原料中不易被动物消化利用的蛋白类物质通过微生物发酵等技术降解为小肽和氨基酸,从而提高动物的消化利用率。
2、理想氨基酸模式
2.1  理想氨基酸模式的概念
氨基酸需要量的评定方法可分为两类 :析因法和剂量反应法 ( 蔡辉益,2007)[8]。但如前所述,氨基酸的需要受环境、遗传、生产性能和营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际很难用剂量反应法来逐个确定每种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所以有人提出用理想氨基酸组成或比率表示产蛋母鸡的氨基酸需要。一旦确定了理想氨基酸组成,就可以通过试验来确定特定条件下的单个氨基酸 ( 如赖氨酸 ) 的需要量,还可以根据这种理想比率来测算所有其他氨基酸的需要量。 理想氨基酸模式是指饲粮中各种氨基酸达到最佳平衡,这种平衡不能通过增减或替换任何氨基酸而得到改善。通常选择赖氨酸作为理想氨基酸模型的特定参考氨基酸,然后测定所有其他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将这些需要量表示为相对于赖氨酸的比率。 大量研究都已证实,无论对于快速生长的鸡还是慢速生长的鸡,也无论高能日粮还是低能日粮来说,每一种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当其表示为相对于赖氨酸的比率时,其值看来都是恒定不变的。氨基酸在日粮中的绝对含量或相对含量可以改变,但其他必需氨基酸相对于赖氨酸的比率是不会改变的。表 2 列出了最近 10 年间国内外蛋鸡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研究报告。
2.2  理想氨基酸模式的应用
2.2.1 有效的评定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正是由于蛋白质在日粮中的重要地位和蛋白原料价格的逐年攀升,国内外对其营养价值的评定作了大量的研究,利用各种化学方法、微生物方法甚至离体法、去盲肠法等,无法充分考虑各种氨基酸之间的互作,更不能对各种氨基酸在动物体内吸收利用情况作出明确说明。理想氨基酸模式不仅综合考虑了各种氨基酸的互作平衡,还可评定饲料蛋白质中的可利用氨基酸。
2.2.2 根据需求配置氨基酸平衡的低蛋白日粮 根据理想氨基酸模式的概念,按照理想氨基酸的比例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各种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尹清强等 [15](1996) 采用析因法对罗曼蛋鸡必需氨基酸需要量进行测定,建立的氨基酸模型,可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准确预测产蛋鸡的氨基酸需要量。大量研究表明,应用氨基酸模型,同时添加某些短缺的人工合成氨基酸,可把蛋白质水平下调 2%~2.5%,不会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Meluzzi 等 [16](2001) 对海兰褐蛋鸡的研究认为,当日粮中必需氨基酸满足动物需要时,低蛋白日粮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2.3 有利于非常规蛋白质原料的开发非常规蛋白原料的应用是缓解蛋白饲料短缺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类似于菜籽粕、棉籽粕、肉骨粉、羽毛粉等由于其氨基酸组成不均衡、消化率低,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表 3 列出了我国常见蛋白原料蛋白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可见当以豆粕为蛋白源时,考虑可消化氨基酸的意义不大,而杂粕、副产物用量较大时,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按理想氨基酸模式配制日粮。 通过蛋白质饲料品种调配和添加一些合成氨基酸,使各种氨基酸趋于平衡,不仅达到替代豆粕、鱼粉等优质昂贵蛋白的目的,还可控制配方成本。
2.2.4 有效地提高氨基酸利用率,减少排放 利用理想蛋白模式,蛋鸡采食平衡氨基酸日粮,可以提高氨基酸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排泄物中的氮含量,改善禽舍环境。Latshaw(2011)[17] 研究发现,当必需氨基酸相同时,蛋白质摄入量每增加 1g,蛋鸡排出的粪氮就增加 0.425%。而过多的氮以尿酸或尿素的形式排出,增加合成这些物质所需的 ATP,所以平衡氨基酸对缓解笼养蛋鸡抗应激也有重要意义。
2.3  理想氨基酸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
理想蛋白模式的提出和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动物体内存在自身蛋白质周转,大量研究证实,动物体内已降解的蛋白质并非完全排出体外,而是大部分被机体重新利用合成体蛋白。而这部分蛋白如何与饲粮中的氨基酸平衡还无法确定。其次,饲料中蛋白质结合态氨基酸与合成氨基酸间存在差异,理想蛋白质是采用基础日粮中添加合成氨基酸的方法,而结合态氨基酸与合成氨基酸的吸收速度和利用率存在差异,可消化氨基酸的提出与研究使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再次,目前部分合成氨基酸的价格还比较昂贵,理想氨基酸模式要完全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还有一定的难度。
3、可消化氨基酸的研究
随着理想蛋白质营养理论的深入研究,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的日粮配制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应用可消化氨基酸平衡日粮有助于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缩短了从饲料到产品的中间过程,降低氮排放。刘国华等 [18](2006) 研究了以可消化赖氨酸(Lys)、蛋氨酸 (Met)、苏氨酸 (Thr) 和色氨酸 (Trp) 为基础配制的 5 种日粮 ( 玉米 - 豆粕型对照、玉米 - 豆粕型低蛋白、玉米 - 棉粕型、玉米 - 菜籽粕型和玉米 - 棉菜粕型 ) 对蛋鸡粪便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可消化氨基酸平衡基础上,蛋鸡饲料粗蛋白下调 2%,粪中水分含量、含氮量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显著降低。
张奇峰等 [19](2000) 研究证明,用菜籽粕和棉籽粕替代对照日粮中的鱼粉和部分豆粕后,对采食量、产蛋率、饲料转化率、破蛋率等指标均无影响,蛋形指教、蛋壳强度、蛋壳厚度、哈夫单位均无显著差异,并可降低死淘率。
氨基酸消化率评定技术的复杂性和方法的不统一,以及理论和技术的局限性,导致饲料可消化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值差异较大,制约了可消化氨基酸体系的应用 ( 王康宁等,2007)[20]。
为了使用可消化氨基酸体系配制日粮的准确性和通用性,评定原料中可消化氨基酸含量时,首先应规范氨基酸及其消化率测定的技术和方法,建立统一标准 ;其次应对不同品种 ( 甚至基因型 )、不同生理阶段蛋鸡的氨基酸利用率分别进行评定,使测定值对实际生产更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 颖 王 瑛 转自:预混料家园 |